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金光燦爛稱「吉金」

2020-12-25 手機鳳凰網

戰國中期錯金雲紋鼎。

  商晚期三聯甗,此器可同時蒸煮三種食物。(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春秋晚期透雕變形龍紋俎。

戰國早期蟠蛇紋敦。

春秋早期秦公簋。

陶塑鰲魚。

古樸斑斕的青銅器是青銅時代的標誌。在遙遠的夏、商、周時代,古代先民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令我們至今還引以為傲。精美的青銅器是國之重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它造型多樣、紋飾複雜、光澤美麗,充滿吉祥寓意,難怪古人稱它為「吉金」。

本版文字 鍾葵

解讀青銅器

禹鑄九鼎象徵九州

鼎是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青銅器。它有祭祀和烹煮肉食等各種用途,是青銅禮器之首。在古代,大型青銅鼎常被視為鎮國之寶,是王權的象徵。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在統一天下後巡視四方,曾獲寶鼎。又記載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每逢改朝換代,新君王登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鑄大鼎,頒布法令,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而且往往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尊嚴。《易經》中有一卦為鼎卦,此卦離火在上巽木在下,有「以木巽火」的烹飪之象,《彖辭》稱它的意思是「聖人亨(烹)以享上帝」,證明鼎是禮器。同時,鼎還有鼎革之意,象徵變革或改朝換代,故《象辭》稱:「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青銅鼎是和青銅簋在商周時期都是被嚴格限制使用數量的禮器。按當時的禮制,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兩簋。天子以九鼎盛牛、羊、豬、鹹魚、臘肉、動物內臟、動物皮、鮮魚、鮮肉,貴族在黃昏時需「陳三鼎於寢門外東方。」

鼎主要為圓形,為三足雙耳;也有矩形,為四足雙耳。以商代末期到西周中期的鼎最為精美。商代的鼎紋飾簡單古樸,多為小直耳、深腹、尖足,重量較輕。西周早期的鼎紋飾複雜,鼎壁厚重,耳、足和正面紋飾平行。

圓形鼎的三足具有象徵意義,代表朝廷中職位最高的「三公」。三足承受鼎的重量,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撐力,象徵擔任「三公」的人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能勝任。《易經》鼎卦九四爻的爻辭說:「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兇。」意思是說地位尊貴的人處事如果欠缺智慧,就像鼎折足打翻了美食一樣,不會有好的結果。

人類利用金屬的第一個時代叫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大概在黃帝時就有了青銅器,如《史記》有黃帝「獲寶鼎」之說,《黃帝內經》有黃帝「鑄大鏡十二面」之說。因考古發掘中還沒找到夏代以前的青銅器,故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的青銅文化始於公元前21世紀,止於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發展史。

中國青銅器最精美

雖然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也經歷了青銅時代,但若論青銅器種類之繁多、製作之精美,卻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跟中國相比。中國青銅器的「獰厲之美」令人震撼,一些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即使是擁有先進冶煉技術的今天也難以仿造,足以證明我國的青銅文化是多麼輝煌、多麼無與倫比。

青銅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然而,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原色並非現在我們見到的出土器物的青綠色,這樣的外表是因時間和埋藏環境形成的。另外,青銅器是現代人的叫法,古人對它沒有這樣的稱呼。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墨子》一書在提到大禹鑄九鼎時寫道:「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這裡所說的「採金」就是指開採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而古人之所以把精純的青銅稱作「吉金」,是因為用這些珍貴的青銅鑄造出來的器物發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金色才是古代青銅器的原色。

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古人把青銅稱作「金」,並非分不清什麼是金,什麼是銅,而是因為中原地區銅礦資源很少,要冶煉出堅硬的青銅也很不容易,青銅有如金子般稀缺和珍貴,稱青銅為「金」,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現狀。

由於「吉金」是珍貴之物,青銅器一直是上層社會使用的奢侈品,它的擁有者是地位崇高的王室貴族。在商、周兩代,青銅器是神權和政權的象徵物,一些重器更是鎮國之寶,它們的得與失往往是一個國家興衰的標誌。

古代青銅器可分為禮器、兵器、銅鏡、青銅鑄幣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禮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夏、商、周三代均將祭祀奉為頭等大事。《左傳》中有一句話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古人認為祭祀和戰爭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而祭祀比戰爭還重要。為了表達對天地、鬼神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古人對祭祀所需器物的選擇也十分慎重。

祭祀的目的是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是一種祈求吉祥的行為。祭祀作為禮儀,又稱為吉禮。舉行吉禮,當然要用吉祥之物,青銅器堅硬耐用,可傳之萬世,又有「吉金」之稱,自然成為祭祀器物的首選。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如飪食器就有鼎、簠、簋、鬲、匕、盂、豆、敦、釜、甑、俎等器物名稱,而且每一種器物又因王朝的更替、禮儀制度的變化、習俗的改變等演變成多種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很難分辨。

猙獰圖案有吉祥含義

青銅禮器除用於祭祀外,也是王室貴族的飲食用具。古人在製造青銅禮器時,在造型上實用性與吉祥含義並重,在紋飾上把吉祥含義放在第一位。前面說過,青銅器有一種「獰厲之美」。所謂「獰厲之美」,從表象上看就是那種在青銅器表面呈現的猙獰嚴厲、神秘可怖的動物和神靈圖案。在青銅禮器的紋飾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這些圖案。其實,在古人心目中這些圖案是吉祥圖案,有獨特的吉祥寓意。

最能體現青銅器「獰厲之美」的紋飾是「獸面紋」,這種紋飾過去又稱「饕餮紋」或「狩面紋」。獸面看上去是一個不知為何物的面部,似有角類動物,主要特徵是有兩個角和耳,眼睛凸起,有眉毛、有鼻子,但嘴巴部分只見上顎而不見下唇,有時沒有嘴部紋飾。線條威猛而誇張,給人面目猙獰之感。這種紋飾盛行於商代,到西周晚期基本消失。

古人刻畫這種神秘的紋飾有何用意?有人認為,獸面紋嘴部不全有戒貪的含義。然而,據考證這種紋飾是從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和龍山文化的獸面紋演變而來,其寓意應不止戒貪這麼簡單,獸面紋有可能代表與人類爭奪生存空間的猛獸,在青銅器上刻畫這種紋飾象徵人類要徵服這些猛獸,使它們失去生存空間,具體表現形式就是嘴部的缺失。

傳統吉祥物

巨鰲力大能負重

上個星期的《吉祥藝術》講到「魁星踢鬥」圖,其中一個細節是藍面鬼右腳站在海中一條大鰲魚頭上,意為「獨佔鰲頭」,寓意金榜題名。有人問,為什麼鰲頭會與考試中舉有關?原來,在唐宋時期,每逢殿試結束放榜後,皇帝都在殿前召見新考中的狀元、榜眼、探花等人,有幸被召見者要按排名依次在殿前臺階上恭迎皇榜,狀元自然是排第一,因殿前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魚的圖像,狀元站立的位置正好在鰲魚圖案的頭部,此後人們便把鰲頭與高中第一名聯繫起來。

「獨佔鰲頭」成語出自元代無名氏所作的雜劇《包待制陳州糶米》,此劇的楔子說:「殿前曾獻昇平策,獨佔鰲頭第一名。」後來,人們常用「獨佔鰲頭」來比喻那些在某個領域取得第一名的人。

在中國,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吉祥物。按古籍中的說法,鰲是大海裡的巨龜或巨鱉。古代神話說,渤海之東的大洋裡有五座神山浮在水上,沒有固定的地方,居住在神山上的仙人感到不安,於是稟告天帝。天帝也擔心這幾座神山流向北極,使眾仙失去居所,便命令十五巨鰲分為三班輪流用頭頂山,把神山穩住。

傳說中的蓬萊仙島便是巨鰲負載的五座神山之一,被稱為鰲山,是古代人人嚮往的仙境福地。宋元時期,每逢元宵節,人們用彩燈堆疊成鰲山的形狀,用以表示對幸福生活的祝願和嚮往。

在另一個神話傳說,巨鰲並不是那麼安分守己。遠古時期天崩地塌時,巨鰲也跟著興風作浪。那時,幸好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巨鰲足以立四極,使天地得以穩定。自此以後,巨鰲只好老老實實地做好頂天立地的工作,它在人們心目中也成了銜接天地的神物。同時,人們還把它視為鎮宅之寶。在古代,人們常按照鰲的樣子雕成石像,讓它背負沉重的石頭或其他物體。人們相信,只要有巨鰲做基礎,建築物會更牢固,更安全。

鰲生活在水中,又稱為鰲魚。鰲魚在古代傳說中與龍有密切關係。相傳龍生九子,鰲魚就是其中一個。因鰲魚為水中神物,而水能克火,故古代建築物的屋脊上常有鰲魚塑像。當然,古人將鰲魚裝飾在屋脊上,除有鎮火的吉祥含義外,還隱藏狀元及第、獨佔鰲頭之意。

《吉祥藝術》版逢周日見報。來信可寄:廣州市人民中路同樂路10號廣州日報副刊部 鍾志榮 郵編:510121 郵箱:gtdrh@yahoo.cn

相關焦點

  • 青銅器原來是什麼顏色?為何會變色?
    然而,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原色並非現在我們見到的出土器物的青綠色,這樣的外表是因時間和埋藏環境形成的。另外,青銅器是現代人的叫法,古人對它沒有這樣的稱呼。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墨子》一書在提到大禹鑄九鼎時寫道:「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這裡所說的「採金」就是指開採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
  • 「走進」淮海地區的青銅時代,徐州將展「吉金懷古」
    「走進」淮海地區的青銅時代,徐州將展「吉金懷古」 宗禾 2020-10-23 08:32 來源:澎湃新聞
  • 青銅器,你應該是什麼顏色的?
    我相信,當許多朋友參觀博物館時,他們會遇到這樣一種奇異的情況:紅、綠、黑、灰,都可以稱為青銅器。那麼,青銅器是什麼顏色的呢?.事實上,重要的問題是你看到的青銅器不是同一個青銅器。青銅是一種銅錫合金,通常含有少量的鉛.在青銅修復過程中的實驗中,我們發現銅和鉛作為常數,錫作為變量。
  • 錯金銀,金銀錯,青銅器如何「錯」得璀璨?
    世界上有一種鮮妍的「撞色」 叫做五彩斑斕的青銅 世界上有一種珍貴的「本色」 叫做青銅吉金 世界上有一種璀璨的「錯」 叫做青銅器錯金銀效果
  • 江西靖安縣水口鄉李家村出土的徐國青銅器
    聽著村民們描述,看著這些穿越時空又來到他們手中的寶貝,靖安縣文化館的同志斷定它們是青銅器。可是,他們到底是什麼年代的青銅器呢?是什麼人使用過它們呢?上面蝌蚪樣的文字,他們也鬧不懂,只好請來省裡面的專家。在接到縣裡的報告後,省歷史博物館立即派李家和、許智範、程應林、劉詩中等同志前往實地勘察。
  • 從大盂鼎和大克鼎傳世善本看潘祖蔭的吉金收藏
    潘祖蔭(1830-1890)是清代「吉金」鑑藏的關鍵人物之一,其收藏的大盂鼎和 大克鼎,是西周青銅器中的「重器鴻寶」,與毛公鼎並譽為「海內三寶」。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入藏,既是文物鑑藏至高地位的象徵,也是清代金石學領軍人物的標配。 大盂鼎和大克鼎曾經是潘家的鎮宅之寶,如今是國之重器,屬於國寶中的國寶。
  • 青銅器,你到底應該是啥色?
    相信不少朋友逛博物館的時候,會遇到這樣一種怪誕的情形:紅的、青的、黑的、灰的,都能叫青銅器。所以,青銅器是什麼色…..(我讀書少不要騙我)其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你看到的青銅器已經不是當年那個青銅器了。青銅是銅錫合金,一般在製作過程中還會加入少量的鉛。
  • 當茅臺酒遇到青銅器 史上最貴白酒:茅臺十大國寶青銅器套裝
    時任國家博物館館長、原文化部副部長潘震宙說:中國青銅時代創造了舉世聞名的青銅文化,貴州「茅臺」傳承並光大了史稱「吉金」的青銅及其酒器,成功地將「茅臺」瓷瓶與青銅一次性澆鑄合成,其鑄造質量和仿製工藝達到很高水準,是「國酒盛國器
  • 遊覽泰國三大國寶之一,瞻仰金光燦爛莊嚴肅穆的金佛
    高近4米,盤坐的雙膝相距3米有餘,金光燦爛,莊嚴肅穆。金碧輝煌的佛塔顯得格外耀眼。仔細對照導遊書籍,才得知,這裡也是曼谷赫赫有名的寺廟—金佛寺。這座寺廟不對遊客收取任何費用,採取完全免費的政策,寺廟坐落於中國城YAWAROT街的街尾處。參觀時間大約需要半個小時。寺廟中有位僧人,可以跪在其前面,由其向你頭頂灑聖水,然後在右手綁上一條白繩。
  • 燦爛的中華文明 輝煌的銅器文化 ——莒南縣舉辦館藏青銅器展
    5月17日,值第43個「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由莒南縣文化和旅遊局主辦、莒南縣博物館承辦的系列慶祝活動暨莒南縣博物館館藏青銅器展啟動儀式在莒南縣博物館舉行
  • 河南省安陽市郭家莊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
    以青銅器最多,計有禮器40件、兵器(主要是戈和矛)291餘件。該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掘,是繼殷墟婦好墓之後發現的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墓葬。墓中隨葬青銅禮器多為方形,如方觚、方斝、方尊等,更有10套共20件銅角和方觚。殷墟時期,配套使用的青銅酒器觚和爵(或角)是墓主人生前重要的身份、地位的象徵。商王武丁之王后婦好之墓中,如以形制和銘文區分,配套的銅觚、爵也是10套。從此可見郭家莊M160墓主等級之高。
  • 夜幕降臨下的北京鳥巢,宛如一顆皇冠一樣金光燦爛
    北京鳥巢,在夜色中,黃色的、紅色的燈光相互照射在整個鳥巢,宛如一顆皇冠,金光閃閃、金光燦爛、金碧輝煌,簡直是太驚豔、太美了啊!覺得會讓你流連忘返、戀戀不捨的。東北45度從西面順時針方向繞到南邊,可以站在南邊的大廣場上,看到遠處那金光閃閃的北京最現代
  • ...8件青銅器可以看到實物了,省博文物特展帶你感受荊楚文化獨特魅力
    記者萬建輝 攝9月12日,「華章重現——曾世家文物特展」在湖北省博物館開幕,展覽精選了葉家山、蘇家壟、文峰塔等重要曾國遺址近年出土的青銅器,含去年從日本索回的曾伯克父青銅組器8件,分「始封江漢」「漢東大國」「左右楚王」「華章重現」四個單元,呈現西周早期到戰國中期的曾國青銅文化面貌。
  • 山西渾源李峪青銅器「犧尊」的前世今生(圖)
    10 月21日,為期兩天的李峪青銅器研討會在古城大同落下帷幕,來自中國科學院、中國社科院、上海博物館等科研單位的180餘名專家學者,帶著「終能了小願、何時大夢圓」的複雜感情依依離去。作為我國青銅時代第二個高峰的傑作、作為絕世珍品享譽海內外,但卻從不為山西百姓所知的山西渾源李峪青銅器,從此翩然逸出塵封的歲月,步入當今大眾的視野與心田。
  • 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盤、曰匜、曰盦,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
  • 智慧與金光
    早些年的「十七孔橋金光穿洞」塵囂未定,眼看著剛過去的冬至又來了「紫禁城的『金光點亮』」。
  • 熠熠生輝的青銅藝術:周倜分享濟南市博物館青銅器
    熠熠生輝的青銅藝術周倜分享濟南市博物館青銅器周倜,男,漢族,網名細雨江湖,山東濟南人,中共黨員,工程技術應用研究員。現為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河南衛視華豫之門青銅器鑑定專家,山東省古玩商會副會長、銅器組負責人,齊魯古玩商會常務理事、青銅部主任。周倜是一位實力派青銅器鑑寶專家,在青銅器收藏界摸爬滾打多年,有著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周倜多年遊藝學習於各大博物館,積累了不少博物館藏品資料,樂藝會特設專刊系列發布,為廣大愛好者提供一個多方位學習的機會。
  • 紀念|青銅器與古文字之外的馬承源:篆刻是他的畢生之好
    他一邊在可稱千頭萬緒的緊張工作中做到駕輕就熟絲絲入扣,同時也能在百般繁忙之外,去努力營造另一個理想王國,去尋找自己的精神樂園。從此之後,馬承源便走上了與古代青銅器終日為伴和通往巍峨學術殿堂的的漫長道路。隨著由接觸大量實物而起的專業研究的不斷深入,馬承源對於青銅文字的辨識能力,可謂日日有進。在號稱龐大繁雜的三代吉金文字領域裡辨析歷史時段及其書藝風格所在,是一項十分艱難十分耗時的工作。
  • 【發現湖南】誰的青銅器——探尋湖南商周青銅器之謎
    挖紅薯、洗菜、遊泳「撿到」了青銅器 回顧湖南商周青銅器發現的過程,是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1919年,桃源縣漆家河鎮的一個農民在自家房前平整土地時,偶然挖出有「方罍之王」稱號的皿方罍。這也揭開了湖南商周青銅器偶然性發現的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