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8世紀,在祖國西南邊陲大理地區崛起了一個由白族、彝族先民共同創建的地方政權——南詔國。它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唐朝和吐蕃在西南地區長期形成的力量對比,成為決定當時西南地區政治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短短的時間內,南詔疆域迅速擴大,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接越南邊境,西南接驃國(緬甸),西北接劍川,東北達宜賓。在唐朝和吐蕃兩股勢力的夾擊中,南詔國審時度勢,有效地利用周邊政治條件,在貞元年間與唐修好,唐朝冊封南詔為雲南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元會盟」,成了中國民族史的一段佳話。
南詔國的建立和對雲南地區的有效控制,促進了南詔文明的興起。南詔處於中原文化、南亞文化和吐蕃文化的交匯點,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特徵。南詔重視學習唐朝文化,俘虜來的唐朝官吏在南詔受到尊重。南詔還派遣大批子弟到成都「習孔子之詩書」,漢字成為南詔官方文字,出現「人知禮樂,本唐風化」局面。融入唐朝音韻創造出來的《南詔奉聖樂》被列入唐朝14部樂曲之中,南詔著名的樂曲在唐朝的教坊中教唱。繪畫藝術在南詔國得到發展,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瑰寶,以傳統線條勾勒手法創作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以畫傳史。南詔佛教文化則充分體現出中原、印度文明的交融和滲透,閃耀著奇異的地方性、民族性色彩。
南詔國建立,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南詔建立制度,修築道路,設置城邑,改善交通,加強與周邊國家交往,南詔王豐時還建成宏偉五華樓,作為接待西南各酋長的賓館。以紡織、金銀器加工為代表的手工業也得到發展,南詔紡織的錦緞水平直逼聞名當時的蜀錦。冶金業發展很快,南詔劍聞名於世。建築風格和磚瓦製作呈現唐代風韻。
「周章無六詔,俯仰了群蠻」,存在近200年的南詔文明及後來發展的大理國文明,在明清後像謎一樣地消失了,南詔十三代國王的豐功偉業淹沒於歷史塵封之中。儘管有少量正史方志記載和考古的發現,卻難以窺視其文明的全貌,許許多多歷史之謎有待後人來解開。據有關部門介紹,大理將對古王墓進行發掘,相信新的科學發現將會徹底破解歷史的謎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