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中國有很多的品牌也面臨跟寶島同樣的的挑戰,這個挑戰就是這個品牌20歲的,寶島這個品牌20歲這個品牌又不年輕,但是又不夠老」寶島眼鏡董事長王智民這樣和筆者說。
寶島光學股份有限公司在1972年成立於臺灣,以臺灣島的形狀作為設計基礎,再配上眼鏡,就形成了現在寶島眼鏡的LOGO。
1997年3月,寶島眼鏡進軍大陸,在武漢開設了首家公司,隨後全國各地的分公司相繼成立。從進入大陸走到今天,寶島眼鏡在大陸的發展已經走過了20餘年。
作為帶領寶島品牌不斷創新的領頭人,王智民把寶島從嗷嗷待哺的幼嬰撫養長大,這20年寶島所經歷的一切,他可謂是刻骨銘心。
星創視界董事長王智民
近期,筆者有幸見到了星創視界的董事長王智民,他把寶島眼鏡的這20年心路歷程向筆者娓娓道來。
談到寶島眼鏡是如何成功的,王智民這樣說:「我們家族一直在視光領域,其實已經努力了快40年了,就是我父輩的那個時代。那從20年前回到祖國大陸開始第一步嘗試。至於說我們怎麼做起來,其實主要還是靠勤奮跟努力。」王智民說。
王智民還談到,寶島眼鏡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是中國的經濟的量體的增長,另外一部分是團隊的努力,剩下一大部分是運氣。最重要的是老百姓的認可。」
而面對現在大的創業環境,王智民還有著這樣的分析:「現在創業比以前要容易多了。上一代的這種創業者,其實他所面臨的一個商業環境也好,信息環境也好,融資環境也好,其實都是很不一樣的。現在創業者在不管是在資金層面,或者是在建設團隊、很好的創業導師等都是很容易找的。只是說在這種容易去找的環境當中,它的競爭就格外的激烈,就是你能夠擁有的可能別人也容易拿到。」
王智民還認為「創業環境的改變帶來的高度競爭,會讓創業很很辛苦,如何在維持現有的這個基礎之上,然後又突破自己,然後又能夠做到創新,這是傳統產業或者是說現有的產業,現在大家面臨的共同挑戰。」
哈佛大學商學院克萊頓·克裡斯滕森教授認為:破壞型創新就是找到一種新路徑,而這個破壞並不等同於便宜、不夠好。唯有在和過去成功的事業模式、產品比較時,才可以說破壞就是便宜、不夠好。破壞並不是突破的意思,突破和含義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因此突破性的技術通常是維持型的技術。而破壞就是找到一種新的生產模式。
王智民也對筆者談到了破壞性創新這個詞。回顧寶島眼鏡20年的發展歷程,可以梳理出許多針對視光行業一些相當「破壞性的」改革。有資料顯示,在1997年剛進入大陸的寶島眼鏡就遇到了地域文化和商業環境的大桎梏。王智民談到,如果沒有破壞性的創新,寶島不可能有今天。
王智民說,寶島面臨的困境當時無法想像,之前,從一個分店到達任何一個分店,開車只需要幾個小時,當某一家分店遇到問題時,管理者可以趕赴現場進行處理,在各個管理環節上都能夠應付自如。進入大陸以後,各地的文化存在差異,分店之間距離相隔較遠,而當時正擔任執行董事的王智民發現,各個分店之間最大距離達幾千公裡,如果王智民或者技術人員需要到某一個分店去實地解決問題,就必須乘飛機幾個小時才能到達。同時,在產品配送、技術支持、財務核算等方面都存在類似的困難。使得王智民開始認真地考慮引入先進的信息化手段,來實現跨地域的及時管理。
於是,王智民選擇了將ERP系統與視光行業相結合。
「我們算是信息化很早的一家公司了,我們在2001年的時候就上了ERP項目。」王智民這樣說。
第一個階段是使用的信息化的技術平臺,讓平臺能夠連鎖化,能夠走向全國。
第二個階段應該是說就是開始學習電商的技巧。我們在2013年的時候在上海總部成立電商部,但其實2010年就已經有電商的籌備部門了,寶島眼鏡也算是在O2O線上跟線下融合的運營商。
第三階段就是移動網際網路,用移動網際網路的這個技術平臺,然後再把現在最新的智能醫療硬體,把智能醫療硬體的檢測出來的這些所有的數據,然後通過移動網際網路分析完以後,然後交付給消費者,其實就是關於消費者的一個醫療的信息分析平臺。
據筆者了解,寶島眼鏡有一個宏偉的目標:那就是2020年,成為世界排列前三的連鎖集團,全球連鎖店約5000家。而在2012年底,王智民成立星創視界(NOVA VISION),實現平臺統一管理和資源共享,從單一零售通路正式跨入多品牌經營,除整合旗下包括寶島眼鏡、鏡客(Jingcl)等品牌,並成立星創眼科、星創視界視光產業研究院(NOIRI),還和全球視光學研究權威華柏恩視覺研究中心(Brien Holden Vision Institute)強強聯手共同創辦華柏恩視爵研究培訓中心(BHV-OPTINOVA)。秉承著「Better Vision,Better Life(更好視界,更好生活)」的企業宗旨,真正成為一家提供從預防醫學、驗配零售到診斷治療一站式服務的綜合性企業。
寶島眼鏡開始打造年輕人喜愛的品牌
在進入品牌進入「20歲生日」後的第一個年頭裡,對於寶島現在面臨新的困境,王智民又有怎樣的想法呢?
寶島現在面臨著兩個不同層面的消費者,一個就是說寶島在起家的過程當中跟著一起長大的這些消費者,但是未來的消費者是95後甚至00後,但是這一群小朋友他們覺得寶島好像是爸爸媽媽去買的品牌,所以品牌面臨到的挑戰又變成了老化,能不能用寶島這個品牌來吸引年輕的消費者?
「現在的年輕人很願意去嘗試新創造出來的一些品牌,所以寶島眼鏡又創造了一個叫鏡客的這個牌子,完全是用一個獨立的團隊來運作,這個團隊是年輕的團隊,他們跟年輕的這些消費者比較共同的語言,年輕的市場對時尚的需求比這個視力健康需求大,所以它就形成兩個不同的完整的戰略,一個走的是快時尚的時尚的這個引進的這個市場,另外一個就是視力健康的這個市場,目前寶島的布局基本上是這樣。」王智民談到。
王智民對筆者這樣說,眼鏡行業它的本質是叫視光產業,實際上是醫療服務行業。而寶島眼鏡目前就是要把這二者打通。
消費者在美國去驗光的話,幫你驗光的那個人叫視光師,甚至是視光醫生需要讀八年的醫學院,所以眼鏡行業的本質是視光跟眼科,視光解決的是人類怎麼看的清楚,看的舒服。而眼科在解決的是你的眼球的病理跟生理有沒有健康跟不健康,但是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
寶島眼鏡店中的神秘設備
那寶島眼鏡現在的戰略就是把視光跟眼科打通,當你到寶島眼鏡去驗光的時候,會發現多了一臺設備,這個設備呢只需要90秒的時間,就會真的出2000多個數據,這2000多個數據裡面可以判斷,你現在的眼壓高不高,你現在視力疲勞是不是很嚴重?包括你現在可能有沒有青光眼、白內障、類創世眼角膜上有沒有病變,數據出來後,立馬進入下一個階段叫轉診,透過寶島眼鏡的系統平臺,可轉給一些眼科醫院或者一些醫生資料繼續診斷。所以寶島眼鏡其實現在進入一個叫大健康的領域,這也是寶島未來要走的方向。是從一個零售引進了零售的一個銷售的一個環節,進入到醫療服務的一個環節,然後再進入到眼科跟影視光整合的大健康領域。
這些視力報告,不明覺厲有木有?
比如說它可以測試出來你白天的視力跟晚上視力差多少。如果你白天的視力差和晚上視力差很大的時候,這個時候你晚上開車或是你運動或是你在外面活動的時間多,你就需要很小心。尤其是開車,你想想看你在開車的時候你的頭腦要判斷你要超車,這個時間呢判斷跟你的視力有絕對的關係,所以白天跟晚上視力差呢跟個人安全是有關係的,所以像這些東西就是我們現在通過最先進的設備,最高端的這些科技來幫老百姓檢測出來,然後再給你提供更好的這些建議。」
王智民還說,其實在寶島眼鏡最原始的計劃裡面的於2015年就開始要走向國際化。但是後來因為國內電商的衝擊太大,所以後來我們就靜下心來,在調整我們自己體系裡面的這些轉型跟升級,
王智民認為,寶島眼鏡未來走向國際化。是透過一個系統或是一個解決方案和走出去,不一定說到國外去,所以未來可能提供的是一個比較類似平臺型的這種運作模式,走向國際化,它不一定去國外開眼鏡店。
寶島的創新仍在路上,進入2018年後更是動作頻頻。
星創視界集團攜手依視路公司在上海舉行戰略發布會
3月6日,星創視界集團攜手依視路公司在上海戰略發布會上正式宣告,旗下寶島眼鏡門店將在中國首推依視路研發的兼具「視光+眼科」功能的WAM700設備,並發布星創視界獨家開發的「視力護照Vision-iBook」軟體平臺,這是全球首個集用戶視力大數據、交叉分析、社交互動功能為一體的醫療級驗光黑科技,象徵著國內眼鏡店正式邁入大健康醫療領域,更促進了視光和眼科的醫療醫學融合,對解決日益嚴重的國民視力問題起到關鍵作用。
這臺WAM700(七合一眼健康篩查儀),是兼具視光+眼科功能的高科技機器。只需90秒,就能篩查人眼上千個生理參數,一次性完成對眼睛的全面檢查,並形成7個方面的檢查報告:雙眼度數、晝夜視差、有無視疲勞、有無患圓錐角膜、白內障、青光眼等眼病的風險、針對眼球特性推薦差異性的鏡片產品、角膜可配什麼樣的隱形眼鏡以及是否適宜做近視手術。
新的產品預示著王智民將帶領星創視界大步邁向他們定下的目標,而我們也等待著王智民跟我們講述這個品牌30歲、40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