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選擇數位相機——全畫幅微單

2021-03-01 混亂善良的烏託邦

感動常在能:佳能的口號「感動常在」

影像從心康:尼康的口號「影像·從心」

索尼大法好:索粉掛在嘴邊的口號

腹肌南波灣:富士教徒的精神源泉

最後終於到了最昂貴也是最硬核的全畫幅部分。雖然隨著富士GFX系列的推廣,面積更大的中畫幅也逐步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但其體積和價格大部分人確實無法承受。相反,在全畫幅領域,佳能EOS RP和索尼前代產品把全畫幅拉到了一個極低的價格,加上琳琅滿目的鏡頭群,讓全畫幅成為了專業攝影師和資深攝影愛好者的不二之選。對於攝影師來說全畫幅往往是幹活的主力機,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已經是能接觸到的最頂級的機身了。

經常有人問:我到底入不入全畫幅呢?我的答案是,如果你對於重量和體積不敏感,預算足夠,且對攝影有著強烈熱愛,十分確定自己將會經常拍照的話,那請毫不猶豫地入手全畫幅。

反之,如果你只是抱著試著玩玩的心態,更多是想出去旅遊的時候順便留念,那可能小巧的卡片機或者非全畫幅微單更適合。即使將來升級到了全畫幅,卡片機也可以當做便攜的副機使用,不會浪費。

如果你選擇了全畫幅且想要最高畫質,那要做好心理準備。大光圈高畫質的好鏡頭一個比一個粗,一個比一個長,一個比一個重,一個比一個貴。長20釐米,直徑10釐米,重一公斤的鏡頭比比皆是。你可能需要扛著它上山下海,蹲坑扎馬步,只為尋找一個最好的能看到小姐姐或者風光的角度,而且這一扛至少就是幾個小時,對體力和意志力都是不小的考驗。

更可怕的是,如果追求最佳效果,可能還需要攜帶著不止一個鏡頭。買鏡頭一時爽,扛鏡頭火葬場,對於需求頻率低的鏡頭,租用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索尼a7 III已經是全畫幅微單中非常小巧輕便的型號了,和黑卡一比簡直就是龐然大物。然而a7 III還需要一個體積和重量大概率比機身還大的鏡頭,高下立判

這是索尼的一個頂級變焦鏡頭,價格大概一萬五,重量接近一公斤。和鏡頭的體積比起來,後面的機身真的小巧玲瓏了

隨著富士、奧林巴斯等廠家都一再表態不做全畫幅微單,這個領域的競爭者就剩單反時代的巨頭佳能和尼康,以及微單的普及者索尼,還有新晉挑戰者松下了。

儘管廠家很少,但競爭更加白熱化。因為微單的性能越來越強大,越來越強調視頻拍攝的能力,微單的機身越來越像一件數碼產品,像素更多的全畫幅微單尤甚。

然而,全畫幅微單的鏡頭又是消費級產品中對光學水平要求最高的,又需要極強的光學底蘊積累。廠家不得不同時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但都極其嚴峻的挑戰。

所以全畫幅微單的廠家就分裂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風格:以尼康為代表的強光學弱數碼陣營,和以索尼為代表的強數碼弱光學陣營,佳能和松下屬於兩者之間,佳能更偏向尼康一側,而松下更偏向索尼一側。

強光學弱數碼的廠家,往往鏡頭性能很好,但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就弱一些,因此對焦、視頻之類的性能就會略差,尼康的Z 58mm F0.95夜神鏡頭就是炫技作品,但它的CMOS都是直接從索尼買的。

強數碼弱光學正好相反,索尼a7R IV的CMOS可謂世界第一,但它家的高端鏡頭往往都是和蔡司合作設計的,而松下的高端鏡頭往往也會打上徠卡標。

目前消費級微單中光學和數碼的巔峰,這個品牌劃分就非常明顯了

所以,四個品牌的選擇也很清晰了:

如果你想要最強大的光學設計,同時不在乎外購的CMOS和出片時的直男調校,那就選擇尼康。

如果你想要強大的光學設計,同時希望出片溫潤一點,直出人像也好看,那就選擇佳能。

如果你想要極高水平的CMOS,和極快極智能的對焦、追焦,同時不在乎使用low一些的副廠鏡頭或者性價比較低的高端蔡司鏡頭,那就選擇索尼。

如果你想要較高水平的CMOS,且不在乎鏡頭不足,同時對視頻能力有較高要求,那就選擇松下。

2013年,索尼基於之前的NEX系列推出了APS-C的ILCE-3000機型,後來演化為今日的A6000系列。而同年推出的全畫幅的ILCE-7和ILCE-7R,讓微單首次進入了全畫幅的時代,也奠定了今天微單全面領先的基礎。那個年代微單的命名還沒有統一,如何與單反區分也是一個大難題。

索尼的產品名ILCE是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 with E-mount的縮寫,即「使用E接口的可換鏡頭相機」,並試圖註冊「微單」這個商標,可惜後來沒有成功。後來消費電子協會將這種相機統一命名為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Mirrorless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s,MILC),所以中文應該簡稱為」無反「。但我個人覺得「微單」這個名字更能體現它比單反小的優勢,可以用微單來統稱所有的無反相機。

不過索尼的ILCE這個名字實在是太拗口了,後來大家根據機身上的希臘字母α(Alpha)標誌,把ILCE-7稱為α7,又乾脆直接簡稱為a7,而ILCE-7R自然就成了a7R。後來索尼自己也放棄了ILCE作為主要商品名,把自己的產品也稱為Alpha7/7R/7S/7C/9等等。本文因為打字方便,就統稱為a7/a9了。

與佳能單反類似,每一款的不同代產品用羅馬數字跟在型號的後面,如a7R IV表示a7R系列的第四代,或者用Mark+阿拉伯數字取代羅馬字符,比如a7RM4或者a7M3。為了簡便有時會省略代表Mark的M,尤其是在a7R和a7S系列中。所以ILCE-7M3、α7 III、a7M3都說的是同一款機子。同理,ILCE-7RM4、α7R IV、a7RM4、a7R4也是同一款。

因為發布歷史悠久,索尼的全畫幅微單選擇非常多樣,各種價位、各種需求都有不同產品布局,更是有豐富的舊版機型來下探至更低價位。當然與之對應的,豐富的產品也會讓人選擇困難。

索尼全畫幅微單主要分為五條產品線:入門款a7系列,高畫質款a7R系列,視頻款a7S系列,便攜款a7C系列和連拍/快速對焦款a9系列,最新款分別為a7 III,a7R IV,a7S III,a7C和a9 II。簡要概括就是窮人和拍照視頻雙修選a7,資深拍照選a7R,資深視頻選a7S,小巧輕便選a7C,體育、新聞和打鳥選a9。

各個系列最新款發布時間與價格(僅機身)。美元價格來自B&H Photo andVideos,人民幣價格來自京東大致均價

入門款a7系列不僅是拍照和視頻性能比較均衡的款式,也幾乎是索尼全畫幅微單中最便宜的款式了。

由於a7系列是最早的一批全畫幅微單,有眾多的舊款。其中a7 II是目前能買到的最便宜的全畫幅微單全新機,帶狗頭的套機只需7000元左右,非常適合想入全畫幅的坑,但不想花太多錢,且不想買二手機器的人。

a7 III也不錯,但考慮到剛發布的a7C參數和價格幾乎完全一致,且體積更小,還整合了不少a7R IV的新功能,還有了翻轉屏,還是建議上a7C。

當然a7 III畢竟是發布了兩年的老機子,遇到雙11打折力度還挺大,而a7C新機子幾乎不會降價。同時a7 III有更大的取景器和雙卡槽,對這些有需求的同學可以考慮。

既然說到了a7C,就詳細介紹一下這個系列。a7C就是索尼專門出的便攜版a7 III,體積和重量都是a7 III的70%左右,和之前介紹過的索尼APS-C畫幅A6000系列幾乎一樣大。對焦和視頻性能更好,特別是引入了a7R iV的實時追焦和視頻眼部對焦,價格幾乎和a7 III一樣。

a7C的缺點就是單卡槽,取景器更小,撥盤和按鍵也更少,但對於大多數業餘愛好者感知不強。當然,既然買了a7C,那最好也要配合更小巧的鏡頭,要不然就白浪費這節約出來的重量和體積了。

三款類似產品的對比。當然a7 III和a7C的CMOS更先進,畫質理論更好。但對我來說,與這個價格相比感知非常不強。如果你用來隨便拍拍照的話絕對夠用,業餘錄個視頻也沒問題,就是沒有翻轉屏不太能自拍

高畫質的a7R系列比較適合拍照黨,視頻能力就相對較弱。a7R系列一般會搭載同一時期索尼像素最高、畫質最好的CMOS,從DXOMark得分上就能看出來,a7R系列所有產品都算是畫質最好的那一波全畫幅相機了。

以a7R II為例,作為一款2015年發布的老機子,放在今天也就幾款最頂級的相機能超過它,而且差距還很小。所以,二手a7R II可以說是性價比最高的全畫幅相機了。

其實全新的a7R II也就是1800刀/9500元,這個價格和佳能EOS R、尼康的Z6差不多,但這兩款在畫質上確實都趕不上a7RII,也是相當有性價比。

當然如果你預算有限又不想買二手,那正如上面說的,a7 II可能更適合你。

如果你是土豪,a7R IV就是用來打中畫幅的,像素、寬容度、畫質都堪比中畫幅,但體積和重量都小得多,不要猶豫了趕快拿起電話訂購吧!盡情去嘲笑那幫拿著哈蘇賓得的人吧!

DXOMark的相機排行榜。哈蘇X1D、賓得645Z都是中畫幅機,松下S1R後面會介紹,尼康D850是史上最高畫質單反,然後就是索尼a7R全家桶了

再說一遍,土豪請直接買a7R IV,好好去嘲笑那幫拿著哈蘇賓得富士中畫幅的人。想要性價比且要高畫質的考慮一下a7R II

對於視頻黨,a7S系列也是相當給力的,最新款是剛剛發布的a7S III,幾乎把視頻配置拉滿了,可以拍攝4K120幀視頻,或者1080p240幀視頻。並同時支持4:2:210-bit內錄和外錄,甚至還支持16-bit RAW格式外錄。

可以說除了佳能R5的8K錄製以外,沒有什麼機器在錄視頻上能比a7S更好了,然而R5錄視頻發熱問題非常嚴重,8K視頻這種噱頭功能就不說了,常見的4K120幀錄製7分鐘就會過熱,而規格更低的4K60幀也只能錄製30分鐘。而a7S III的4K120幀能夠錄製長達半小時,4K60幀甚至可以錄製一小時(根據索尼內部測試)。所以如果你想錄製高規格視頻,a7SIII幾乎是最優選擇了。

(然而根據顧俊老師的測試,在太陽底下拍4K25P時,大概30多分鐘就過熱了,可能室內會好點。參見b站視頻:BV15K411A7rW)

至於上一代a7S II是2015年的產品,雖然它發布的時候也算很強,但偏偏過去的幾年是視頻錄製進步最快的幾年,它的參數甚至和兩年前發布的a7 III都非常接近了,更別說後面發布的其他廠家的新產品了,所以完全沒有購買的必要。如果你需要低檔次的全畫幅機器錄製視頻,a7 III、a7C或者友商的其他機器都是很不錯的選擇。

以及不會有人買a7S III來拍照吧?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

能看懂這張圖裡的內錄和外錄視頻兩行參數的人,應該會明白這是一臺多麼可怕的機器,索尼大法好!

至於a9系列,那就是新聞記者和打鳥老法師們用的,我覺得這些人都不會看我的文章。本身這臺機器的畫質參數也不高,不適合普通拍照愛好者用,價格還賊貴。

當然,最新款a9 II顯然是目前對焦和連拍最強的機器。這裡就提一下參數吧,電子快門20fps的速度可以連拍239張Raw格式照片,或者361張JPEG格式照片,大概能裝滿一張8G存儲卡?693個相位對焦點,425個反差對焦點,每秒60次對焦檢測,甚至機身上還有個千兆網口。當然我就是說說,反正也不會買。

以及不會有人買a9 II來拍風景和小姐姐吧?不會吧不會吧不會吧?

鏡頭方面,索尼的全畫幅鏡頭是FE卡口,之前提到過和它家的APS-C畫幅E卡口完全兼容,全畫幅鏡頭可以完美用在APS-C畫幅的機器上,但反過來就不行,無法覆蓋傳感器邊緣。

索尼鏡頭大概按檔次可以分為高端的藍標蔡司ZA和紅標GM系列,中端的白標G系列,低端的無標狗頭,還有不同定位的副廠鏡頭。其鏡頭群的特點就是,高端頭往往太過昂貴,而低端頭很多畫質又太差。

不過近幾年索尼的鏡頭設計有所進步,也開始注重鏡頭整體的尺寸和重量控制,出了一批不錯的鏡頭。

當然,索尼最大的特點就是大量的副廠頭,副廠讓沒有光學積累的索尼竟然成為了目前為止微單鏡頭最豐富,選擇最多樣化的品牌。不過副廠往往在對焦速度和防抖上都不如原廠,而且高逼格的蔡司藍標和大G紅標可能是一些用戶的剛需,請按需選擇。

入門狗頭,基本上是套機的標配。畫質一般,但也不至於崩,還有防抖,對得起這個價格了。

大焦段旅遊頭,也是最適合作為套頭的鏡頭。作為接近小三元的鏡頭,和大三元的標準變焦鏡頭FE 24-70mm F2.8 GM相比,它的畫質基本相當,且有防抖提高弱光性能。長焦端F4算是相當大的光圈了,虛化效果很好。而且長焦端對焦距離還很近,可以當個微距使用,價格上也比24-70 F2.8 GM更便宜。可謂索尼通用性最強的好鏡頭了。

這款鏡頭其實有不少缺點,邊緣畫質垃圾,做工差還沒防抖,但它是索尼系最廉價的F2.8了,而且廣角端成像還不錯。沒有垃圾的產品,只有垃圾的價格。如果你需要大光圈變焦,還沒那麼多錢,那它就是最好的選擇了。

另一款副廠的大三元,畫質比上面騰龍的那個F2.8整體質量要好一些。不過實在是太大太重了。價格和畫質都介於原廠FE 24-70mm F2.8 GM和騰龍之間,算是一個折中的選擇吧。

蔡司藍標的小三元廣角變焦,成像質量爆炸,價格也不是太高,體積也不大,還有蔡司信仰加成,廣角端風光必備。

和28-75mm F2.8類似,這個價位的大光圈廣角變焦頭也只有它了,預算有限的話它是F2.8的唯一選擇。畫質不錯,而且作為一個F2.8的鏡頭卻非常輕便,可以配合小巧的a7C使用,當做高質量風光的掛機頭。

副廠廣角大三元,其實和適馬24-70mm F2.8的理念類似,是一款又大又重的堆料狂魔鏡頭,800g的重量是真的可怕。不過更大的重量和體積當然會帶來更好的畫質,適合作為主力廣角變焦鏡頭使用。價格雖然比騰龍的廣角變焦貴一些,但和原廠的高端頭相比,無論是16-35mm F2.8 GM還是14-24mmF2.8 GM,都是便宜很多的。

騰龍風格,雖然長焦端不夠長,做工一般,但體積小巧,價格便宜。長焦端變焦性價比最高的大光圈鏡頭了,適合帶出去拍小姐姐,比原廠和適馬的長焦健身器材要好得多。

剩下的索尼原廠的大三元或者小三元變焦,如果預算有限,建議先試用,如果能扛得動且感知很強可以按需購買。土豪也建議先試用,主要是索尼的不少鏡頭重量控制太堪憂了,多為健身器材,即使買得起也不一定願意帶出去。

基本按比例的索尼FE卡口全畫幅變焦。這就是全畫幅變焦鏡頭的普遍體積、重量和價格

定焦鏡頭就好一些了,起碼如果不追求極限大光圈和長焦,體積和重量基本都是能控制住的,價錢一般不會破萬

索尼最有性價比的定焦,沒有之一。蔡司藍標加持,畫質頂尖。便攜性也極好,特別適合掛在a7C這種小機子上。人像必備大光圈標準定焦

雖然沒有蔡司的逼格加成,畫質也是頂尖的。而且本身85mm虛化會更好,同樣光圈係數下進光量也會更大。人像必備的另一個定焦頭。缺點就是體積比55mm更大。

掃街頭,最大的優勢是對焦速度極快且體積重量很小。畫質同樣頂尖,就是沒有低色散鏡片,所以色散稍微重了點。性價比極高的35mm鏡頭,適合a7C掛上當定焦卡片機用。

另一款便攜掃街頭,角度更廣一些,體積更小,而且更便宜。同理適合掛a7C。

5. 三陽35mm F2.8 FE/索尼T* FE 35mm F2.8 ZA

這兩款頭都是主打便攜的35mm餅乾頭,所以光圈都不大。畫質上非常接近,三陽的稍差一些。而且三陽對焦速度較慢,和索尼風格明顯不搭。當然,它們的價格差距也非常明顯,而且後者還有蔡司藍標加成。按需選擇即可。

典型的適馬風格的鏡頭,光圈夠大,堆料夠狠,價格相對參數來說夠便宜,F1.4隻有800刀/4000元,F1.2則是1500刀/7600元,考慮一下這個光圈,這簡直就是白菜價,隔壁佳能50mm F1.2L是它的兩倍。最大的缺點就是太大太重了,不愧是健身器材廠。35mm F1.4的鏡頭堆到了一斤半,而新出的F1.2甚至堆到了兩斤,請充分考慮這個重量之後謹慎購買。

健身器材廠竟然還會出這麼小的鏡頭,只有215g,真的非常少見了。使用全金屬製作,做工也不錯,有富士那味了。雖然這個焦段不能用來掛機,但和索尼a7C小巧的機身很配,可以組一個可攜式紀實組合了。價格大概是550刀/3000元,性價比相當不錯。有標準定焦掃街需求的非常推薦。

騰龍廣角端的幾款小光圈高性價比廣角鏡頭,三款畫質相對於價格來說都無可挑剔了,僅有的缺點就是對焦慢。

20mm和24mm是索尼全畫幅中性價比最高的廣角鏡頭了,如果你預算有限且要拍風景大片,比如銀河星空之類,那它們是你的不二之選。

35mm畫質比三陽和索尼蔡司的餅乾頭好,但體積比它們倆大一圈,同時價格差不多只有蔡司那款的一半,按自己的需求選擇即可。

9. 索尼T* FE 35/50mm F1.4 ZA/索尼FE 24/85mm F1.4GM

這四款F1.4的鏡頭如果用三個字來形容,就是好!貴!大!作為索尼頂級的帶蔡司藍標和大G紅標的大光圈定焦,畫質、價格和重量都是毫無懸念的第一。24mm廣角第一,35mm掃街第一,50mm人像第一,85mm人像特寫第一。如果你預算充足,想在這幾個方面追求極致,他們是你的不二之選。

佳能作為單反時代毫無懸念的第一巨頭,歷史包袱太重,全畫幅微單起步確實太晚了,2018年才發布了旗下第一款全畫幅微單EOSR,而這時索尼的a7系列和高畫質a7R系列都發布到第三代了。作為無論是財力還是技術都領先的大廠,在全畫幅微單上反應如此遲鈍實在令人惋惜。

好在之後佳能也沒有令人失望太久,2019年全畫幅入門產品EOS RP,2020年的兩款旗艦EOS R5和R6都很有特點,令人眼前一亮。RF系列鏡頭史無前例的大光圈更是將微單的優勢發揮到了極致。

畢竟只發布了兩年,佳能的全畫幅微單至今只有四款,選擇有限,不像索尼的產品那麼多樣。不過這四款產品定位都比較清晰,不會讓人選擇困難。當然最低檔的EOS RP價格也要1000刀,沒有像索尼a7 II那種800刀的全畫幅微單可選。基本就是旗艦EOS R5,次旗艦EOS R6,中端EOS R,入門EOS RP。

EOS R5就是佳能試圖將最強的拍照和視頻能力集中在一臺旗艦產品的結果,然後不出所料地翻車了。

首先雖然大家都在喊著8K普及,但目前首先8K的顯示器就很少,其次8K的視頻大部分普通的電腦根本剪不了,光導入素材就得導入很久,預覽素材更是卡成ppt。更不要提R5拍攝8K只能拍30幀,而且第一次只能連續拍攝20分鐘,然後基本上得關機冷卻10分鐘才能再拍3分鐘。無論是拍攝、製作還是觀看,8K都和大部分人尚有較遠的距離。

然而,如果不考慮8K,常見的4K對R5來說依然很勉強。4K120幀視頻只能拍攝幾分鐘就過熱了,而更爛大街的4K60幀也只能拍半個多小時,和友商的視頻旗艦差得遠。我們之前也介紹過,索尼a7S III拍攝4K120幀可以拍攝半小時,而4K60幀可以拍攝一個小時以上。R5的視頻能力確實對不起它的價格。

當然,即使拋開視頻能力,R5用來拍照確實也是一臺旗艦相機了。4500萬像素的CMOS僅次於索尼a7R IV,對焦速度和連拍能力都接近索尼a9 II,追焦能力也是一流。而且佳能的操作便捷程度和直出色彩都比索尼更好,更適合初學者使用。當然值不值得接近4000刀的價格,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我覺得國內定價的兩萬六還是比較划算的。

上面是R5的不同解析度的最大錄像時間和恢復時間,下面是外網論壇上整理的R5和R6不同解析度的最大錄像時間。可以看到基本都在30分鐘以下

同樣的,EOS R6拍4K60幀也有過熱的問題,最長只能拍30分鐘。當然,R6這個價位唯一的視頻拍攝競爭對手就是後面會介紹的松下S1了,但S1拍攝4K60幀視頻時色彩採樣只能到4:2:08bit,而R6可以到4:2:2 10bit。所以理論上在這個價位R6是沒有對手的,30分鐘的拍攝大多數情況下也夠用了。而4K30幀的拍攝就平平無奇了,大多數新發布的相機都能滿足。

不僅視頻能力不錯,R6的連拍和高感也都是頂尖水平,對焦幾乎僅次於R5。而且和佳能的其他機器一樣,操作方便,直出色彩溫潤,同樣也是一臺相當好用的拍照次旗艦了。

當然,R5和R6最大的問題在於試圖把最好的拍照和視頻集中在一臺機子上,那自然兩方面的性能都會受到影響。如果只是單純的拍照的話,R6的像素和同價位的尼康Z7和索尼a7R III相比就有點低了,而像素相近的R5就比這兩個貴太多了。所以R5和R6適合既想拍照又想拍高質量視頻的用戶,是能同時滿足這兩個需求的最好機器了,這個定位其實和松下S1有點像。

價位相似的四款相機橫向評測,索尼a7R III和尼康Z7都是偏向拍照,而EOS R6和松下S1都是偏向視頻。可見後兩者的像素只有前兩者的一半,當然也因此獲得了更高的感光度和連拍性能。後兩者的視頻能力都比前兩者更強

發布於2018年的EOS R是佳能的第一款全畫幅微單,離現在確實有點老了,美國售價還行,和R6能拉開比較大的距離,但國內售價只比R6便宜2000元,視頻性能卻相差較大,不推薦國內的同學購買。當然如果只是用來拍照也還湊合,像素在接近的價位也算較高的,但畫質確實不怎麼樣,DXO評分大幅落後於同檔次的索尼a7R II,a7 III,尼康Z6等機器,如果不是資深佳能用戶,也可以考慮一下友商的這些機器。

發布於2019年的EOS RP目前價格大概1000刀/8500元,加上套機鏡頭大概1200刀/一萬元左右,也是佳能最便宜的全畫幅微單了。同時機身只有485g,是最輕的全畫幅微單(最小的全畫幅微單是索尼a7C,但a7C要509g)。和同樣性價比之選的索尼a7II比,EOS RP畢竟晚了五年發布,機身更輕、像素更高、對焦和視頻能力更強,還有翻轉屏,但是閹割了機身防抖。價格上也貴了一些,a7 II套機基本上能8000元內搞定,而EOS RP套機帶著最狗的頭也得上萬了。如果你就想要一個全畫幅機身拍照,其他什麼都不在乎,那a7 II性價比還是更高。如果你稍微還有點其他想法,那還是選擇EOS RP吧。

索尼a7 II和佳能EOS RP參數對比,其實畢竟兩個價位還是有一定差距,還要考慮到自己的預算

佳能的鏡頭群算是佳能系統的核心競爭力。在單反時代佳能的鏡頭群就是最齊全的,所有焦段都有多個價位的選擇。當然畢竟全畫幅微單時代才來臨兩年左右,佳能的RF卡口全畫幅微單鏡頭數量還是不夠多,但從發布的產品來看其極高的參數和畫質也是非常令人驚嘆了。

目前,佳能RF卡口鏡頭的特點就是除了一些特別便宜的狗頭,剩下都是規格、畫質和價格都極高的鏡頭,感覺佳能的思路是先發布一些高端的能體現自己實力的鏡頭。所以如果入佳能的坑且想擁有畫質較高的鏡頭,那就要做好花大錢的準備。當然,在未來的路線圖中佳能也要發布不少「性價比」鏡頭,但路線圖能不能按時實現就另說了。

1. 佳能RF 24-105mm F4-7.1/24-240mm F4-6.3

先說一說這兩個狗頭,24-105mm其實很像索尼FE 28-70mm狗頭,雖然長焦端最大光圈只有F7,但屬於佳能能用的全畫幅微單鏡頭裡最便宜的,那自然就是和EOS RP組合的絕配。畫質在狗頭裡也不算差,出去旅遊拍一拍也是沒問題的。

後者長焦端也不短,而且光圈不小,還有超聲波馬達,對焦也算快。兩者都帶了防抖,體積在同樣焦段的鏡頭裡也都非常小巧,很適合EOS RP的體積和重量。

如果你就是想買一臺全畫幅,且入了EOS RP,暫時還不想花太多錢,這兩款狗頭也是很好的選擇(反正也沒有更便宜的變焦了)。

一鏡走天下的中端頭,也是我比較建議的套機頭。RF卡口中少見的性價比頭,就是參數、畫質和價格都在一個中間的檔位。也覆蓋了最常用的焦段,佳能全畫幅微單入門必備。

3. 佳能RF 24-70mm F2.8 L/28-70mm F2 L

這兩個頭焦段類似,經常被拿來對比,因此我也就放在一起說了。前者自不必說,大三元級別的標準變焦,基本上是日常的萬用頭,我覺得只要是拍攝日常題材都需要。強烈推薦預算足夠的人直接入這個。微單版本終於有了防抖,夜景和夜間人像也能拍了。

後者算是佳能炫技的作品,在標準變焦的焦段做出來了一隻比正常的大三元還大一級光圈的變焦鏡頭,用來證明微單系統優越性的。但問題在於首先犧牲了廣角端的4mm,差別還是可以感知的。其次體積和重量都要大得多,攜帶起來極不方便,極大抵消了變焦鏡頭最大的優勢——方便攜帶。如果一個鏡頭體積和重量比三個定焦還大,那為什麼不帶三個光圈更大的定焦呢?最後價格還貴。所以這個鏡頭只是參數強,實用性並不如F2.8的那個。

沒啥好說的,大三元的廣角變焦,也是RF卡口廣角變焦的唯一選擇,需要就得買。而且廣角變焦的最優選擇是能覆蓋35mm焦段。像尼康Z 14-24mmF2.8隻覆蓋到24mm,拍某些風景確實還是太大了,不夠方便。佳能這個焦段算是覆蓋了風光攝影常用的所有焦段了,真正實現風光一鏡走天下。

剩下的都是一些專業長焦頭和增距鏡了,一般人也用不到就不介紹了。以及據說佳能很快將會推出小三元級別的長焦變焦RF 70-200mm F4 L,未來還會有小三元廣角變焦RF 14-25mm F4 L,和超廣角變焦RF 10-24mm F4 L。除了超廣角可能會貴一些,小三元的長焦和廣角價格應該不會太高,可以期待一下。

佳能的定焦鏡頭更是定位極致區分的體現,每個焦段幾乎都有高端昂貴的F1.2鏡頭配合廉價普通的F1.8/F2鏡頭兩種選擇。所以對於佳能用戶,中端變焦頭(小三元配置的F4)甚至可能比定焦頭更有性價比。

1. 佳能RF 85mm F2/85mm F1.2 L/85mm F1.2 L DS

作為人像的黃金焦段,85mm也是佳能全畫幅微單早早就布局的定焦頭,擺明了就是為了吸引使用佳能拍攝人像的用戶。兩款85mm F1.2沒得說,我願稱之為地表最強85mm。雖然我很討厭虛化大光圈人像,但這個鏡頭的質量確實太好了,「空氣切割機」已經不足以形容那種感覺了。

帶DS的版本奶油焦外也是極其漂亮,當然,畢竟兩萬多的價格也不是誰能掏得起的,而且還需要日常光圈全開。如果你更喜歡收一兩擋光圈,那麼一萬七的普通版本就夠了。

這裡盜一張顧俊的圖,這個焦外真的太讓人中毒了。。。唯一的缺點可能就是口徑蝕,後面的芒果型光斑還是有點明顯。來源:【顧俊】最喪心病狂的85定焦 —— 佳能 RF 85mm f1.2L DS!,b站ID:攝影師顧俊

今年佳能也官宣了RF 85mm F2,作為「青春版」85mm,這支鏡頭的體積確實小了不少,定位也應該低不少,會和紅圈的「Pro」版拉開較大差距。目前還沒有正式發售,預計價格應該會和現在的青春版35mm F1.8差不多,提供廉價輕便的人像定焦選擇。

到了微單時代,各路廠商都和開了掛一樣,進入了鏡頭質量的軍備競賽。和RF 85mmF1.2 L一樣,作為伴隨佳能EOS R發布的第一批鏡頭之一,這隻50mm定焦鏡頭不僅在光圈上達到了誇張的水平,畫質、對焦等品質更是堪稱完美,完全可以稱得上最強50mm(之一,另一個是尼康的Z 50m F1.2)。

當然,巨大的體積和堪比大三元變焦頭的價格也確實足夠誇張。正如之前說的,入坑佳能且要更好的畫質就需要做好花大錢的準備,鏡頭方面很少有中檔的選擇。

以及據傳言,RF 50mm F1.8的青春版標準鏡頭也會很快推出,本來據說今年就會出,但在EOS R5/R6的發布會上並沒有見到。何時推出就又成了一個謎。

和50mm與85mm不同,或許是因為35mm鏡頭主要是用來掃街的,而不是佳能的基本盤——人像,佳能就先推出了這個焦段的青春版鏡頭。價格和體積都很令人滿意,畫質也對得起價格,還有較好的對焦和防抖性能,作為和EOS RP配合的輕量掃街裝備還是很合適的。據說明年也將推出35mm的帶有F1.2光圈的Pro版,價格、畫質和重量估計會和其他Pro版定焦鏡頭看齊,屆時估計又將是一場剁手和羨慕的血雨腥風。

和佳能入場時間類似,單反時代的另一個巨頭尼康也在2018年發布了它的首批全畫幅微單Z6和Z7,並帶來了全畫幅微單卡口Z系列。單反時代尼康全畫幅卡口的口徑是最小的,因此在全畫幅時代有點矯枉過正的意思,Z卡口的口徑是微單界最大的,以至於同樣使用Z卡口的APS-C微單Z50看起來特別不協調,好像在卡口上裝了個相機一樣。

不過更大的卡口也帶來了更大的發揮空間,尼康的鏡頭群在性價比上做到了極致,使用不大的體積和不高的價格做出了光學水平極其頂尖的鏡頭。如果你不想花特別多的錢,又想體驗超值光學水平的鏡頭,那請果斷入尼康的坑吧!

當然,作為一家專注於拍照的直男技術公司,尼康的主要問題就是很多事情上太過耿直不懂吸引用戶。例如色彩調校風格上比較平淡,如果拍人像需要後期更複雜的調色,完全沒有佳能的溫潤感。以及尼康的電子技術積累相對比較薄弱(難以想像尼康之前還是造光刻機的),CMOS用的都是索尼的。尼康微單視頻功能也比較弱,和佳能、索尼沒辦法比。所以如果你對這些方面比較介意,那請謹慎考慮。

這張圖就深得精髓,尼康黃不是白叫的【狗頭】

尼康的微單定位從高到低分別是Z7、Z6和Z5三款。

Z7推出時就是旗艦產品的定位,至今在DXO評分上也是微單中的前列,而且差距極小。當然,畢竟視頻性能上差一些,首發價格3300刀左右確實略貴了,看來尼康自己也是高估了自己的產品力。到今天發布兩年之後價格掉到了2600刀左右,大概和a7R III差不多,就變得很划算了。有意思的是它和a7R III的各種參數也都非常像,所以價格基本能反映市場給Z7的定位,即高畫質的拍照機。

DXO評分,Z7算是僅次於S1R、a7R III和a7R IV的全畫幅微單

再放一次Z7和同價位索尼a7R III,佳能EOS R6,松下S1的對比圖

Z6推出的時候是尼康的中端機,目前價格大概降到了索尼a7 III、a7R II、EOS R和松下S5的水平,基本也比較符合它的定位——畫質更高的入門級拍照機。和同價位的索尼a7 III比,它像素和連拍更好一些;和索尼a7R II比,它發布更新,連拍優勢明顯,還有翻轉觸控螢幕,視頻能力略強;和佳能EOS R比,它有防抖,高感也更優秀。和松下S5相比,它像素、連拍都更好,還更輕;綜合來看它是一款同價位相當有競爭力的拍照機。

尼康今年推出的Z5感覺定價上還是沒有找到明確的自我定位。各方面都比Z6差一些,但價格和Z6沒有拉開足夠的差距(主要是現在Z6太便宜了)。我傾向於Z5在後面會繼續降價,直到降到比EOSRP稍高一點的價格,例如9000元左右,依靠對焦、機身防抖、更優秀的視頻能力和性價比更高的尼康鏡頭群來與EOS RP競爭,做一款真正為尼康走量的機器,到時Z5就非常值得初學者購買了

尼康全畫幅微單使用Z卡口,我們之前也介紹過,這是目前直徑最大的微單卡口,實際上也是法蘭距最短的卡口。法蘭距就是鏡頭底部到CMOS的距離,也就意味著尼康的鏡頭最粗、離CMOS距離最短。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其他條件相同,尼康更容易做出成像質量更高的鏡頭。

當然具體的成像質量也要分情況討論,但尼康的鏡頭群的設計理念確實和佳能截然相反。尼康的Z卡口鏡頭很少有真正意義上的「狗頭」,最狗的可能就是之前提到過的APS-C畫幅的兩款DX鏡頭了。

尼康Z卡口的全畫幅鏡頭裡,無論是變焦還是定焦往往都是成像素質較高的中端頭,但除了那款58mm F0.95夜神和剛剛推出的50mmF1.2以外,少有和佳能85mm F1.2那種同檔次的高端頭,變焦主要是常規的大三元和小三元,定焦主要也是F1.8,都算是性價比較高的鏡頭了。

這一款是我認為御三家裡整體品質最好的一款狗頭。尼康這款頭繼承了之前提到過的那款APS-C畫幅狗頭最大的特點,就是又小又輕,只有195g。和295g的索尼狗頭FE 28-70mm F3.6-5.6、395g的佳能狗頭RF 24-105mm F4-7.1相比,這款狗頭要輕多了。

更難能可貴的是,這款狗頭畫質相對於其他兩款都要好得多。焦段上廣角端比索尼好,長焦端確實有點弱,這也是輕小的代價吧,不過用來做一款旅遊風景頭也差不多夠了。

一鏡走天下的輕便旅遊頭,同樣只有570g,還帶防抖,和競品750g的佳能RF 24-240mm F4-6.3,以及780g的索尼FE 24-240mm F3.5-6.3比輕了不少。代價就是最大光圈和長焦都少了一點,這也是尼康狗頭的設計理念,犧牲焦段和光圈優先保證重量和體積。

3. 尼康Z 24-70mm F2.8/24-70mm F4

大三元/小三元的標準變焦,兩款鏡頭成像素質都相當優秀。尤其是24-70mm F4,作為一顆小三元鏡頭,收起來的時候幾乎和普通的狗頭一樣大,成像表現甚至要好於之前的單反版F2.8標準變焦。

而大三元24-70mm F2.8更是頂級變焦鏡頭,和友商的頂級變焦整體相當,但重量和體積幾乎都是最小,幹活必備鏡頭。

大三元廣角變焦,卻只有650g的重量。一般越是廣角鏡頭,到邊緣畫質越差,然而這款鏡頭14mm廣角端光圈全開的畫質參數見下面的圖,從中心到邊緣幾乎完全一致,我願稱之為最強廣角變焦。除了最長焦距24mm稍微有點大以外,這就是最完美的廣角變焦鏡頭了。

和友商同款的成像質量對比。這個圖大致的意思就是鏡頭的解析力,每條線的數值越高代表成像質量越高。橫軸是離中心的距離,佳能RF 15-35在15mm廣角端30線參數到後面已經崩到不能看了。尼康這個廣角端竟然是幾乎是一條水平線,這種測量結果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太可怕了。。。

和24-70mm F4類似,這款小三元的廣角變焦主打的也是便攜高品質成像,狗頭的大小卻有高端頭的畫質。而且長焦端比大三元還長一點,適合拍攝一些小景。鏡頭素質也是相當好,雖然沒有大三元版那麼變態,但廣角端從中間到邊緣的畫質損失依然可以忽略。當然,這款鏡頭的價格也是小三元標準,請根據自己的需求和預算選擇。

大三元長焦變焦。這款鏡頭看到之後第一眼驚到我了,為什麼這麼長?22釐米的長度太誇張了,重量也達到了1.4kg。但後來仔細看了一下,頓時被這個鏡頭的堆料嚇到了:其他鏡頭裡一般就放兩三片的超低色散鏡片,這款鏡頭裡有6片。一共21片鏡片,接近一半是各種特殊鏡片,而且各種先進鏡片塗層也是全堆了上去。

這些豪華配置加起來最終堆出了極其誇張的解析力參數,和上面的14-24mm F2.8很像,無論是70mm還是200mm,從中心到邊緣的通透性幾乎都是100%。

當然,選擇這支鏡頭就意味著接受了它的長度。這個長度真的是太不便攜了,想像一下帶著它去拍小姐姐的尷尬場面。不過如果你追求長焦變焦的極限畫質,那它就是你的最佳選擇。

可以看到,尼康大三元變焦鏡頭的素質幾乎都達到了令人咋舌的程度。佳能在定焦鏡頭上堆的料,尼康全堆在了變焦鏡頭上了。所以Z卡口是非常適合變焦鏡頭的,土豪同學可以考慮主要購買變焦來使用。

相比於變焦的可怕,尼康目前推出的大多數定焦就親民多了,焦段廣泛,畫質頂尖,大多數鏡頭價格也不是太誇張。而且更關鍵的是雖然F1.8的光圈不算太大,但大光圈時的畫質就足夠頂尖,這就難能可貴了。

和佳能不同,尼康的用戶一般更喜歡風光/紀實攝影,所以尼康優先推出的都是廣角和標準定焦鏡頭。

1. 尼康Z 20mm/24mm/35mm F1.8

三款堪稱頂級的廣角定焦鏡頭,和14-24mm F2.8類似,這三款鏡頭在光圈全開時都能提供從中心到邊緣幾乎完美的畫質。當然,價格上也比一般的F1.8要貴多了,屬於中高端鏡頭。其中35mm F1.8大概是佳能的1.5倍,但成像質量差距確實遠超這個價格差距,而且和佳能的F1.2系列比還是便宜多了。

2. 尼康Z 50mm F1.8/50mm F1.2/58mm F0.95 Noct

雖然這三個鏡頭定位幾乎沒有任何重疊,但畢竟都是適合拍人像的標準定焦頭,勉強可以拿來作比較。

F1.8這款和其他的F1.8一樣,擁有中高端的成像畫質和適中的價格。

而Z 50mm F1.2這款鏡頭擺明了就是和佳能的RF 50mm F1.2L對標的,無論是焦距、光圈甚至國內售價都是一模一樣。從參數上講,這款鏡頭和佳能的競品中心成像質量差不多,但邊緣要更好一些,總體還是優於佳能的。但可能是因為尼康這款50mm F1.2剛出來,還沒有詳細的對比測評。

至於Z 58mm F0.95 Noct這款「夜神」鏡頭,純粹就是尼康造出來炫技的,五萬多的價格、手動對焦、兩公斤的重量,每個都是極大的勸退項目,三個還加在了一起,註定是沒人買的東西。但不得不說虛化確實太強大了,光圈全開時背景基本上被抹平了,只剩下顏色了。。。

夜神光圈全開時不真實的虛化效果,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焦外雖然糊但確實不好看。來源:色影無忌(https://info.xitek.com/galleries/201911/07-340809_3.html#picPos)

尼康的人像頭,虛化確實還挺好看的,就是因為體積太小,口徑蝕太重,畫面邊緣的光斑會形成芒果斑。質量雖然沒辦法和佳能RF 85mm F1.2相比,但已經很對得起這個價格了。

未來在常用全畫幅鏡頭方面,尼康還會推出24-105mm這個焦段的高端變焦頭,應該是對標友商相同焦段F4光圈的產品。根據目前Z 24-70mm F4的畫質表現,這支24-105mm F4應該會是一隻非常令人驚喜的旅遊頭。

定焦的話目前高端的S級定焦幾乎全發布完了,只剩一支105mm的微距鏡頭,應該是F2.8的光圈,對標的是佳能的單反百微和索尼的90mm F2.8微距鏡頭。

然後就是28mm和40mm的兩隻掛機頭,不知道和Z5能不能湊成足夠小的機身,或者尼康有可能發布一個類似索尼a7C的緊湊型全畫幅微單?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介紹的就是松下了。本來大家以為全畫幅微單將是索尼、佳能、尼康御三家統治市場,然而松下也進入了這個坑,先後發布了全能機S1、高畫質機S1R、視頻機S1H和中端機S5,基本就是和索尼的a7家族類似。

但松下的微單有個特點,那就是大且重。S1系列比其他家的微單普遍要大一圈,重量也達到了一公斤左右,和之前單反差不多,和索尼a7的玩具感截然相反。

當然,尺寸大也是有不少優勢的。首先S1系列的電池就非常大,大概3000mAh的電量比其他品牌和自家S5常用的2000多mAh的電量足足高出50%,如果開啟節能模式能拍攝上千張照片。其次空間充裕之後能給散熱留下足夠空間,視頻機S1H甚至塞進去了一個散熱風扇,就很難再出現佳能EOS R5那種過熱現象了。

因此,松下的S1系更多是給專業攝影和視頻錄製的用戶準備的, 而S5則更像是給普通用戶使用的。但S5的價格依然不算低,以至於我只能叫它中端機而不是入門機。它可能將來會出一款定位更低的,類似於佳能EOS RP和尼康Z5的機器,佔領低端全畫幅市場。

松下的微單還有個比較嚴重的問題,就是全系都使用對比對焦,和其他廠家使用的相位對焦比就是便宜但性能差。這個在拍照時不明顯,但視頻追焦問題就很嚴重了。即使是最新的S5,主體只要前後移動,對焦都會滯後一秒左右。

松下的特點就是所有產品無論號稱是均衡、視頻、畫質還是入門機器,拍視頻的能力都普遍強於同樣定位的友商產品。號稱高畫質的S1R視頻能力基本上僅次於視頻拍照雙旗艦佳能EOS R5和索尼視頻機a7S III,可以拍攝4K60幀視頻,相比之下索尼高畫質旗艦a7R IV就只能拍4K30幀了。

而且松下S1R是DXO評分最高的全畫幅微單,沒有之一,甚至比a7R IV還高。這可能是因為像素更低,所以單個像素麵積更大,成像效果就更好。a7R IV也不如自家的上一代a7RIII。當然,S1R也確實夠貴的,畢竟比a7R IV還多了一些視頻能力,賣得更貴也正常。

DXO評分排行,前兩名都是中畫幅微單,第三名就是松下S1R

同價位產品對比,可見佳能R5確實是全方位旗艦,但錄視頻會過熱。松下S1R比a7R IV的視頻能力更強

視頻機上,相比索尼a7S III和佳能EOS R5,松下的S1H是最重的也是最貴的。但它的優勢在於首先有主動散熱風扇,幾乎沒有過熱問題。而佳能R5的過熱問題眾所周知,a7S III在太陽底下也會有過熱問題。其次S1H可以錄製介於4K和8K之間的6K視頻,相比於4K更高清的同時也不會像8K那樣根本沒辦法剪輯。

當然相比之下,它錄製4K視頻的能力就差多了。R5和a7S III都可以錄製4K120幀視頻,a7S III更是幾乎專門針對4K視頻設計的,而S1H只能錄製4K60幀,如果要求4:2:2 10bit的完整色彩空間,就只能錄製4K30幀了。更不要提S1H極其拉胯的視頻追焦能力,很難清晰拍攝主體大範圍前後移動的視頻。

我個人覺得如果你主要錄製4K及更低解析度的視頻,可能還是a7S III更適合。只有錄製更高解析度時S1H才比較划算。

之前也提到過,松下S1是更像佳能EOS R6的中高端全能機,和同樣價位但更專注拍照的索尼a7R III和尼康Z7相比,像素更低但視頻能力更強,也是這個價位唯二能拍攝4K60幀視頻的機器。

因為機身體積和質量都更大,所以散熱能力比R6強得多,不會那麼容易過熱。當然代價就是像素較低,拍照的質量確實比不上偏向拍照的機器。此外,和S1H一樣拉胯的追焦能力也是減分項。

而松下S5則是擠進了一萬出頭這個激烈的定位,和尼康z6,索尼a7 III,a7R III還有佳能EOS R打成一片。

毫不意外,松下S5又是穩坐體積和重量第一名,同時也擁有最強的視頻能力,是這個價位唯一可以拍攝4K60幀視頻的機器。當然剛出不久,國內價格還是有點虛高,慢慢應該會降到一萬二左右,就顯得更有性價比了。

雖然S5的視頻追焦能力是幾臺機子裡最好的,但和索尼的追焦速度還是沒法比,追焦延遲還是較大。想要購買的話建議看各路測評,確認自己可以接受這種延遲再下單。

鏡頭方面,松下的L卡口是從徠卡借來用的,同時和適馬合作出鏡頭。但問題是買松下的人一般也不會去買徠卡的鏡頭,而買徠卡的人大多數也不會去買松下和適馬的鏡頭,感覺松下的最終目的就是買個徠卡的標自己出鏡頭,再讓適馬搞一部分副廠頭,本質上和索尼加蔡司標加副廠的結構一模一樣。

如果排除掉徠卡鏡頭,實際上現在松下的原廠加上適馬副廠的鏡頭也很少。畢竟L卡口之前就是徠卡的奢侈品,實際上進入主流消費級市場也沒多久。

當然之前在索尼的鏡頭體系裡提到的適馬鏡頭一般也有L卡口的版本,只是換個底部卡口的問題,因此重量體積和成像質量和索尼版本幾乎完全一致,這些主要包括14-24mm F2.8和24-70mm F2.8兩款大三元,35mm F1.2這款大光圈廣角定焦,還有45mm F2.8這款可攜式鏡頭,可以參見索尼部分的鏡頭介紹,這裡就不重複了。

和索尼的蔡司藍標大G紅標、尼康S級、佳能L紅圈一樣,松下也有高端的Pro系列,帶大S紅標,代表的是徠卡認證的逼格加成,當然價格也非常美麗。而且Pro系現在選擇不多,一款廣角小三元、一款標準大三元、還有兩款長焦大小三元、再加上一個死貴的50mm F1.4而已。這些頭和適馬的那兩款大三元加一起也能湊出一套完整的大小三元。

因為強調視頻能力,松下的鏡頭往往只需要滑動對焦環即可切換自動和手動對焦,同時變焦時焦點偏移也很小,便於實現各種視頻中常見的效果。

松下剛推出的一支入門狗頭。這隻狗頭非常有意思,突破了常見的24mm而是進入了20mm焦段,而相反長焦砍了10mm,擺明了就是一支偏風光的通用鏡頭。而且這個焦段更偏視頻一些,也能看出松下對於視頻功能的重視。

這支鏡頭最大的特點就是小巧輕便,和松下其他傻大黑粗的鏡頭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畫質不錯,對得起價格。可以當做一隻便攜風光套頭來使用,拍視頻利器。

松下原廠頭裡不多的不帶徠卡逼格和價格加成的產品,使用白標S而不是紅標。大變焦範圍高畫質旅遊頭,畫質不錯,還帶微距和防抖,實用性極高。價格和索尼的FE、佳能的RF 24-105mm F4差不太多,性價比很高。松下最好的套機頭,建議直接和機身一起入手。

信仰可能會遲到,但不會缺席,紅標S就這麼走來了。和索尼白標G和紅標G的區別一樣,松下白標S和紅標S就是有沒有信仰的區別。

這款鏡頭有點像尼康Z 70-200mm F2.8,堆料也算是極狠的,換來的是標準變焦頭中幾乎最好的畫質參數,廣角端更是達到了從中央到邊緣幾乎不變的解析度。這個焦段也是視頻最常用的焦段,可以看出松下對視頻能力的重視。價格與同級別其他鏡頭相仿,性價比更高。

帶徠卡標的小三元,成像質量當然沒得說,信仰加成也是max。作為一個小三元廣角確實有點貴了。不過如果想要原廠廣角變焦也別無選擇,預算不夠建議還是去選擇適馬健身器材。

5. 松下S Pro 70-200mm F4/F2.8

這兩支鏡頭是長焦端的大小三元。兩款都是帶著高貴的徠卡紅S標誌,尤其是小三元,價格自然就要比同級的鏡頭貴一些。小三元的體積相對競品也更大,更看重抑制呼吸效應等視頻更關注的特性。大三元和對標產品性能基本一致。可能是松下S系在國內市佔率太少了,這兩款鏡頭的國內售價也更貴。

松下將來還會推出一隻覆蓋長焦端的70-300mmF4.5-5.6的狗頭,和20-60mm F3.5-5.6以及24-105mm F4一起作為入門級套頭的組合。

松下系統現在沒幾款定焦頭,將來倒是還會發布不少,可以先觀望一段時間。

這款鏡頭雖然光圈只有F1.4,但體積、重量和價格都和友商的50mm F1.2非常接近,因此定位就是頂級人像頭。不過畢竟只有F1.4,雖然其他參數都很接近,同樣的價格下差半檔光圈總感覺低人一等。

整體畫質參數上和尼康差不多,比佳能的邊緣畫質更好,但畢竟小一檔光圈,可比性不強。和其他的松下鏡頭一樣,對視頻優化比較明顯。國內價格略貴,請按需選擇。

2. 松下S 24/35/50/85mm F1.8

這幾款即將發布的鏡頭長得幾乎都一樣,估計重量也差不多。現在唯一的懸念就是這幾款鏡頭的定位了,是接近於佳能那種平價F1.8鏡頭還是接近於尼康那種中高端F1.8鏡頭?

不過考慮到這幾款鏡頭都沒有S Pro的徠卡認證,加上松下已經有了一款畫質極高的50mm F1.4,這幾款鏡頭很可能更接近佳能,是平價便攜大光圈定焦的定位。其中85mm F1.8據說馬上就要發布了,可以期待一下。

即將要發布的幾款鏡頭

全畫幅的機身和鏡頭都極其昂貴,因此選品牌基本上就是終身大事了,一定要多了解比較之後謹慎選擇。

在全畫幅微單的選擇中,鏡頭的比重實際上比機身更大。這四個廠商在鏡頭上各有特色,索尼鏡頭群選擇最豐富,價位最多樣,佳能定焦鏡頭群參數爆表,尼康鏡頭群變焦最強,定焦性價比最高,松下為視頻拍攝優化最多

同時現在攝影愛好者的圈子越來越大,各種租用、二手的選項也越來越多,不一定需要購買新機和新鏡頭,有多種更實惠的選擇。最好認真分析自己的預算與需求後再做決定,避免買回來後吃灰的結局。

祝大家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相機,使用它記錄下生活中最美的時刻!

用科學理性的眼光去觀察

用平等博愛的內心去感受

用理想主義的信仰去建設

這美妙的世界

相關焦點

  • 如何科學選擇數位相機——非全畫幅微單
    當然,首先介紹的是不那麼窮三代的非全畫幅微單。雖然隨著CMOS等電子產品的成本下降,加上機身做得越來越輕巧,全畫幅越來越普及了,佳能的全畫幅微單EOS RP甚至做到了機身1000刀/9000元。但即使這種白菜價全畫幅,相較於機身普遍五六千元的非全畫幅微單還是更加昂貴,更不要說全畫幅微單的鏡頭往往也會更貴。而且,全畫幅相機的機身和鏡頭的體積和重量往往都更大。
  • 尼康全畫幅數碼微單相機 Z7 上市,「橙」意相機背包等您拿
    作為影像器材研發與製造企業,尼康公司歷經了百年的創新與發展,於2018年8月發布了Z卡口全畫幅數碼微單相機。
  • 尼康全畫幅數碼微單相機Z 7 上市,「橙」意相機背包等您拿
    張鵬飛 13626401786              劉春華 13953152515              薛震鐸 15564122888              馬田田 18254169839作為影像器材研發與製造企業,尼康公司歷經了百年的創新與發展,於2018年8月發布了Z卡口全畫幅數碼微單相機
  • 索尼正式發布了APS-C畫幅微單數位相機A6400
    2019年01月16日,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正式發布了APS-C畫幅微單數位相機
  • 全畫幅數碼單眼相機對比選擇
    在單眼相機中全畫幅單眼相機的好處就是相同像素下傳感器尺寸越大,成像質量越高,全畫幅的單反成像質量要高於其他畫幅的單反數位相機,還有就是使用鏡頭不受限制
  • 全畫幅數碼無反相機如何選
    全畫幅數碼無反相機如何選高寶昌(網名「臭哈蘇」)本文經過前兩次編輯修改,結果病句和錯別字依然遍布
  • 一款讓人移情別戀的相機——索尼全畫幅微單A7RII
    而此次印度之行,我全程只攜帶了索尼的全畫幅微單™A7RII數位相機。印度是一個多民族、多信仰、經濟迅猛發展的發展中國家,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尚且存在諸多問題,而我要做的就是真實的記錄當地人的生活現狀。      我曾經是一名膠片攝影師,一直以來都是在使用膠片進行拍攝。自從索尼推出全畫幅微單A7系列之後,其卓越的品質、健全的功能和小巧便攜等特性,使我開始關注並使用這個系列相機。
  • 全畫幅微單A7RⅡ正式發布
    6月11日,索尼正式發布了α系列便攜全畫幅索尼微單數位相機新品A7RⅡ(型號名:ILCE-7RM2)。索尼微單A7RⅡ的問世再一次定義了無反相機的新標準,將高像素、高感光度和高速處理等特點容納在一臺小巧的全畫幅索尼微單產品之中,一次性滿足了所有微單用戶的期待,特別是A7R用戶的。
  • 資訊 | 尼康正式發布全畫幅FX微單數位相機Z 7 & Z 6
    尼康公司榮譽發布全畫幅尼康FX格式微單數位相機尼康 Z 7和尼康 Z6以及採用大直徑卡口的尼克爾Z卡口鏡頭。
  • 尼康全畫幅微單,行家這麼說
    出品尼康全畫幅微單相機Z7儘管早在一個月前就主動「洩密」,但尼康全畫幅微單相機在發布日依然備受業界關注。根據GfK公司關於中國相機市場2014-2017年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近四年來不可更換鏡頭的卡片機市場佔有率在不斷下滑的同時,可更換鏡頭的單反也於2017年停止了上升的步伐。與其他機型相比,全畫幅微單在中國相機市場的銷售佔比可謂一枝獨秀,逆勢增長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由此可見,全畫幅微單有著光明的發展前景。2011-2015年,尼康就曾發布多款1卡口相機來試水微單相機市場。
  • 專業攝影的微單時代 索尼全畫幅微單A9發布
    2017年4月20日,索尼(中國)有限公司正式發布新款全畫幅微單™相機A9(型號名:ILCE-9)與超遠攝變焦鏡頭FE 100-400mm F4.5
  • 比你想像中要便宜 高性價比全畫幅微單相機就選這幾款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來看看不到2萬元預算,我們可以買到哪些高畫質與高性能的全畫幅微單相機吧。五軸防抖+4K 60錄製全畫幅微單:松下LUMIX S1松下LUMIX S1搭載2420萬有效解析度全畫幅CMOS傳感器,除了自然而清晰的畫面呈現外,還具有高動態範圍和卓越的高靈敏度性能,在高感畫質尤其是控噪方面更有優勢。
  • Sony全畫幅微單,了解不用百度
    ▲Sony目前全畫幅微單產品目前Sony相機有產品名稱、產品型號兩種叫法。以「a7III」為例,「a」準確來說是希臘字母「α」,這是產品名稱,對應的產品型號則是「ILCE-7M3」,「ILCE」是「E卡口可換鏡頭相機」,而「M3」則指「Mark III」,即「第3代產品。不過,這款產品也常常被稱作「a7M3」。
  • 尼康微單未來還會搞更「大」?全畫幅是微單的終極畫幅嗎?
    視頻內容大概是從膠片相機到數碼單反,再到全新的微單相機,尼康的F卡口即將邁向新的高度。預熱視頻還包含兩句話,強調尼康新卡口是為了應對未來100年的挑戰,「跳躍」進入全新的「尺寸」。簡單的幾句話令人浮想聯翩,未來一百年的影像是什麼樣的?單反徹底交棒微單是板上釘釘的,但全畫幅是微單的終極畫幅嗎?
  • 尼康上新,正式發布全畫幅微單數位相機Z 6II/Z 7II
    尼康發布全畫幅微單數位相機Z 6II
  • 攝影師眼中的索尼全畫幅微單A7RM3
    追蹤模式下最多10張/秒的高速連拍功能,同時支持4K視頻錄製、擁有15級的寬廣動態範圍/寬容度、高感光度低噪點,獲得了眾多專業攝影師的認可,也標誌著數碼影像領域微單™時代的來臨。在我拍攝城西生活在鐵路沿岸人的生活的時候,這天下起了雨,而且又遇到火車從我身邊路過,雨點滴濺在我的相機上,同時火車又噴射出了煤煙,在此情況下絲毫沒有影響我的拍攝,見證了索尼全畫幅微單™A7RM3的相機防滴濺防塵的性能,讓我信心滿滿地完成了此行拍攝
  • 精選 | 十年全畫幅之路 微單發明者松下相機發展史
    原文轉載自:中關村在線作者:龔明松下是微單相機發明者,但是從M43到全畫幅用了有十年時間,從G系列到S系列,松下從拍照到視頻
  • 為什麼索尼全畫幅微單是一個致命的錯誤
    在你指責我在黑索尼之前,我可以向你保證,越來越多的A系列微單用戶正在為我鼓掌。對於索尼全畫幅微單的FE系統我們拋出一個簡單的問題,什麼是選擇全畫幅無反光鏡系統的根本出發點?痛點1:緊湊性全畫幅微單比全畫幅單反更緊湊,是大部分人選擇它的理由。
  • 索尼全畫幅微單A9把玩,新旗艦霸氣來襲
    一直以來,數碼單眼相機序列中的頂端都是被一些有著不錯畫質水平、變態高感和運動捕捉能力(包括強勁追焦和連拍性能)的全畫幅數碼單眼相機佔據的,而誕生近
  •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攝影師選擇使用索尼微單相機?
    目前索尼全畫幅微單相機有 4 代全畫幅機身、6 個產品系列、15 個型號、65 只鏡頭。01單反數位相機的攪局者索尼作為日本知名的影像製造品牌很多年前就進入了數位相機市場,不過真正讓索尼步入正軌還要從 2005 年收購美能達相機部門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