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園林施肥的基本原則
適時、適地,少量多次、勤施、薄施。尤其是粉狀化學肥料,加水稀釋的倍數要適中,避免肥傷;肥料的施放位置應儘可能埋置離根部較遠的地方,避免與植株根部直接接觸,不傷及根部;室外植物對養分需求量大,光合作用強,需肥量多,而陰暗處植物需肥量小;植株生長快速,生長勢強的需肥量多,生長勢弱者需肥少;按照規定濃度,精確配製。
二、苗木施肥方法:
一般可分為根部施肥和葉面噴施
1.根部施肥,可分為撒施、穴施、條施和環施。撒施:將肥料均勻地撒布於種植區域的土面上,施用方便,但肥料容易流失,利用率低。條施:在條植苗圃中,於樹木行間挖溝,將肥料施下後覆土。穴施:在植株近旁挖穴,將肥料施入後覆土,此法適用於需肥較多或較集中的植物。環施:沿樹木滴水線挖掘約30cm深的溝,施用後覆土。
2.葉面施肥,將肥料溶於水,形成肥料溶液後噴灑於植物葉片上,使用的肥料應是易溶於水、不含有毒物質且不會灼傷葉片。
葉面施肥的優點:吸收迅速,及時補充養分;可提高葉片光合作用強度、提高葉片呼吸效能和酶的活性;避免養分的固定,利用率高,節約肥料;及時矯正
元素的缺乏症狀。
葉面肥的要求:各元素之間的配比要合理,避免元素之間產生頡頏作用;pH值要控制在一個合理的範圍(5.5-6.5);緩衝能力要強,施用後要保證不因生理反應而使基質的pH值有較大的變化;EC值較低,有較高的使用安全性;原料的純度高,不含有害的鹽離子(Na+、Cl-、SO42-等);微量元素為螯合態,提高微量元素的吸收效果;氮素來源要多種(銨態氮、硝態氮、尿素態氮),配比要合理,保證植物不同時期的營養需求。
三、如何提高肥料利用率
施肥可以促進樹木生長,但不能盲目施肥,一定要根據不同土壤(介質)條件、不同植物及不同的生長時期有針對性地施肥,否則不但不能促進生長,反而會使樹木產生生理障礙,影響正常生長,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採取相應的施肥措施,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1.控釋肥與水溶性速效肥相結合,緩急相濟,保證植物每個生長過程都有充足的養分供給。要根據植物不同的生育時期選擇最佳的肥料配方。
2.苗期是植物的營養生長期,是植物生長的關鍵時期,為使植物能夠健康生長,既要提高氮素在肥料中的含量,又要考慮氮、磷、鉀均衡配比以及添加適量的微量元素,促進根、莖、葉的生長。
磷素可以促進植物的根部發育和開花,為促進花芽分化,要增加碳水化合物提高碳氮比。
3.施肥時間也相當重要。在晴天溫度高的情況下,施肥應選在早上10點鐘之前,下午四點鐘以後,避免在陽光強射下施肥;要避免雨天施肥,尤其是葉面肥,避免肥料流失。
4.每種植物都有最佳施肥方案,植物不同,所選用的肥料種類不同、配方不同。肥料是花卉養料的來源,施肥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到花卉的生長和發育,關係到花卉的產量和質量。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的元素比較多,主要成分為氮、磷、鉀「三要素」,其次是鈣、鐵、硫、鎂、硼、錳、銅、鋅、鈷、碳、氫、氧,其中的碳、氫、氧,可以從水和空氣中得到,其餘元素則需要從土壤中吸收。氮、磷、鉀,單純靠培養土供給是不夠的,因此,需要通過施肥來補充。
園林施肥常見的16大誤區解讀
誤區一:施肥時赿靠近植株莖部,肥料赿易被吸收
這是在園林實踐中存在較多的現象,這種施肥方法存在較大的危害。因為植物吸收營養成分的部分是在根毛區,植物莖及根(根毛區除外)吸收營養成分很少或不吸收,施肥時赿靠近植株莖部(幼苗期除外),肥料離植株營養吸收部位赿遠,因此赿不容易被吸收,如果施肥過多,濃度過大,則容易出現「燒苗」現象的發生。因此,施肥時應根據植株的地上部生長情況及地下部根系生長情況確定施肥位置,確保施肥效果。
誤區二:植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
肥料施入後,在水中需要3-5天後才能被蓮藕等水生植物吸收利用,在旱地一般需要5-7天後才能被吸收利用,因此植物出現缺肥現象後再施肥,則會造成植物缺肥時間加長,造成生長不良,所以,施肥工作應根據植物需肥特性進行,水生植物提前5-7天施肥,旱地提前8-10天施肥。同時,植物的養分吸收也與光、溫、水、施肥方法(如幹施、淋施、根外追肥等)有關。光照強、溫度高、水分足則加快植物養分的吸收,相反,則吸收放緩,根外追肥因養分直接被葉片吸收,所以見效快,可遲施,但濃度要低,以防損傷葉片,淋施可使肥料直接滲入植株根部,見效較快,也可適當遲施,幹施肥效慢,應早施。
誤區三:只要植物營養生長好,就能獲得高質量的苗木
苗木的生長包括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二個階段(觀葉類、肉莖類苗木除外)。生長前期施足氮肥,能促進營養生長,但如果在花期和觀果期偏施氮肥,則會造成苗木貪青,影響開花和果實的形成,阻礙營養物質的轉化,反而使品質下降。因此應根據苗木生長情況進行施肥,前期以氮肥為主,促營養生長,中後期以氮、磷、鉀配合施用,以促進生殖生長,提高品質。
誤區四:只要施足肥料,就能獲得高品質苗木
各種苗木全生長期以及不同生長時期所需養分種類及數量均有所不同。如果施肥時不根據苗木的需肥特性進行施肥,一是使苗木出現缺素症、抗逆性以及抗病性下降,造成品質下降、生長量縮減;二是使部分苗木需要量少或基本不吸收的養分殘留或流失,造成肥料浪費。因此,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特性決定施肥的種類和數量,充分發揮肥效。
誤區五:只要施入肥料,就會有肥效
施肥的肥效與土壤特性、作物養分吸收特點、肥料養分釋放特性以及水、氣、熱等諸多條件有關,如果沒有充分考慮各種因素的影響,則極易造成養分流失、缺肥等現象的發生。沙質土肥效快,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少施、多次施的原則進行,粘壤土肥效慢,應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鉀肥易溶性好,但流失也快,因此,應根據作物的需鉀特性及時施肥,有機肥、磷肥肥效慢,流失也少,應早施,碳銨揮發性強,可與有機肥或磷肥堆漚1-2天後施肥,可減少養分的散失。
誤區六:只注重施肥數量,不注重養分含量
現在市場上出現的一些複合肥,因單位價格較低,在農村應用較為廣泛。這些複合肥普遍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低或三大元素中某種元素含量很低或根本不含的現象,但農民對這些情況重視不夠,仍延續高含量複合肥的施肥習慣,結果施入的氮、磷、鉀不足,造成作物缺肥、缺素症的發生,影響產量和質量。因此,在使用這些複合肥時,應充分了解這些複合肥氮、磷、鉀的含量,並根據各種作物需肥特性,配合使用氮、磷、鉀等單元素肥,確保作物正常生長。
誤區七:施肥赿多,效益赿高
根據報酬遞減原理,當施肥達到一定數量後,投入產出比下降,效益下降。如果施肥過多,則會適得其反。因此,應根據苗木全生長期的需肥特性、土壤肥力、苗木的種植密度等,以供給充足但不浪費的原則,找出最佳施肥方案進行施肥,充分發揮肥效,增加經濟效益。
誤區八:只注重大量元素施入,不注重微量元素施入
大量元素是作物賴以生長的基本元素,但有些作物全生長期或某一生長時期對某種微量元素需要量較多或土壤缺乏微量元素,如果不增施微量元素,則會造成植株畸形、落花落果、產品產量及品質下降等。因此,在施足氮、磷、鉀等大量元素的同時,必須針對作物的需肥特性及土壤養分構成情況,配合施用鐵、錳、鋅、硼等多種微量元素,以保證作物的正常生長。
誤區之九:只施底肥,不追肥
時下很多用戶怕麻煩,施了基肥以後,就不再追肥,這種施肥方法是不科學的。作物在早期對養分需求較少,施足基肥後確實能夠保證長時間作物對養分的需求,但即使是一些後勁比較足的肥料,其肥效持續期也是有限的,特別對於保肥保水能力較差的土壤,不及時追肥更容易造成脫肥現象。
誤區之十:果樹看花施肥
果樹花多花少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樹勢,要讓果樹第二年花芽分化多,坐果多,上一年就應施足肥料,特別是果後施肥非常重要,因為摘果以後果樹大傷元氣,這時應及時補充養分,恢復果樹元氣,增強果樹的抵抗力,保證第二年果樹的生產能力。有些人喜歡施過冬肥,雖然有用,但不是最好的時機,因為果樹吸收養分的最重要部位是在根部,入冬時,樹的根系幾乎處於休眠狀態,吸收養分的能力很弱,果樹施肥最佳時機是在摘果後落葉前。看花施肥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導致果樹明顯的大小年現象。
誤區之十一:配方一樣,用量一樣,效果一樣
道理很簡單,胖人與瘦人的主要差別不是吃的多與少的問題,而是吸收的多與少的問題。肥料也一樣,同樣配方同樣用量由於產品本身的原因會有一個明顯的養分利用率的區別,這就是為什麼有些總養分40%的複合肥產品會比其他45%養分產品的效果還要好的原因。
誤區之十二:價格貴=成本高
由於複合肥產品屬於生產資料類,非直接消費品,所以分析成本高低的依據不是價格而是投入產出比,如果在同等用量或同等投入的情況下,哪種產品帶來的效益高,產量高,哪種產品的成本就是低的。
誤區之十三:用了複合肥以後,別的肥就不用了
有些用戶認為,施用複合肥後就不用再施用其他化肥了,這是錯誤的。一般複合肥普遍只是含有氮磷鉀元素,少量品種含有鋅、硼元素,如果不注意及時補充有效的中微量營養元素,同樣會對作物產量產生影響。
誤區之十四:肥料溶解越快越好
苗木對養分的需要就跟人一樣,每天都需要,吸收量也有限,溶解的快,作物吸收不了,是浪費,所以好品質的肥料養分釋放速度應該與苗木對養分的需求相對應,這也是一些產品加入緩釋劑的主要原因,就是為了保證作物對養分的全程需要。但筆者認為加入緩釋劑的化肥不宜作追肥,因為如果養分釋放的速度跟不上苗木對養分的需求,會出現苗木脫肥現象。
誤區之十五:追肥偏施氮肥
很多用戶在追肥時偏施碳銨、尿素等氮肥,雖然這對於苗木的長勢會產生明顯的效果,但並不能給用戶帶來生長量的增加,因為對苗木前期生長而言,氮素很重要,但隨著苗木的生長,對磷鉀的需求越來越高,對氮的需要反而減少,偏施氮肥只會使苗木旺長。所以為了保證增長效果,應該注意追施複合肥。
誤區之十六:生長量上不去是肥料不好
少數用戶認為生長量上不去是肥料的原因,其實生長量上不去有很多原因,如天氣、土質、施肥方法、肥料產品的配方選擇、種子、農藥和田間管理等,要從各個方面來考察,肥料好壞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夏季如何施肥?
夏季是苗木生長的主要季節,花木速生期、開花期、幼果期,需肥量大,要及時補施速效性肥,促進生長、開花和坐果。施肥的方法要得當,不可濃度過高。要在早、晚澆水時淡施水肥,決不可在苗行間撒施化肥,施肥應在鬆土、除草後進行。
夏季溫高,植物容易遭受高溫脅迫,在補肥時要重點考慮增強植物抗逆性。可以施用鉀含量較高的肥料,鉀能增強抗性,增強樹木對仲夏酷熱的抵抗力。使用時可從初夏開始,每間隔30天左右追肥一次,追肥建議採用「穴施」、「溝施」的方式,避免園林樹木根系上翹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且施肥時間應選擇在下午4點之後。
對於冬季容易發生凍害的苗木,一般在夏秋季就應停施氮肥、控制灌溉,增施磷鉀肥,促使苗木充分木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