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4日 來源:中國財經報 記者:李忠峰
4月8日,雲南省永勝縣政府與北大荒商貿集團籤定協議,共同打造10萬畝醬香型酒用糯高粱基地。雙方合作期限20年,擬於今年種植高粱4萬畝左右,覆蓋農戶5572戶20215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600戶8869人,確保戶均增收8000元以上。這是財政部駐雲南永勝縣定點扶貧工作隊幫扶永勝產業發展的又一重大成果。
「邊屯名郡,綠色永勝。」有著滇西北高原上的綠色聚寶盆之稱的永勝縣,同時也是國家級貧困縣,全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5978戶61548人。16年來,財政部傾心支持永勝,引進產業扶貧、整村推進、信貸扶貧等161個項目,捐資助學3630人,培訓農民2.5萬餘人次。
永勝縣委副書記、財政部駐雲南永勝縣定點扶貧工作隊隊長魏高明告訴記者,永勝縣計劃於2019年脫貧摘帽,新一輪幫扶以來,工作隊按財政部和雲南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以脫貧攻堅為統領,重點抓好產業發展、就業扶貧、教育脫貧和資金管理等,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響鼓重槌,確保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產業花鋪致富路
產業增收是脫貧攻堅的長久之策。工作隊一直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突破口。
5月13日,記者來到程海鎮崀峨村玫瑰花基地時,第一茬花剛採摘完,地裡還零散開著紅豔豔的玫瑰花。
去年7月4日,佔地170畝的食用玫瑰基地植下了玫瑰苗。9個月後,玫瑰花在水庫湖畔競相盛開。
工作隊隊員、崀峨村第一書記顏銘告訴記者,食用玫瑰花3月至12月均可採摘,平均一畝地一年能產一噸鮮花,鮮花售價不低於8元/公斤,一畝地產值能達到8000元。而此前,這些地種的是玉米或者水稻,平均一畝的收成不足1000元。
崀峨村是永勝縣94個貧困村之一,全村共有645戶2843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57戶187人。村民主要從事傳統的種養業,有的僅僅依靠種植玉米、土豆等農作物,始終徘徊在溫飽線。
「崀峨村群眾要脫貧,只有走特色產業發展之路。」顏銘說。技術專家實地考察,確定崀峨水庫周邊的氣候、土壤等條件很適宜發展食用玫瑰產業後,村黨支部通過集體商議,探索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崀峨模式」。
該村成立了永勝崀峨富美種養專業合作社作為村集體經濟載體,村委會將財政部200萬元定點幫扶資金、縣級50萬元涉農整合資金注入合作社並絕對控股,由村委會主任擔任合作社理事長,57戶貧困戶每戶1人加入合作社,每戶以「1元入股」享受分紅。
崀峨村一方面採取「村黨總支部+合作社+貧困戶+龍頭企業」模式,引進縣內信譽度高、經營狀況好的中源公司、沁香玫瑰莊園2家扶貧龍頭企業,從基地生產、管理、技術、銷售等環節開展合作,確保產業順利發展,收益穩定。另一方面健全利益聯接機制,確保貧困戶穩定增收。企業與合作社籤訂保底收購協議,以玫瑰苗款的20%作為股金參股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生產、企業保護價收購的方式,實現合作社穩定收益,確保貧困戶獲得投資性收益。生產經營每年可提供3400人次就業崗位,流轉土地每畝1000元,確保貧困戶獲得收益。
「貧困戶成了股東、社員,直接參與玫瑰產業的生產、管理,勞動積極性明顯提高,『我要脫貧』的內生動力增強了。」顏銘說,合作社將玫瑰基地分成若干責任片區交給有富餘勞動力的貧困戶社員,主要負責除草、施肥、防蟲等日常田間管理,合作社支付勞務費用。
為了進一步保障貧困群眾穩定增收脫貧,村黨總支部決定,通過長短結合布局產業,鞏固傳統烤菸產業,推動農業產業升級,重點發展食用玫瑰、羊肚菌產業。
崀峨村是工作隊產業幫扶的典型代表。
魏高明介紹,工作隊提出採取「八個一」工作措施,全面推進特色產業發展,不斷提高農業生產的規模化、產業化水平,帶動貧困戶穩定增收脫貧。
——一批龍頭企業帶動。2018年,工作隊通過招商和建立戰略合作關係,引進阿里巴巴、蘇寧電器、華潤集團、北大荒等企業入駐永勝或開展合作。
——一批產業示範村打造。結對幫扶村產業扶貧示範點,建立了3個養殖場,發展了羊肚菌、食用玫瑰、花椒、魔芋、小米蕉等產業。同時,牽頭打造18個「一村一品」示範村。
——一套扶持政策支持。引進國投集團在永勝設立產業發展基金1億元,支持本土企業做大做強。協調國家開發銀行為永勝縣2個PPP項目的社會資本提供長周期低成本融資支持,項目總規模約21億元。
——一系列帶貧機制建立。協調中源公司、邊屯公司、坤源公司、傑利公司等「大手拉小手」,帶動農戶發展羊肚菌、核桃、花椒、養雞等產業,促進農戶穩定增收。
——一批地方特色農業保險保障。協調中國人保財險公司以最優惠的價格,實施了自然災害險和價格指數保險,在去年試點基礎上,今年將實現保險全覆蓋。
——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支撐。2018年協調設置院士專家工作站3個,不斷提升農副產業的科技水平。
——一系列農業基礎設施配套。協調安排資金4000萬元新建2964個小水窖,協調菸草總公司安排1.26億元支持小坪水庫建設,引進上海淼匯科技、大禹節水等公司實施提水和高效節水灌溉項目,解決產業發展工程性缺水問題。
——一批農副產品輸出計劃實施。推動「永勝山貨上電商」,積極推進「永勝山貨」進機關、進食堂、進家庭等。
截至2018年年底,全縣共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約9.4億元,主要實施了花椒、軟籽石榴等特色林果業,烤菸、羊肚菌、魔芋等特色種植業,肉牛、黑山羊、烏骨雞等特色養殖業。到2019年一季度末,全縣15個鄉鎮產業投入扶貧資金1.2億元,涉及種植業產業39項、養殖業8項、農業加工4項。
就近就業促脫貧
就業脫貧是實現貧困群眾高質量脫貧的有效途徑。
走進扶貧車間,坐在第一排的紅星東村村民劉玲正在學習工作服袖口的縫紉方法。在這之前,她連縫紉機都沒有摸過。現在培訓快2個月了,而最快6個月後,她就將帶著技能從這個扶貧車間畢業,走進服裝工廠的流水線,成為一名合格的女工。
劉玲告訴記者,她是庫區移民,家就住在附近,家裡有5口人,丈夫、婆婆和兩個孩子,大孩子上小學了,小孩子3歲。「我以前在家裡種地,後來移民搬遷了,靠最基本的低保生活。現在學了這個技能,生活肯定會有很大改觀。」
像劉玲這樣實現從「農民」到「產業工人」的身份轉變,離不開就業扶貧的新思路。在工作隊的持續推動下,去年9月,總投資近5000萬元的陝西金鹿服裝公司服裝廠項目在當地正式籤約。
魏高明介紹,引入服裝廠項目可以帶動當地形成產業園區、促進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是讓貧困戶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背後是「培訓就業一人、脫貧致富一家」的「大文章」。
「已經結婚的成年人,家裡的孩子、老人都需要照顧,因此,我們把就業機會安排在家門口。服裝廠現在正在建,培訓車間已經開始運轉。預計第一期工廠最多可吸納就業人員500人,幫他們脫貧。」魏高明說。
永勝縣貧困人口中有80%是少數民族,有近一半是直過民族——傈僳族。由於過去長期處於封閉環境,當地傈僳族群眾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自我發展能力弱,甚至語言都不通。為了讓易地搬遷的少數民族群眾就地就近就業,工作隊反覆篩選,決定將首期項目建設在濤源鎮金江坪移民安置點,同時培訓一批建檔立卡貧困戶。
今年3月17日,永勝縣移民後期扶持產業服裝加工培訓基地在濤源鎮揭牌成立,公司方派出15名技術精湛的師傅進駐培訓基地,對自願報名的120名人員進行為期7個月的培訓。同時,公司在永勝縣職業高中安裝縫紉機,開辦服裝加工技能培訓班,為59名建檔立卡戶進行全免費培訓。培訓分3個階段,每個階段測試都合格者,可以正式上崗。
濤源鎮集鎮安置點服飾加工廠項目總投資4856萬元,規劃用地25畝,建設生產車間、原料庫、倉庫等7578平方米,配套建設道路、圍牆、堆場、卸貨場地等設施。項目預計年底投入生產。
「上崗之後,工人月工資在3000—3500元之間。還有一部分來自績效,計件工資,多勞多得。」服裝廠生產總監畢濤表示,作為勞動密集型企業,該廠在永勝縣創辦扶貧車間,既節約了企業投資運營成本,又給貧困群眾提供了就地就業的機會,走出了企業增加利潤、農戶增加收入的雙贏之路。
「這裡離家近,方便照顧小孩。我也比較喜歡做手工,以前在家裡跟著媽媽學著做鞋子、鞋墊,現在感覺還挺好的。」和諧村的毛志蓮說。
金江村的李豔傑說,以前在廣東打工,但那邊離家太遠了,顧不上家裡,現在家附近辦了廠,在這裡培訓、上班,不僅能增加收入、減輕家庭的負擔,還可以照顧家裡。
「下一步,工作隊將協助永勝縣委政府進一步推廣,在縣城工業園區建設生產車間,解決進城集中安置的以傈僳族為主的631戶2328人易地搬遷對象後續幫扶措施問題。」魏高明表示。
此外,永勝縣還實施縣內「四員」就業扶貧計劃,通過購買服務的方式組織提供護路員、護林員、保潔員、護河員等公益崗位,協調開發就業崗位6584個,全部用於解決建檔立卡貧困戶就業問題。
教育扶貧拔窮根
近日,記者來到位於永勝縣鳳凰山腳下的教育文化園區建設工地時,現場機器轟鳴,工人們正熱火朝天地進行施工,部分建築已進入封頂階段。
項目負責人介紹說,園區項目包含教育園區、文化園區、配套設施3個部分,佔地面積950畝,項目採取PPP模式建設,總投資10.44億元。其中,新建的永勝縣民族中學將於今年9月開學。
工作隊隊員,永勝縣委常委、副縣長王鵬介紹,為有效解決直過民族的教育問題,工作隊與有關部門提出了集中辦學思路,在縣城新建一所能容納3000人的民族中學,專門招收全縣傈僳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貧困家庭學生。
據了解,該中學將逐步實現全縣傈僳族初中適齡少年全寄宿、全免費完成義務教育,並進入更高一級普高或職校就讀,讓孩子們走出封閉的大山,阻斷傈僳族貧困代際傳遞。
「永勝縣傈僳族班的開辦,可以說為貧困的傈僳族子女就學帶來了福音,也為貧困山區群眾的根本脫貧夯實了基礎。」王鵬說。
金沙江流經永勝縣215公裡,自北而西再南三面環繞全境,縣內傈僳族群眾大多居住在金沙江沿岸的坡地上,高懸陡峭山脊山箐之間,被當地人稱為「懸居民族」。作為直過民族,5.3萬傈僳族群眾的吃飯、飲水、出行、上學等問題,一直備受關注。
據統計,永勝縣貧困人口中半文盲、小學文化佔81%,初中文化佔15%,高中文化佔3%,大專以上文化僅佔1%。截至2017年,各級各類學校少數民族在校學生21709人,佔全縣學生總人數的44%。
永勝縣最偏遠的魯地拉鎮,近年來約500名輟學學生被陸續勸返,佔魯地拉鎮適齡學生的1/3,其中有的甚至已經結婚生子。
教育是斬斷貧窮代際傳遞的根本。工作隊發揮四級財政聯動機制優勢,創新教育扶貧模式,以民中為突破口,抓住關鍵少數學校、老師、學生,搭建雲南優質教育直通車,形成示範帶動效應,不斷提升永勝民族教育整體水平。
此外,工作隊還創新教育扶貧模式,與雲南民大附中簽訂教育合作協議,紮實提升永勝縣民族教育水平。
2018年6月,雲南民族大學附屬中學與永勝縣政府籤署了教育合作協議,在民中掛牌「基地學校」。同月,永勝縣民族中學100名少數民族學生及部分老師,到雲南民大附中參加教學互動活動,聆聽名師授課,與名校的學生互動做遊戲,參觀民大附中心理健康中心、通用技術教室、圖書館等。
來自魯地拉鎮的永勝縣民族中學95班傈僳族學生胡永生說:「活動中,我的心靈獲得了成長,更加堅定了理想信念,也變得更加自信。」
此外,工作隊還從健康扶貧、生態扶貧、光伏扶貧等多方面精準發力,增強造血功能和內生動力,並積極協調中國紅十字會、中國婦女兒童基金會、阿里巴巴等組織和企業參與社會扶貧。
在脫貧攻堅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時,工作隊還創新思路,加強頂層設計,通過「六抓六定」幫助永勝做好扶貧資金管理,使績效管理走在雲南省前列,走在全國前列。
這「六抓六定」包括:抓制度建設,為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定規矩」;抓項目建設,為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定用途」;抓績效管理,為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定目標」;抓執行進度,為扶貧資金效益發揮「定時間」;抓督查問責,為扶貧資金使用主體「定紅線」;抓能力提升,為扶貧資金管理使用「定基礎」。
2018年,永勝縣實現扶貧項目資金績效管理全覆蓋。截至2018年年底,永勝縣扶貧動態監控系統平臺共接收上級資金184筆,確認進度100%;錄入扶貧項目績效總數74個,其中獨立項目73個、打捆項目1個,扶貧資金績效填報100%,審核比例100%。大口徑扶貧資金支付進度86%,位列全省前列。
多年來,財政部精準施策、傾情幫扶永勝,特別是自2017年以來,投入幫扶資金3.7億元,引進幫扶資金2.78億元,用心用力、多措並舉助力永勝打贏脫貧攻堅戰,取得了顯著成效。2014年至2018年,永勝縣貧困發生率由18.02%降至4.25%。
雲南省分管脫貧攻堅工作的副省長陳舜隨機調研永勝後,給予了「工作實、狀態好、幫扶大」的評價。
麗江市委書記崔茂虎在扶貧簡報上批示:「財政部定點扶貧工作領導重視,措施得力,精準務實;扶貧工作隊工作作風紮實,辦法得當,成效明顯。」
「脫貧攻堅需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需要創新思路、突出重點;需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2019年是永勝縣脫貧摘帽之年,工作隊將繼續按照財政部黨組的指示要求,運用好四級財政聯動機制,奮發作為、只爭朝夕,助推永勝縣如期高質量脫貧。」魏高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