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貴州發現2.4億年前盧加諾魚化石 系亞洲首現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盧加諾魚復原圖。徐光輝 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徐光輝研究員通過對貴州興義生物群的最新研究,發現2.4億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祥瑞盧加諾魚,這是盧加諾魚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徐光輝研究員24日在線接受記者採訪表示,祥瑞盧加諾魚化石保存十分精美,但數量稀少,是貴州興義生物群中最稀有的魚化石品種。該研究將盧加諾魚類從當時分割歐亞的古特提斯海洋西緣延伸擴展到東緣,為三疊紀時期歐洲和華南生物物種交流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祥瑞盧加諾魚模式標本。徐光輝 供圖

他介紹說,新鰭魚類是輻鰭魚亞綱中最大的現生類群,盧加諾魚類則是新鰭魚類幹群中一支,其以特化的頭骨和特別高的側腹鱗片而備受關注。盧加諾魚屬名源於歐洲瑞士的盧加諾湖,模式種為1939年命名的瓷鱗盧加諾魚,它發現於歐洲瑞士東部和南部、義大利北部和西班牙東南部中三疊世安尼期與拉丁期界線附近。

這次新發現的祥瑞盧加諾魚是瓷鱗盧加諾魚的近親,比後者出現約晚200萬年,它在亞洲的首次發現表明,盧加諾魚類的生物地理分布比之前認識的要大很多,古特提斯海洋可能為盧加諾魚類由西向東的擴散提供了條件。

祥瑞盧加諾魚頭骨高精度平板掃描圖。徐光輝 供圖

徐光輝指出,通過對中國新種與歐洲模式種形態差異的詳細研究,並基於新種與模式種的比較研究,已修訂盧加諾魚屬的鑑定特徵,揭示出該屬過去一些未注意到的一些特徵,包括存在一對眶前骨,缺少板片狀的方顴骨,背鰭基部具有一狹長的裸露身體區域;尾鰭很小,與尾鰭的距離比與腹鰭更近;後匙骨丟失等,這些研究成果也為了解盧加諾魚屬的形態多樣性和生物地理提供重要信息。

據了解,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員長期關注黔西南的三疊紀脊椎動物研究,在該地區發現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和魚類化石,化石組合被稱為興義生物群或貴州龍動物群,其時代為中三疊世拉丁期,約為2.4億年前。

經過幾代科學家努力,貴州興義生物群中此前共發現魚化石13種。這次新發現的祥瑞盧加諾魚是該生物群以前從未發現的盧加諾魚目成員,有感於新種化石發現十分幸運及代表好預兆,徐光輝將其命名為祥瑞盧加諾魚,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古脊椎動物學報》發表。(完)

相關焦點

  •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在貴州發現2.4億年前盧加諾魚化石
    【中國新聞網】中國科學家在貴州發現2.4億年前盧加諾魚化石 2020-06-28 中國新聞網 孫自法 ,發現2.4億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祥瑞盧加諾魚,這是盧加諾魚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 貴州發現稀有基幹新鰭魚化石
    祥瑞盧加諾魚模式標本近日,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光輝在我國黔西南(貴州興義)發現了2.4億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祥瑞盧加諾魚。該成果日前發表在《古脊椎動物學報》上。祥瑞盧加諾魚保存十分精美,但數量稀少,是貴州興義生物群(或貴州龍動物群)中最稀有的魚化石品種。它代表了盧加諾魚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將該魚類的發布從當時分割歐亞的古特提斯海洋西緣延伸擴展到了東緣,為三疊紀時期歐洲和華南生物物種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最早化石證據 距今8億年
    原標題:中國科學家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在安徽壽縣約8億年前的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大型安徽絲藻」,其成為早期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
  •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休眠卵化石
    中國科學家發現迄今為止最早的動物休眠卵化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5日 14:29 來源:科技日報   該項成果刊登在4月5日的《自然》雜誌上。    地球上最早的動物出現在什麼時候?這是科學家們一直苦苦探索的問題,同時也是地質古生物學界存在諸多爭議的一個領域。目前的科學研究表明,在寒武紀早期地層(約5.4億年前)含有無可爭議的胚胎化石記錄。而我國著名的「甕安生物群」,又將動物化石記錄向前推進到約5.8億年前。然而,關於「甕安生物群」中胚胎化石的認識在學術界仍然存在爭議。
  • 甘肅發現世界罕見二疊紀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新華網蘭州6月27日電 (記者王豔明)中國科學家一項重要古動物化石科考成果,日前經瑞典皇家科學院主辦的《動物學報》刊登後,正式公布於眾,研究表明,9年前在甘肅肅北發現的東生甘肅鯊化石是世界罕見的完整弓鮫類軟骨魚化石。
  • 貴州一山巔現數億年前「海洋地質公園」奇觀
    數億年前的海洋地質是什麼樣子,那時有哪些生命現象,普通群眾是無法想像的今年初夏,貴州一偏遠山寨群眾聲稱在他們生活的群山頂上的茂密森林中,發現大量紅巖奇石,更令他們驚奇的是,這些紅巖奇石裡,密布著大量形狀各異、類似生物的石頭。
  •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兩種新恐龍     大爪子 短胳膊 體型「迷你」  據新華社北京8月25日電(記者屈婷)中國科學家領銜的國際研究團隊日前發現和命名了兩種新的恐龍
  •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
    中國科學家發現「神奇靈武龍」本報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邱晨輝) 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員徐星團隊的最新研究認為,來自中國中侏羅世早期即1.74億年前,生存著一種名為「神奇靈武龍」的梁龍類新屬種——這一發現挑戰了關於梁龍類恐龍和其他新蜥腳類恐龍的起源和擴散的傳統觀點
  • [中國新聞]湖北宜昌發現6.3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
    [中國新聞]湖北宜昌發現6.3億年前動物休眠卵化石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06日 00:50 來源:CCTV.com 進入[中國新聞]>>   CCTV.com消息(中國新聞21點):2006年在三峽地區發現的化石經過科學家們的深入研究,近日有了新突破。
  • 承德發現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 初步認定是「新屬種」
    1米多長的粗碩腿骨赫然顯露,肩胛骨、尾椎骨等在山巖間依稀可辨……   在豐寧滿族自治縣四岔口鄉李起龍村芥菜溝,距今1.3億年前大型恐龍化石被發現。據國家古生物化石專家委員會專家組初步認定,該化石屬冀北熱河生物群首次發現,將改寫世界古生物進化史。
  • 不經意的一眼卻帶來巨大發現:「貴州龍」重現,化石被村民哄搶!
    楊忠建教授研究發現,這些物種屬於「新發現」,四腳蛇的頭骨、牙齒以及四肢等各部位都是最原始的狀態。圖片來源於網絡:胡承志在1958年時,楊忠建將化石中的四腳蛇稱為「貴州龍」,又因是胡承志最早發現並開始研究,於是又命名其為「胡氏貴州龍」。
  • 懷孕的恐頭龍:中國科學家在化石中發現其胎兒(1)
    2月15日,澎湃新聞網報導了我國科學家發現這種「初龍型動物」為胎生的消息,令人驚奇。「發現了一頭懷孕的恐龍?恐龍不是孵恐龍蛋嗎,也有胎生的?」「是恐頭龍,不是恐龍!」2017年2月14日下午,劉俊這樣一再向記者強調。
  • 雲南澄江5億年前古生物化石展出 VR再現寒武紀生命大爆發
    8月10日,雲南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這也是我國首個建在化石遺址上的大型自然博物館,館內展示了6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和現生動物化石,通過「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為主要脈絡,講述了地球生命「從魚到人」的宏大演化故事。
  • 深海發現!英國科學家解開5.2億年前「梳子水母」化石之謎
    一名英國科學家在發現了一塊5.18億年前的化石後,解開了一種名為梳子水母的海洋生物的起源之謎。中國科學家命名為「戴華三瓊」化石。然而,多虧了一項新的研究,人們發現這種已經滅絕的動物與一種被稱為梳子水母的遠親具有許多解剖學特徵。布里斯托大學(Bristol University)首席研究員雅各布溫瑟爾(Jakob Vinther)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詳細說明了化石的發現如何表明這種生物的嘴周圍有18根觸手。
  • 貴州安順市龍宮鎮發現古生物化石群
    發現兩條清晰龍化石專家在山上看到,在一塊多年前被開採出來的石板面上,有兩條身體交叉的龍樣化石。這塊石板呈近似長方形狀,最長處約2米,最寬處約1.5米,石板上一條龍化石為橫向,一條為縱向。兩條龍身體交叉,一條呈仰狀,一條呈趴狀。
  • 回到寒武紀:雲南澄江展出2萬多件古生物化石
    8月10日,位於雲南澄江市的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首次向公眾開放,展示了2萬多件寒武紀時期珍稀的古生物化石。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建在雲南玉溪澄江市境內的澄江化石地遺址上,這個遺址是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內展出的2萬多件化石,大部分發掘自澄江化石地,這些化石是5億年前寒武紀時期生命大爆發的重要實證。
  • 快訊:在廣德市發現亞洲最古老化石森林!
    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臨沂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8月8日在《當代生物學》上發表論文,描述了迄今為止發現的亞洲泥盆紀最大森林。該泥盆紀森林由25萬平方米的石松樹化石組成,發現於中國安徽省廣德市新杭鎮附近。化石林比紐約中央車站還大,也是亞洲最早的森林。
  • 安順關嶺大山裡,藏著2.5億年前的魚龍化石,還能親手挖走化石哦
    地球擁有46億年的生命歷程,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了單細胞生物,在二疊紀末期發生的「生物大滅絕」中,地球上96%的海洋生物和原位保護館--世界罕有得以原址保護的魚龍化石2.博物館:① 42平方米海百合化石牆② 10米長鎮館之寶鄧氏貴州魚龍③ 「龍帶花」、「龍帶仔」海龍化石特色體驗:1. 環幕電影2.
  • 亞洲首次發現雁形目羅曼維爾雁鴨亞科化石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倪喜軍等在新近出版的《古脊椎動物學報》第一期報導了發現於新疆北部吉木乃晚始新世地層中的兩件鳥類化石,這兩件化石可能代表了雁形目鴨科一個已絕滅亞科羅曼維爾雁鴨亞科(Romainvilliin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