又紅又磚能:佳能的相機色調偏紅,而且普遍體積最大
假冒偽劣康:尼康有段時間相機經常出品控問題
祖傳菜單索:索尼的菜單特別反人類還一直不改
宗教信仰士:富士粉絲經常高喊「腹肌南波灣!」
人傻錢多卡:徠卡,不用解釋
換殼為本賓:賓得入門級相機性能一般,卻有許多不同的配色
低人一等松:松下的M4/3畫幅機子底太小,總是被人嘲笑
閒魚戰士巴:奧林巴斯機身和鏡頭性價比太低,買二手的人特別多
從這一篇開始,我們正式進入了需要搭配鏡頭的微單的世界,能更直觀地體會到「單反窮三代,鏡頭毀一生」這句話的含義。當然,首先介紹的是不那麼窮三代的非全畫幅微單。
雖然隨著CMOS等電子產品的成本下降,加上機身做得越來越輕巧,全畫幅越來越普及了,佳能的全畫幅微單EOS RP甚至做到了機身1000刀/9000元。但即使這種白菜價全畫幅,相較於機身普遍五六千元的非全畫幅微單還是更加昂貴,更不要說全畫幅微單的鏡頭往往也會更貴。
而且,全畫幅相機的機身和鏡頭的體積和重量往往都更大。對於力氣小的女生非常不友好。一個畫質頂尖的全畫幅,機身可能只有600g,鏡頭卻能達到一公斤,便攜性太差了。
索尼的APS-C畫幅相機a6400與全畫幅相機a7 III的外觀和價格對比。可見無論在體積、重量還是價格上,APS-C相機的優勢還是很明顯的
當然,部分因為全畫幅普及的原因,不少人會對非全畫幅有一些誤解。比如說非全畫幅畫質不好,非全畫幅適合長焦之類的。不過這些都不是必然的,而是要具體分析。
非全畫幅相當於把全畫幅相機的CMOS邊上切掉了一圈,也等價於把全畫幅相機拍出來的照片邊上裁掉一圈。所以如果CMOS像素大小和密度相同,鏡頭本身素質相同,那畫質上非全畫幅和全畫幅就沒有任何區別。
當然很多情況下全畫幅的相機會採用像素密度更低的CMOS,這樣每個像素就會變得更大,成像質量會因此更高。
而非全畫幅適合長焦的說法同理,如果像素密度相同,把全畫幅的畫面裁掉一圈就是非全畫幅的畫面了,非全畫幅在長焦端也沒有畫質上的優勢。
如果全畫幅使用了更低的像素密度,那非全畫幅才可能有像素數量上的優勢,但此時全畫幅會有像素尺寸上的優勢。所以非全畫幅在長焦端的優勢也並不是確定的,一切都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APS-C畫幅和兩種全畫幅成像模式的區別。當然實際的全畫幅往往是這兩種極端模式的平均,稍低的像素密度和稍大的成像範圍。不同的CMOS偏向某個方面的程度也不同
還有就是鏡頭群的問題。只要卡口相同,全畫幅鏡頭群往往可以用在非全畫幅微單上,但反過來一般不行。因此,有全畫幅微單鏡頭群的廠家,對於非全畫幅微單的鏡頭往往都不太重視,很多技術都不願意單獨用在非全畫幅微單上。
當然只要價格合適,非全畫幅微單用全畫幅鏡頭完全沒問題,成像質量往往更高,也方便日後升級成全畫幅。所以選擇非全畫幅品牌時往往也要考慮鏡頭的選擇範圍。
所以非全畫幅系統確實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尤其是對非專業的攝影愛好者來說。問題就在於你是否願意用小一圈的成像範圍來換取更低的價格和更便攜的體積。兩方面都多了解一些,明確自己的需求之後,理性選擇就好。
製造非全畫幅微單的廠家之前很多,現在隨著微單的發展,有成體系的鏡頭群的廠家也不多了。目前,有成體系非全畫幅微單鏡頭群的廠家有佳能、尼康、索尼、富士、松下和奧林巴斯這幾家。部分廠家同時也有全畫幅鏡頭群,而且非全畫幅和全畫幅也是部分通用的。
下面這個表格整理了目前擁有微單和鏡頭群的廠家及其同品牌中,非全畫幅和全畫幅的鏡頭通用性。
一般來說,通用指的是全畫幅鏡頭能在非全畫幅機身上完全正常工作,而非全畫幅鏡頭接在全畫幅機身上也能工作,但照片四周會留下暗角,只有中間是正常的。不通用就是完全不能接上,只能各買各的。
如果某品牌通用的話,那就給了用戶一個從非全畫幅升級到全畫幅的機會。如果你覺得自己將來有升級成全畫幅的可能性,那不妨在選擇品牌時將這個因素考慮在內。
佳能APS-C比其他品牌的小一些,M4/3系統鏡頭通用性很好,幾乎可以完美互換。富士和奧林巴斯都不再發展全畫幅微單相機了
下面分別介紹各個品牌的非全畫幅微單和其鏡頭群的特點。但鏡頭數量實在太多,這裡篇幅有限就不一一列出了,只介紹我個人比較熟悉的鏡頭。想要詳細了解的同學不妨搜索對應的卡口,網上有不少專業的測評文章介紹。
「微單」這個詞就是索尼發明的。當年推出第一代NEX系列相機的時候,為了強調這臺相機機身小巧,卻有著大部分磚頭單反才有的APS-C畫幅傳感器,因此起了這個名字。然後因為索尼在相機領域的積累不夠,微單就成為了不專業的代名詞。
不過市場永遠是誠實的,後來隨著索尼的感光元件越做越好,NEX系列的品質也越來越好,連帶著使用索尼傳感器的尼康也在畫質上逐漸吊打了隔壁的佳能。在2013年索尼推出了世界上第一款全畫幅微單——a7,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微單成為了專業數位相機的代名詞,單反反而成了小眾產品。
為索尼打下微單江山,掃掉單反的APS-C畫幅微單NEX系列,現在變成了索尼A6000系列。上一代A6500/6300是2016年發布的,更低端的A6000甚至是2014年發布的,太過久遠,不太建議購買。
最新的產品是A6600/A6400/A6100三款。這三款相機使用同一塊感光元件,畫質、自動對焦等項目上沒有任何區別。大概的差別是如果以A6100為基本款,那麼A6400在其上升級了取景器和一些專業預設,而A6600添加了五軸防抖和更大的電池。
他們三兄弟價格上差距很大,大致價格為:
A6600:1300刀/9000元
A6400:900刀/7000元
A6100L(帶鏡頭):700刀/5000元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要求不高且只用來拍照,A6100L完全夠用了。要求稍微高一點的A6400也足夠了。一般人沒必要上A6600,有點太貴了,不如買個好鏡頭。如果你對防抖有剛需,完全可以選擇其他家的帶有防抖的機型。
一圖看清三款的主要區別。表格來自AlphaShooters.com
然後更關鍵的就是索尼的鏡頭群了。我們之前提到,索尼的APS-C相機是E卡口,和全畫幅的FE是通用的。而這種情況下廠家一般就懶得為APS-C單獨開發高品質鏡頭,所以索尼的E卡口的特點就是狗頭還不錯,高端頭性價比略低(其實全畫幅FE卡口也差不多)。
因此,不建議在E卡口上花費太多預算,買點用途廣泛且價格合適的鏡頭即可。如果對畫質有要求,且將來有可能會升級全畫幅相機,可以先買FE卡口全畫幅鏡頭接在E卡口上用,提前享受更好的畫質。
具體的E卡口鏡頭,大概有下面幾個:
這三款鏡頭可謂是索尼E卡口裡性價比最高的定焦了。2000出頭的價格,F1.4的最大光圈,相當不錯的成像質量。而且三款鏡頭覆蓋了最常用的焦段,除了16mm那款因為體積太大所以不太方便以外,其餘兩款的體積也都和6000系很搭。性價比之選,需要的話完全不用猶豫,買就完事了。
這款鏡頭是少有的索尼E卡口原廠還不錯的鏡頭了。等效75mm的焦距正好適合拍人像特寫,還有原廠防抖加持,價格也比較合適。奇怪的是這款鏡頭在美國比國內貴許多,在美帝的性價比就沒那麼合適了。
這款鏡頭我覺得性價比完全不如適馬30mm F1.4,唯一的優點就是原廠鏡頭且體積小。
畫質不錯的掛機定焦,建議買套機的時候選擇這個,大概只要2000塊錢,幾乎能滿足初學者的所有需求。
蔡司貼標頭,成像質量上和18-135mm差距不大,光圈上也沒有明顯優勢,焦段小,價格還高了不少。如果不是為了蔡司藍標的信仰,必要性沒那麼大。
E卡口中唯一能買的大光圈標準變焦頭,質量不錯,就是有點貴。如果不是對變焦大光圈有剛需,那適馬那三款其實更好。講真買A6000系的人一般都是對價格敏感的用戶,這個鏡頭我個人覺得有那麼點高不成低不就的意思。
佳能的非全畫幅微單是EOS M系列,使用佳能APS-C畫幅的傳感器。這個系列也是早在2012年就發布了,只比索尼的NEX系列晚了兩年,算是佳能微單的試水之作。
當年還在單反的巔峰期,因此EOS M系列的卡口是EF-M,加個適配器就可以完美轉接EF卡口來使用單反鏡頭。也因此EOS M系列的卡口依然是單反的設計思路,無法與佳能全畫幅微單的RF卡口通用。
正因如此,EOS M系列不適合用作全畫幅前的過渡機型,而只適用於長期使用這一系列的情況。
和全畫幅微單EOS R系列對比,EOS M系列最大的優勢就是小巧輕便,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都是如此。最小巧輕便的全畫幅微單EOS RP,帶上全畫幅鏡頭24-105mm後,也遠比EOS M系列帶上類似焦段的18-105mm鏡頭大得多。
價格上EOS M系列也很便宜,無論是機身還是鏡頭價格都相當親民,鏡頭上更是有龐大的二手單反鏡頭作為窮人獲取高畫質的性價比之選。
因此如果你想帶著相機到處旅遊,非常在意體積和重量,或者預算有限又想體驗佳能的系統,或者想用微單拍Vlog,那EOS M不失為一個不錯的選擇。
EOS M5 + EF-M 18-150mm對比EOS RP + RF 24-105mm,可以看到這肉眼可見的顯著差距
EOS M系列有三條產品線,定位從低到高分別是百位數、十位數與個位數,和佳能單反的命名規律相似。
三條產品線目前最新的產品分別是M200、M50和M6 Mark II。其中M200和M6 Mark II都是去年發布的較新產品,而M50已經發布了兩年,據傳言近期就將發布新一代產品M60,所以想買這個定位的可以再等等。
下面這張表總結了三條產品線的主要差別。可以看到,M50和M6 II都有電子取景器,M6 II的畫質、連拍都較高,視頻能力也更強,因為各種轉盤比較多,操縱性也最強,但同時也最重。
我覺得如果你主要用來拍照,那M200就足夠用了。錄視頻的話可能M50或者其下一代會更好,畫質可能會向M6 Mark II看齊。當然佳能這三款機子價格上差距沒那麼大,如果你喜歡M6 II的外形和便利操作的話,買它也並不吃虧。
佳能EF-M系列鏡頭可選擇的並不多,就那麼幾款,而且大多數功能都是獨特的,如果你想要那個功能就必須買那個頭。推薦的大概有下面幾個:
公認的最適合EOS M系定位的萬能套機頭,等效焦距28-240mm,幾乎可以拍攝從廣角到長焦的任何需求,而且體積小巧,畫質不錯,光圈也不小,配合EOS M小巧的機身非常適合旅遊時攜帶,真正一機走天下。
這裡順帶提一下,最常見的15-45mm套頭雖然便宜,但畫質較低而且長焦端不夠。如果買EOS M時預算足夠,強烈建議不要買15-45mm這款,而是直接買帶18-150mm鏡頭的套機。
2. 佳能 EF-M 11-22mmF4-5.6沒什麼好說的,EF-M卡口廣角端唯一的選擇,等效焦距18-35mm,成像質量也不錯,適合用來拍風光和自拍Vlog。可以用來作為上一款18-150mm廣角端不足的補充,價格也不貴,比較推薦。
也沒什麼好說的,EF-M卡口大光圈標準定焦唯一的選擇,等效大約50mm,拍糖水片人像的唯一選擇。光圈確實不小,不過放在APS-C機子上虛化也就那樣。如果你要用EOSM拍人像,那這個頭也是必須的。
還是沒什麼好說的,EF-M卡口微距鏡頭唯一的選擇,等效大約45mm。如果你要近距離拍花草魚蟲,或者是家裡的貓,或者是食物,那它也是唯一的選擇。
5. EF-M 55-200mm F4.5-6.3同樣沒什麼好說的,EF-M卡口長焦鏡頭唯一的選擇,等效大約88-320mm。如果你要拍遠處的鳥或者動物,它也是唯一的選擇。不過講真,真的會有人買這個去打鳥嗎?
剩下的鏡頭要麼畫質過於差,要麼幾乎用不到,都不太合適。
作為旁軸和膠片時代的領軍品牌,富士在微單領域同樣起步很早,2012年就發布了非全畫幅微單——XF系列的第一款產品。不過在全畫幅微單時代來臨時,早早就放棄了全畫幅微單的研發,專心於APS-C畫幅微單。
和富士的卡片機類似,富士微單的特點就是外形好看,直出膠片模擬好看,適合拍完直接傳手機發票圈。當然價格上也比同樣參數的其他品牌更貴,性價比略低。
富士的微單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造型類似單反的X-T系列,另一種是造型類似旁軸的X-Pro和X-A系列。
前者有三條產品線,命名與佳能類似,定位從低到高分別是三位數、兩位數和一位數,最新產品分別是X-T200,X-T30和X-T4。
畢竟富士是專業做APS-C畫幅的,X-T4就是其定位幾乎最高的類單反微單了,各種壓箱底的功能都會往上堆。所以功能比佳能的M6 II還要強不少,包括了0.02s的極快對焦速度、取景器、機身五軸防抖、較高連拍等高級功能,加上4K60幀的視頻能力,幾乎是最強也是最貴的APS-C相機。
我個人感覺一般拍照的話X-T200就足夠用了,追求畫質好的用X-T30也夠了,X-T4的價格完全可以上全畫幅微單了。Vlog的話X-T200因為有翻轉屏,反倒比X-T30更方便。個人感覺X-T4的性價比確實略低,非土豪不太值得買。
當然上一代X-T3大概999刀/8599元,價格相對還算不錯,和X-T4的主要差距在於沒有防抖,連拍和視頻性能稍差,但也完全夠用,可以考慮。
就在我剛寫完這篇文章的時候,富士又發布了新款類單反造型的APS-C微單——X-S10。X-S10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手比較深,因此握起來比較舒服。還有X-S10使用和X-T4同款CMOS、對焦和機身防抖,有富士的膠片模擬,但整體外觀和布局更像X-T30,相當於X-T30原地升級了一波。
價格比X-T30稍微貴了一些,大概是999刀/6500元,但考慮到升級了傳感器、機身防抖和對焦這幾個最大的功能,還有富士頂級相機才有的膠片模擬,加上視頻能力有所提升,整體性價比還是很高的。可以說是富士這個階段最有性價比的拍照/視頻兩用機了, 強烈推薦。
夭壽啦,富士竟然有性價比了!
當然我覺得這玩意兒長得就不像富士,把logo換成索尼那就是一臺a7 III呀,開除富士籍也是OK的。
這幾個長相的直觀對比,可以看出X-S10確實長得不太富士而更像索尼
X-T系列:我們中出了一個內奸?
類旁軸造型的微單是X-Pro和X-A,前者最新產品是X-Pro3,後者最新產品是X-A7。
X-Pro3和X-T3的各種參數幾乎完全一樣,但正如我們在卡片機那篇中提到的,它無論是設計還是功能都更偏向復古的文藝氣質,下翻式摺疊屏模擬腰平取景器,後面的小屏幕模擬裝著膠捲的樣子,混合式旁軸取景器模擬原始的旁軸相機,可以實現光學旁軸取景。不過1799刀/13990元的價格,讓它基本只屬於不差錢的情懷黨,一般人老老實實去買X-T3或者X-T30吧。
X-A7更像是丐版的X-T200,各種配置幾乎完全一致,只不過砍掉了取景器,進而進一步減小了體積。同時外形設計和配色也更加可愛,適合猛男使用【大霧】。當然這款機子在美國好像都買不到了,能買到的價格也很離譜。國內還是比X-T200便宜一些的,對其可愛外形和便攜體積感興趣的猛男們可以考慮。
可以說,富士唯一的錯就是沒有全畫幅,因此富士的APS-C鏡頭群質量幾乎是最高的,價格也幾乎是最貴的,畢竟需要用APS-C鏡頭去對標別人的頂級全畫幅鏡頭。
因為高昂的價格,富士的鏡頭經常被吐槽智商稅。我覺得只要富士是你的主力機,那為它配個自己承受範圍內的好鏡頭就是很合理的事情,沒必要在意別人的評價。
都入了富士的坑了,還在乎性價比?
回歸正題,因為需要對標別人家的頂級全畫幅鏡頭,富士的APS-C的鏡頭就非常多,這裡我們分為變焦和定焦兩個部分來分別介紹。
其中以XC開頭的鏡頭只有幾款,且都為質量不高的套機狗頭。其中最常見的XC 15-45mm F3.5-5.6套頭和佳能15-45mm套頭類似,雖然便宜但畫質太差,不推薦購買。
而剩下的XF開頭的鏡頭就是定位比較高的,如果可以的話儘量購買XF系的套頭。當然有些定位比較低的相機比如X-T200幾乎只有套機的選項,那也沒辦法,買回來之後扔了或者二手出掉就好。
什麼你說你沒錢買好鏡頭?沒錢買什麼富士?松下LX10不香嗎?
富士的XF鏡頭幾乎都有光圈環和防抖,而且防抖質量較高,常常能增加3-4擋曝光。光圈環也帶來了便利的操作。
公認的最好套機頭,如果可以的話買套機一定要選擇這個頭,雖然價格高,但畫質絕對對得起這個價格,有防抖、對焦快,套頭裡光圈算是最大的了,18mm端竟然有F2.8的光圈,是頂級變焦頭才有的待遇。入坑必買神器。
2. 富士 XF 18-135mmF3.5-5.6大變焦範圍的旅遊頭,一鏡走天涯那種。畫質比上面的18-55mm差一些,尤其是廣角端畫質實在有點堪憂,但依然算是很好的狗頭了,旅遊掛機不錯。當然,作為一個狗頭確實也略貴了。
3. 富士 XF 55-200mmF3.5-4.8長焦端相當好的變焦狗頭,以至於很難稱其為狗頭了。等效80-300mm。畫質和上面的18-55mm幾乎一致,性價比最高的長焦頭了。
富士廣角端變焦低一檔的選擇,接近7000元的價格emmm。。。講真,這個等效焦距(15-36mm)和光圈,和其他廠家全畫幅的類似鏡頭來比較其實不算貴,比如佳能EF 16-35mm F4要接近8000元,尼康的Z 14-30mm F4也要8300。但是,富士唯一的錯就是APS-C畫幅。
這個鏡頭本身的素質確實過硬,以富士的標準也值這個價錢。所以如果你需要廣角變焦,那最便宜的就是它了。
等效24-82.5mm,大光圈標準變焦鏡頭,大概7500元。講真這個價格竟然意外地讓我感覺到便宜,畢竟友商全畫幅的類似鏡頭價格都得翻倍(佳能RF 24-70mm F2.8大概一萬七,尼康Z 24-70mm F2.8大概一萬五)。
當然,或許這就是APS-C畫幅鏡頭的正常價格,上面那個賣出全畫幅價格的10-24mm F4廣角變焦才是例外。但這個鏡頭素質據說確實沒有友商全畫幅類似定位高,相比於上面18-55mm的變焦提升一些但不多,主要提升是對焦速度。不過考慮到標準變焦鏡頭是幹活必備,用富士當主要拍攝機器的人可以考慮入一個這個。
等效24-120mm焦段,相較於上面的高端頭16-55mm F2.8,這款鏡頭在降低一檔光圈的情況下,體積、重量和價格都下降不少。相較於入門狗頭18-55mm F2.8-4,它畢竟是一款中端鏡頭,雖然極限光圈小了,但焦距範圍更大,整體成像質量更高。
相較於大變焦的旅遊頭18-135mm F3.5-5.6,它在類似的價格下提供了更好的廣角畫質,而且在長焦端提供了更大的光圈。而且據說這款鏡頭的防抖性能在XF裡數一數二,加上三防,非常適合作為旅遊頭使用。建議預算足夠的同學作為中端掛機頭。
等效75-210mm,大光圈長焦變焦鏡頭,大概9500元。價格比友商同樣的全畫幅鏡頭還是便宜不少(佳能RF 70-200mm F2.8接近兩萬,尼康Z 70-200mm F2.8大概一萬六)。畫質相當好,對焦也很快,接近友商全畫幅鏡頭的易用度。
唯一的缺點是太大太重,但這個級別的鏡頭差不多都這樣。如果你需要長焦端變焦且能接受這個重量和價格,那完全可以入手。
等效12-24mm F2.8的紅標大三元廣角變焦,一萬一的價格,買的就是信仰!認真地說,這款鏡頭和上面的10-24mm F4差距感知不強,卻貴了近一倍,請三思而後買。還是那句話,富士唯一的錯就是APS-C畫幅。
剩下那個最長的長焦,不會真有人買富士去打鳥吧?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
富士XF系列的定焦種類更加齊全,幾乎覆蓋了所有焦段和所有價格檔位。
1. 廣角:XF 16mm F2.8/16mm F1.4/14mm F2.8/18mm F2富士廣角這四款鏡頭等效焦距基本都在24mm左右,因此大體上可以相提並論。其中最新發布的也是風評最好的是16mm F2.8,畫質不錯,對焦速度快,性價比極高,除了光圈略小以外沒啥缺點。
16mm F1.4:有大光圈,雖然全開時畫質略差。
14mm F2.8:有點老了,對焦速度太慢,但勝在焦距更短,廣角更有優勢。
18mm F2:僅有的優點就是體積小對焦速度快,但畫質差,價格也不算便宜。
總的來說,這四款推薦程度排名是16mmF2.8 > 16mm F1.4 > 14mm F2.8 > 18mm F2。
2. 等效35mm 焦段:XF 23mm F1.4/23mm F2/27mm F2.8這三款鏡頭都在等效35mm焦距附近
23mm F1.4:這款光圈最大,畫質最好,當然價格也最高。
27mm F2.8:體積最小,適合配合小相機掛機用,當然小體積的代價就是光圈也更小,畫質也一般。
23mm F2:比較新,對焦速度最快。
如果你覺得體積非常重要,那就買27mm F2.8。剩下的如果你能接受23mmF1.4的價格就買它,不能的話就買F2。
3. 標準鏡頭:XF 35mm F1.4/35mm F2/XC 35mm F2等效50mm左右的標準鏡頭。先討論兩款XF鏡頭,F1.4的版本雖然光圈大一級也更貴,但因為出得太早了,所以畫質還比F2的版本差一些。當然最大的問題還是對焦速度太慢了,拍視頻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抓拍也會嫌慢。
F2的版本基本上只有光圈小一個缺點,剩下的無論是對焦還是畫質都好,性價比極高,強烈推薦。
而XC 35mm F2就是窮人版的XF 35mmF2了,重量和體積都比XF版本小得多,價格上便宜一半,畫質幾乎沒有損失,主要還是做工和顏值上的差距。如果你標準鏡頭用得沒那麼多,不願意在上面花太多錢,那買XC也是很不錯的。
4. 等效75~90mm 焦段:XF 50mm F1/50mm F2/56mm F1.2 APD/56mm F1.2/ 60mm F2.4微距不知道為啥富士這麼喜歡這個焦段,在這個焦段上搞了這麼多鏡頭。這個角度一是拍人像常用,但就像我之前說的,要麼就只能拍大頭照,要麼就得隔著八丈遠拍半身,說話都聽不清,出來都是沒有靈魂的糖水片。二是拍靜物,比如貓貓狗狗和花鳥魚蟲用得比較多,因此這個焦段往往也會有微距。
XF 50mm F1這個鏡頭感覺和尼康Z 58mm F0.95夜神異曲同工,就是給土豪們拍小姐姐大頭照用的。講真糖水片真的不會索然無味嗎?
50mm F2比較新,因此畫質表現極佳,評測顯示是真的和刀子一樣銳,對焦速度也極快,性價比極高的一隻鏡頭。
56mm F1.2的兩隻鏡頭光圈是真的大,景深是真的淺,也是真的貴。APD相當於是加了一個濾鏡,把焦外的邊緣羽化得更明顯,因此「刀銳奶化」的感覺更好。但也因此損失了對焦速度,關鍵是實在太貴了。而且不帶APD的版本本身焦外就一般,感覺有點浪費大光圈。如果想買這個,個人不建議APD版本,當然土豪請隨意。
60mm F2.4微距其實焦外還挺好看的,而且微距本身也能讓你離得更近拍攝,就是對焦太慢,適合用來在家拍貓狗花草魚蟲和食物,價格上也更划算一些。
5. 長焦:XF 80mm F2.8 微距/90mm F280mm F2.8這隻微距鏡頭確實也是專業的微距鏡頭了,即俗稱的「百微」,指等效焦距在100mm左右的微距鏡頭,價格和其他的全畫幅微距鏡頭比也不貴。還是那句話,富士唯一的錯就是APS-C畫幅。
90mm F2就非常有意思了,各種測評都顯示它是富士XF系統焦外第一、銳度第一、綜合畫質第一、對焦第一的鏡頭,無可爭議。但問題就在於它是一款等效135mm的長焦定焦,這就極大限制了它的應用——畢竟沒幾個人願意花6000元,買一隻只能用來拍小姐姐大頭照(或者馬路對面的小姐姐全身)的鏡頭。如果你是職業拍小姐姐攝影師,且特別喜歡拍大頭照,那請毫不猶豫地入手這款鏡頭吧!
同理,剩下那個最長的長焦,不會真有人買富士去打鳥吧?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
我們花了大量的篇幅,終於介紹完了富士的25款變焦或定焦鏡頭。富士的XF鏡頭群質量絕對堪比友商全畫幅鏡頭群。並且如果用全畫幅鏡頭的價格去衡量,富士大多數鏡頭的價格確實不貴。但富士唯一的錯。。。
富士的相機和鏡頭都不是用來幹活的,而是用來生活的。如果你願意入這個坑,那麼這套堪比全畫幅的鏡頭群絕對能給你帶來足夠的驚喜。
這個單反時代唯一能與佳能分庭抗禮的巨頭,在微單時代開啟之時一度走向破產的邊緣,總是不禁令人唏噓。好在隨著Z6和Z7等一系列全畫幅微單及其鏡頭的推出,尼康逐漸穩住了自己的基本盤,口碑也慢慢回升了,大家都在感嘆那個巨人依然強大。
去年秋天,尼康推出了第一臺,也是迄今為止唯一一臺APS-C微單——Z50。和索尼、佳能不同,尼康是先有了全畫幅微單之後才在其上推出的APS-C畫幅微單,因此Z50和Z5/6/7從布局上非常接近,卡口也是通用的Z卡口,讓選擇尼康的新手用戶有了平穩過渡升級設備的機會。
尼康的Z卡口是微單界最大的,達到了驚人的55mm。然而APS-C天生就是要小巧的,這就導致了Z50正面看上去相當不協調,龐大的卡口好像擠在了小巧的機身上,卡口成為了相機的主體,而其他部分好像只是配角
作為尼康唯一一款APS-C微單,Z50也只能和友商的競品對比了。和索尼A6000系以及佳能EOS M6 II相比,Z50擁有最低的像素數(也就意味著最大的像素麵積和最高的ISO),最好的電子取景器和屏幕,以及中等的連拍速度。
價格上,機身大概850刀/5699元,大概比索尼A6100稍貴,比索尼A6400和EOS M6 II稍便宜,參數上性價比還是不錯的。
使用上也繼承了Z系列一貫的方便操作風格,重點是把手最厚,握持感極好。
當然有個槽點就是觸控螢幕是向下翻折的,根本沒辦法用三腳架和穩定器,不知道設計師腦子怎麼想的,側翻屏不香嗎?非要標新立異。
當然畢竟A6100和EOS M6 II不是一個級別的。要是用A6400來比會更好,那Z50在取景器上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
鏡頭群上,尼康Z卡口的全畫幅鏡頭群這兩年更新速度還不錯,但APS-C畫幅的Z DX鏡頭更新速度還是太慢。
目前Z DX只有兩款變焦狗頭,分別是16-50mm F3.5-6.3和50-250mm F4.5-6.3,剩下的鏡頭全要去買Z卡口的全畫幅。根據尼康的路線圖,下一步在DX方向還將推出一個18-140mm的旅遊頭,覆蓋常見的廣角到長焦範圍。但是沒有任何DX的定焦鏡頭的規劃,所以長期來看APS-C畫幅用戶想要定焦只能去買全畫幅的Z卡口頭了。
目簡單介紹一下這僅有的兩款DX變焦鏡頭,剩下的全畫幅Z卡口鏡頭我們會在全畫幅微單的文章中再做介紹。
16-50mm F3.5-6.3,等效焦距24-75mm,中等焦段,使用伸縮設計,是一顆體積和重量都極小的掛機頭,縮回時和一顆定焦餅乾頭類似。作為一款狗頭用料堪稱豪華,一片低色散鏡片加四片非球面鏡,因此畫質也非常亮眼,紫邊控制得極好,超過了大部分同檔次的產品。套機購買時大概只需要加1200元,堪稱狗頭界良心產品了。
而另一款50-250mmF4.5-6.3長焦,等效焦距75-375mm,覆蓋了較長的焦段,在這個焦段的鏡頭中同樣算小巧玲瓏。畫質也足夠優秀,紫邊也很少,幾乎能達到不少專業鏡頭的水準。套機購買時只需要加大概1800元,長焦狗頭的良心之作。
接下來就要隆重介紹這兩個M4/3的難兄難弟了。其實這倆相機都造得不錯,可惜天生缺陷難以拯救。
我們之前說過富士是想把APS-C的鏡頭賣成全畫幅的價格,而這倆就是把M4/3的機器賣成APS-C的價格,所以結果幾乎註定是悲劇的。奧林巴斯已經快破產了,松下也把重心轉移到了全畫幅的S系列微單上,據傳將來甚至還要出和全畫幅微單通用L卡口的APS-C畫幅微單,那M4/3的這些機器勢必要被砍掉了。
M4/3最大的問題就是太小了。實際上隨著電子技術的發展,APS-C大家都嫌小,已經淪落為體積、重量和價格上承受不起全畫幅時的備選方案了。隨著全畫幅也逐漸白菜價,APS-C的空間也被擠壓得很厲害,就更別說更小的M4/3了。而往下,手機的底越來越大,也愈發地擠壓M4/3的生存空間。可謂前有堵截,後有追兵。
其實本來M4/3可以憑藉底小的優勢去擠壓一英寸卡片機的生存空間的,我們之前也提到過松下的LX100系列就是這個思路的產物,現在也賣得不錯。但松下沒有順著這個思路繼續優化,沒有把LX100系列做到像索尼黑卡那麼小,從而能放進口袋裡。自己不去革自己的命,自然就會有別人來革你的命。
至於奧林巴斯就更悲劇了,EM幾款都挺有情懷的,可惜也就是情懷了。富士雖然也玩情懷,但人家至少也會搞出X-T的一系列真正用作生產力的產品,拍照拍視頻都不錯,從低到高都有選擇。
而奧林巴斯這幾款幾乎只能用來拍照,拍視頻連個追焦都沒有,還賣得特別貴,加上M4/3的負buff,買的人就寥寥無幾了。大家都是買臺二手玩幾天再出了,因此有了「閒魚戰士巴」的稱號。
這一套看起來就非常有逼格。感謝Yudong供圖
松下的微單產品線極其混亂,我也花了一陣功夫才搞清楚各種定位的產品,更別說普通消費者了。友商索尼、佳能、富士都很清晰,而松下這G、GX、GH、GF先得搞清楚是啥,搞清楚了之後G系列裡又有G9、G99、G100,甚至一款機子在不同的地區還有不同的命名,例如G99、G95和G90竟然是同一款產品的不同名字。
電子產品最忌諱這種行為,一是讓消費者不知所措,二是會有區別對待之嫌。我覺得佳能的數字帶Mark是最好的形式,定位和發布順序都很清晰,現在大部分廠商也都採取這種命名方式。
大致梳理了一下,松下最近的產品線可以分為四條:低端好看拍照微單GF系列,中端拍照微單GX系列,高端拍照視頻兩用微單G系列,和頂級視頻微單GH系列。除了命名太奇怪以外,定位基本上還算清晰。
低端便攜GF系列的最新款是2018年發布的GF10,外觀上類似於富士X-A7,但這款機子在美國幾乎買不到。價格比富士還便宜不少,300刀/2500元左右。顏色上還有猛男們最喜歡的粉色,喜歡這個外觀並且想要更高性價比的猛男們可以考慮這款產品。
就這粉色,猛男必備
中端微單GX系列的最新產品是GX9,然而這款產品還有個名字叫GX7 Mark III。上一代產品叫做GX85,又叫GX80,還叫GX7 Mark II。再上一代大家也能猜到,就叫GX7。但另外還有個產品叫GX8,是不同定位的產品,現在已經停產了。總之現在一般搜GX9和GX85都能搜到前後兩代產品。
GX9是類似索尼A6000系的中端微單,價格大概800刀/4000元,和索尼A6100差不多。相比起來,劣勢大概在於M4/3底小,同時對焦和連拍上差一些。優勢在於有A6600才有的光學防抖,而且取景器和屏幕都更好,可以按需選擇。
G系列是拍照和視頻兩用的中高端機。這個系列命名就更迷了。最高端的應該是2017年發布的G9,性能上在發布時也相當高端了,20張每秒連拍,4K60幀視頻,光學防抖,225點自動對焦,只能說M4/3的小底在某些方面還是很有優勢的。
不過G9畢竟已經發布三年了,雖然去年更新了固件,但在0202年的今天,除了連拍以外類似配置的機子也是隨處可見。售價上,1000刀/9000元的價格也還算合理,比索尼A6600還便宜點。如果你對於4K60幀和連拍非常看重,G9的性價比還是不錯的。當然也要考慮到M4/3畢竟是小底,天生矮APS-C一頭。
較低配置的更新版本有發布於2019年的G95和今年剛發布的G100。G95又稱為G90和G99,就是G9閹割了對焦、連拍速度、取景器和4K60幀視頻,只是換了更高清的屏幕和更輕的重量,結果賣得幾乎和G9一樣貴,非常不划算。
或許是G95過於智商稅,今年發布的G100就好多了,又稱G110,相比於G9,只是閹割了連拍、對焦點和4K60幀視頻,但便宜了不少,國內能便宜接近一半,已經到了索尼A6100的水平。考慮到有光學防抖,算是一個不錯的拍照視頻兩用微單了。
最後就是高端的視頻機GH系列。現在還在賣的有GH5和GH5S,這兩款主打的就是視頻,而且是4K60幀的高端視頻,拍照黨或者隨意Vlog黨可以不用考慮了。
兩者的區別上,如果說GH5偶爾還可以拿來拍拍照,那GH5S就是一臺類似於索尼a7S系列的單純的視頻機了,甚至連傳感器像素和光學防抖都閹割了,就是為了滿足高清視頻內錄的要求。價格上GH5S貴了300刀/2600元,性價比上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按需選擇就好。
奧林巴斯的相機就有點寒磣了,目前為止值得買的只有OM-D系列裡面的三款,定位從低到高分別是EM-10,EM-5和EM-1,最新版本分別是EM10 Mark IV,EM5 Mark III,EM1 Mark III。
其實從這三款機子的配置就能看出來奧林巴斯現在這麼慘澹的原因,700刀的EM10竟然沒有外接麥克風,還是對比對焦;1000刀的EM5竟然也是單卡槽;而1400刀的EM1甚至沒有4K60幀的視頻。
在其他廠家的產品裡,我甚至都不用把對焦方式和卡槽列出來,因為除了最低配的產品以外都是全線相位對焦、雙卡槽和能外接麥克風的。奧林巴斯對比同為M4/3底的松下幾乎沒有任何優勢,價格還更高。
當然,奧林巴斯的相機顏值確實不錯,E-M5也挺適合拿來偶爾拍拍照的,但不宜作為主力機。因此喜歡它外觀和設計的建議入二手,玩膩了就二手出,發揮它最大的價值。
奧巴E-M1、索尼a7 II和奧巴E-M5大小對比。可見E-M1一個M4/3畫幅的機子比索尼a7 II這款全畫幅機子還大。感謝Yudong供圖
鏡頭群可能是M4/3唯一的優勢了。作為以開放著稱的系統,M4/3的幾乎所有鏡頭都能與幾乎所有機身完美適配(極小概率會出現鏡頭上某個按鍵無效的情況),因此M4/3幾乎不存在副廠的說法,鏡頭群的選擇也是最豐富的。
當然畢竟底太小了,換算成全畫幅焦距直接乘2,廣角端和大光圈的等效損失太過巨大,也部分妨礙了M4/3原本可能擁有的體積優勢。
由於M4/3鏡頭群過於龐大,這裡就簡要介紹幾個大家(知乎ers)比較推薦的鏡頭,如果想要詳細了解可以參考其他專門的M4/3鏡頭介紹文章。
松下和奧巴的鏡頭基本上都分為高低兩個系列,松下的高端系列是和徠卡合作的幾款定焦和自己的丐版大三元,而奧林巴斯的高端是Pro的變焦大三元。
不過這兩家無論是定焦還是變焦都有廉價但畫質不錯的窮人之選,還可以互換使用,說白了整個M4/3系統都透露著一股經濟適用的氣息,即使是高端頭,其價格和全畫幅的大三元比也是難以望其項背的。
首推奧林巴斯的Pro系列大三元:M.Zuiko Digital ED 7-14mm/12-40mm/40-150mm F2.8 Pro
等效14-28/24-80/80-300mm。三款鏡頭中最便宜的12-40mm大概1000刀/7000元,剩下兩個基本都是1300刀/10000元左右了。如果說富士是把APS-C鏡頭賣到全畫幅價格,那奧林巴斯就是把M4/3鏡頭賣到全畫幅價格了。
不過這三款鏡頭確實算是光學的極致了,奧林巴斯作為一個光學領域積累極其深厚的老牌廠商,這三款堆料的豪華程度完全不遜於友商的全畫幅大三元。當然,大多數人不會用M4/3當主力機幹活,所以量力而行,只是體驗一下奧林巴斯的光學水平,玩玩二手鏡頭也不錯嘛。
松下的大三元:Lumix Vario 7-14mm F4/12-35mm F2.8/35-100mm F2.8,等效14-28/24-70/70-200mm。這三款價格就親民多了,基本上都在4000~5000元的水平,體積相比奧林巴斯的大三元更小,而且有光學防抖。當然,畫質相比奧林巴斯還是要略遜一籌,但已經是很好的級別了,是M4/3窮人的福音。
變焦狗頭的話,首推松下的12-32mmF3.5-5.6和35-100mm F3.5-5.6,這倆都是套頭,買機子的時候順便買了就好。看評測畫質比奧林巴斯的狗頭好一點,而且前者體積特別小,接近餅乾頭,焦段也很常用,非常適合掃街攜帶。當然奧巴的狗頭也不是不能用,但總體上還是松下狗頭的性價比更高。
旅遊用的大範圍變焦頭有松下的14-140mmF3.5-5.6 Mark II,畫質相當好了。貴一點的有奧巴的12-100mm F4 Pro,這也是Pro系列的,體積很小巧,帶防抖,而且有小三元的變焦範圍和光圈,當然1300刀/9000元的價格確實比較勸退,非土豪建議二手,所謂「閒魚戰士巴」是也。
M4/3的定焦鏡頭首推松下徠卡系列,松下徠卡DGSummilux 15mm F1.7/Summilux 25mm F1.4/Nocticron 42.5mmF1.2這三款等效30/50/85mm三個最常用焦距的定焦更是非常推薦,做工精細且有頂級畫質,尤其是「夜晚時刻」Nocticron42.5mm F1.2,堪稱人像殺手。在國內買也不算太貴,符合M4/3的高逼格需求。
當然奧林巴斯的F1.8系列也不錯,M.Zuiko 17mm/25mm/45mmF1.8等效34/50/90mm,對標的就是上面的松下徠卡三定焦,當然價格上也類似,主要的價格和性能差距都是奧林巴斯45mmF1.8和松下徠卡Nocticron 42.5mm F1.2這兩者帶來的。所以完全可以按需選擇,自由組合。
松下除了高逼格徠卡三件套,還有適合掛機的餅乾頭20mm F1.7,和窮人版徠卡的42.5mm F1.7,後者也和奧林巴斯的45mm F1.8差不多,但多一個防抖。奧林巴斯除了廉價三件套,還有高端的廣角12mm F2和長焦75mm F1.8。其實這倆頭也不算太貴,拍風景可以考慮一下前者,拍小姐姐可以考慮後者。
經過艱苦卓絕的努力,這篇一萬三千字的、幾乎囊括所有非全畫幅微單及其鏡頭的文章終於完成了。文章裡的大部分內容都是筆者搜集各種測評數據得來的,圖片也是一張張拼起來的,希望能對你選擇機身和鏡頭做一些參考。
對於大多數想成為攝影師的人,或者資深攝影愛好者來說,非全畫幅一般只是一個墊腳石,甚至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步到位,毅然決然地跳入全畫幅微單的大坑。
在後面的文章中,我們將進入更加「窮三代,毀一生」的全畫幅微單世界,介紹各種機身和鏡頭的選擇。請做好心理準備,屆時文章中出現的人民幣價格很少有低於五位數的,敬請期待。
用科學理性的眼光去觀察
用平等博愛的內心去感受
用理想主義的信仰去建設
這美妙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