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最大的新聞,就是騰訊微博宣布的一些業務調整,包括可能不再推出新功能,但保持產品運營。有網友問冠哥,怎麼看?
冠哥也在想這個問題。微博從誕生,火爆但今天的不溫不火,其實幾大門戶包括人民網都參與了。但勝負並不是今天才決出的。早在去年甚至前年,大家便看得出來:搜狐、騰訊、網易、的微博,都幹不過新浪。
【是時間的原因嗎?】
論時間,新浪確實最早,但其實也沒有搶跑太多。對比一下四家的上線「月子」:
新浪微博:2009年8月;
網易微博:2010年1月;
騰訊微博:2010年4月;
搜狐微博:2010年4月;
也就是說,網易只比新浪晚了5個月,騰訊和搜狐只比新浪晚了8個月。對於網際網路行業而言,這並不是不可逾越的差距。
另一組數據更能說明問題:新浪微博公布用戶過億是在2011年3月,而也正是在這之後,新浪微博開始了大規模的新運作,包括更換域名、推出英文版,以及名人認證的功能。也就是說,微博的爆發期和真正形成強大的社交媒體影響力,是從2011年開始的。
歷史給其他三家門戶留了至少一年的追趕時間。所以,時間真的不是問題。
【是用戶嗎?】
一般來說,搶跑的容易先圈地,後來的只能分點殘羹剩飯。但這個邏輯在網際網路領域不成立——因為用戶太多,忠誠度太低。
新浪確實更早的積累了中國的微博用戶,但如果你真的需要用絕對數字去評判微博的成功,那一定又進入了誤區。
當曹國偉於2011年3月2日宣布新浪微博用戶過億的時候,你猜騰訊微博用戶是多少?3000萬?5000萬?都錯了,實際上,騰訊微博用戶過億甚至比新浪還早——那是在2011年的2月5日,農曆春節第三天,歡慶的喜悅還停留在每個中國人的心頭——沒買到返程火車票的小夥伴除外。
也許你會說,新浪微博的用戶活躍度更好。這個沒錯,但活躍度不只是數量的事情,它和平臺所容納的內容有關,而容納什麼內容,又和基因有關,我們會在後面細說。
所以,用戶的絕對數量,不是勝負的原因。
【那是公司的重視程度嗎?】
OK,我們有點接近答案了,但這還不是全部的真相,起碼在這場競爭的一開始,大家都是心懷理想策馬奔騰的。
新浪自然不必說,2009年正好是這家門戶最迷茫的時刻,彼時搜狐有遊戲和搜狗,網易有遊戲和郵箱,而騰訊幾乎什麼都有——只有新浪,2009年的新浪除了門戶,幾乎沒有任何拿得出手的「產品」。所以,做微博,幾乎是壓上了新浪全部的勇氣和力量;
網易呢?作為第二家上線微博的門戶,他們的雄心也不差。丁磊一直想證明自己不僅能養豬還能玩轉移動網際網路,所以,網易微博上線之初,丁磊便宣布親自掛帥微博:
「我有信心可以比新浪做得好。我其實在潛水,每天上,還發言,而且我用的還是新浪微博。我覺得要超越競爭對手,CEO必須親自去體驗競爭對手……」
那段時間,猜測哪一個是丁磊的微博「小號」,也成了一件流行的事情。
搜狐也不例外。張朝陽對於任何熱門的事情都有天然的好奇心和驅動力,他也對搜狐微博寄予厚望。2010年11月,休養生息了兩年的張大帥重回一線,第一炮便點燃了微博戰火:「微博領域的這場戰爭對於搜狐來說,生死攸關,所以只能贏不能輸……前兩年打了個盹,痛失微博的初次爆發良機,是時候收復失地了……」
為了實現「用一年時間追上新浪微博」的任務,張朝陽不僅親自為搜狐微博搖旗吶喊,還動用自己在娛樂圈的人脈影響力,不斷拉明星入駐,真的是用盡了自己的全部力量。
騰訊對微博的投入也不小。2012年一次公開會議上,馬化騰曾表示,幾家門戶在微博上都拼的很兇,你砸幾千萬的廣告,另一家也會跟進砸幾千萬……而這位一貫低調的騰訊CEO也多次在自己的微博上發言,幫助產品聚攏人氣——同樣的事情,張朝陽、丁磊也都幹過。
So,其實大家都非常重視:新浪需要證明自己的存在感,網易需要在移動端找到新入口,搜狐微博則關乎張大帥的「再造大計」,如果非要說哪家有那麼一丁點的「不決絕」,也許就是騰訊了,相對而言,騰訊沒有必須要做成微博的那種壓力——微博更像是一種防禦性產品,你有了,我們大家也要有——因為作為同行,大家不會看你安靜的長大。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作為理科生,我們相信世界上一切的「果」都是有「因」的,所以,我們繼續請教了資深算命先生:先生掐指一算,感嘆道:這都是命啊~~~
【富二代還是屌絲,基因決定了一切】
是的,是命運,是基因,是你的過去決定了你的未來。IT IS YOUR FATE.
新浪的屬性便是媒體。這些年來,新浪做社交不成,做IM不成,做遊戲做郵箱也都不成,為什麼,因為與屬性不符。而微博恰恰是新浪等待了很久的一個產品,雖然它的海外版本twitter本身並不以媒體屬性為主,但新浪管不了那麼多了,活生生的給改成了一個網際網路資訊的大平臺。
那些從新浪門戶過來的人,從新浪博客過來的人,從新浪名人圈子裡過來的人,都找到了移動網際網路的新入口。在中國這樣一個網民眾多而相對成功資源偏少的社會裡,永遠都是圍觀者的天堂。
博客時代的徐靜蕾韓寒,到微博時代的姚晨蔡康永,新浪深諳此道。給百姓一個瞻仰名人的機會,讓無數的草根產生一種自己裡偶像很近的幻覺,間或再提供各種新聞、醜聞、公平和追逐公平的故事,再加上各種搞笑段子——這幾乎就是大眾生活的全部聚焦點了。
騰訊微博的口號是「與其在別處仰望,不如在這裡並肩」。這句話說得真的很美好。其實騰訊是看出了新浪微博的本質——草根仰望名人,所以他們想走另一條路,但可惜的是,他們只是領悟的第一層,更深刻的道理是:這不僅是新浪微博的本質,更是微博,確切說,中國式微博的本質。
離開了它,只能是輸。
新浪賦予了微博社會化媒體屬性,這是其他三家都不具備的基因。假如,我們只是說假如,微博是一個與娛樂更親近的產品,那搜狐一定有機會;或者微博是一個與遊戲和社交更親近些,那騰訊就更可能贏;但可惜,微博被新浪帶到了「社會化媒體」的天地裡。
其實基因還決定了很多事情,例如微信。如果你願意認真並且理性的去假設一下,如果張小龍和他的團隊是在新浪、搜狐或者網易做出了微信這個產品,前景會如何?
一定不會像今天在騰訊這樣美好。
馬化騰曾說過一句話,「幸虧微信是我們的。」言語間充滿了對移動網際網路的敬畏。但其實,張小龍心裡或許也有一句話——「幸虧微信是騰訊的。」
否則,坐擁上億用戶的QQ和移動QQ,騰訊怎麼可能看著別人家的微信茁壯成長?況且,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對熟人社交理解最深刻的,只有企鵝。
只是QQ的地位有些尷尬。如果微信在新浪,那麼,手機QQ今天沒準就是騰訊的寶貝和核武器了。
最後多說一句。有些創業者會不服氣,為什麼微博、微信這樣牛逼的產品非要依託巨頭的基因遺傳,不可能自我生長出來?
然後他們會舉美國類似微博與微信的故事,例如twitter是自己生長出來的而不是雅虎的,WhatsApp也是自己生長出來的不是Facebook的……
首先,中美兩國網際網路還是有著根本的差異性,機會窗口,資本容量和寬容度都不同;
其次,如果硬要比較,其實也有跡可循:
twitter確實獨立生長並且上市了,但它的媒體屬性並不強烈;其次,雅虎不斷的收購類似的公司,其實也是在想找到自己的twitter;
至於Facebook,人家不是剛剛花了190億,把WhatsApp買來了嗎?
最後的最後(這次真的是最後了),冠哥還是想紀念一下騰訊微博,畢竟,我開通的第一個微博就是騰訊的,當時覺得和QQ集成在一起,挺方便——那時候我還是個純真的少年。
2012年12月7日,習總書記來到騰訊視察,笑著問馬化騰的微博粉絲有多少,馬化騰回答說:「300多萬。」
那應該是騰訊微博最光彩的時刻了。
----
(文章原載於《閒話科技》,作者冠哥。)
歡迎關注微信《閒話科技》,可搜索微信號「vik0101」添加關注。
回複數字1 查看科技類精選文章;
回複數字2 查看《閒話》系列文章;
回複數字3 查看《IT人》系列文章;
回複數字4 查看冠哥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