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來,胡同遊已變成中外遊客認識北京的窗口
導讀:最具老北京風韻的北京什剎海地區是中外遊客爭相造訪的必到景點,而在這裡,老北京特色旅遊項目三輪車胡同遊又被看作是遊客了解老北京文化的第一站。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什剎海三輪車胡同遊至今已經推出近20年。20年來,京師的文化歷史在來自我國五湖四海的車夫們的舌尖上傳承著。「三分看七分講」,車夫們口中的「京味兒」如今是個什麼樣子?
皇城腳下,京城子民,提籠架鳥,打拳垂釣,閒適而有特點的生活,這幅圖景在西城區的什剎海地區就能找到。不少外地人、外國人就是奔著這股子北京味兒來逛的。
胡同遊是什剎海的一大特色,也是品牌,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已經有著近20年的歷史了。目前,什剎海胡同遊登記在冊的三輪車共有300輛。其中只有八名北京人,他們被稱為「後海八爺」。他們的名氣已經成了品牌中的品牌。其他的車夫則來自中國的五湖四海,河北、河南、陝西、東北,其中以山西人較多。
「三爺」愛講胡同故事
規定40分鐘卻講了一個半小時
三爺被稱為「後海八爺」中講解「最北京」的一位車夫。北青報記者有幸坐上了「三爺」李永浮的車。深黃布衫、黑色燈籠褲、千層底布鞋,穿著上三爺與其他車夫一樣,是後海三輪車夫的標準裝束。幹這行已有十個年頭的三爺,頭髮白了不少,皮膚黝黑、肌肉結實。加上鼻梁上一副近視眼鏡,讓他和其他年輕的車夫比起來顯得更老資格。「我家祖孫三代都住這兒,也算是書香門第。從小,上一輩人就給我講胡同文化、講什剎海的歷史。」從前海出發剛過銀錠橋,三爺指著酒吧街的一座大雜院說,這就是他的家。
「老北京的中軸線是南取永定門、北至鐘鼓樓,起報時作用的鐘樓和鼓樓在各座古城都必不可少」;「這裡是北京著名收藏家張伯駒的家,我希望你們能夠記住這個人,記住他的愛國精神」;「來到老北京的胡同,只要看到這種掛著綠牌子『古樹』字樣的老槐樹,它一定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這條胡同一定是老胡同,附近的宅子也一定是老宅子,因為老宅門前必有老槐」;「這是濤貝勒府,現在是十三中,也是我的母校。這裡還是著名的老輔仁大學的舊址。我的父親就是這兒畢業生……」一路上,三爺滔滔不絕,從建築到民俗再到什剎海的名人,路上不時還有提著鳥籠子的鄰居和三爺打招呼,調侃幾句。調侃中冒出的地道的北京話,讓人覺得這才是北京城。
原本40分鐘的講解時間,三爺整整走了一個半小時。「你們是年輕人,我樂意給你們多講點兒,咱老北京的文化得一代代傳下去,年輕人最需要知道。」臉上帶著幾分自豪的三爺鄭重地說。三爺說,他曾經把自己對老北京、對什剎海的了解都寫成了導遊詞,給新來的車夫們講課、培訓,希望他們也能把地道的北京文化傳承下去。但是時間久了,他也發現一些車夫並沒有按照導遊詞講解,而是開始自由發揮。「不靠譜兒的也有,不少車夫樂於給遊客講『小道消息』。我年紀大了蹬不動了,但還是覺得有責任把老北京的傳統傳承下去。」三爺無奈地說。
普通車夫講解建築
多處內容存在差異
北青報記者登上了一名山西車夫的車,雖然胡同遊的路線一樣,但講解的內容和感覺卻差別不少。這位車夫來自山西,雖然幹胡同遊已經十幾年了,但是鄉音未改,講解中的詞彙需要很認真地聽才能分辨。對比兩名車夫的講解,雖然兩人所選擇的路線基本一致,但在「六海一河」、火神廟、南官房胡同、名人故居等多處講解中,兩人的講解內容及詳細程度明顯存在差異。
對於老北京城的「六海一河」,三爺的解釋為「坐落於皇家園林的中海、南海和北海叫『內三海』,對老百姓開放的什剎海分前海、後海和西海三塊,『一河』則是指故宮護城河,北京人稱它為筒子河。」而這位車夫則稱「一河」是指通惠河。在火神廟前,三爺說從前什剎海有多座廟宇,但大部分被單位佔用或改造成了民居。「火神廟和廣化寺名字前面都有個『勅』字,說明是皇家寺廟,地位也是最高的。」800年歷史的萬寧橋邊有兩隻頭朝下的鎮水神獸,「另有兩隻是在水下,頭朝上,和水面相呼應。」這些內容,山西車夫均沒有提及。「這排大宅子可是李連杰、李嘉誠、宋祖英他們的,霍啟剛給郭晶晶買的四合院也在這裡……」山西車夫口中所述的部分內容,對不少遊客似乎更有吸引力,而三爺則隻字未提。
40分鐘的講解時間,山西車夫很準時地完成了全部的講解。
帶外國團隊「走馬觀花」
個別車夫索要小費
雖說什剎海三輪車胡同遊都是統一定價,一般含四合院參觀100元,不含為80元。在北青報記者的暗訪中還有一種收費方式,就是不要發票60元。但是不管你是支付了哪種費用,車夫們明裡暗裡都會提示你要給小費。
記者在暗訪中發現,個別車夫在客人上車前、下車後一般不會明說要小費,但是只要車一停,旁邊的同事就會在一旁小聲地「點」你,師傅講得好給點兒小費啊!車夫們都是這樣互相幫襯著。小費的支付一般也不能低於一人五元,起碼要在10元以上。對於沒有支付小費習慣的中國人,這種方式讓部分遊客不滿。
在暗訪中,北青報記者還發現,一般接待散客的車夫講解相對認真,團隊遊,特別是接待外國團隊的車夫們基本沒有什麼講解。就在北青報記者坐著三輪車行進在胡同裡時,拉著外國朋友的車夫總是快速地從身邊「飛過」,一些該講解的地方也沒有看到他們停下來。對於這種現象車夫們早已經習以為常。「北京文化這麼博大精深,我們用英文怎麼講,只能說些簡單的。多了他們也聽不懂。」但是講解雖然聽不懂,外國團隊的胡同遊收費卻比散客還要高。「別看就拉著他們轉一圈,老外的小費可比中國人給得多。」車夫說。
對話
車夫不一定是北京人 但門檻應該提高
對話人:北京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沈望舒
北青報:您覺得三輪車胡同遊對於什剎海北京文化意味著什麼?
沈望舒:我們很多的文化資源是「碎片化」存在的,如何讓文化消費者對京師、對老北京曾經有過的歷史有一個比較生動和完整的概念,是需要紐帶和橋梁的。而作為北京三輪車胡同遊來說,車夫和他的三輪車就是這個紐帶。這支隊伍代表的是北京文化被「活化」的過程,通過他們的講解應該讓概念化的東西生動起來,他們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北青報:您覺得三輪車胡同遊如何才能讓北京味「活化」起來?
沈望舒:我認為京師文化一定要強調經典化,京師一定要有它的色彩。大家說的如果都是為了迎合遊客,講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那麼這個胡同遊就不是北京的。歷史是由人和事所構成的,我們能講出來的好的故事現在太少,能夠講好故事的能力也不高。如果想讓這個什剎海三輪車胡同遊成為經典京師文化的傳播體系,那麼我們的管理者一定要有個系統的規劃,不僅要有好的故事,還要有講好故事的能力,這個大綱值得做。
北青報:現在很多車夫都不是北京當地人,如何才能讓車夫不把北京的什剎海講走樣兒?
沈望舒:不可否認,現在相當多的胡同遊車夫是出賣勞動的謀生者,他們在傳播文化上是缺少熱情的。如果一個人只想著怎麼賺錢?他自然不會在傳承文化上下工夫。「走樣兒」是不可避免的。不一定北京人就能夠把胡同遊講好,但關鍵是車夫的入門門檻應該提高,這第一道門檻就應該是自己想不想幹?他有傳播經典京師文化的願望和熱情,因為在當下這裡的車夫已經不是低人一等的「祥子」而是京師文化的傳播者。然後才是知識教育,知道該幹什麼。最後還要看這個人能不能幹好。我還覺得雖然是一個小小的北京胡同遊,卻反映出我們北京文化創意產業,北京旅遊業的一個缺陷,就是作為我們傳播體系的紐帶還比較弱。有資源還要學會如何配置好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