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洋上的古老城堡,16世紀是軍事要塞,鄭和下西洋專程來到這裡

2020-12-09 雁行江湖

南亞有一個美麗的熱帶島國,因為外形酷似水滴,自然環境優美,被人們形象的稱為印度洋的眼淚,這個國家有一個優雅的名字,叫做斯裡蘭卡,美麗清澈的海灘,綠意蔥蘢的茶園,獨具特色的異域風情,讓斯裡蘭卡成了很多人出國旅遊的首選目的地。

從斯裡蘭卡首都科倫坡一路旅行,當我站在加勒老城的土地上,吹著印度洋的海風,向遠處眺望時,眼前的畫面一派祥和,這裡宛若海上的桃花源,人們自在自在的生活著。

加勒古堡是一個有故事的地方,不管是當地人還是國外遊客,到了這裡都覺得很放鬆,喜歡遊泳的直接跳進大海,享受暢遊的痛快。

時間向前追溯到16世紀的時候,葡萄牙人在這片海域修築了城牆壁壘,這裡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一直到公元十八世紀英國人入侵之前,加勒城堡的發展都很輝煌,到了它的鼎盛時期,這裡是歐洲人在南亞及東南地區建築防衛要塞的典型代表,在當時,起到了很重要的防禦作用。

行走在加勒古堡,沿著海邊的古樸小路,一直向前走去,左手是碧波萬頃的印度洋,右手是充滿歐洲風情的建築,眼前的畫面,讓人分分鐘穿越到了十八世紀,無數的飛鳥盤旋在藍天白雲之間,人們悠閒的沿著海邊漫步,所有的一切都讓人覺得內心平靜。

沿著加勒古堡這條經典的綠茵小路一直走在印度洋的邊上,如今的平靜祥和,似乎和過往的歷史塵煙已經完全隔絕了,可是提起加勒古堡,人們還是不免想起它那些滄桑的過往。

18世紀的時候,加勒老城享受了一段沒有任何外來侵害的寧靜祥和的時期,英國、法國、 丹麥 以及西班牙等帝國對這座處於印度洋邊緣的荷蘭壁壘垂涎已久。時間一直到了1796年,在英國的統治之下,加勒老城最初的行政地位維持不變,隨後,於1802年受到了法國亞眠城的摧殘,半島淪落成為英國的殖民地,這種地位一直延續到1948年。

斯裡蘭卡旅遊,不管走到那個旅遊景點,都會遇到很多當地的學生,他們很喜歡穿著純白色的校服 ,三五成群結伴來旅遊,迎面走來的少女們,看到遊客的鏡頭,總會露出善意的微笑,斯裡蘭卡的微笑,是我在這片土地旅行,留下的最美好的記憶。

高高的懸崖上,很多人圍在一起,這時候,一個關於跳海耶穌的故事,讓我對加勒古堡更覺得好奇了。

在加勒古堡的商店裡,大家稍微留意一下,就會發現,有張宣傳海報十分惹眼,畫面上一落日餘暉中,一個年輕的身影被定格在緋紅色的夕陽剪影裡,這就是加勒古堡有名的跳海耶穌的故事,給我20美金,我就從懸崖上跳進印度洋,加勒古堡的海邊城牆上,一個年輕人孤傲的對往來的遊客說出這句話,他也成了加勒古堡一道靚麗的風景。

我的整個斯裡蘭卡旅行,都是悠閒緩慢的,在加勒古堡,面對著波濤洶湧的海浪,靜靜的坐下來,用心靈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斯裡蘭卡的海嘯特別厲害,讓人覺得幸運的是,不管經歷多少次不同程度的海嘯,加勒古堡始終保存完好,這不得不地說是一件讓人覺得神奇的事情,加勒古堡位於斯裡蘭卡的西南,這裡是天然良港,特殊的地形和堅實的城堡建築,讓這裡一直安然無恙。

加勒老城的核心布局是荷蘭人於1669年創建的。城堡內部的圍牆,周長達3公裡,儘管接近於西部和東部的城牆方向迥異,位於市區的部分卻呈現規則的直線狀,建築風格也充滿了歐洲風情,白色的建築在藍天白雲之下看起來就是小清新的風格。

一個白衣男子面對著遠處的白色小樓發呆,不知道這樣的老建築讓他想起來什麼,他孤單的背影,也定格在了我的鏡頭裡。

白色的燈塔、隨海風搖曳的椰子樹,都讓加勒古堡的今天充滿了悠閒的味道,如今的城堡設有兩個主要入口,一個是通過茲瓦特稜堡的大門,該稜堡是城堡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始建於葡萄牙人佔領時期。古城堡用一系列交叉的道路系統構成嚴謹的網格狀平面布局。

整個古堡佔地36萬平方米。裡面的各種軍事性的建築物,諸如官邸住宅、軍械庫、火藥庫等,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好好逛一下。

斯裡蘭卡和中國有著很深的情誼,時間流轉到公元1409年,當年的明代大航海家鄭和在下西洋時,曾經專程訪問過斯裡蘭卡,那個時候還是康提王國。

到了1416年,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時,就來到了加勒老城,當時還在加勒立碑以作紀念,碑文分別用漢語、泰米爾語、阿拉伯語三種語言寫成,人們稱之為鄭和布施碑。斯裡蘭卡獨立後,這塊碑被保存到國立博物館。

海灘上,悠閒的曬著太陽的更多的是歐美人的身影,我來加勒古堡的時候,是一個正午時分,大太陽火辣辣的曬著,可是海灘上的美女,依然悠閒自在的看著書,曬著太陽,這樣的生活態度真的很自我,很享受。

淺海區域,來旅遊的小朋友跳進大海,盡情享受著大海的清涼,大自然中的自由自在讓孩子們釋放天性。

曾經的滄桑歷史,已經化為濃墨重彩的一筆,被記錄在斯裡蘭卡的歷史史冊上,加勒古堡留給今天的是祥和自由的寧靜。當著當地人一家子在海裡嬉戲的快樂場景,心裡也覺得很快樂,這大概就是旅行的魅力吧。

加勒老城是斯裡蘭卡的四大經濟重鎮之一,當年以色列的所羅門王,曾經把這裡作為重要的港口,將斯裡蘭卡的寶石、香料和孔雀石運送到了耶路撒冷,經歷了滄桑巨變的斯裡蘭卡,依然保持了最真實的善良和淳樸,人們對於遊客的態度都很友好,畫面中的小情侶,十分樂意的配合我的拍攝,在鏡頭前露出羞澀純真的笑容。

當我站在印度洋畔,鏡頭對著海裡衝浪的人們,這時候,我和世界之間,只有風,旅行為我打開了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門,裡面的風景讓我著迷。

站在加勒古堡的懸崖上遠眺,蔚藍色的印度洋在我面前輕輕吟唱,海天一色間,那海中倔強的礁石,記錄下每一個旅人的經過,卻保持著千年的沉默,我輕輕地轉身,輕輕離開,可是我知道,這裡也有了屬於我的故事。

相關焦點

  • 李克強偕夫人到訪馬六甲 為何專程拜訪鄭和文化館?
    該館館長陳達生介紹:「鄭和當時下西洋以馬六甲為中轉站,他很多貨物都全部集中在這邊。這個地方叫官倉,那我們就在官倉的遺址上建立起這個鄭和文化館。」 鄭和該文化館總面積八千平方米,共三個樓層,分鄭和在中國、鄭和在馬六甲、鄭和寶船三大部分,鄭和文化館設有明皇宮、馬六甲廳、媽祖宮、科學航海廳、李甲茶館、鄭和寶船、官廠模型、元明瓷器珍藏、鄭和生平木偶戲,展出鄭和下西洋所帶的數百件瓷器、海產品、寶船模型等,還布置模擬了鄭和船員生活場景。這給很多參觀過這裡的遊人留下深刻印象。
  • 馬六甲再現鄭和下西洋雄風
    陪同記者採訪的湯再民是民間鄭和研究者,他告訴記者,馬六甲市的華僑和中國血統的馬來西亞籍人,佔全市人口的75%,這裡華人過春節的氣氛比中國內地還濃,這是鄭和到馬六甲的遺風。這裡的人對鄭和也最為崇拜,在馬六甲處處可看到鄭和的影子,領略鄭和當年的雄風。        馬六甲是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市,建於1403年,曾是滿刺加王國的都城。
  • 馬六甲,鄭和下西洋的中轉站
    早在漢代,南方通往印度洋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經過馬六甲海峽的海上航路。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人開闢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和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鄭和船隊遠航印度洋,在那個木帆船的時代,必然要浩浩蕩蕩駛過馬六甲海峽。
  • 鄭和下西洋與明人的海洋意識
    《大明混一圖》與明初的海洋知識  人類歷史橫向發展的重大轉折,開始於15、16世紀之際形成的大航海時代。大航海時代之前,歐亞大陸是連成一片的,西班牙和葡萄牙處在這個大陸的遠西,中國處在這個大陸的遠東。
  • 加勒古堡三面被印度洋海水包圍,鄭和下西洋時曾在這裡樹立寺碑
    加勒古堡位於斯裡蘭卡南部的加勒古城,它三面臨海,伴著印度洋的海風,走在這裡無時無刻不感覺到異國風情。加勒古堡在1988年與康提一起被列入了世界遺產地的名錄。或許是每個來斯裡蘭卡旅行的最重要的行程部分之一,也是印象最深的旅行時光之一。
  • 印度洋撈出石碑,上面有3種文字,專家憑此道出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但他當皇帝的時期不長,因為後來朱棣奪位,通過發動戰役成功當上皇帝。朱棣在位期間,經濟發展順利,百姓的生活也十分安樂。其中要說朱棣做過最有成就的事情,那便是派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起到了宣揚明朝威望的作用,也促使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朱棣為何派鄭和下西洋,世人對此眾說紛紜。有的人認為朱棣是借下西洋尋找朱允炆的下落。但後來,印度洋撈出石碑,鄭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才真正的顯露。
  • 「紀念鄭和」七下西洋 萬古流芳——鄭和下西洋的豐功偉績和歷史意義
    從1405年至1433年共28年,大明王朝派遣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蹟。七下西洋,為鄭和施展「才負經緯、文通孔孟」的本領提供了機遇,使其成為世界公認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平使者。鄭和船隊是由封建統治者組織的兼有外交和貿易雙重任務的船隊。鄭和下西洋,為傳播華夏文明,發展中國與亞非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的友好關係,做出了巨大貢獻。
  • 鄭和下西洋對東南亞伊斯蘭教發展的貢獻
    如今印度尼西亞有兩億多穆斯林,已然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伊斯蘭教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到底有無聯繫,若是,又有多大關聯呢? 要解開這個問題,首先我們需要的了解一下伊斯蘭教的起源和分布情況。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伊斯蘭教形成稍晚。
  • 印度洋曾是明朝的內湖?
    在鄭和海上遠徵中,通過軍事威懾和和平貿易,使許多印度洋國家成為明朝的藩屬,構成北印度洋朝貢貿易圈。包括孟加拉,斯裡蘭卡,印度西南海岸,荷姆茲,亞丁和非洲東海岸的三座城市:摩加迪沙,孟巴薩,拉瓦爾。這些城市控制著通往西亞,東非和印度腹地的商路。
  • 鄭和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 曾在當地築起古城牆
    這一方面是由於馬六甲海峽作為連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是國人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的地理名詞;另一方面更因為這座古老的城市與中國有著極為深厚的淵源,當漫步於馬六甲的大街小巷,總會有一個人的影子浮現在你的眼前——鄭和。  六百多年前,中國明朝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五次駐節馬六甲,他的到來深深影響了這座城市的歷史。
  • 是什麼原因讓鄭和7次下西洋?難道真是為了宣揚國威嗎?
    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到宣德八年(1433年)結束,「三寶太監」鄭和在為期28年的時間裡,率領船隊從南京出發沿海南下一共進行了七次下西洋。在這七次下西洋中船隊遠航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最遠到達東非和紅海,先後造訪過幾十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古代的航海事業貢獻巨大。
  • 從馬六甲的繁盛看:鄭和下西洋的榮耀
    鄭和下西洋的龐大船隊鄭和之名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都是享譽世界的,尤其是在當時航海的哨前站東南亞地區,他的名聲更是響亮。鄭和下西洋和東南亞地區的馬六甲淵源頗深,二者牢牢地關聯在一起。早在遠古時期,居住在廣東沿海地區的先民們就利用平底舟載上華夏先進的陶器和東南亞地區交易,隨著造船業的發展,秦漢時期越來越多的商人跨海到東南亞地區,甚至更遠的印度洋沿海地區從事商業活動。東漢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已經初具雛形,商人們將華夏的特產通過海路一路販運到古印度,印度商人再接力販賣到地中海東岸地區,最後再由希臘、羅馬等地商人接力到地中海、大西洋沿海地區。
  • 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掌教是鄭和下西洋的功臣,被譽為宗教聖地!
    西大寺是西安最古老的清真寺。公元705年,唐中宗第四年,西大寺破土動工。在唐代宗逗留期間,郭子儀將200多名回紇領導人和士兵帶到長安,並安排他們在城隍廟附近的大學巷學習,以感謝回紇人民幫助中央政府平息「安史之亂」。從此,越來越多的回紇人定居長安,西大寺的規模也越來越大。
  • 馬六甲與娘惹文化:鄭和下西洋後的文化交融
    為尋訪鄭和下西洋的足跡,我曾來到馬六甲。這裡是鄭和船隊當年登島的地點,如今生活著當年船員們的後代——巴巴娘惹。  在馬六甲的老城區,有一條馬六甲河,是鄭和船隊靠岸的地方。沿河街道上至今還矗立著馬來西亞最古老的城隍廟,廟內供奉著關公、觀音和媽祖。
  • 從季風航海的角度,看鄭和船隊下西洋的航線、行程安排是否合理?
    南海與印度洋地區季風的轉變時間略有差異,南海地區一般從10月到翌年3月多吹東北風,風力較強;印度洋一般從12月中至2月底多吹東北風,風力較弱。印度洋下半年從3月中至9月多吹西南風,風力較強;南海地區下半年從5月至8月多吹西南風,風力較弱。總體來看,南海地區東北風來得早,結束得晚;北印度洋地區西南風來得早,結束得晚。這種在季風轉變時間上的早晚差異,非常有利於帆船在海上航行。
  • 鄭和下西洋的馬六甲
    歷史上鄭和下西洋時,曾經多次穿越馬六甲,留下動人故事。馬六甲也因為良好的航海位置和豐富物產資源而受到他國的覬覦,曾多次淪為殖民地。如今馬六甲有葡萄牙人的城門、荷蘭人的總督府和中國式的廟宇……眾多的古蹟,蘊藏了700年來馬六甲王國輝煌而酸澀的故事,等待著你的發現。
  • LP封面上的阿娜努日要塞,昔日軍事要塞,今日喬治亞風景名片
    從提比里西出發前往卡茲別克雪山,沿途會經過一個城堡:阿娜努日要塞(Ananuri)。阿娜努日要塞(Ananuri)曾登上《孤獨星球》外高加索版封面,那是一幅夏季綠意蔥蔥的畫卷,祖母藍色的湖水旁坐落著一座美麗而古老的城堡。壯闊的自然風景中,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堡,讓人一眼就感覺十分震撼。
  • 揭秘鄭和曾七次下西洋,為何沒有發現新大陸?
    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舉世震驚,而且他航海時的裝備簡單,又比鄭和航海的時間晚了八九十年,可是為什麼不是鄭和先發現新大陸呢?1405年,明成祖就派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兩萬多人,從江蘇出發,開始遠洋,這時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
  • 歐洲最大的城堡位於法國這座工業城市,軍事要塞成了世界文化遺產
    法國土魯斯旅行的第一站,我們來到了古老的卡爾卡松城堡,沿著歷史的脈絡尋覓發生在這座古城堡的往事,卡爾卡松城堡位於法國南部重要工業城市土魯斯到地中海沿岸的途中,這裡地處偏僻,遠離塵世,從外形看,這是一座典型的中世紀歐洲城堡,屋身呈圓柱形,屋頂呈圓錐形的塔樓,特別引人注目。
  • 馬六甲海峽遊記:尋覓鄭和遺蹟,看中國愛好和平的歷史見證
    三保是鄭和的名字,他在明朝皇宮內稱三保太監,回族人,信伊斯蘭教,是永樂皇帝朱棣的親信。我們的車子一直開到中國山下,小山南蔍有一座三保廟。1405年,鄭和第一次率領龐大的遠洋船隊下西洋時,就在這裡休整補給,船隊的兩萬多名士兵曾上岸駐紮在這座山上。後人為了紀念鄭和,稱這座小山為三保山。三保山南的三保廟,建於179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