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滄州得能製藥追逐兒童藥新藍海 補短板 小藥企也有大市場
如果單以企業規模而論,滄州得能製藥有限公司只能算是個「小角色」。地處青縣的得能製藥廠區佔地僅20餘畝,樓房略顯陳舊,這裡與許多大型現代化製藥企業有著不同的觀感。
如果看企業發展前景,得能製藥又顯得活力十足。公司總經理張永生說,他們的兒童藥訂單不斷,其中小兒消食片全年訂單已經排滿,今年銷售額將增長2倍,達到3000萬元以上。
現在生產線滿負荷運行,不愁銷路,可幾年前得能製藥還在倒閉的邊緣徘徊。張永生說,2011年時企業曾生產過20多種藥品,年終卻虧了幾百萬元。「都是普通品種,市場上類似產品很多,我們的藥沒有競爭力。」
得能製藥曾經的困局並不鮮見。資料顯示,新版GMP認證實施以來,全國已有近兩千家藥企處於停產狀態,其中藥品雷同、產能過剩造成虧損是重要原因。省食藥監局有關人士介紹,小小一粒牛黃解毒片,全國竟有近500家企業生產,產品同質化引來價格戰等惡性競爭,藥品質量也難以保證。
一方面是藥品雷同,另一方面卻是兒童等群體無藥可吃。專家介紹,我國國產藥品批文共17萬多條,專用於兒童的不足3000條。由於兒童藥品種少、規格少、劑型少,兒童用藥普遍以成人藥品代替,「小兒慎用或酌減」等描述讓人無所適從。省醫藥行業協會有關人士分析,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自己的產品質量不高、針對性不強,產能已經脫離了需求和市場。
經市場研判和省市監管部門建議,得能製藥決定專注生產兒童藥。這是一個正確而又艱難的選擇。需求意味著市場,有分析認為我國兒童藥市場將達千億級。但需求又不會輕易帶來效益,由於研發困難、生產條件苛刻、利潤偏低等原因,兒童藥是多數藥企並不願吃的「蛋糕」。
為在兒童藥市場打出一片新天地,得能製藥把突破口選在自己有一定生產歷史和優勢的助消化藥和感冒藥領域。「我們選擇最好的原料,嚴格按照生產工藝製造質量過硬的好藥。」生產部負責人何學軍介紹,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和省鼓勵政策出臺以及公眾用藥意識提升,他們的兒童藥逐步打開了市場,企業也實現盈利。拿起一盒小兒消食片,何學軍頗為自豪。「目前國內只有兩家企業擁有該品種藥品批准文號,許多經銷商和消費者就是衝著『小兒』這兩個字購藥的。」
思路轉換天地寬。目前,該公司的幾種兒童藥已銷售到全國20多個省市,並和幾家國內知名藥企開展了業務合作。「今後,我們還將嘗試進行新藥品研發,全力追逐兒童藥新藍海。」張永生表示。
短評
創新供給要有補短板思維
近幾年,國內消費者「海淘」的產品中,增加了「藥品」這個有些刺目的選項。這揭示了國內藥品企業的安全和品質短板。兒童身體器官和生理功能尚未發育成熟,藥品使用與成人有很大差別,但藥企卻沒有做到為兒童量身定製藥品。應該說,大眾消費的產品產能沒問題,但符合特定市場需求的產品供給卻十分不足,這種現象在許多領域都不同程度存在。
找準了創新供給的方向,得能製藥抓住幾款普通兒童藥,通過提供優質產品,最終獲得了市場認可。我省是藥品產業大省,得能製藥的做法具有借鑑意義。
推而廣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認認真真找短板,切切實實補短板。各行業的企業家們不妨以補短板的思維制訂企業發展戰略,針對消費者特定需求,實現有效供給。國內經濟正從粗放向集約、從簡單分工向複雜分工的高級形態演進,有針對性地提供優質產品,將會變陷入困境為重煥生機。(記者馬彥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