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加諾魚復原圖。徐光輝 供圖
中新網北京6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徐光輝研究員通過對貴州興義生物群的最新研究,發現2.4億年前一種新的基幹新鰭魚類化石,命名為祥瑞盧加諾魚,這是盧加諾魚類在亞洲的首次發現。
徐光輝研究員24日在線接受記者採訪表示,祥瑞盧加諾魚化石保存十分精美,但數量稀少,是貴州興義生物群中最稀有的魚化石品種。該研究將盧加諾魚類從當時分割歐亞的古特提斯海洋西緣延伸擴展到東緣,為三疊紀時期歐洲和華南生物物種交流提供了新的化石證據。
祥瑞盧加諾魚模式標本。徐光輝 供圖
他介紹說,新鰭魚類是輻鰭魚亞綱中最大的現生類群,盧加諾魚類則是新鰭魚類幹群中一支,其以特化的頭骨和特別高的側腹鱗片而備受關注。盧加諾魚屬名源於歐洲瑞士的盧加諾湖,模式種為1939年命名的瓷鱗盧加諾魚,它發現於歐洲瑞士東部和南部、義大利北部和西班牙東南部中三疊世安尼期與拉丁期界線附近。
這次新發現的祥瑞盧加諾魚是瓷鱗盧加諾魚的近親,比後者出現約晚200萬年,它在亞洲的首次發現表明,盧加諾魚類的生物地理分布比之前認識的要大很多,古特提斯海洋可能為盧加諾魚類由西向東的擴散提供了條件。
祥瑞盧加諾魚頭骨高精度平板掃描圖。徐光輝 供圖
徐光輝指出,通過對中國新種與歐洲模式種形態差異的詳細研究,並基於新種與模式種的比較研究,已修訂盧加諾魚屬的鑑定特徵,揭示出該屬過去一些未注意到的一些特徵,包括存在一對眶前骨,缺少板片狀的方顴骨,背鰭基部具有一狹長的裸露身體區域;尾鰭很小,與尾鰭的距離比與腹鰭更近;後匙骨丟失等,這些研究成果也為了解盧加諾魚屬的形態多樣性和生物地理提供重要信息。
據了解,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人員長期關注黔西南的三疊紀脊椎動物研究,在該地區發現豐富的海生爬行動物和魚類化石,化石組合被稱為興義生物群或貴州龍動物群,其時代為中三疊世拉丁期,約為2.4億年前。
經過幾代科學家努力,貴州興義生物群中此前共發現魚化石13種。這次新發現的祥瑞盧加諾魚是該生物群以前從未發現的盧加諾魚目成員,有感於新種化石發現十分幸運及代表好預兆,徐光輝將其命名為祥瑞盧加諾魚,相關研究成果已在《古脊椎動物學報》發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