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病從口入,而食物中還有發物的說法,所以從小長輩們就教導我們說,不要亂吃東西,當心吃出病來。特別是在生病吃藥的時候,醫生一定會叮囑你不要吃發物,但是很少有人知道發物指什麼,好像所有的食物都是發物。
那麼,醫生一直說的發物到底是什麼?
發物是中醫的說法,而首次提出這個理論的人是張仲景,他認為人在生病的時候,或者是病好了之後。因為吃了一下食物導致病情加重,甚至讓病情反反覆覆發作,不利於身體健康的食物,有誘發疾病風險的食物都是發物。所以,醫生說的發物不是特指某一種食物,而是一類食物,此外,生不同的病所需要遠離的發物也不一樣。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吃的食物是不是發物呢?
首先是看食物的性質,就比如說容易讓人上火的食物,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吃剛好補充陽氣,而在天氣炎熱的時候吃就是發物。因為這個時候人體中的陽氣已經很旺盛了,如果再吃容易上火的食物就會導致體內火氣旺盛,引發疾病。還有,辛辣的食物在冬天吃驅寒暖身,在夏天秋天吃就會上火生病。而冰冷的食物在冬天吃會帶走人們的陽氣,在夏天吃就會覺得身體很清爽舒服。
其次和生什麼病有關,比如說中醫認為辛辣的食物對肝臟不好的人來說是發物,太鹹的食物對心臟不好的人來說是發物,太酸的食物對於脾臟不好的人來說是發物,而苦澀的食物對於肺部和腎臟不好的人來說是發物。
最後就是和個人體質有關,因為有一些人對某些東西過敏,一旦接觸或者是吃進肚子裡,身體就會長紅疹,皮膚瘙癢,呼吸困難等情況出現。那麼,這樣的食物對於他們來說就是發物,所以像海產品,柿子,花粉,鵝肉和香椿等屬於發物。還有一些人本來體內寒氣就很重,這個時候再吃一些敗火的食物,比如蒲公英,菊花和冰水等就是發物。此外就是腸胃不好的人,還總是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肥肉,酒精和芋頭等就是吃了發物。
所以發物是什麼不能一概而論,而是要貼切身體實際情況,因為對於其他人而言是發物的食物,卻適合你調理身體吃。
而且對於發燒的人來說,生薑,大蒜,洋蔥,辣椒和肉類食物都是屬於發物,所以這個時候醫生會告訴你說,這幾天吃的清淡點,等身體好了之後再吃。還有當身上沒有什麼疾病,但是就是頭暈不舒服,手腳沒有力氣發冷,連續幾天大便很稀,但是肚子不疼。有這樣情況的人,就說明體內的溼氣重了,而糯米,甜食和油膩的食物都是發物要少吃。應該吃的食物是生薑,花椒,大蒜等,可以去除溼氣,增加陽氣的食物,而對於身體健康的人來說沒有什麼食物是發物,全都可以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