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中期錯金雲紋鼎。
商晚期三聯甗,此器可同時蒸煮三種食物。(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春秋晚期透雕變形龍紋俎。
戰國早期蟠蛇紋敦。
春秋早期秦公簋。
陶塑鰲魚。
古樸斑斕的青銅器是青銅時代的標誌。在遙遠的夏、商、周時代,古代先民創造了輝煌的青銅文化,令我們至今還引以為傲。精美的青銅器是國之重寶,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它造型多樣、紋飾複雜、光澤美麗,充滿吉祥寓意,難怪古人稱它為「吉金」。
本版文字 鍾葵
解讀青銅器
禹鑄九鼎象徵九州
鼎是人們最常見、最熟悉的青銅器。它有祭祀和烹煮肉食等各種用途,是青銅禮器之首。在古代,大型青銅鼎常被視為鎮國之寶,是王權的象徵。
司馬遷在《史記》中記載,黃帝在統一天下後巡視四方,曾獲寶鼎。又記載大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象九州。」每逢改朝換代,新君王登位後第一件事就是鑄大鼎,頒布法令,以象徵新時代的開始。而且往往將法律條文刻在鼎上,以顯示法律的尊嚴。《易經》中有一卦為鼎卦,此卦離火在上巽木在下,有「以木巽火」的烹飪之象,《彖辭》稱它的意思是「聖人亨(烹)以享上帝」,證明鼎是禮器。同時,鼎還有鼎革之意,象徵變革或改朝換代,故《象辭》稱:「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青銅鼎是和青銅簋在商周時期都是被嚴格限制使用數量的禮器。按當時的禮制,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元士用三鼎兩簋。天子以九鼎盛牛、羊、豬、鹹魚、臘肉、動物內臟、動物皮、鮮魚、鮮肉,貴族在黃昏時需「陳三鼎於寢門外東方。」
鼎主要為圓形,為三足雙耳;也有矩形,為四足雙耳。以商代末期到西周中期的鼎最為精美。商代的鼎紋飾簡單古樸,多為小直耳、深腹、尖足,重量較輕。西周早期的鼎紋飾複雜,鼎壁厚重,耳、足和正面紋飾平行。
圓形鼎的三足具有象徵意義,代表朝廷中職位最高的「三公」。三足承受鼎的重量,必須要有足夠的支撐力,象徵擔任「三公」的人要有足夠的能力才能勝任。《易經》鼎卦九四爻的爻辭說:「鼎折足,覆公■,其形渥,兇。」意思是說地位尊貴的人處事如果欠缺智慧,就像鼎折足打翻了美食一樣,不會有好的結果。
人類利用金屬的第一個時代叫青銅時代。中國的青銅文化起源於黃河流域,大概在黃帝時就有了青銅器,如《史記》有黃帝「獲寶鼎」之說,《黃帝內經》有黃帝「鑄大鏡十二面」之說。因考古發掘中還沒找到夏代以前的青銅器,故學術界一般認為中國的青銅文化始於公元前21世紀,止於公元前5世紀,大體上相當於文獻記載的夏、商、西周至春秋時期,約經歷了1500多年的發展史。
中國青銅器最精美
雖然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等文明也經歷了青銅時代,但若論青銅器種類之繁多、製作之精美,卻沒有哪個國家可以跟中國相比。中國青銅器的「獰厲之美」令人震撼,一些精美絕倫、巧奪天工的藝術品即使是擁有先進冶煉技術的今天也難以仿造,足以證明我國的青銅文化是多麼輝煌、多麼無與倫比。
青銅是紅銅與錫或鉛的合金,因顏色青灰,故名青銅。然而,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原色並非現在我們見到的出土器物的青綠色,這樣的外表是因時間和埋藏環境形成的。另外,青銅器是現代人的叫法,古人對它沒有這樣的稱呼。漢代以前的文獻多稱青銅為「金」,稱精純而美好的青銅為「吉金」。《墨子》一書在提到大禹鑄九鼎時寫道:「使蜚廉採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這裡所說的「採金」就是指開採銅礦取得鑄鼎所需的青銅。而古人之所以把精純的青銅稱作「吉金」,是因為用這些珍貴的青銅鑄造出來的器物發出金色的光芒,看上去非常吉祥。金色才是古代青銅器的原色。
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古人把青銅稱作「金」,並非分不清什麼是金,什麼是銅,而是因為中原地區銅礦資源很少,要冶煉出堅硬的青銅也很不容易,青銅有如金子般稀缺和珍貴,稱青銅為「金」,完全符合當時的歷史現狀。
由於「吉金」是珍貴之物,青銅器一直是上層社會使用的奢侈品,它的擁有者是地位崇高的王室貴族。在商、周兩代,青銅器是神權和政權的象徵物,一些重器更是鎮國之寶,它們的得與失往往是一個國家興衰的標誌。
古代青銅器可分為禮器、兵器、銅鏡、青銅鑄幣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禮器。禮器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夏、商、周三代均將祭祀奉為頭等大事。《左傳》中有一句話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意思是古人認為祭祀和戰爭是國家最重大的事情,而祭祀比戰爭還重要。為了表達對天地、鬼神和祖先的崇拜和敬畏,古人對祭祀所需器物的選擇也十分慎重。
祭祀的目的是希望天地神靈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是一種祈求吉祥的行為。祭祀作為禮儀,又稱為吉禮。舉行吉禮,當然要用吉祥之物,青銅器堅硬耐用,可傳之萬世,又有「吉金」之稱,自然成為祭祀器物的首選。青銅禮器包括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等,每一種器類又可分為十幾種或二十幾種器名,如飪食器就有鼎、簠、簋、鬲、匕、盂、豆、敦、釜、甑、俎等器物名稱,而且每一種器物又因王朝的更替、禮儀制度的變化、習俗的改變等演變成多種形式,令人眼花繚亂,很難分辨。
猙獰圖案有吉祥含義
青銅禮器除用於祭祀外,也是王室貴族的飲食用具。古人在製造青銅禮器時,在造型上實用性與吉祥含義並重,在紋飾上把吉祥含義放在第一位。前面說過,青銅器有一種「獰厲之美」。所謂「獰厲之美」,從表象上看就是那種在青銅器表面呈現的猙獰嚴厲、神秘可怖的動物和神靈圖案。在青銅禮器的紋飾中,也常常可以看到這些圖案。其實,在古人心目中這些圖案是吉祥圖案,有獨特的吉祥寓意。
最能體現青銅器「獰厲之美」的紋飾是「獸面紋」,這種紋飾過去又稱「饕餮紋」或「狩面紋」。獸面看上去是一個不知為何物的面部,似有角類動物,主要特徵是有兩個角和耳,眼睛凸起,有眉毛、有鼻子,但嘴巴部分只見上顎而不見下唇,有時沒有嘴部紋飾。線條威猛而誇張,給人面目猙獰之感。這種紋飾盛行於商代,到西周晚期基本消失。
古人刻畫這種神秘的紋飾有何用意?有人認為,獸面紋嘴部不全有戒貪的含義。然而,據考證這種紋飾是從良渚文化的神人獸面紋和龍山文化的獸面紋演變而來,其寓意應不止戒貪這麼簡單,獸面紋有可能代表與人類爭奪生存空間的猛獸,在青銅器上刻畫這種紋飾象徵人類要徵服這些猛獸,使它們失去生存空間,具體表現形式就是嘴部的缺失。
傳統吉祥物
巨鰲力大能負重
上個星期的《吉祥藝術》講到「魁星踢鬥」圖,其中一個細節是藍面鬼右腳站在海中一條大鰲魚頭上,意為「獨佔鰲頭」,寓意金榜題名。有人問,為什麼鰲頭會與考試中舉有關?原來,在唐宋時期,每逢殿試結束放榜後,皇帝都在殿前召見新考中的狀元、榜眼、探花等人,有幸被召見者要按排名依次在殿前臺階上恭迎皇榜,狀元自然是排第一,因殿前臺階正中石板上雕有龍和鰲魚的圖像,狀元站立的位置正好在鰲魚圖案的頭部,此後人們便把鰲頭與高中第一名聯繫起來。
「獨佔鰲頭」成語出自元代無名氏所作的雜劇《包待制陳州糶米》,此劇的楔子說:「殿前曾獻昇平策,獨佔鰲頭第一名。」後來,人們常用「獨佔鰲頭」來比喻那些在某個領域取得第一名的人。
在中國,鰲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吉祥物。按古籍中的說法,鰲是大海裡的巨龜或巨鱉。古代神話說,渤海之東的大洋裡有五座神山浮在水上,沒有固定的地方,居住在神山上的仙人感到不安,於是稟告天帝。天帝也擔心這幾座神山流向北極,使眾仙失去居所,便命令十五巨鰲分為三班輪流用頭頂山,把神山穩住。
傳說中的蓬萊仙島便是巨鰲負載的五座神山之一,被稱為鰲山,是古代人人嚮往的仙境福地。宋元時期,每逢元宵節,人們用彩燈堆疊成鰲山的形狀,用以表示對幸福生活的祝願和嚮往。
在另一個神話傳說,巨鰲並不是那麼安分守己。遠古時期天崩地塌時,巨鰲也跟著興風作浪。那時,幸好有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巨鰲足以立四極,使天地得以穩定。自此以後,巨鰲只好老老實實地做好頂天立地的工作,它在人們心目中也成了銜接天地的神物。同時,人們還把它視為鎮宅之寶。在古代,人們常按照鰲的樣子雕成石像,讓它背負沉重的石頭或其他物體。人們相信,只要有巨鰲做基礎,建築物會更牢固,更安全。
鰲生活在水中,又稱為鰲魚。鰲魚在古代傳說中與龍有密切關係。相傳龍生九子,鰲魚就是其中一個。因鰲魚為水中神物,而水能克火,故古代建築物的屋脊上常有鰲魚塑像。當然,古人將鰲魚裝飾在屋脊上,除有鎮火的吉祥含義外,還隱藏狀元及第、獨佔鰲頭之意。
《吉祥藝術》版逢周日見報。來信可寄:廣州市人民中路同樂路10號廣州日報副刊部 鍾志榮 郵編:510121 郵箱:gtdrh@yahoo.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