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京:為了中芯,離開了中芯……

2021-02-15 芯世相

 

在外界看來,他和臺灣的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結仇,成了他沒跨過去的坎。

張忠謀,臺灣臺積電董事長。是臺灣最具有權威的企業家之一。他領導下的臺積電如今在晶片代工行業佔到了全世界60%的市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半導體企業巨無霸。

張汝京和張忠謀的關係在中芯國際之前一直是上下屬的關係。他們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德州儀器。

1977年,張汝京入職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負責研發供空軍使用的語音合成器。之後沒多久,張汝京進入了德州儀器的核心部門,集成電路發明者之一傑克基爾比所領導的DRAM團隊,並一直在德州儀器工作了二十年。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任職,當時他的職位是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負責管理德州儀器的消費產品事業部,手下達4000人之多。

後來張忠謀在1987年成立了臺積電。

兩人第一次正面交鋒是張汝京離開德州儀器後。

1997年,在德州儀器幹了20年的張汝京離職主導創辦了世大半導體,被稱為臺灣的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商。

前兩大是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發展三年後,臺積電併購了世大。

根據當時《福布斯》報導,大股東出售世大半導體的時候,並沒有知會當時的總經理張汝京。對於張汝京來說,這也許是一個「打擊」。但對張忠謀來說,在合併了世大以後,一舉拉開了與聯電的差距,之後聯電再沒有任何機會接近臺積電。張汝京一怒離開了世大。

2000年,正是晶片產業的低潮年,張汝京決定去大陸投資重新創辦一家晶片工廠。這一年,張汝京帶領四五百人的技術團隊來到大陸。在媒體的報導裡,當年他信誓旦旦,誓言要把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搞上去!推上去!做起來!」

問題、矛盾,也就在這個時候來了。

首先,半導體行業是資金和人才密集型行業,門檻高,行業集中程度高。張汝京帶來的幾百個臺灣人的技術團隊,有一些是跟從自己多年的技術人員,這些人本應該在世大,臺積電所屬企業的隊伍裡。

張汝京為了挖人才也是用盡了辦法,他在上海自己的企業駐地建國際學校,蓋員工別墅。我實地去考察過,中芯國際的企業自辦學校,企業區域的住宅品質都遠遠高於周圍行政區域,是一個超級洋氣和有禮貌的企業社會。這一招的確管用,留住了一大幫臺灣的技術人員。張汝京還曾嘗試把臺積電的一隻科研團隊整體挖過來。這是犯了臺積電的大忌。

其次,2000年以後,臺積電也開始布局大陸的生產工廠,首選也是在上海。張汝京創辦的企業成了臺積電在大陸最大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在大陸建廠,也直接搶走了臺積電客戶。

所以,從中芯國際一成立,和臺積電的矛盾就開始了。

中芯國際成立九個月,臺積電以公司離職員工涉嫌通過電子郵件將公司重要資料外洩為由,在臺灣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

2003年12月,臺積電又在美國當地法院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原因是中芯國際通過各種不當的方式取得臺積電商業秘密及侵犯臺積電專利,如已延攬超過100名以上臺積電員工,且要求部分人員為其提供臺積電商業秘密。2004年中芯國際在紐交所上市,這個事件正是敏感期。

甚至,2002年,臺灣的」臺審會」也發布文告聲稱,張汝京在大陸的投資沒有經過審核,要對他罰款500萬臺幣。

半導體行業,日美臺韓集中了世界上80%的市場,半導體更是臺灣的支柱產業。

2005年4月初,臺灣當局再次指控張汝京違規到北京和天津建廠投資,判罰1500萬元新臺幣,並要求張汝京在6個月內從中芯國際撤資,否則將連續罰款至撤資為止。

張汝京感到不解。2005年4月1日,張汝京發表聲明:」本人是美國公民,在美國求學與工作多年,一直持用美國護照……」並宣布,放棄臺灣戶籍,脫離和中華民國的關係。

在對張汝京的那次訪談中,提到臺灣他很激動,「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同胞,兩者是不衝突的。為什麼不讓我回臺灣呢?」

2009年11月10日,這一天,對張汝京而言,是無法抹去的記憶——他宣布辭去中芯國際總裁和CEO職位。前一天,他還在給部下開例會部署工作,一切按部就班,沒有任何異樣。

也就在這一天,中芯國際發表公告稱,已與臺積電達成和解協議。中芯國際將向臺積電支付合共2億美元,並向其授出約17.9億股中芯國際股份,相當於公司已發行股本約8%。

剛剛被趕出中芯國際時,一個從臺灣來的朋友就對張汝京說,「你知道《自由時報》怎麼寫你嗎?說你的離職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和解的條件。」

對此,張汝京表現得很不在意:「我當然知道,《自由時報》是民進黨的報紙,肯定會這樣寫我的。他們希望我離開。」

他甚至自己猜想,哪些媒體會對自己很「兇惡」。

「臺灣的民進黨幸災樂禍,他們肯定會寫道:張汝京到大陸建廠,八九年一事無成,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讓對大陸抱著夢想的人,醒醒吧。他們會這樣說的。」

張汝京突然語速加快:「我不離開!我不離開!我就在這邊!離開就是上了他們的當!」

「難道不是麼?一直有人在猜想,張汝京的離職是雙方和解的籌碼。」我曾問他。

「一切都是為了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的元氣不能再傷了。」他說。

我也問他,如何定位和張忠謀的關係。他笑笑,「他是值得尊敬的師長。現在兩家官司結束了,和解了,不是很好麼?化幹戈為玉帛。」

然而,無論對他個人還是當年的中芯國際而言,付出的代價都是巨大的。

 

03

生臺灣氣的美國人

相關焦點

  • (三)篳路藍縷:張汝京創建中芯國際
    本片篇將講述早期中國半導體和晶片的發展階段,以及張汝京篳路藍縷創辦中芯國際的故事。在介紹張汝京之前稍微分享一點中國IC產業、半導體發展的大致脈絡。推薦閱讀英特爾最高成就獎獲得者謝志峰博士和中科院陳大明所著的《芯事:一本書讀懂晶片產業》,書中梳理全球60年集成電路行業發展史,文字通俗淺顯易懂。
  • 「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一手創辦中芯國際,為祖國打下晶片江山
    關於此次事件,市面上有兩個版本,第一個是世大董事會在張汝京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將世大50億美金賣給臺積電,張汝京總經理的職位雖然還保留著,但是失去了實際控制權,這無疑給了張汝京致命的打擊,畢竟是自己辛辛苦苦帶起來的世大就這樣沒了,所以他離開臺灣來到大陸建立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的前世今生
    中芯國際從成立開始,就帶著血雨腥風,短短幾年時間,中芯國際就殺入了世界半導體代工行業的前三甲,僅次於臺積電和聯電。面對中芯國際這樣的擴張速度,臺灣當局急了,陳水扁親自下令重罰張汝京,並將其列入臺灣通緝名單。為此,張汝京不得不宣布放棄臺灣護照。
  • 中芯國際的致命傷
    曾因人事問題而差點垮掉的中芯國際,在關鍵時刻再經一次重大人事風波,其追趕臺積電的目標恐怕會愈來愈遠了。圖為中芯國際上海廠區(圖/中芯國際)2000年被迫將一手創辦的世大公司賣給臺積電後,張汝京離開臺灣,隻身來到上海張江創辦了中芯國際。(圖/網路)中芯國際的創辦人是美籍華人張汝京,他原先創辦世大半導體,卻被大股東把公司賣給臺積電,憤而辭職。
  • 中芯國際:全村人的希望?
    在張錫綸、劉佩金夫婦心裡,海峽對面有他們魂牽夢繞的故鄉,他們一直教育張汝京「我們是中國人,要以做中國人為榮」。張汝京的愛國情結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生長發芽。張汝京後來回憶說:「我母親當了一輩子老師,從小就給我們灌輸中國傳統文化……(我)小時候常覺得做中國人『很悲壯,很可憐』,因為處處被人欺負。」
  • (4)一波七折:中芯國際發展歷程
    除了美國,日本的技術、設備、材料也受到限制,張汝京又不得不到東京親自拜訪了原東芝半導體總經理川西剛和東芝銷售部總經理川端章夫,川西剛剛好是臺灣世大半導體的董事長,這兩位朋友又帶著他去拜訪日本產經省出口部的負責人,才拿到了許可。歐洲也一樣,為了買荷蘭ASML公司的光刻機,張汝京前後跑了3次。
  • 他締造了中芯國際,卻被迫出局成了路人
    就這樣,張汝京帶著資金和一個臺灣團隊來到華晶上華。為了主持這個項目,張汝京在臺灣和無錫之間,兩地奔波。直到1998年2月的一天夜裡,張汝京接到一個電話:「臺當局要求中華開發把大陸的項目都停掉。」雖然極不情願,但三個月後,大陸的項目成功驗收通過之後,張汝京和團隊撤回臺灣,專心做世大半導體的項目。
  • 張汝京:這位一生只做中國芯的老人,國人應該知道他
    關鍵時刻,中芯國際成了華為最有力的後盾。他嚴厲卻不苛刻,帶領中芯國際上下一心,2005年,中芯國際居然一躍進入,全球半導體行業三甲,原本人們眼中肯定會倒閉的中芯,竟然成為了,一家市值60億美元的大公司,中芯國際,
  • 中芯國際的前世今生(深度好文)
    為此,張汝京不得不宣布放棄臺灣護照。中芯國際的創立有著其特殊性,首先張汝京本人是美籍華人,其次中芯國際成立之初註冊地是開曼群島,第三是全球化資本,美國、臺灣、大陸的資金都在裡面,因此有效地規避了《瓦森納協議》對於中國大陸的限制。在外面的人看來,中芯國際不過是一個外資企業而已,但只有張汝京自己明白,什麼叫做「白皮黃心」。
  • 中芯五虎之一辭職,1000萬都留不住
    比如上面的中芯高層,周子學老領導,2001年臺灣的張汝京來大陸要創辦中芯的時候,就是獲得好朋友周子學的支持。周子學當時是信息產業部的運行司司長。而周子學支持張汝京來大陸創辦中芯,也是看準了當時臺灣半導體圈的內鬥。
  • 中芯國際與臺積電的恩怨情仇
    而中芯國際方面,1997年張汝京在中國臺灣創立世大半導體,從事晶圓代工業務,並迅速實現量產和盈利。2000年1月在張汝京不知情的情況下,世大半導體的大股東與臺積電達成協議,被臺積電以5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憤怒的張汝京毅然選擇辭職。
  • 《中芯國際還有「雷區」》
    為了拉到14nm晶片訂單,中芯國際近期挖來全球第二大代工企業Global Foundry的銷售主管,為的是找到一些國際客戶,但這些高端客戶都需要花時間培養。在14nm推出之前,晶片代工的重要工藝節點是28nm,它被視為半導體行業先進工藝和傳統工藝的分水嶺。目前全球28nm訂單主要被6家企業如臺積電、聯電、Global Foundry、中芯國際瓜分。
  • 離開中芯國際後,蔣尚義首度發聲:半導體產業兩大新趨勢凸顯!
    蔣尚義此番離職,距離其回到中芯國際僅不到一年的時間。此消息公布之後,也引起了業內的極大關注。從臺積電共同營運長職務上退休後,至今已2進2出中芯國際的蔣尚義,後續動向如何?接下來的他,是否會像第一次離開中芯國際時,再投效另一家半導體廠呢?近日蔣尚義在離職之後,首度接受了臺灣媒體《今周刊》的採訪。報導稱,蔣尚義目前正在交接手邊工作,並打算11月底返回美國舊金山的家中。
  • 告別了美國的中芯國際和中國晶片現代化之路
    不久,張汝京帶著靠其個人人格魅力網羅的300多人的晶片團隊,以及全部家眷,離開臺灣,來到了上海張江。但是張汝京憑藉其在業內浸淫二十多年的人脈,將所有困難係數擺平。2001年4月,中芯國際一廠實現封頂,並迅速開始量廠。而二廠三廠也在一年內係數量廠。不到兩年後,中芯月8英寸晶片產量即突破10萬片。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中國幾乎不可想像,超過了除中芯以外所有大陸晶片廠的產能總和。
  • 中芯創始人張汝京:下一代半導體不需要大投資,最關鍵是人才
    在中國第三代導體發展機遇交流峰會上,原中芯國際創始人兼 CEO 張汝京認為,類似的限制由來已久,各界美國政府對此的態度各有不同,「川普對中國定的策略是最嚴苛的」。針對以 5G 通訊為主的中國技術,美國政府大面積打擊和制約又是什麼原因?
  • 「中國半導體之父」張汝京將造「廣州芯」
    張汝京中新廣州知識城規劃建設4.2平方公裡新一代信息技術價值創新園,重點發展集成電路產業「中國半導體之父」、前中芯國際創始人張汝京,將在黃埔區、廣州開發區開始第三次創業人生。從創立世大半導體、中芯國際、新昇半導體,從事投入的領域橫跨晶圓代工、邏輯IC、DRAM/Flash、後段封測、太陽能光伏、LED、上遊矽材料等,不斷「跨界」、不斷創新,張汝京堪稱是見證中國半導體發展的「第一人」。  「他為中國的半導體業發展嘔心瀝血,有目共睹。在產業發展的關鍵時刻,他總是毅然出山。」這是中國半導體行業評論家莫大康的看法。
  • 中芯國際內部地震了,技術大牛沒一個是中國大陸的
    你比如上面的中芯高層,周子學老領導,2001年臺灣的張汝京來大陸要創辦中芯的時候,就是獲得好朋友周子學的支持。周子學當時是信息產業部的運行司司長。而周子學支持張汝京來大陸創辦中芯,也是看準了當時臺灣半導體圈的內鬥。
  • 中芯起內訌:別讓梁孟松「跑」了
    3臺積電對於任何敢威脅自己的對手,從來都不手軟,中芯創始人張汝京就是最好的例子。官司拖了整整兩年,中芯無奈選擇與臺積電和解,賠償了1.75億美金,慘到股價暴跌到1美金。但張忠謀還不打算放中芯國際一馬。兩年之後,當中芯國際準備融資的前夜,臺積電故伎重演,再次起訴攻擊,指責對方竊取技術,導致中芯國際不僅融資受挫,還得再次賠償2億美金外加10%的股份,還要接受一個最嚴厲最恥辱的附加條件:讓張汝京離開中芯國際。
  • 他締造了中芯國際,殺出中國晶片突圍的血路,卻被迫出局成了路人
    就這樣,張汝京帶著資金和一個臺灣團隊來到華晶上華。為了主持這個項目,張汝京在臺灣和無錫之間,兩地奔波。直到1998年2月的一天夜裡,張汝京接到一個電話:「臺當局要求中華開發把大陸的項目都停掉。」雖然極不情願,但三個月後,大陸的項目成功驗收通過。之後,張汝京和團隊撤回臺灣,專心做世大半導體的項目。離開前,張汝京團隊開發的0.5微米半導體項目,已經是大陸最先進的。
  • 中芯國際的4任CEO詳解!
    第一任CEO張汝京張汝京是一位臺藉華人(2004年曾因在大陸中芯國際的投資,而被迫放棄臺籍)。莫大康在一篇名為《張汝京的功不可沒》文章中,是這麼評論他的:「2000年時張汝京毅然決定在上海興建中芯國際,客觀地回顧至少有以下五個方面的卓越成績,為日後中芯國際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採用非國有化體制,註冊在開曼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