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大家做一個回想,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莫名其妙就被拉進一些社群,然後群裡每天刷屏的都是廣告,一段時間之後就直接退群了。有時候被拉的次數多了,可能還順手一個舉報。
我相信這也是現在大部分社群的做法,覺得做社群就是拉人然後發廣告。
缺乏系統化的運營,以及細節的打磨
做出來的社群,很可能就存在上面圖片上這樣的一些問題。
那社群運營到底難不難呢?我覺得其實也不盡然,先給大家講一個案例。
這個案例是我之前遇到的一個真實的事情,這位朋友是在廣州的一個高端小區開生鮮水果超市的,生意不錯,但是增長乏力,加上小區外面新來了競爭對手,就想著做個社群,帶動一下銷量。
但是操作的過程中就出現了問題,首先引流效果不好,他是通過給業主贈送一個蘋果來添加業主微信的方式引流,但很多業主的興趣度一般,願意加微信的業主比例不到50%;再來就是轉化低,群裡每天從早到晚都刷屏很多產品,但是很少有業主下單。
這種情況我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們很多類似的群都會遇到一樣的情況。
那系統化的去運營一個社群,應該是怎麼樣的呢?大家可以看一下圖片上的內容。
對高收入人群來說,稀缺的不是錢,是健康和時間。
所以能吸引業主的產品應該是健康的、方便的。
要解決這個水果社群的問題,首先產品上就可以升級為按照營養菜譜每天把食材搭配好,省去了業主每天考慮「今天吃什麼「的時間,再加上配送服務,契合了業主的需求。
另外要吸引業主對社群的關注,重點在社群價值上,可以為業主提供一些增值服務,比如快遞代收、小區團購、小區信息公布等等,吸引業主的關注,同時提升活躍度。
社群有了價值,引流的難度也會自然降低。
那問題又來了,案例聽起來很簡單,思路也不複雜,那社群運營就是這樣了嗎?
其實還不是,思考到這裡,我們只完成了1%的工作。
正確的社群運營=系統化的運營思維+細節的打磨。
社群的運營基本分四個模塊,其實剛才說的只是一個基本的思路。也就是「系統化的運營思維」,但是真正的執行,是細節的打磨。
說回剛才的例子,比如加業主時候的話術,群規的設定,社群的管理人員分工,群內活動的策劃,海報的設計等等等等。這些都是社群運營的重點,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
我們了解了社群運營應該「做什麼」,接下來就要找準社群定位,明確自己要做一個什麼樣的社群。
到底什麼是社群呢?
其實可以通過是否滿足這三個要素來判斷。
1. 社群裡的人具有相同的屬性。同住一個社區、都是愛美的年輕女性、同屬一個行業等等,都算是同屬性;
2. 社群裡的人有共同的、清晰的目的。比如同住一個社區,都需要購買新鮮的蔬菜水果,就有了《xx小區生鮮配送群》;都是新媒體行業的從業人員,需要學習新媒體的相關知識,就有個《新媒體行業交流學習群》;
3. 這個時候再加上怎麼管理這個社群、在群裡去輸出什麼樣的價值、提供什麼樣的服務、有什麼樣的遊戲規則,一個社群的基本形態就出來。
需要注意的是,社群的形態並不單單指微信群,QQ群、微博群、知識星球等等,都可能是社群,關鍵是是否具有這三個因素。
如何去運作一個社群呢?我們要有這樣的思考邏輯。
第一步:明確做社群的目的。我們不可能無緣無故去做一個群,所以首先考慮清楚自己為什麼要做這個社群。常見的建群目的我給大家分為了以下6個大類:
第二步:確定自己群裡的成員應該是誰。如果我的目的是銷售產品,那群裡的成員自然是可能會買我產品的人;如果我的目的是連結資源,那根據我的行業,我就應該做一個群拉入一些從事新媒體相關行業的人。
只要根據我的建群目的去思考,我就能找到誰是我們的目標群體。
第三步:明確用戶進群的目的。這裡我一樣給大家例舉了6個類型的目的,沒有人會對一個每天只發廣告的群感興趣,大部分的賣貨群做「s掉」就是因為只考慮自己賣產品,沒考慮用戶想要什麼。
對大部分人而言,當你決定加入一個社群時,一定是這個社群能為你提供某一方面的價值。
那完整的流程怎麼實際去思考呢?我舉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案例:假設你是賣女裝的,產品價格偏中下,風格比較年輕,現在需要做一個社群來銷售產品。
首先可以知道我們的目標用戶就是年輕女生,可能是大學生也可能是剛畢業不久的女生。這類人群的特點是喜歡購物,喜歡八卦交友,同時也比較愛美,希望學習到一些穿搭、護膚之類的知識。
根據這些信息,我們就可以確定了,應該做一個定位為:「姐妹八卦聊天變美群」才能吸引到我的用戶。
那價值怎麼呈現呢?
1. 群裡可以固定發一些大家都比較關注的話題,比如明星八卦、吃喝玩樂,引導用戶參與討論,提升社群的活躍度;
2. 每周可以固定一天開一些穿搭、護膚的課程,發放一些零食或者自己產品之類的福利,進一步提升社群價值;
3. 群裡的廣告應該注重的是深度,以幫助大家提供購買決策為主,而不是靠刷屏上新去刺激購買,最後成為一個「衣服廣告每天刷屏群」。
所以這樣的思考邏輯,我們就能清晰地找到目標開始建群。
1. 給社群取名
群名是一個社群的標誌,也是成員對社群的第一印象。這裡大家要記得以下四個原則:
簡單來說就是:我是誰+我要幹嘛+我和哪類人一起玩+時間。
2. 考慮社群的周期
任何社群都是有自己的生命周期,質量高的社群相對生命周期會長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並不是根據社群運營時間的長短來評價社群質量的,社群周期長短的考慮主要是根據我們的目的和需求。
特別說明一下圖片上的第五條,有時為了促進社群的活躍度,增加社群的價值,我們會對社群設置一些玩法,來鼓勵用戶的行為。所以如果你的社群有一些新鮮的玩法,也應該寫進群規裡。
為了提升社群的活躍度以及增加社群價值,我們要為社群增添更多的玩法,但是在設置上需要注意,主要以正面的鼓勵為主,通過一些小的活動和遊戲去引導用戶的行為,儘量不要去帶有懲罰的內容。並且獎勵機制要提前設置好告知用戶。
圖片上給大家做了一些分類。
【教育類】教育類主要以能激勵用戶去參與學習為主,用戶參與學習類的社群不是為了學習的過程,而是為了學習的結果,他們希望課程有效果。所以要幫助用戶克服惰性,像考試之類的內容都是可以鼓勵用戶去學習的。
【社區群】社區群重心是在和普通購物群的差異化打造上,很多人做社區群就是發發產品,其實這樣和普通的購物群就沒有區別了,對用戶沒有特別的吸引力,所以運營的重點是在為住戶提供便利以及社交價值的滿足上。
【購物群】購物類社群重點是抓住用戶購物的需求,用專業的推薦降低用戶的選擇成本以及實際優惠上,所以群裡的活動也是圍繞去放大這兩個部分去進行。
還有像紅包、投票等這些通用玩法,各個行業都比較適合。
另外我們要儘量去培養用戶的習慣,把一些內容固定下來,比如每周五1元秒殺,每天晚上八點群裡分享等等。
一個高質量的社群不是靠群主一個人的能力支撐的,社群中也應該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分工,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上三類。
總結:這五項就是做一個社群前的籌備工作,把這五項確定下來社群的基本框架就有了,結合上兩部分的內容,我們就已經有了一個社群的雛形。
首先在吸粉這件事上給大家做一個概念上的區分,就是引流和裂變。
我們先來講引流。
我在做新媒體培訓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同學容易對大流量平臺「盲目崇拜」,比如很多同學一來就想學習抖音,但其實抖音不管對內容的要求,還是對運營能力的要求都是比較高的,操作難度相對比較大,完全不適合新手來操作。
所以你在開始做引流之前,要先考察好各種引流的渠道,選擇適合自己的平臺有順序、有計劃地去完成引流。
當我們做引流工作的時候,應該遵循一個原則,從強關係到弱關係,從簡單到複雜。
不管是線下實體引流,還是線上的任何一個新媒體平臺引流,都可以遵循這個邏輯順序。
第一,先分析自己的用戶,做用戶畫像;
第二,明確我的用戶是誰,知道他們想要什麼;
第三,滿足你的用戶,根據用戶的需求去設計一個誘餌,讓他為了這個誘餌來加你;
最後一步,觸達用戶,把誘餌放到用戶的面前。
案例:你是做英語培訓的教育機構,想把用戶加到微信上。
首先第一步就是分析出我的客戶是誰,因為英語培訓是一個比較廣泛的內容,為了更精準的引流,我們可以根據培訓的內容再去細分,比如四六級的就是大學生,學商務英語的就是職場白領。
找到用戶是誰,我們就可以去思考用戶想要什麼。
以商務英語的學生為例,他們想要的主要是以下三個內容:
1.學習英語,提升自己的英語能力
2.找到和自己一樣的人
3.為了幫助自己更快提升,想多方面的嘗試一些學習的方法
所以根據他們的需求,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果:贈送用戶一個免費課程幫助他們提高英語水平,並且做一個社群將這類同樣屬性的人聚集在一起,群裡做一些打卡、PK之類的玩法。
最後一步,想辦法讓這些內容觸達用戶,可以給用戶打電話、發簡訊,如果是新客戶,就直接在用戶購買的時候告訴他這個福利。
這個思考邏輯可以用到其他任何形式的引流。
最後把這張圖送給一些剛接觸新媒體的同學。
像我們課程開始說的,很多同學有個誤區,覺得哪裡的流量大我就要去做哪個平臺。
其實不是這樣的,選擇一個合適的平臺遠遠比選擇一個流量大的平臺更重要。
比如小紅書是女性用戶居多的一個平臺,以分享種草為主,如果我們是做男裝產品的,或者比如我做新媒體培訓,都不太適合在這個平臺引流。
所以我們要深入了解每一個平臺,每個平臺都有自己的流量規則,有自己的制度,也有自己的內容偏好,找到和我們最契合的才能真正的運作好。
引流+裂變是怎麼吸粉拉新的兩個有效方式。這部分來講裂變。
那裂變從哪裡開始呢?
其實第一步不是馬上就去設計海報,開始請人轉發。我們從引流到種子用戶,到可以開始裂變,中間還有關鍵的兩步。
首先朋友圈的標籤管理,不同的客戶後期都會有不同的轉化重點,加到好友就立馬做好標記,一方面我們在發朋友圈的時候可以針對客戶情況去分類發送內容,另一方面我們在做裂變設計裂變方案的時候也會更好的篩選種子用戶。
標籤的類型主要分為四類:
第一類:好友來源。
因為引流的時候用戶是從很多途徑來的,不同途徑的用戶質量上也會有一些差異,比如女裝實體店引流來的用戶,肯定比我去微博發影視劇資源引流到的用戶質量高,雖然他們都可能在我這裡買衣服,但是概率是不同的;
另外這麼分類也是方面我們去統計數據,分析各個途徑引流用戶的效率,以便我們後期去篩選引流的平臺。
第二類:根據用戶質量去分類。
這個在裂變裡是非常關鍵的一環,對於我們的獎勵設置、裂變思路都有影響。
第三類:產品連結點
有些用戶的特性和我們的產品是比較匹配的,比如化妝品類的產品,某一個客戶有痘痘的問題,就可以做好相應的標記,精準地營銷到這個客戶。還有做女裝,把個子矮的,皮膚黑的,等等類型的標記出來,後面我們都可以做精準化的推薦。
不過產品連接點因為行業差異很大,核心思路就是把你的產品再細分,把有同類型痛點的客戶分類出來。
第四類:觸達方式
這裡主要跟第一類客戶來源有一些區別,大家要做好區分。比如一個客戶是通過我的線下實體店鋪加到他的,他的來源是實體店鋪,但是加了以後他又關注了我的公眾號,後續在活動發布的時候,我就可以用公眾號去觸達這個用戶。
再反過來思考,我想為我的公眾號吸粉,做一場關注有獎的的活動時,我就知道應該避開這個用戶,避免重複的獎勵浪費。
以上四類就是朋友圈的標記方法,大家根據自己產品的情況,也可以在這個分類的基礎上自己的去做調整和細化。
總的來說,做好標記非常重要,很大程度會影響我們的銷售轉化和裂變效果。
標籤分類之後就是我們朋友圈的營銷了。
主要從這三個維度來打造,專業度、喜愛度和信任度。
微信是社交媒體,用戶希望的是和人建立聯繫,所以對人的認可會延伸出對產品的認可。比如完美日記這個品牌,他們的客服就是叫「小完子」,有頭像,是一個真人ip,相比機器人的形象,就很能拉高好感度。
最後講一下海報的設計。
其中有兩個很重要的點:
1. 給用戶一個身份
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做母嬰產品的,現在想送兒童繪本,請寶媽轉發朋友圈,你會怎麼去寫海報?
錯誤的做法就是直接寫免費送繪本,推薦加好友之類的。
這種內容雖然對商家來說感覺很有吸引力,很划算,但是站在用戶的角度去思考,這個海報發出來就是給人感覺他很貪小便宜,我們給了用戶一個不好的人設。
如果調整為掃碼和我一起做一個好媽媽,每天一個故事陪伴寶寶成長,我相信一定會有更多人願意去轉發。
2. 主標題直擊結果
這個也很關鍵,比如說免費學習新媒體和成為月薪1萬+的運營人,一定是第二個更有吸引力,用戶想看的是我做了這個事情,我可以得到什麼。
所以這兩個點很重要。
1. 社群是有生命周期的。不管做什麼樣的群,做的如何好,肯定是會衰亡的,用戶不可能永遠持續對一個社群保持長期的關注,所以我們的重點不是去希望一個群永遠有效果,而是應該做好提前思考好一個社群做來是幹什麼的,做多久,最後什麼時間結束,結束以後怎麼處理。
2. 社群是不一定需要活躍的。每個群會有個自己的使命,比如一些課程輸出量比較大的社群,過多的信息也會增加信息篩選的難度,就降低了社群的價值,所以這個是需要根據自己社群的情況去衡量的。
3. 活躍度不是考察社群質量的唯一標準。大家對活躍度的過高關注,導致了很多人的運營方向出了偏差,過分關注或者只關注活躍問題,反而忽視了一些真正導致社群出現問題的原因。
做的不好的社群可能會有很多的問題表象,比如很多的廣告,群主發信息沒有人理,不斷大量的人退群等等,這些都很常見,我重點給大家講一下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
1. 過分的鬆散。這個聽起來很簡單,大家會覺得我建群了肯定要做好維護的,但我們回想一下是不是見過很多情況,可能一些群主隨隨便便就拉了個群,然後經營了一段時間發現效果一般就丟在那裡,自己也不怎麼看信息,然後群裡就開始各種混亂。其實這個是最不好的,如果一個社群效果一般,我們寧可選擇去解散它,也不要放任不管,這會很影響群裡成員對群主的評價。
2. 過分的嚴格。社群有一個很重要的價值就是社交價值,所以一定程度上我們是希望鼓勵用戶去達到社交的目的,比如像我做新媒體這種類型的社群,很重要的一個社群使命就是讓大家能對接到資源,除非一些刻意的、騷擾的添加好友,我是不反對群裡的人交流互加的。而且群裡的人連結比較多的情況下,是能一定程度增加大家對社群的關注的。所以在社群的管理上不要一刀切。
3. 沒有權威。這個在一些客戶服務群裡很常見,因為拉進來的都是自己的客戶,很容易擔心得罪客戶,也不敢約束客戶,但其實我們做一個群一定是以群主為核心的,過度的喪失權威也是會喪失群主的影響力,對成交不見得是好事。
對於一些客戶群,我給大家三個建議:一是設立群管理,對於群規堅決執行;二是把社群的一些玩法、福利之類的內容固定化,比如在時間和形式上儘量鎖定,給人一種比較有原則有規矩的感覺;三是可以在群裡設立一個KOL,這個人不是服務,而是專業的形象,主要輸出內容和價值,由他來承擔權威的角色。
4. 沒有焦點。社群最重要的就是群裡的人要同屬性同目標,群裡的內容圍繞大家共同的關注點去執行,如果社群沒有焦點就會讓信息的質量打折,我說我的你說你的,魚龍混雜,什麼都有會降低用戶的關注度。
所以社群不是信息量越大越好,我舉個常見的例子,之前我進過一個學習群,是分享考試資料的,考研的,考四六級的,公務的全部都有,首先這個群是基本交流不起來的,因為大家的年齡、階段、關注的東西完全不一樣,沒的聊,第二所謂的乾貨也很佔內存,我關注的東西只是群信息的十分之一,剩下的90%內容對我完全無用。
5. 缺乏價值。社群缺乏價值就是所謂的廣告群,廣告是你想給用戶看的,但沒有用戶想看到的東西,就是沒有價值。我們不管是希望成交,還是希望靠社群裂變,最核心的都是為用戶提供價值。
6. 缺乏認可。這個我給大家舉個真實案例。前段時間我被莫名其妙地拉進一個群,這個群每天會有一些課程,但是我看了下基本沒什麼人聽,更別說實踐,然後每天都拉人進群,但是人數一直減少。最後沒幾天群就解散了。
因為人都是被莫名其妙拉進去的,進去的很隨便,大家對待這個群的態度就也很隨便。
所以這裡的認可可以結合我們的下一個內容來理解,就是設立一個進群的門檻。
有門檻的最大作用就是篩選出認可你社群的人,覺得這個社群對他有價值,他認可、感興趣才會邁過這個門檻進群。
我們經常因為擔心社群的人數不夠,就亂拉人,但如果人不夠,我們正確的做法是去做引流,再積累一些用戶,而不是保量不保質,隨便拉人進群。
所以設置好進群門檻就會為你後續的群管理減輕很多的工作量。
社群管理的具體執行,簡單來說就是做好這三件事。
這三部分內容我們之前課程都有提過,這裡就不贅述了。
總結起來就是做好下圖中的內容就好了。
最後,我再給大家一個中心思想
為什麼你的群管理不好,最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把「賣貨」當做了社群運營的核心目標。
但其實社群的本質是服務好用戶,用戶的滿意度是一切的根本,如果你的群一直做不起來,其實我們可以把賣貨這個目標更換一下。
1.提升口碑,讓用戶對你認可,覺得你人品好、專業、有趣,喜歡你
2.增加和用戶交流的機會,讓平時不搭理你的人在群裡參與活動,參與福利,和別的成員聊起來
3.讓你的價值在群裡不斷地放大,讓你的用戶願意關注你,關注你的群
4.讓你的社群變得有吸引力,更多的人願意進群,願意跟隨你
其實這四件事做到了,結果一樣是成交。
所以如果你覺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在哪,感覺怎麼做都不對,就把你的目標換一換,換成這四條,其實就找到方向了。
袁欣的新媒體圈子(yuanxin651617)
歡迎您的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