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回望那段艱辛奮鬥的輝煌歷史(一)

2020-09-03 花都文旅

暑假生活哪裡遊,博物館裡好去處。

隨著暑假的開始,

博物館成為學生和家長的新寵。

不少學生家長選擇帶領孩子走進博物館

參觀遊玩、學習體驗,

了解家鄉文化,感受歷史文明,

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文化自信,

度過一個充實而有意義的暑假日。

考慮到大家的需求,

小編今天化身講解員,

帶大家逛一逛周邊的展館,

首先走進的是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



花都區原為花縣,1993年撤縣設市,定名「花都市」(縣級市);2000年撤市建區,即廣州市花都區。花縣是大革命時期農民運動萌芽最早的地區之一。


王氏大宗祠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花縣第一屆農民協會舊址和花縣農民自衛軍總部舊址,是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是省內罕見的七級臺階祠堂,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


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是依託花東鎮九湖村的王氏大宗祠建設的,共分4個部分、8個展廳,面積約1000平方米,於2020年7月建成並對外開放,主要陳列展示花縣農民運動的萌芽、發展與高潮,以及花縣農軍參加大革命、武裝起義,最後轉戰海陸豐、踏上新徵途的歷史進程。


今天帶大家看看第一部分【奮起抗爭】

↓↓↓


第一展廳


【苦難花縣】


第一次鴉片戰爭戰敗後,舊中國山河破碎、積貧積弱弱,飽受欺凌。那個時候的花縣農民日益窮困,大多數農民一貧如洗,債務叢集,終年勞碌卻難得溫飽。這個展廳介紹了花縣人民面對帝國主義、封建勢力的剝削和壓迫,在革命思想的影響下,開始抗爭、開始抵抗。


第二展廳

【農團降生】


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花縣人民更加積極地尋求變革現實、改造社會的道路。這個展廳介紹了以王福三、徐茂均為代表的花縣籍進步青年投身農民運動,「九湖自衛農團」和「花縣共產農團」等進步組織相繼成立。


【關於王福三(滑動查看)】1886年出生在泰國董裡埠一位華僑家裡。他原名露福,因排行第三,故被稱為福三。9歲返回祖國。同母親、弟妹一道過著十分貧困的生活。少年的王福三,過早地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擔,他做過夥夫、藥店工人、小販,收入總是不夠一家人的溫飽。在「鉤鼻佬」(指帝國主義分子)、地主和資本家欺凌下成長的王福三,從維新派的《時務報》上學到一些革新的道理,迫切希望改變現狀。辛亥革命給年輕的王福三很大鼓舞,他用買米的錢買了一串鞭炮來慶祝,還跟隨一些人到廣州聽孫中山的演說。不久,袁世凱復闢帝制,福三目睹社會黑暗依舊,失望地對鄉親們說:「統統依舊,紳士和沙面的『鉤鼻佬』都像以前一樣神氣。」此後,為了生活,他到南海縣平地鄉的藥店當店員10年,每年回家幾次。他家鄉的豪紳地主操縱公產公田,魚肉百姓,農民敢怒不敢言。王福三建議鄉親們同地主作鬥爭,要求公布公嘗帳目,人人監督。他還幫助物色辦事公道的人管理公嘗,深受農民的歡迎。1919年,王福三幫助鄉親們用巧妙的辦法,從平山鄉大地主劉壽朋手中奪回了王氏宗族的山地,更加受到農民的信任和欽佩。


  1920年,王福三和本縣教師陳道周(仙閣鄉人,早期共產黨員,1927年犧牲)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廣東區團委領導人阮嘯仙,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教育,懂得了革命的道理。福三激動地說:「我以前是『光眼盲』,到現在才算是開了眼看世界!」此後,他們與阮嘯仙、周其鑑、劉爾崧等志同道合的同志經常在一起議論國事,王福三的思想覺悟迅速提高。同年冬天,王福三從南海縣返回家鄉,投身農民運動。他從健全以前組織的「九湖鄉自治會」入手,進一步創辦了「九湖鄉自衛農團」。自治會提出了以前提過的「打倒貪官汙吏!打倒土豪劣紳!打倒外鄉大地主!」這三大口號,選舉王福三、王彭(華僑、興中會會員,後被國民黨殺害)、王炳坤(1928年任中共花縣縣委委員,後被叛徒出賣犧牲)等10人組成評議委員會,逢農曆初一、十五開會評議公私大小事務糾紛,這實際上是把鄉政府權力從土豪劣紳手裡奪了回來。自治會的減租辦法減輕了農民負擔,從經濟上削弱了封建勢力。那時的九湖鄉是:「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男女老少,歡天喜地。」王福三因勇於挑擔,富有膽略,在農民中享有崇高威望,被選為自治會會長。1923年,王福三由阮嘯仙介紹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24年,實現國共合作後,農民運動在合法條件下蓬勃發展。王福三和陳道周等在九湖、元田、寶珠崗等地組織農民協會,收繳鄉村槍枝,取消苛捐雜稅,開展與地主豪紳的鬥爭。農協會會員迅速擴展到10多個村莊的2千餘家。在此期間,中共廣東區農委的彭湃、阮嘯仙、周其鑑等多次到花縣作深入調查研究,並給王福三等以具體指導。彭湃主持的農民運動講習所第一期結業的黨員黃學增、高恬波被派到花縣幫助工作,花縣農民運動進入高潮。花縣第二、三區農民協會相繼建立之後,10月,在九湖召開的花縣農民代表大會上,縣農民協會同時宣告成立。中共廣東區農委書記阮嘯仙到會慶祝並講了話。大會發表了《告花縣農民書》,作出了實現二五減租,取消送租苛例、組織農民自衛軍等決議。會上,王福三被選為花縣縣農協副執行委員長兼第二區農協執行委員長。此時,王福三已是3個孩子的父親,但他把全部身心投入為農民謀福利的工作。他對妻子說:「家國難兩全,請你原諒我沒照顧好家庭。」妻子受到革命的教育,主動承擔家庭重擔,積極支持福三的工作。


  同年10月,以廣東買辦資產階級陳廉伯和陳恭受為代表的反動商團,在英帝國主義策動支持下,在廣州發動武裝叛亂。商團公然開槍射擊為辛亥革命13周年而舉行示威遊行的群眾,釀成了「雙十流血慘案」。花縣的土豪劣紳江耀中、劉壽朋等也參加了反革命活動。他們以「花縣田主維持會」的名義,在平山均和書院秘密召集花縣、番禺兩縣商團骨幹開會,議決即日在粵漢鐵路新街站附近掘斷鐵路,阻止已抵達韶關的北伐軍回師廣州平息商團叛亂。王福三探悉這個陰謀後,立即向當時在花縣檢查農運工作的彭湃匯報,彭湃馬上寫信報告了中共兩廣區委及省政府。同時,王福三派出農衛軍保衛新街站附近的鐵路;在花縣各地張貼布告,揭露地主豪紳勾結商團反對革命政府的罪行;通知花縣縣長下令解散「田主維持會」和通緝江耀中、劉壽朋。王福三的機智果敢行動粉碎了敵人的罪惡陰謀,為平息商團叛亂、挽救全省危局作出了重要貢獻,受到當時在中共兩廣區委工作的周恩來的表揚。


  敵人陰謀被粉碎,農協工作迅速開展,使得地主豪紳對王福三恨之入骨。他們唆使「田主維持會」加緊活動,與農協對抗。策劃反動武裝民團侵佔農協會員耕地,暗害農會幹部,甚至揚言要殺害王福三。王福三毫不畏懼。他針鋒相對地提出「打倒平山大地主,唔(不)憂無米煮;打倒洛場地主樓,唔憂無地求(住宿)」的口號,鼓舞農民的鬥志。


  1925年1月18日,王福三與農運特派員黃學增、何友逖率領農衛軍幾十人到九湖鄉捉拿叛徒王錦焦,遭到地主江耀中、劉壽朋的100多名武裝匪徒的圍攻,同時平山等鄉地主武裝包圍了花縣農會,使縣農衛軍無法前來救援。危急中,王福三命令農衛軍保護黃學增、何友逖向元田撤退,由他帶10多人在後面掩護。他且戰且退,當退至九湖橫枝櫪的灰砂山邊時,不幸中彈,身受重傷。戰友們要背他撤退,他堅決拒絕說:「我們退避元田鄉,該農會又會被摧殘,唯有決一死戰!」當即命令所有戰士撤走,自己單槍匹馬吸引敵人。匪徒們很快接近王福三,而他的槍彈已盡,便用手槍與圍上來的敵人搏鬥。英勇的王福三連中數彈仍未倒下,被殘暴的匪徒用大石頭猛砸頭部,用刺刀割去左耳,斬斷右手,壯烈犧牲。


  噩耗傳來,成千上萬的農友無比悲痛。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和彭湃、阮嘯仙等親自處理王福三被害事件,發行《花縣慘案專號》,揭發國民黨右派陰謀,彭湃還到花縣召開縣農協代表大會,決議在花縣公葬王福三烈士。同年9月26日,在花縣九湖鄉召開公葬王福三烈士大會,由阮嘯仙主祭,參加大會的有花縣全體農會會員、廣東省農協代表、省港罷工委員會工人宣傳隊、廣州農講所學生及各界代表共2千多人。會後,農友們抬著烈士的靈柩遊行。1萬多人的送葬隊伍長達6華裡,將烈士的遺體送到花縣城東文筆嶺上的墓地。沿途散發革命傳單和烈士遺像,張貼標語,高呼口號:「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貪官汙吏!」「農工團結萬歲!」花縣農協在為烈士樹立的紀念碑上寫道:「為農民階級謀利益的最奮勇之烈士王福三同志死矣,但其奮鬥之精神不死,久在我輩腦海中,必得最後之勝利。」國民黨反動派在1927年瘋狂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時,曾經掘毀文筆嶺上的王福三烈士之墓。


  新中國誕生後,黨和人民又在文筆嶺上修建起烈士墓,那塊記載烈士豐功偉績的碑石重見天日,聳立在文筆嶺上。


溫馨貼士:


1.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實行免費開放,開放時間9:00-17:00;

2.衣冠不整者,酗酒及精神性疾病患者謝絕參觀,高齡老人或行動不便者須有成年人陪護入館參觀;

3.嚴禁將違禁物品及寵物帶入館內,館區內禁止吸菸,燃放易燃易爆危險物品;

4.保持館區環境衛生,不要在宗祠內吃零食,不要隨地吐痰亂扔雜物;

5.單位集體參觀請提前預約,本館聯繫電話:020-36977251 020-86903761;

6. 展館地址:廣州市花都區花東鎮九湖村王氏大宗祠。


今天先介紹這兩個展廳

如果想了解其他展廳的歷史故事

可以親自去打卡喔

也可以留意我們的後續報導喔


來源:花都文旅、花縣農運陳列館、《花縣英烈》

相關焦點

  • 走進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回望那段艱辛奮鬥的輝煌歷史(二)
    花縣農民運動陳列館。,1993年撤縣設市,定名「花都市」(縣級市);2000年撤市建區,即廣州市花都區。彭湃、阮嘯仙、黃學增、周其鑑、劉爾崧、高恬波等一批黨團骨幹,先後來到花縣組織和發動農民建立農會。在這裡,給大家介紹兩位重要歷史人物——彭湃和阮嘯仙。他們曾多次來到花縣指導農民運動,推動了花縣農民運動的發展,使花縣成為全省農民運動開展較早、影響較大的地區之一。
  • 【研史】花縣歷史大事記,《花縣誌》記載的1912-1948
    4月,侯桂平(布崗村人)在廣州參加中國共產黨,成為花縣籍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民國13年(1924)1月,陳道周(仙閣村人,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身份回花縣開展農民運動。陳在仙閣村育群小學任校長,在教員、學生中開展建團工作。3月,國民黨中央執委第十五次會議決定成立農民運動委員會,擇定花縣為農民運動重點地區之一。
  • 「南京人大」雲上歷史陳列館上線 在這裡尋覓鮮為人知的「南京故事...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新成立的市軍事管制委員會和市人民政府,就設在這個大院裡……」掃描二維碼,登錄正在試運行的「南京人大」雲上歷史陳列館,來到的第一站便是「氣派」莊嚴的市級機關大院門口。    在虛擬解說員「小藍」的引導下,一下就「走進」了大院,「漫步」各機關部門辦公樓之間,來到市人大常委會機關辦公所在地——3號樓。
  • 踏訪原子城,回望那段崢嶸歲月
    盛夏午後,記者來到西海鎮,陽光透過行道樹冠間隙,斑斑駁駁灑在老建築厚實的院牆上,隨處可見的工業遺蹟仿佛在訴說過去的神秘與輝煌,也見證著原子城的新生和希望。1987年,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製基地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曾經的原子城,是一方精神的高地,從這裡,人們能找到「兩彈一星」的精神價值,並由此發掘和傳承「兩彈一星」精神。
  • 金陵第一園——瞻園初夏掠影(1)
    進入瞻園,一直向北,可見「太平天國歷史陳列」匾額,為郭沫若題寫。太平天國歷史陳列館,是中國唯一的太平天國專史博物館。洪秀全(1814年1月1日—1864年6月1日),曾用名火秀,後改為洪秀全 ,廣東花縣(今廣東省廣州市花都區)新華鎮官祿村人。1836年,洪秀全開始宣傳他所理解的基督教教義,創立了「拜上帝教」(也稱拜上帝會)。
  • 奮鬥的青春不後悔(一)
    忙碌艱辛、愉悅充實,曾某上午3次往返新店鄉勘驗現場,深夜的廢寢忘食、不辭辛勞的數據匯總並錄入。工作上勤勤懇懇、恪盡職守、履職盡責、無私奉獻,認真完成領導交辦的每一項工作、任務。2月我經歷了一場轟轟烈烈、刻骨銘心的初戀,雖然只經歷4個月,但現在回想起來,記憶猶新。用心去經營,結果失敗的一塌糊塗。愛之深,傷之切!沙子用力握在手中反而更易流失!
  • 【遊山西 讀歷史】大同城牆遺址陳列館:讀懂厚重封土中的歷史文化...
    今天當走進位於清遠南門一側大同城牆遺址陳列館會有一種身心沉浸的文化體驗身置於城牆之內,感受著城牆內部的空間構造以及在歷史歲月中不斷累積的印痕;心則似走進歷史的深處,在仰望中讀懂厚重封土中的歷史文化密碼。
  • 直播預告|奮鬥與輝煌——全球視野下的廣東奔小康故事
    《奮鬥與輝煌——廣東小康敘事》四卷一百餘萬字,一千多個人物六七百宗生動的故事,通俗歷史、百姓故事、家國情懷、全球視野。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該書以廣東的視角呈現的不僅僅是小康社會的發展歷程,同時也反映了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輝煌成績。廣州市政府參事、暨南大學教授喻季欣:我主要負責的是《卷一·百端待舉(1978-1991)》前一二兩章創作。20世紀90年代初,我來到廣東廣州工作,至今已有30年。
  • 重回改革現場回望經典瞬間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即將開館
    2020年9月1日,或許人們能在由深物業集團籌建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找到一些答案。一張張老照片、老物件的靜靜呈現,在深圳國貿大廈這座曾經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發源地,那些激蕩人心的改革往事,如同打開的時光留聲機,如此清晰、生動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 鉤沉 | 暴風驟雨紀念館——土地改革運動的歷史見證
    第一展廳主題是「走進《暴風驟雨》」,介紹館內概況和小說故事梗概,展示了周立波塑像和小說中主要人物及場景的雕塑。第二展廳主題是「歷史的見證」,介紹了土改工作隊進駐元茂屯後,積極開展訪貧問苦,摸清元茂屯階級狀況,開展減租減息等工作,發現和培養積極分子,並依靠他們進行土改的全過程。
  • 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開館
    人民網深圳9月2日電(王星)9月1日,深圳國際貿易中心歷史陳列館,在曾經創造「三天一層樓」的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以下簡稱「深圳國貿大廈」)42樓正式開館。   位於深圳市羅湖區的國貿大廈,在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有著特殊的標誌意義,是「深圳速度」的重要象徵和代名詞。國貿大廈建設過程中所體現的奮鬥精神,是深圳城市精神永恆的厚重底色。
  • 代號711 探尋那段隱秘而光榮的歷史
    ▲10月30日,郴州蘇仙區711礦生活區(華湘社區),礦區理髮師鄧玉珍,在這裡堅守了57年。組圖/盧睿▶郴州蘇仙區711礦生活區(華湘社區),人去樓空,多年前的明星海報依舊保存完好。▶711礦1號主井井口,大門封閉。
  • 聽聽他們怎麼說(璦琿歷史陳列館今起恢復開放)
    不僅如此,我們的村民還藉助旅發大會的平臺銷售綠色農副產品,促進了農民增收。我想這不是一次形式上的大會,而是能夠真正帶動全市綠色產業整體發展的一件大事。黑河如今有這麼幹淨、整潔的環境,我們的努力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全體市民的共同努力。同時,我們生活環境也有所改善,道路翻新了,路燈換了,舊樓重新粉刷了……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我們市民的日子越過越舒心了。
  • 《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的歷史作用與現實啟示
    1927年3月,毛澤東的經典著作《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先後在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刊物《戰士》周報、中共中央機關刊物《嚮導》周報、漢口《民國日報》的《中央副刊》、《湖南民報》刊發,引起廣泛關注。4月,漢口長江書店以《湖南農民革命(一)》為書名出版單行本,瞿秋白在為該書所作的序言中說:「中國的革命者個個都應當讀一讀毛澤東這本書。」
  • 重慶永川、瀘州合江海事處組織黨員參觀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
    本網訊(任餘)按照黨風廉政建設宣傳教育月和黨支部結對共建「五個一」活動安排,9月2日,重慶永川、瀘州合江海事處黨支部開展了今年第三季度聯合主題黨日,組織黨員參觀了中國工農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陳列館。上午10點,12名黨員懷著激動的心情走進陳列館。
  • 途經廣西河池謝家峒隧道,走進列寧巖,走近那段「崢嶸歲月」
    途經廣西河池謝家峒隧道,走進列寧巖,走近那段「崢嶸歲月」。洞口額刻中共中央副主席葉劍英的親筆題字「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對於這麼一個有著濃厚人文歷史氣息的景點,每年都會有不少遊客從廣西謝家峒隧道方向慕名而來,都想看看這歷史舊址背後的故事。通過廣西謝家峒隧道,我們很快便來到了這列寧巖。這列寧巖位於東蘭縣武篆鎮巴學村的論硬山近山腳處,距縣城約38公裡。
  • 門頭溝一陳列館入選國家級名錄,快來看看吧~
    1939年10月蕭克將軍領導的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進駐馬欄村,司令部設在村中一四合院內,成為冀熱察挺進軍的指揮中心。1940年1月司令部遭敵機轟炸,司令部從馬欄村轉移。1996年馬欄村黨支部倡議全村村民集資捐款、捐物,籌建 「 冀熱察挺進軍司令部舊址陳列館 」 。現在村中尚存各團團部、醫院、槍械所,彈藥庫等遺址。
  • 尋訪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
    浙江在線7月10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董潔 區委報導組 蔡卡特 華興橋)日前,記者來到蕭山衙前農民運動紀念館。這些天,杭州的雨水幾乎沒斷過,但絲毫沒有影響浙江乃至全國各地的黨員群眾來到蕭山衙前鎮的熱情。
  • 霸州博物館丨凝聚的智慧與歷史的回望
    在今年的國際博物館紀念日,作為地地道道的霸州人,帶大家一起走進家鄉的歷史文化殿堂。古樸厚重的色調和布局裝點給人感覺正走進歷史的洪流之中,具有莊嚴和神秘之感。如果時間趕的好,會遇上成團的遊客在解說員的帶領下逐步參觀。
  • 說說100多年前,蒙自南湖邊紅牆內的那段歷史~
    蒙自海關開關的情景(網絡圖)蒙自開關後,縣城市場空前繁榮,人口也由4千餘人驟增至1.2萬人,據1906年蒙自海關報告:「本地(縣城)人口已由3萬餘人增至4萬餘人,每日進出蒙自馱馬達6千餘匹」。如今這裡已被改造成為海關舊址歷史陳列館,通過圖文、實物、動畫演示等方式,真實再現當時海關通商的歷史情景,把蒙自海關舊址承載的歷史故事呈現在世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