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界看來,他和臺灣的半導體教父張忠謀結仇,成了他沒跨過去的坎。
張忠謀,臺灣臺積電董事長。是臺灣最具有權威的企業家之一。他領導下的臺積電如今在晶片代工行業佔到了全世界60%的市場,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半導體企業巨無霸。
張汝京和張忠謀的關係在中芯國際之前一直是上下屬的關係。他們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德州儀器。
1977年,張汝京入職半導體巨頭德州儀器擔任工程師,負責研發供空軍使用的語音合成器。之後沒多久,張汝京進入了德州儀器的核心部門,集成電路發明者之一傑克基爾比所領導的DRAM團隊,並一直在德州儀器工作了二十年。張忠謀當時也在德州儀器任職,當時他的職位是德州儀器資深副總裁,負責管理德州儀器的消費產品事業部,手下達4000人之多。
後來張忠謀在1987年成立了臺積電。
兩人第一次正面交鋒是張汝京離開德州儀器後。
1997年,在德州儀器幹了20年的張汝京離職主導創辦了世大半導體,被稱為臺灣的第三大晶圓代工廠商。
前兩大是臺積電和聯華電子。發展三年後,臺積電併購了世大。
根據當時《福布斯》報導,大股東出售世大半導體的時候,並沒有知會當時的總經理張汝京。對於張汝京來說,這也許是一個「打擊」。但對張忠謀來說,在合併了世大以後,一舉拉開了與聯電的差距,之後聯電再沒有任何機會接近臺積電。張汝京一怒離開了世大。
2000年,正是晶片產業的低潮年,張汝京決定去大陸投資重新創辦一家晶片工廠。這一年,張汝京帶領四五百人的技術團隊來到大陸。在媒體的報導裡,當年他信誓旦旦,誓言要把大陸的半導體產業「搞上去!推上去!做起來!」
問題、矛盾,也就在這個時候來了。
首先,半導體行業是資金和人才密集型行業,門檻高,行業集中程度高。張汝京帶來的幾百個臺灣人的技術團隊,有一些是跟從自己多年的技術人員,這些人本應該在世大,臺積電所屬企業的隊伍裡。
張汝京為了挖人才也是用盡了辦法,他在上海自己的企業駐地建國際學校,蓋員工別墅。我實地去考察過,中芯國際的企業自辦學校,企業區域的住宅品質都遠遠高於周圍行政區域,是一個超級洋氣和有禮貌的企業社會。這一招的確管用,留住了一大幫臺灣的技術人員。張汝京還曾嘗試把臺積電的一隻科研團隊整體挖過來。這是犯了臺積電的大忌。
其次,2000年以後,臺積電也開始布局大陸的生產工廠,首選也是在上海。張汝京創辦的企業成了臺積電在大陸最大的競爭對手。中芯國際在大陸建廠,也直接搶走了臺積電客戶。
所以,從中芯國際一成立,和臺積電的矛盾就開始了。
中芯國際成立九個月,臺積電以公司離職員工涉嫌通過電子郵件將公司重要資料外洩為由,在臺灣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
2003年12月,臺積電又在美國當地法院對中芯國際提起訴訟,原因是中芯國際通過各種不當的方式取得臺積電商業秘密及侵犯臺積電專利,如已延攬超過100名以上臺積電員工,且要求部分人員為其提供臺積電商業秘密。2004年中芯國際在紐交所上市,這個事件正是敏感期。
甚至,2002年,臺灣的」臺審會」也發布文告聲稱,張汝京在大陸的投資沒有經過審核,要對他罰款500萬臺幣。
半導體行業,日美臺韓集中了世界上80%的市場,半導體更是臺灣的支柱產業。
2005年4月初,臺灣當局再次指控張汝京違規到北京和天津建廠投資,判罰1500萬元新臺幣,並要求張汝京在6個月內從中芯國際撤資,否則將連續罰款至撤資為止。
張汝京感到不解。2005年4月1日,張汝京發表聲明:」本人是美國公民,在美國求學與工作多年,一直持用美國護照……」並宣布,放棄臺灣戶籍,脫離和中華民國的關係。
在對張汝京的那次訪談中,提到臺灣他很激動,「我是中國人,也是臺灣同胞,兩者是不衝突的。為什麼不讓我回臺灣呢?」
2009年11月10日,這一天,對張汝京而言,是無法抹去的記憶——他宣布辭去中芯國際總裁和CEO職位。前一天,他還在給部下開例會部署工作,一切按部就班,沒有任何異樣。
也就在這一天,中芯國際發表公告稱,已與臺積電達成和解協議。中芯國際將向臺積電支付合共2億美元,並向其授出約17.9億股中芯國際股份,相當於公司已發行股本約8%。
剛剛被趕出中芯國際時,一個從臺灣來的朋友就對張汝京說,「你知道《自由時報》怎麼寫你嗎?說你的離職是臺積電和中芯國際和解的條件。」
對此,張汝京表現得很不在意:「我當然知道,《自由時報》是民進黨的報紙,肯定會這樣寫我的。他們希望我離開。」
他甚至自己猜想,哪些媒體會對自己很「兇惡」。
「臺灣的民進黨幸災樂禍,他們肯定會寫道:張汝京到大陸建廠,八九年一事無成,乘興而去,敗興而歸,讓對大陸抱著夢想的人,醒醒吧。他們會這樣說的。」
張汝京突然語速加快:「我不離開!我不離開!我就在這邊!離開就是上了他們的當!」
「難道不是麼?一直有人在猜想,張汝京的離職是雙方和解的籌碼。」我曾問他。
「一切都是為了中芯國際,中芯國際的元氣不能再傷了。」他說。
我也問他,如何定位和張忠謀的關係。他笑笑,「他是值得尊敬的師長。現在兩家官司結束了,和解了,不是很好麼?化幹戈為玉帛。」
然而,無論對他個人還是當年的中芯國際而言,付出的代價都是巨大的。
03
生臺灣氣的美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