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線11月27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 章雪亞)紅心上旺,追憶激情紅色年代;生態金溪,宜居休閒養老仙鏡;信義烏石,洗禮吳越文化精髓……2017年以來,紹興市以「五星達標、3A爭創」為總抓手,以黨建引領鄉村經濟振興發展。一年來,全市農村面貌和人居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越城區富盛鎮堅持因地制宜,做強產業,做活旅遊,在基層黨組織的帶領下,村容村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1月18日,「鄉村振興」看富盛採風團一行分別來到富盛鎮上旺村、金溪村及烏石村,親身領略和感受美麗鄉村建設的魅力與成果。
紅心上旺,追憶激情紅色年代
「擼起袖子、甩開膀子,勞動號子喊起來!」走進上旺村,村裡的一磚一瓦、一草一木處處烙刻著那個熱火朝天年代的記憶。
上旺村位於富盛鎮西北部,東接上虞區長塘鎮,南連紅山村,西鄰倪家漊,北瀕青馬村。上旺,原名上王。自明以來,人們陸續遷徙聚居於此,改天造地,世代耕作,歷時數百年,因特殊地理原因,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這裡仍是「四面環山一條溪,荒山頹林無糧地」的原始村落。
在村支書韓銀根的介紹下,記者來到上旺村文化禮堂,禮堂內陳列的一張張老照片和用草編織的鞋子、木製水桶等老舊生活物品,不時引領著我們穿越到了那個紅色的年代。
上旺村村支書韓銀根(右一)向記者們講述當年的創業故事
上旺人有一顆無限忠誠於黨的紅心。60年代,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背景下,上旺村委放下包袱,依靠上級黨委、政府,在老支書王金友的帶領下,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適時調整思路,制定政策,從實際出發,先後創辦發展了茶葉廠、絲織廠、鋼管廠等集體企業,開始向多種經營之路發展;同時還建立了名優茶業專業市場,拓寬茶業銷售渠道;對竹林資源進行四季筍山改造,創辦竹製品加工廠,發展和提高集體經濟及個體經濟效益,並在全縣範圍內率先邁開了教育、醫療、養老體制等改革的步伐,創造了「八把山鋤創大業」的奇蹟,將原來「十戶人家九家窮」的舊上旺發展成了「山上是銀行,山下是糧倉」的富裕旺,成為當時全省農業戰線上艱苦創業的一面旗幟,享譽大江南北。
如今的上旺村,依靠黨建為中心,擴建文化禮堂、大隊食堂和戲臺,改造遊步道,增加娛樂休閒設施投入,不僅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而且還著力提升村容村貌,為振興鄉村旅遊經濟夯實基礎。
韓銀根說,近年來,鄉村民宿經濟呈現蓬勃態勢,隨著「五星達標、3A爭創」工作的不斷深入,上旺村民宿經濟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現在我們的民宿經濟正在籌備中,目前已引進兩家合作方,希望能加快鄉村經濟的步伐。」韓銀根嘆言,由於一直以來是計劃經濟,村民依賴集體的思想觀念較重,現在區農辦和村委在如何引領村民做好增收的策劃上下了不少功夫,而今的村民思想觀念逐漸有了轉變……
翻新後的「十三排」
砥礪奮進鑑初心,繼往開來謀新篇。如今的上旺,依然秉承著「八把山鋤創大業」的艱苦奮鬥精神,以「五星達標、3A爭創」為契機,因地制宜發展特色旅遊、觀光農業、構建起「江南大寨」和「世外桃源」兩大鄉村旅遊休閒區,成功創建「上旺·巖裡」國家2A級旅遊景區。
傳承上旺精神,爭做合格黨員。近年來,上旺村源源不斷地吸引著成千上萬的黨員和考察者紛至沓來,一起來重溫那段「光輝歷史」和「紅色記憶」。韓銀樹剛介紹完,便接到了接待電話:「等下又有好幾輛大巴的遊客前來參觀。」
待記者離開時,一輛滿載遊客的大巴車冒雨駛向文化禮堂,禮堂內傳來遊客們陣陣的歡聲笑語。
生態金溪,宜居休閒養老仙鏡
一場秋雨一場涼。抬頭遠望,秋雨朦朧中的金溪村,在群山環抱中若隱若現;村口高大古樸的樟樹盤根錯節,棧道迷情,洞橋聽音,嫋嫋白霧索繞在山巒間,共同交織成一幅水墨江南的美畫,為金溪村無形中增添了一份生態美。
金溪村位於富盛鎮西南部,距鎮政府駐地約13公裡,東鄰文山村,南與董溪村相連,西與平水鎮以山相隔,北與原縣茶場接壤。全村由山高、許家塔、金岙、何家、江家、王家及五峰嶺外文根路七個自然村組成。村域總面積達10.90平方公裡,現有耕地面積987.3畝,其中水田面積813.3畝,山林總面積12827畝,其中毛竹山1270畝、茶山664畝,主產四季筍、毛竹、林木,是較為典型的山區村。
都說旅遊的最高境界是「心遊」,置身金溪村中,你一樣能感受到這來自大自然世外桃源般的悠閒與寧靜。沿著蜿蜒曲折的遊步道拾級而上,映入眼帘的滿是空闊幽靜的山巒和墨竹疊翠的竹林。雖天公不作美,深秋的雨水無情地碰撞著嬌嫩的竹葉,瞬間傳來「沙沙」的聲音,卻同樣也敲開了每個人的心扉……
在金溪村村委會議室,懸牆而上的「水質提升治理(保持)作戰圖」特別引人注目。村支書何國苗告知,那時的金溪村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不光環境差,違章建築多,村裡的露天糞坑就多達500多個。
2017年以來,金溪村堅持「黨建推動、創新驅動、生態拉動」,以「五星達標、3A爭創」為統領,以環境整治打造美麗鄉村,利用自身優勢因地制宜進行規劃,拆除違章建築,修建文化禮堂、停車場、小廣場及綠化改造等措施,以集體經濟助推美麗建設,以作風轉變夯實鄉村事業,實現了「黨建+生態」的「四美金溪」。
對於取得的建設成效,村支書何國苗深感這十年來工作的不易:「一開始村民很不配合,更不歡迎外來遊客。由於政府投入建設資金有限,村委通過招商引資等各種渠道自籌資金,依託自然生態優勢,加快土地流轉,激活閒置農房等一系列手段,使村容村貌發生了很大變化,老百姓看在眼裡也樂在心裡。現在他們看到遊客前來,都會熱情主動地招呼遊客進屋吃飯。」
好山好水好宜居。據了解,目前金溪村共有村民1969人,其中60-69周歲的老人有324人,70-79周歲的老人有138人,80-89周歲的老人有75人,90周歲以上(百歲老人)有3人。「為更好地照顧這些老人,村裡還成立了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
眼下,何國苗正帶領村民籌劃如何做好民宿經濟的大文章,「原來被視為支柱產業的茶山、四季筍等農產品,慢慢地逐步走向弱勢產業,現在我們結合新政策,通過土地流轉,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建立多種水果基地,拓展「開心果園」採摘遊活動,引進安康養老公司託管管理模式,用以提升整體的配套設施,來不斷加強金溪村的接待能力。」何國苗對未來充滿了期許,此外考慮到鄉村旅遊的因素,在不影響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金溪村近期正在醞釀對周邊10多個水庫資源進行開發的計劃,這一想法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關注。
信義烏石,洗禮吳越文化精髓
烏石村是典型的江南鄉村。走進烏石村,白牆黛瓦與綠水青山相得益彰,生態山水,美麗村貌、和諧村風,生動展現著水墨江南、人文烏石的獨特魅力,與之交相輝映的烏石公園、養老居家中心、電影廣場、竹編裝飾品及信義烏石全省重點文保單位,向世人展現著烏石人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和嚮往。
烏石村還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燦爛的人文景觀,這裡曾出土過春秋戰國時期的農具和兵器,有1900年歷史的東漢建初買地刻石,吳越王錢鏐也曾在烏石跳山留下過足跡。
作為眾多鄉村中最早建設文化禮堂的烏石村,在上級領導的正確領導下,村容村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這其中當然也離不開村支書王全康和全村人的辛勤付出。
做好土地文章,做強烏石經濟。對於有著幾十年從事建築行業經驗的王全康來說,一旦做好了土地流轉服務,也就打開了更多領域大門的鑰匙。
近年來,村委通過依靠村民自留地、閒置房改耕地等整合資源方式,對土地進行集中管理和出租,逐步加快土地快速流轉。
烏石村的藍莓園
「五老」政策好,治理有特色。所謂的「五老」政策,即老黨員、老幹部、老模範、老鄉賢和老農民。通過利用草根力量實行村民自治管理,村民間的矛盾很快就化解了,治理卓顯成效。
烏石村,不僅山美水美,更有著田園之美。烏石村的土壤非常適合種植山地蔬菜,烏石村利用土壤和氣候的有利條件,通過土地轉包等形式,鼓勵村民將自留地向合作社流轉,發展壯大鄉村規模經營,「現在紹興市大部分的蔬菜就來自這裡,」村支書王全康指著遠處的紹興市菜籃子工程基地告訴記者,「村裡不少村民每天都幫著打理基地裡的蔬菜,既加快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又激活農村土地流轉的內在動力,可謂一舉兩得。」
如今的烏石村,正依託「建初買地刻石」精神,弘揚「信義」精神,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遊。目前烏石村正通過招投標,引進了一家民宿,「搞活民宿經濟,離不開周邊的配套設施。」王全康說。
「只有正確引導農民依法、自願、有償、有序流轉土地。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切實保護農民利益,尊重農民土地流轉主體地位,確保農民土地流轉權益得到保證。改變農民對土地的過度依賴,為土地規模化經營打好基礎。」王全康書記如是說。
紅心上旺、生態金溪、信義烏石,行走在富盛鎮的每一個角落,處處呈現著美麗鄉村和諧美好的畫面,富盛人為構建紹興新農村建設繪製新藍圖所作出的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