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詔古國今何在

2021-01-20 光明網

公元8世紀,在祖國西南邊陲大理地區崛起了一個由白族、彝族先民共同創建的地方政權——南詔國。它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唐朝和吐蕃在西南地區長期形成的力量對比,成為決定當時西南地區政治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短短的時間內,南詔疆域迅速擴大,東接貴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達西雙版納,北接大渡河;東南接越南邊境,西南接驃國(緬甸),西北接劍川,東北達宜賓。在唐朝和吐蕃兩股勢力的夾擊中,南詔國審時度勢,有效地利用周邊政治條件,在貞元年間與唐修好,唐朝冊封南詔為雲南王,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貞元會盟」,成了中國民族史的一段佳話。

南詔國的建立和對雲南地區的有效控制,促進了南詔文明的興起。南詔處於中原文化、南亞文化和吐蕃文化的交匯點,其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開放性的特徵。南詔重視學習唐朝文化,俘虜來的唐朝官吏在南詔受到尊重。南詔還派遣大批子弟到成都「習孔子之詩書」,漢字成為南詔官方文字,出現「人知禮樂,本唐風化」局面。融入唐朝音韻創造出來的《南詔奉聖樂》被列入唐朝14部樂曲之中,南詔著名的樂曲在唐朝的教坊中教唱。繪畫藝術在南詔國得到發展,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藝術瑰寶,以傳統線條勾勒手法創作的《南詔中興國史畫卷》,以畫傳史。南詔佛教文化則充分體現出中原、印度文明的交融和滲透,閃耀著奇異的地方性、民族性色彩。

南詔國建立,促進了西南地區經濟的發展。南詔建立制度,修築道路,設置城邑,改善交通,加強與周邊國家交往,南詔王豐時還建成宏偉五華樓,作為接待西南各酋長的賓館。以紡織、金銀器加工為代表的手工業也得到發展,南詔紡織的錦緞水平直逼聞名當時的蜀錦。冶金業發展很快,南詔劍聞名於世。建築風格和磚瓦製作呈現唐代風韻。

「周章無六詔,俯仰了群蠻」,存在近200年的南詔文明及後來發展的大理國文明,在明清後像謎一樣地消失了,南詔十三代國王的豐功偉業淹沒於歷史塵封之中。儘管有少量正史方志記載和考古的發現,卻難以窺視其文明的全貌,許許多多歷史之謎有待後人來解開。據有關部門介紹,大理將對古王墓進行發掘,相信新的科學發現將會徹底破解歷史的謎底。

相關焦點

  • 夢回南詔——大理南詔風情島
    對於一個仙劍奇俠傳的忠實愛好者,大理南詔風情島是一定要去的。它是洱海三島之一,該島四面環水,東靠著名佛教聖地雞足山,北接石寶山,南連大理,有著得天獨厚的旅遊資源。當然最好就是在冬季去,這樣你就可以欣賞到冬日的美景了。
  • 夢回南詔
    《夢南詔》(虎峰山人原創)       南詔是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一頁,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        在地理位置上,蒙舍詔在其他五詔的南部,又稱為南詔。南詔王族蒙氏烏蠻,是今天彝族的先民。        據史料記載,唐貞觀初年,南詔第一代國王細奴邏隨父蒙合龍就牧耕於今巍山巍寶山前新村,由此發展崛起。唐貞觀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細奴邏當 上了蒙舍詔詔主,改國號為大蒙國,稱奇嘉王。
  • 神秘的南詔古國是怎樣的?帶你走進巍山南詔博物館
    在雲南大理州巍山古城裡隱藏著這麼一座博物館,講得是中國歷史上存在了一百多年的神秘王國——南詔,它是怎麼建立又是為何滅亡的。當我們走進巍山古城,踏入南詔博物館的那一刻,這個古國才正式掀開它的神秘面紗。其實我挺喜歡看歷史故事,也曾有一段時間特別痴迷百家講壇。
  • 南詔和唐朝的戰爭:南詔不大,為何能成為唐朝的西南大患?
    這就是南方的民族政權——南詔。一、交惡唐宣宗大中末(847—859年),唐與南詔已有交惡的苗頭。由於唐安南經略使李琢的不當行為,當地酋長李由獨叛降南詔。大中十二年,李由獨連結南詔進攻唐的安南地區。大中十三年,唐廷根據西川節度使杜棕奏報,裁減了南詔入學成都的學生人數和南詔入貢使團的人數。
  • 南詔大理國阿嵯耶觀音菩薩
    在雲南的南詔、大理國,觀世音菩薩即以阿嵯耶觀音的形象護佑著這一方佛國淨土。阿嵯耶觀音菩薩是南詔、大理國最重要、最受尊崇敬仰的菩薩,為密宗阿吒力佛教所特有,千百年來一直深受雲南人民的崇敬,是雲南佛教的象徵。阿嵯耶觀音菩薩俗稱為「細腰觀音」,其造型非常獨特,與唐宋觀音造型、藏傳觀音造型迥然不同,具有濃鬱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 大理南詔國的發源地在哪裡
    其中,白族、彝族等少數民族的先民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種植水稻,馴養家畜,從事採集,漁獵,創造了大理地區的遠古文明,但人們也許不知道在這裡也曾誕生一個強大的古代王國叫南詔國。史書記載:南詔國(738年-902年)由白族先民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738年建立。南詔在西南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它是西南地區第一個統一的王朝,也是西南歷史上最強大的王朝。
  • 大理深度遊之夢回南詔
    說起大理總是要提起南詔的,遊大理名邦,溯南詔往事。交通:下關西南客運站中巴車時間:40分鐘左右車費:18元Day1 巍山古城遊玩時間:半天—一天如果要追溯南詔的發源地龍尾城是南詔政權對南禦敵的天塹,建城至今已1260餘年。這裡地險景美,不愧是禦敵防守,固若金湯之城池。
  • 南詔歷史還能這樣演繹,一秒看懂!
    其中蒙舍詔在最南邊又稱「南詔」。南詔學習唐朝先進文化,逐漸壯大,成為六詔中最強大的部落。唐朝支持南詔統一六詔,加強對西南的控制。此時南詔經過幾代人積累,祖上攢下很多家業。第四代詔王皮邏閣,已經不滿足於只做一個小小的詔王了。加入大唐就是有身份證的人了!在帶頭大哥大的幫助下,小南進步飛快,很快統一了六詔。
  • 方冬:南詔年號問題補證
    方冬摘要:南詔年號問題是南詔史研究的熱點,對隆舜「貞明」年號進行重新考證,知其即位當年即改元,貞明元年是877年。同時,南詔從「長壽」直到「天啟」間的十個年號在唐宋中原典籍中皆失載,是南詔自建年號一事長期不為唐知,背唐建元的結果。貞元會盟後,南詔上表奉唐,受用唐歷。在與唐交往中使用唐朝年號紀年,而對內則使用自建年號紀年。
  • 南詔千古之謎——解讀《指路》
    《指路》一書,是彝族歷史文化文脈的指路,是彝族人《指路經》及超渡祖靈儀式的文化解讀,是唐代南詔國王室宗教文化、喪葬文化在其後裔中傳承的遺蹟的本真記述,是對南詔千古之謎的釋讀。這些文化事象,都是南詔王室後裔彝族臘邏拔保留著的傳統文化,是破解南詔千古之謎的秘鑰。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宗教祭祀文化是解讀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密碼,喪葬文化是解讀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標識密碼。喪葬儀式中的指路、教路儀式,是彝族宗教信仰文化的表徵。彝族在舉行喪葬儀式時,請畢摩吟誦《指路經》為逝者亡魂指路,讓亡魂沿祖先遷徒路徑返回祖先居地,這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儀式。
  • 南詔文化的象徵:大理太和城遺址
    通篇碑文,為駢體散文,文採斐然優美,內容豐富,著重敘述了南詔和唐朝原來的密切關係及雙方開戰的由來,以及南詔被迫投靠吐蕃的經過。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碑文解釋了南詔不得已與唐軍開戰的原因是因為唐朝邊鎮官員的胡作非為,還明確表達了期盼與中央王朝講和修好的意願。
  • 魏巍南詔,小吃之鄉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我們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們有名的小吃之鄉——巍山,提起巍山,外地的朋友可能有些陌生,但是說起,南詔,大家肯定就興奮起來,是不是想起我們當年看過的《仙劍奇俠傳》了,想起來了那個「神仙姐姐」趙靈兒了,是不是有在感慨那些年我們逝去的青春了,哈哈,言歸正傳,我們的巍山就是當年南詔國的發源地,也是南詔文化的發源地,南詔國(738年-902年),古代國名,是八世紀崛起於雲南一帶的古代王國,由蒙舍部落首領皮羅閣於唐開元二十六年(738年)建立。
  • 詩禮傳家——南詔朱氏祖祠
    聽朱氏族人介紹,他們的祖公叫朱秉英,河南光州固始人。唐總章2年,隨玉鈐將軍陳政開漳拓土。朱太爺預感形勢不妙,提前看好了縣邑良峰山麓一塊風水寶地,交代手下人其死後將其葬於該處,然後準備與南詔城共存亡。後城破,朱太爺蒙難,果如其願。詔安朱氏宗親每年清明節,還到良峰山給朱太爺掃墓。後歲月滄桑,時代變遷,朱太爺墳墓也不見了。查閱詔安歷代進士表,明朝崇禎13年(公元1640年),詔安朱氏還出了一位進士,叫朱壽。     重修後的朱氏祖祠,面貌煥然一新,熠熠生輝。
  • 真正的南蠻入侵:兩次唐詔戰爭中的南詔軍隊
    《蠻書》中有詳細記載。南詔境內有數量客觀的象群。南詔居民也擅長捕捉馴養大象用以耕作或運輸,但沒有的可信記錄,能夠證明南詔在戰場上使用過戰象。他們臣服南詔的時間很短,裝備差也不可靠,在南詔軍隊裡屬於添頭一般的存在。雲南兵器甲天下
  • 李奇龍:大理「南詔古窯」第一人
    巍山是南詔古國的發祥地,棋文化源遠流長,圍棋自唐代隨中原文化一起傳入南詔古國,南詔開始流行弈棋娛樂,但當時由於沒有統一成型的棋子,大多東拼西湊而成,或石頭、或瓦礫、或豆子,下棋極不方便,於是後人經過十幾年時間探究鑽研,以石英礦、瑪瑙石、紫瑛石、螢石等多種大理當地原礦物質合研成粉,拌合一起高溫熔煉成液,然後用「長鐵其汁,滴以成棋」,這種窯爐燒制出來的棋子被稱為「雲扁」,而燒制棋子之爐被稱之為
  • 南詔王宮項目投資籤約儀式舉行
    8月6日,我縣舉行南詔王宮旅遊綜合體項目投資籤約儀式。縣委副書記縣長王利偉代表縣委政府與雲南安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波籤訂了巍山縣南詔王宮旅遊綜合體項目投資框架意向協議。縣委副書記舒進參加籤約儀式。
  • 探訪南詔國最後的彝族部落
    從此之後便對它有了一個深刻的印象,想著有機會能去看一下這個雲霧繚繞的地方,看看這個南詔王室最後的貴族部落。2018年,在一個被光影暈染的黃昏,我走進了琢木郎村。琢木郎村是一個千年彝族村落,地處南詔古國發祥地,位於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大倉鎮東部山區。至今仍完整地保留著南詔國時期的彝族原生態文化,積澱著厚重的南詔國農耕文明。
  • 夢回南詔,那個恢弘的佛教聖地
    石鐘山石窟,是中國十大石窟之一,開鑿於公元738——1253年,上迄南詔(唐),下至大理國(宋),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雲南最早的石窟。但其最大的價值所在是反映南詔,大理佛教藝術。從石窟中反映的南詔三代君主作為供養人的雕刻可證明此處為皇家敕建的佛事道場,也當時的政治文化的一大反應。
  • 南詔行宮為什麼叫南詔風情島?看完景點你就知道了
    大理風光在蒼洱,蒼洱風光在雙廊,雙廊風光在南詔。這就是傳說中的女神鵰塑吧?叫洱海的女兒。也許這就是南詔風情的體現之一吧。
  • 彝族英雄南詔國創始人——細奴邏
    興亡關乎中古大局,功過任由後世評裁……  從牧耕與山野的優秀青年,變成一個王朝的偉大創始人絕非偶然,他需要擁有決心、勇氣、剛果、強大的內心、敏銳的判斷力、至高無上的智慧以及蓋世的豪情,他必須是一個蓋世英雄。  我們先耐心地看看他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