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擬在上證所上市:員工近27萬人,去年營收3545億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周玲
有著全球最大代工廠稱號的富士康擬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2月9日,中國證監會網站上掛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公司(富士康股份)的招股說明書。富士康股份2017年營收為3,545.44億元;淨利潤為162.20億元;共有269049名員工。
鴻海精密(2317.TW)旗下的富士康股份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製造與銷售業務,依託於工業網際網路為全球知名客戶提供智能製造和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其業務主要分為三大塊: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16.660, -1.18, -6.61%)。富士康股份的目標是成為全球領先的工業網際網路智能製造和科技服務綜合解決方案服務商。
鴻海精密持股69% 員工持股1.4625%
富士康股份招股說明說顯示:鴻海精密100%控股的子公司中堅公司是富士康股份的大股東,持有41.14%的股份,並通過通過全資子公司深圳富泰華、鄭州鴻富錦間接持有發行人27.9962%的股份,合計控制發行人69.1405%的股份,為發行人的控股股東。
鴻海精密的主營業務為資訊產業、通訊產業、自 動化設備產業、光電產業、精密機械產業、汽車產業以及與消費性電子產業有關的各種連接器、機殼、散熱器、組裝產品以及網路線纜裝配等產品的製造、銷售與服務。經過本次重組,鴻海精密及其下屬企業已將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及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及相關資產注入富士康股份。
富士康股份由福匠科技整體變更過來。2017年7月21日,富士康股份完成工商變更手續。其中機器人控股持股75%;深圳鴻富錦持有25%。
2017年12月6日,富士康股份召開臨時股東大會通過了增加註冊資本等決議,同意由深圳鴻富錦等32家主體(以下簡稱「增資方」)以其各自持有的南寧富桂、鄭州富泰華等13家境內子公司(以下簡稱「標的公司」)的股權認購,富士康股份新增註冊資本17,587,992,199 元。
其中富士康股份的部分員工通過持有上述17家合夥企業的相應合夥份額,在該次增資完成後間接合計持有富士康股份1.4625%的股份。
富士康股份高管團隊並未見鴻海精密董事局主席郭臺銘的身影,不過也足夠「豪華」。富士康股份董事長由陳永正出任,陳永正此前在IT頗具知名度,曾擔任摩託羅拉中國董事長、微軟中國總經理等職位;董事毛渝南之前曾是中國惠普董事長。另外兩位董事鄭弘孟、李軍旗則是鴻海內部的高管。鄭弘孟同時擔任富士康股份的總經理。
營收3500億 31家境內子公司
公告顯示:報告期內,富士康股份的營業收入從2015年度的2,728.00億元增長至2017年度3,545.44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14.00%;淨利潤從2015年度的143.50億元增長至2017年度的162.20億元,複合年均增長率6.32%。
其中,通信網絡設備佔60.75%;雲服務設備34.10%;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佔0.27%;其他業務佔4.88%。
代工業務特性決定了公司業務毛利率較低。其中通信網絡設備毛利率只有13.65% ,雲服務為4.65%,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49.23%。
通信網絡設備的2017年的毛利率較2016年度下降2.23個百分點,公司解釋稱,這主要由於公司的主要客戶對產品的技術工藝要求提升、製造成本有所上升,導致當年通信網絡設備高精密機構件產品毛利率下降8.40個百分點。這應該指的是富士康大客戶蘋果公司的iPhoneX製造成本所有上升所致。
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業務板塊雖然佔比不大,但其毛利率卻49.23%。公司解釋稱,報告期內,主要因為精密工具、工業機器人等智能製造工具類產品多為高端定製產品,其價格變動主要受產品結構改變的影響。
公告顯示:2017年富士康股份資產負債率高達81.03%,較2017年末增加38.14個百分點。公司解釋稱,公司通過支付現金方式收購的重組資產所帶來的應付重組成本餘額在2017年末計入其他應付款,導致公司流動負債大幅增加。
鴻海系旗下子公司孫公司眾多,在全國多地投資設廠。富士康股份在國內擁有31家子公司。其中鄭州富泰華的業務是手機機構件生產、銷售,2017年淨利潤為10億元;河南裕展淨利潤超過10億元;天津富泰華淨利潤6.82億元;山西裕鼎虧損為11億元;深圳富桂虧損為7.57億元。境外子公司有29家。
富士康股份稱,目前公司與主要客戶的合作關係穩定,但隨著公司投資規模不斷擴大、研發投入不斷增加、行業及市場競爭加劇,客戶結構、產品價格、原材料價格、人工成本及擴產建設進度等因素導致的不確定性增多,如果公司無法及時應對上述因素變化,未來存在經營業績不能維持較快增長、經營業績波動、營業利潤下滑的風險。
承諾解決同業競爭問題
除了富士康股份外,鴻海精密還持有一家香港上市公司富智康(02038.HK)。富智康註冊於開曼群島,於2005年在香港聯交所掛牌上市,截至2017年12月31日,鴻海精密間接持有富智康62.78%的股權;根據富智康2016年年報,富智康為全球手機業的垂直整合製造服務供貨商,為客戶提供有關手機生產的完整製造服務。
富士康股份在公告中稱,富智康與富士康股份生產並銷售的手機高精密金屬機構件面向不同的品牌客戶,富士康股份及其控股子公司主要面向某美國知名品牌客戶生產並銷售手機高精密金屬機構件; 富智康存在為富士康股份及其控股子公司提供代工服務而生產上述美國知名品牌手機高精密金屬機構件的情況,但並未以其自身名義從事該品牌手機高精密金屬機構件的生產及銷售業務。
這也意味著與蘋果iPhone相關業務歸富士康股份,富智康的業務則是為其他手機品牌代工。
公告稱,鴻海精密承諾並將促使富智康逐步消除上述某美國知名品牌手機高精密金屬機構件的代工服務,並促使富智康將來不直接或間接從事或參與同發行人及其控股子公司所從事的主營業務構成實質性競爭的業務或活動。
募資投向工業網際網路、雲計算、數據中心等八大部分
公告顯示:公司本次發行所募集資金在扣除發行費用後擬主要聚焦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八個部分進行投資。八大部分總投資約為291億元。
(一)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
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項目將幫助公司針對邊緣層所採集及集成的數據,通過雲網的存儲傳送及硬體集成虛擬化,將數據及視頻影像進行分類、分割、分解、分析等, 進而分享到工業應用平臺,實現智能工廠全面網絡化、雲端化、平臺化,全面構建物與物、機器與機器、機器人與無人工廠間的全自動化智能製造。
(二)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
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項目將幫助公司利用高效能運算對邊緣計算、雲端處理、人工智慧、雲連雲、8K圖像處理應用等領域,進行實時運算及數據處理,實現雲端軟體與生產邊緣層數據之間的互相協作。
(三)高效運算數據中心
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項目將為公司提供在工業網際網路發展雲連雲、網連網、物連 物的基礎設施,達成8K影像大數據、物聯網、安全監控、自動化、智能工廠等智能應用。該項目將進行高效運算雲服務及超高速網絡連結設備採購擴容升級。
(四)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
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項目將幫助公司進行產線邊緣層數據收集、倉儲搬運設備的全自動化、無人工廠及機器人等所需設備的改造升級。該項目將通過本公司在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及高效能運算的持續投入,從而建立以人工智慧為基礎的設備間相連、數據實時處理的智能化無人工廠。
(五)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
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項目將研發以5G為連網技術的5G物聯網智能工 廠解決方案。該項目將作為本公司在5G智能工廠連網設備改造及架構升級領域的有力基礎,實現8K超高畫質影像、機器人之間的連接、數據實時處理的超低時延5G工業網際網路解決方案。
(六)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
深圳與鄭州作為公司手機機構件研究與開發智能製造新技術的基地,研究開發 智能製造新技術應用,涵蓋智能製造所需要的傳感器、精密工具、新材料、微型化的通訊裝置、邊緣層的數據採集裝置、基於8K影像技術的智能產品檢測設備。通過自主開發設備實現生產系統的自我診斷、調整及優化,應用工業大數據及人工智慧技術,以提高智慧型手機機構件的產品良率,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成本。
(七)智能製造產業升級
公司以現有的加工設備、檢測裝置、物流系統與工業機器人為基礎,應用智能製造新技術,升級改造、提升品質、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以增強智慧型手機機構件在產業中的競爭力。
(八)智能製造產能擴建
公司為滿足未來智能製造的產能需求,投資產能擴建項目,同時升級環境安全 裝置與監控系統,實現優化節能環保,打造新一代綠色智能製造生產基地。
富士康上市硬傷:成立未滿3年 IPO需向國務院申請豁免
來源:新浪財經
2月9日晚上,引人注目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在證監會網站上預披露招股說明書,準備登陸上交所,正式開啟了IPO衝關之路。
可是,筆者一看材料,富士康的前身福匠科技成立於2015年3月6日,到現在還不滿3個年度。福匠科技設立時只有一個股東:機器人控股有限公司(Robot Holding Co.,Ltd.),註冊資本1500萬美元。
2017年3月,深圳鴻富錦向福匠科技出資500萬美元等值人民幣進行增資,福匠科技註冊資本增至2000萬美元。2017年7月21日,福匠科技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並更名為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我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第九條規定「發行人自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後,持續經營時間應當在3年以上,但經國務院批准的除外。有限責任公司按原帳面淨資產值折股整體變更為股份有限公司的,持續經營時間可以從有限責任公司成立之日起計算。」
招股說明書也特別提到,公司持續經營時間未滿三年,公司已向有權部門申請豁免。按照上述辦法規定,富士康應向國務院申請批准。富士康的上市符合國家製造業升級的大戰略,申請豁免獲得批准問題不大!而且很可能事先已經溝通過了。
富士康公司主要從事各類電子設備產品的設計、研發、製造與銷售業務,依託於工業網際網路為全球知名客戶提供智能製造和科技服務解決方案。公司主要產品涵蓋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和工業機器人。
那些獲國務院特批上市的企業
以往,未滿3年申請上市獲豁免批准大多是國資控股的企業,而且都在十幾前。
國務院批准中核、中核建實施重組:2018年1月31日周三下午,據國資委網站消息,經報國務院批准,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與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實施重組,中國核工業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整體無償劃轉進入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不再作為國資委直接監管企業。作為央企名錄中排名前兩位的軍工企業,中核與中核建重組將是能源行業繼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國電與神華合併後,第三例落地的央企重組,98家央企由此將縮減至97家,軍工央企減少1家,核電產業也將迎來「新三角」格局。
銀河證券傳聞獲特批IPO:今年國慶長假前,「內部人士證實銀河證券已獲得國務院『特批』即將進行A+H股IPO」的消息再次轟動了券商業。根據2008年證監會發布的《關於證券公司控制關係的認定標準及相關指導意見》以及《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同一股東或實際控制人只能同時控股一家券商、參股另一家券商。如果「兩個以上的證券公司受同一個單位、個人控制或者相互之間存在控制關係的,則不得經營相同的證券業務,但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就是所有證券公司需滿足的「一參一控」。
獲特批上市的「中」字頭企業中國水電:早前上市的中國水電(601669.SH)在招股說明書中,明確提示「報經國務院同意,本公司設立未滿三年即可申請在境內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這就是業內戲稱的「特批貴族股」。
「先上車後補票」的招商證券:2009年11月17日,招商證券(600999.SH)終於迎來了期盼一年多的在上交所掛牌交易的日子。在上交所上市首日,招商證券以31元發行,共募得資金111億元。但在此前一年多,招商證券都疲於處理其所持有的大量博時基金的股權。
富士康IPO豪華保薦團隊:中金公司+普華永道+金杜
來源:新浪財經
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招股說明書(申報稿2018年2月1日報送)擬在上交所上市,其IPO請豪華團隊。保薦機構為中金公司;律師事務所為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會計師為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評估機構為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
中金公司成立於1995年,是由國內外著名金融機構和公司基於戰略合作關係共同投資組建的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投資銀行,註冊資本為1.25億美元。中遠航運、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建築、中國重工、電信集團等知名A股上市公司。有人說,中金公司保薦的上市公司不論發行價大小,沒有低於15個板子開的。
北京市金杜律師事務所成立於1993年,金杜總部設於北京,在上海、深圳、成都、廣州、重慶、西安、杭州、天津、蘇州、香港、日本東京和美國矽谷、紐約均設有分所。秉承創始合伙人不斷創新及追求卓越的現代法律理念,金杜已成為中國律師業中規模最大並居於領先地位的綜合性律師事務所,擁有1000餘名律師、代理人及專業人員,全球就職員工超過5000餘名,為全球不同需求的客戶提供著優質的法律服務。
普華永道是普華永道會計師事務所的簡稱,是世界上最頂級的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在福布斯全球排行榜上,普華永道位列全球企業的第三名,普華永道也是國際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與其並列的其他三大所分別是畢馬威、德勤和安永。
北京中企華資產評估有限責任公司於1996-12-16在東城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權忠光,公司經營範圍包括從事各類單項資產評估、企業整體資產評估、市場所需的其他資產評估或者項目評估等。
投行大佬6大理由力挺富士康IPO:對中國意義重大
來源:新浪財經
2月9日晚,引人注目的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在證監會網站上預披露招股說明書,準備登陸上交所,正式開啟了IPO衝關之路。
如此」巨無霸「公司上市自然引起關注,上市是否符合A股發行條件等問題更是遭到熱議。
專業投行人士看好富士康登陸A股,並列舉了六大理由:
1、富士康是優質企業,在全球都有地位,在中國意義重大;
2、富士康解決就業問題,對解決貧困問題做出重大貢獻,同時富士康2017年支付薪酬220億,支持27萬人就業,直接繳納稅費49億元;
3、資本市場要支持實體經濟,就應該支持富士康這樣的公司上市;
4、紐交所可以給阿里開綠燈,為什麼上交所不能給富士康開綠燈?
5、統戰工作很重要,但富士康上市不只是統戰,畢竟主體都在大陸。
6、關於特權,又不是只有我們有,其實哪個國家不都是一樣?只要你做的足夠優秀,自然有很多人願意為你敞開大門,做企業如是,做人更是如此。
富士康要來A股:淨利幹翻99%A股公司 市值可能超5000億
或成A股最大市值科技股
來源:中國基金報
作者:江右
1、全球最大代工廠富士康要招股了
昨日晚間,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的招股書(申報稿)在證監會網站預披露,擬在上交所上市。
這家有著全球最大代工廠稱號的企業,公司控股股東為中堅公司(發行前持股比例41.14%)。中堅公司為一家投資控股型公司,由鴻海精密間接持有其100%的股份。
國內科技類最大公司是海康威視3400多億,360借殼成功也是3400多億,富士康若是能上市成功,很可能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股龍頭。
招股書顯示,因為鴻海精密不存在實際控制人,因而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公司也不存在實控人。不過,在大眾心目中,臺灣地區首富郭臺銘,作為鴻海精密和富士康的創始人,也是公司的大老闆。
雖然大家都喜歡稱富士康為全球最大代工廠,不過郭臺銘認為富士康並不只是個代工廠。在2017年12月參加《財富》全球論壇時,郭臺銘表示,邀請我來做演講的時候,介紹我們是全世界最大的代工製造企業。其實我們在二十年前就已經不是只有代工了。
郭臺銘表示,「我們很早就用AR,其實我們公司這麼多年來累積了非常多(的經驗),我們不是傳統的製造業,我們已經可以幫客戶量身訂做,甚至幫客戶選擇,建議他用哪一種材料,像這一瓶水,老闆看到可以找我,我可以告訴他,你用什麼材料,用多少尺寸,人家開水的時候不會漏出來,這就是技術。」
這也可以從富士康擬上市的名稱中看出來,「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實際上,早在2017年12月份,在臺灣股市上市的鴻海精密,就披露了富士康要上市的信息。鴻海精密精密在臺交所公告,董事會通過子公司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人民幣普通股股票,並申請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提案。
而後2018年1月31日,鴻海舉行股東臨時會,股東大會批准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的上市計劃。在股東會上,董事長郭臺銘再度表示鴻海不只是個代工廠,「外界都認為鴻海是代工廠,把公司跟蘋果聯繫在一起,但鴻海將從硬體轉型成軟體公司。」資料顯示,鴻海精密由郭臺銘創立於1974年,是富士康集團的母公司,被稱為全世界電子產品的「代工巨頭」。
在招股書中,富士康對自我的介紹為「公司是全球領先的通信網絡設備、雲服務設備、精密工具及工業機器人專業設計製造服務商。」
2、淨利潤近160億元,分析人士預計市值兩三千億
上面介紹大家大概感性認識了下富士康,接下來我們再來通過招股書,繼續了解下富士康的股東和財務狀況。
富士康最新的股東名單中,有33位股東,持股總數為177.26億股,第一大股東(控股股東)中堅科技持股72.93億股,佔比41.14%。
富士康的員工人數也是在A股排名前10位,僅次於中石油中石化、四大行、外加中國平安和中國中鐵。員工總數26.9萬元,其中30歲以下員工16萬人,佔到了約60%。
富士康辦事效率就是稿,這麼大個公司,多少個關聯子公司,2月1日報的材料,就把2017年的財務數據都整出來了。
財務數據體量大,負債率高,營收利潤增速不高。富士康截至2017年底的總資產高達1485.96億元,總負債達1204.41億元,負債率高達81.05%。
公司最近三年,2017年、2016年、2015年的營業收入分別未3545.44億元、2727.13億元、2727.99億元,歸屬於母公司股東淨利潤分別為158.67億元、143.66億元、143.5億元。體量很大,不過增速並不高。
由於富士康太高效,A股大多數公司還沒有出2017年年報,我們不妨以2016年年報淨利潤來對比。富士康143.66億元的淨利潤,在所有3490家A股公司中,可以排名第30位,超越了99%的A股公司,次於中國鐵建的148.51億元。
對於富士康在A股上市後的估值,一位基金經理表示,由於該公司增速不高,給個15-20倍左右的市盈率的話,按正常估值預計在兩三千億元吧。但由於富士康這種巨頭在A股的稀缺性,不排除能有更高的市盈率和市值。如果按照30倍左右市盈率,加上發行新股募資,市值超過5000億也很有可能。
數據顯示,富士康的控股股東鴻海精密在臺灣證交所最新的市值為15163億元臺幣,折合人民幣為3257億元。
3、八大募投項目總投資額272.53億元
雖然富士康的申報稿中,尚未披露發行股份數、發行價和擬募集資金額度。不過,募投項目的總投資額還是有的,八大募投項目的總投資額高達272.53億元。
招股書顯示,募投資金擬主要聚焦於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高效運算數據中心、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5G 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智能製造產業升級、智能製造產能擴建八個部分進行投資。
我們來看看具體募投項目,簡單羅列一下:
第一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構建,總投資額21.17億元。
第二個雲計算及高效能運算平臺,總投資額10.05億元。
第三個高效運算數據中心,總投資額12.16億元。
第四個通信網絡及雲服務設備,總投資額49.68億元。
第五個5G及物聯網互聯互通解決方案,總投資額6.33億元。
第六個智能製造新技術研發應用,總投資額51.08億元。
第七個智能製造產業升級,總投資額86.62億元。
第八個智能製造產能擴建,總投資額35.45億元。
以上,八大項目總投資額合計272.53億元。
聲明:【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處,還望諒解,如原作者看到,歡迎聯繫內參君認領(可發郵至whazhhh1@163.com或直接在公眾號留言),內參君會在後續文章聲明中標明。如覺侵權,內參君會在第一時間刪除。多謝!】
======關於我們======
【金融內參】(ID:jinrongnc)
《金融內參》官方帳號。一個既嚴肅、嚴謹、嚴密,又有料、有趣、有種的金融微媒體,一網打盡金融行業諸多領域,深度聚焦大資管及網際網路金融,廟堂高論,坊間八卦,名廚大餐,茶餘小點,應有盡有。笑看金融風雲,我自馳騁疆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