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與洛陽博物館,究竟有什麼恩怨?2000多件清宮文物有借無還
洛陽博物館從字面意思來講,屬於洛陽本地博物館,體現盛唐氣象也是情理之中。可前去洛陽博物館參觀的遊客卻很鬱悶,竟然發現有不少故宮的清宮文物。這就難免讓人鬱悶,洛陽博物館怎麼會有清宮文物,而且數量還不少。其實,洛陽博物館藏清宮文物,牽涉到故宮與洛陽博物館的恩怨,歸根到底就是一個問題:2000多件清宮文物有借無還。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事起西哈努克訪問洛陽
1973年初,柬埔寨國王、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西哈努克準備訪問洛陽。洛陽貴為千年古都,為了讓西哈努克洛陽之行領略燦爛的中華文化,接待工作不能有絲毫怠慢。中方接待人員考慮到西哈努克崇信佛法,訪洛期間必然要去白馬寺。由於白馬寺中的佛像,歷經戰火維護工作不到位,與「中國第一寺」的身份不相匹配。後來的中國佛協會會長趙樸初向周總理提議,從故宮博物院調撥一批文物到洛陽,以盛情款待西哈努克。
周總理得知後高度重視趙樸初的意見,從故宮緊急調撥2900多件文物到洛陽。故宮的檔案記載有這一件事,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向中央請示,調撥故宮慈寧宮大佛堂全部文物運往白馬寺。除了故宮大佛堂文物,洛陽文物局還從其他地方找了100多件家具和擺件,用於洛陽博物館和白馬寺接待室的裝修工作。令人遺憾的是,西哈努克並沒有到洛陽。
事畢之後,「歸還」成難題
其實,故宮在文物歸屬這一塊也很鬱悶。解放戰爭後期,國民黨撤退的時候,南遷文物中約10萬件留在了南京。建國後,南京滯留文物原則上是要歸還故宮的,可南京方面一直沒有完璧歸趙。緊接著故宮又調撥給洛陽2900多件文物用於接待西哈努克,人家沒來倒沒什麼,可文物再也回不來了。
於是,故宮與洛陽雙方就歸還問題,一直爭執不休。1998年,洛陽市政府經省政府向國家有關部門提出這批文物留在洛陽。現如今,故宮當年調撥洛陽的文物,分散在白馬寺、洛陽博物館、洛陽漢魏故城博物館、洛陽古代藝術館等文化部門。其中,洛陽所藏清代金絲楠木塔、白馬寺所藏23尊佛像,文物價值高,屬於一等一的鎮館之寶。
洛陽博物館將故宮2000多件清宮文物,設置成了一個專門的展覽處,取名為「宮廷文物館」。洛陽博物館館藏清宮2000多文物,包括了三世佛和眾佛、一代藏傳佛教宗師宗喀巴、禪祖達摩和眾佛、宮廷家具及家居裝飾等。展出文物具備三個特點,即造型多樣、用料講究、工藝精湛,屬於宮廷佛教和生活用具中的精品。清代金絲楠木塔最具代表性,也是洛陽博物館的一張名片。
至於白馬寺就23尊佛像源自何方,相關講解員也是止口不提,只是說道:佛家不問出處。白馬寺方丈釋印樂的說法,也是很委婉地表示:當年是出於政治需要,總理批示,把文物調撥過來的,不是白馬寺借的。不管是白馬寺也好,還是洛陽博物館,相關文物事宜都是由洛陽文物局來負責。故宮想要回調撥文物,文物口的事情自然需要經過洛陽文物局的許可。
故宮、洛陽文物局各有說辭
洛陽文物局對不歸還故宮文物,也有自己的一套說辭,緊扣字眼認為當年是調撥而非暫借,與白馬寺方丈說法高度吻合。河南省省文物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負責人也佐證了這一說法,當年調撥文物時,各種手續齊全,這批文物就應該留在河南。其實,河南有不少原本應該屬於本省的代表文物,幾經曲折也被調撥給了故宮,最為出名的莫過於《清明上河圖》。從這個角度來說,故宮也不吃虧。
河南文物局、洛陽文物局,從程序上一再強調故宮文物應該歸屬河南。但故宮也是有顧慮的,最為擔心的就是洛陽文物保護能力不夠。其實,故宮也是很開明的,並沒有直接指責洛陽博物館有借無還,而是一再聲稱擔心洛陽的保護文物條件。洛陽博物館館藏清宮文物多為古木家具,對溫度、溼度、展櫃等條件要求極為苛刻。從這個角度來說,故宮的擔心不無道理。
然而,洛陽博物館是國家首批一級博物館,相關文物保護水平也是相當高。再者,洛陽當地擁有河南科技大學、洛陽師範學院、洛陽理工學院等高等院校,也可以為保護故宮文物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最為關鍵的是,洛陽定義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又距離省會鄭州比較近,省會的院校科研實力也是不俗。所以,故宮劃撥給洛陽的文物,保護力度只高不低。
既然故宮、洛陽博物館雙方爭執不休,那麼能否通過法律手段來解決?援引鄭州某律師所律師董彬的說法,雙方文物之爭屬於歷史遺留問題,尚無相關條例可以借鑑。再者,文物之爭已經近半個世紀,早已超出了法律訴訟期,利用法律手段來解決兩家文物之爭,實在是遙遙無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