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銅器名字為啥有點「怪」?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2020-12-16 北晚新視覺網

中國古代青銅器的名稱大多有些「古怪」,用字也頗生僻。以青銅器的「飪食器」來說,就有鼎、鬲、甗、簋、簠、盨、敦、豆、鋪、盂、(奠下加皿字)、鍪、俎、匕……這些名稱除了器物本身有名稱和結合典籍可以確定名稱的外,有不少叫法都是後人定的。青銅器上的銘文被稱為金文,那麼金文又是什麼字體?

作者:倪方六


古代青銅器的名字是怎麼來的?

《說觥》:「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

近代國學大師王國維經過嚴格考證認為,青銅器的名稱大都是宋朝人定下來的。他在《說觥》一文中稱:「凡傳世古禮器之名,皆宋人所定也,曰鍾、曰鼎、曰鬲、曰甗、曰敦、曰簠、曰簋、曰尊、曰壺、曰盉、曰盤、曰匜、曰盦,皆古器自載其名,而宋人因此名之者也。曰爵、曰觚、曰觶、曰角、曰斝,古器銘辭中均無銘文,宋人但以大小之差定之,然至今日仍無以易其說。」如飲酒器「觚」,便是宋人定下的舊稱,迄今這類青銅器上仍未發現「觚」字。宋人的這種叫法對不對?還真難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稱:「觚,鄉飲酒之爵也」;東漢學者鄭玄又稱:「古文觚皆為觶」。而觚、爵、觶實是不同造型的青銅酒器。

如何給青銅器起名字?現代文博界遵從的基本原則叫「名從主人」,意思是器物上有銘文的,根據銘文來確定器物的名稱。如常見的青銅鼎之所以稱為「鼎」,就是因為銘文中出現了這個字。金文中的「鼎」,寫作(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不識字的人都能猜出是「鼎」!

以前有一種東周青銅器,體呈橢圓,深腹,圈足,過去依其形狀稱為「舟」,但近年考古出土的同類器型青銅器上發現了銘文「(金字旁加個和字)」,如「哀成叔(金字旁加個和字)」、「蔡太史(金字旁加個和字)」,這才知道以前叫「舟」是錯誤的。

「名從主人」的命名方式又叫「自名」,如在1978年從河南固始縣侯古堆勾郚夫人墓中出土的青銅方豆,器身有銘文「飼之飲(奇下加皿字)」,遂定名為「(奇下加皿字)」,這就是自名。如果無自名(奇下加皿字),就會根據已有名稱,稱為「豆」。前不久在英國公開拍賣的西周青銅器虎鎣,就屬於「自名」,虎鎣是屬於水器兼酒器的盉,如果器身上沒有發現「鎣」字肯定稱為「虎盉」。

青銅禮器為什麼統稱為「彝」?

《左傳》:「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

青銅器命名涉及分類、功能等多方面因素,命名時不遵從「名從主人」的情況也不鮮見。什麼情況下可以不遵守「自名」原則?自名與其他名稱有衝突,且不是這類器物時。1964年11月,在河南桐柏縣月河公社左莊生產隊附近發現一批周代青銅器,有一圓形盤器身上有銘文「昶伯墉自作寶鑑」,雖自名為「鑑」,但實際上是「盤」,故學術界多稱其為「昶伯墉自作寶盤」。這種起名方法執行的是「共名」原則,即根據青銅器的性質與用途,對不同造型、不同用途的器物,冠以相同的名稱。最典型和常見的共名是「彝」,諸如鼎、簋、鬲這些常見的青銅禮器,古人常統稱為「寶彝」、「尊彝」、「宗彝」或「寶宗彝」等。

「彝」字為什麼可以是青銅禮器的共名?西晉學者杜預就《左傳·襄公十九年》「彝器」作註:「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可見「彝」是當時作為祭祀用青銅禮器之通稱來使用的。而「彝」前的「寶」、「宗」、「尊」等字是修飾用字,是對這種青銅禮器的貴稱,至今民間仍常把青銅器稱為「寶」或「寶物,源頭就在於此。

青銅器叫法中還有一種「異名」現象,不同諸侯國、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對同一類型青銅器也可能有不同的叫法,如青銅盆,曾國稱為「盆」,曾出土「曾大保盆」;而晉國則稱為「盦」,如「晉公盦」。考古中發現還有將這種盆稱為「盂」的,如北京故宮收藏的「伯(馬旁加居字)盂」。此外,同一類器物出現「異名」的也不少見,如「鎣」就是「盉」的異名,而酒器「觚」有的稱為「同」。異名即別稱,如「鼎」,是帶足類烹煮器的通稱,但還有(兩個弓字中間上連下鬲)、

由於商代早期青銅器上一般都沒有銘文,所以這類青銅器大多根據造型、紋飾等特徵,結合用途和類別來命名,如鳥尊、虎卣、象尊、羊尊等用動物名稱定義的青銅器即屬此類。

為什麼帶銘文的青銅器更值錢?

商鼎上曾現「偽銘文」:「乙亥子渦小子……」

青銅器上的銘文在文字學上被稱為「金文」,又叫「鐘鼎文」。中國古代青銅器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內容極為豐富,多反映祭祀、戰爭、娛樂、賞賜等活動內容,涉及當時政治、軍事、經濟、社會生活等方方面面,對填補和驗證歷史十分有用,有極高而又難得的學術價值,中國最早的一篇法律判決書就是從(單人旁加個朕字)匜上的銘文中發現的。(單人旁加個朕字)匜銘文共有157字,大意是一個叫「牧牛」的人和叫「供」的上司打官司,名叫「伯揚父」的法官認為牧牛犯上,牧牛被判鞭打500下,罰300鍰銅。這還是中國最早有明文記載的「民告官」案件,裡面還有法官「受賄」情節,是極珍貴的司法材料。而銘文還驗證了《尚書·舜典》中所記載的,「鞭作官刑,金作贖刑」一說的可靠性。

目前已發現出現在商周青銅器上的金文單字約3500個,可以釋出的字約2000個。金文的造字方法符合《說文解字》中總結出的「六書」法,即指事、象形、形聲、會意、轉注、假借6種。如(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是象形字,一看就知道是「鼎」;而將「鼎」寫成「(金文「鼎」字,字形見版面)」,則是假借「貞」字。

這些早期古字中同樣隱藏了豐富的歷史密碼。如1969年5月,山西石樓縣義牒村農民耕地時發現了一批商代青銅器,其中一件青銅戈上有一字銘文,「ㄇ」內有一個「人」,所透露出的信息十分清楚:這是一個犯人或俘虜,被關在一個房子樣的地方,這就是後來的監獄牢房;犯人的脖子上戴著刑具,就是後來的枷鎖。而讓犯人跪著這一司空見慣的現象則由來已久,3000年前的商代就已如此。僅一個古字就能釋解出這麼豐富的內容,更別說銘文所記載的內容了,可見青銅器上的銘文多麼珍貴。所以在拍賣市場上,帶銘文的青銅器往往身價百倍。按字估值,字越多越值錢,成為文物市場青銅器作價的潛規則,民國時曾有盜墓者銷贓時以一字一兩黃金作價。

因為帶銘文青銅器值錢,還出現了在素器上偽刻銘文的造假現象。如北京故宮收藏的、由章乃器捐獻的商代「弦紋尖足鼎」,上有「乙亥子渦小子……」等21字銘文,便是作偽刻上去的。

銘文「蝌蚪篆」「鳥蟲篆」是美術字?

勾踐劍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金文還是研究漢字字體發展與演變的重要材料,那麼金文是什麼字體?不可一概而論,不同時期的金文字體並不一樣。商代金文與甲骨文同源,屬一個體系,之所以看起來不太一樣主要是書寫方法不同造成的,甲骨文是刻出來的,較尖細;金文是鑄出來的,顯肥厚。

周代青銅器的銘文字體比較明確,稱作「大篆」,有別於後來秦國的「小篆」;秦漢銘文字體一般轉向小篆和隸書。值得一提的是,金文還出現了兩種特殊字體,一種是「蝌蚪文」,又稱「蝌蚪篆」,這種字頭粗尾細,形似蝌蚪;如傳世晉國「智君子鑑」銘文,就是這種字體。還有一種是「鳥蟲書」,又稱「鳥蟲篆」,字形盤轉曲折,有意寫成鳥蟲形狀,如196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身上有「越王鳩淺(勾踐)自作用劍」8個字。這些「蝌蚪篆」、「鳥蟲篆」其實就是當時的「美術字」。

中國古代特別是商周青銅器的銘文,基本上是鑄出來的陰文,即所謂「鑄銘」,一般出現在內壁、器底、足部、鋬上、蓋內等「不顯眼」的地方,後來還有器體成型後再做字的「刻銘」。陰文是怎麼鑄到青銅器上的?學術界有多種推測,一般認為是先製成陰文字模,然後將字模印到內範上呈陽文,再鑄出便是陰文。而青銅器銘文多用陰文,則是緣於陰文是凹進去的,不容易磨損,好保留下來,又是放在不顯眼的地方,還不會影響紋飾的美觀。

 

 

來源:北京晚報

相關焦點

  • 青銅器銘文揭秘3000年前軧國:邢侯曾派軍隊鎮守
    銘文勾勒西周時期重要方國  日本著名漢學家平岡武夫為華人學者錢存訓的《中國古代書籍史》(即《書於竹帛》)所作的序言中說,中國的文化,就是漢字的文化。而刻於金屬器物上的銘文,已經進化到相當的程度,在河北偶有出土。西張村出土的青銅器上的銘文,到底記載的是什麼內容,蘊含著哪些驚心動魄的歷史風雲?中國社科院歷史所著名學者李學勤對此產生了濃厚興趣,他專程從北京來到石家莊,想解開這道謎題。  「李學勤先生和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唐雲明先生親自來到元氏縣西張村,詳細了解了出土情況。」
  • 伯盂:第一次看懂青銅器上的銘文
    昨天文章最後放了張青銅器銘文拓片。這個拓片來自伯盂,那是故宮的一件藏品。如果之前的文章都看過,拓片上的字大多能認出來。不過,我懷疑有沒有人把這一系列無用的文章都看了……第一個字是「白」,在這釋作「伯」,正是這件青銅器名字的由來。白,畫了一個大拇指,代表老大的意思,是「伯」的本字。「伯仲叔季」,「伯」排行老大就這麼來的。
  • 紀王崮春秋墓青銅器銘文解讀:墓主或為紀侯夫人
    紀王崮春秋古墓考古項目顧問、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教授任相宏與臨沂文物考古所所長邱波近日在《中國文物報》上發表專文,對此次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上的銘文進行了解讀,並對墓主人提出了初步見解。  銘文中很多古字難用現代字表示  記者今天採訪任相宏教授時,他告訴記者,他和邱波此次發表的文章是8月17日發表在《中國文物報》上的,是關於此次出土的兩件青銅器上銘文解釋的專題文章,但因為很多銘文很難用現代字表示,所以解釋起來有點困難。此次出土的兩件帶銘文的青銅器中,第一件是鼎,另一件是盂。
  • 迷失千年後重見天日,僅存於青銅器銘文中的「霸國」真的存在嗎?
    在曲沃縣曲村墓地中也曾發現一件霸伯製作的青銅器物霸伯簋,鑄有銘文「霸伯作寶尊彝」。當初發現這件青銅器時,關於「霸」在何方?霸伯是何人?一時難以索解。這樣的疑惑在大河口墓葬中出土的青銅器中得到了解釋。這次出土有很多帶有「霸」字的銘文的青銅器,比如1號大墓出土的一件三足簋,蓋內和腹底內壁均鑄有銘文「芮公舍霸馬兩、玉、金,用鑄造簋」的字樣,意為周王室重臣芮公賜給霸兩匹馬、玉和青銅,用來鑄造這件。專家考證說,「霸」是族群的名稱,族群就是邦國,此處「霸」字表明這個族群就是霸國。
  • 中國古代青銅器2012年在臺灣「火」一把(圖)
    中國古代青銅器2012年在臺灣「火」一把(圖)   中新網12月26日電 2012年,中國古代青銅器著實在臺灣「火」了一把。
  • 青銅器上的法律史
    青銅器上的法律史 文 / 攝影 | 冰玉 青銅器是人類文明的物化標準之一,以青銅器的使用為標誌的文化發展階段被稱為「青銅時代」。
  • 司母戊鼎是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錯!
    該站原站長、著名考古學家唐際根研究員斷言:「司母戊鼎並非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至多可稱為「存世的中國青銅時代體量最大、重量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或后母戊鼎)司母戊鼎目前是我國首屈一指的文物,被作為國家博物館鎮館之寶。
  • 青銅器上33字銘文,讓專家倒吸一口涼氣,研究價值不同凡響
    我們知道,青銅器本身就是國家嚴格管控的文物,是不允許交易的。青銅器的價值,大體又是由它的規模、精美程度和銘文所決定的。一般來說,越是厚重或精美的青銅器,它的地位越高,比如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都是代表。另一方面,銘文數量的多寡和記載內容的重要,也是反映青銅器地位的因素。
  • 利簋:西周第一青銅器
    1976年3月上旬,陝西臨潼縣零口公社(今西安市臨潼區零口街道)西段大隊的農民搞水利建設時,挖出了一個青銅器地窖。臨潼縣文化館工作人員聽到消息後,立即趕赴現場進行調查,發現這批銅器的出土地點是一處周代的遺址,面積約2萬平方米。
  •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青銅鑄文明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以文物數量多、種類全,品位高、價值大,尤以商周青銅器而著稱於世。​     ​ 目前,博物院設有《青銅鑄文明》基本陳列和《涵鏡流光——寶雞古代銅鏡陳列》、《泥的語言,火的藝術——寶雞陶瓷藝術展》、《西府佛緣——寶雞佛教藝術展》、《玉振金聲——寶雞古代玉器、金銀器展》等專題陳列,以豐富多彩的歷代文物和獨具匠心的展覽手法,多層次、多角度地展示了寶雞古老悠久的歷史。
  • 河南省安陽市郭家莊出土「商代晚期青銅器」
    以青銅器最多,計有禮器40件、兵器(主要是戈和矛)291餘件。該墓保存完好,未被盜掘,是繼殷墟婦好墓之後發現的出土文物最豐富的墓葬。墓中隨葬青銅禮器多為方形,如方觚、方斝、方尊等,更有10套共20件銅角和方觚。殷墟時期,配套使用的青銅酒器觚和爵(或角)是墓主人生前重要的身份、地位的象徵。商王武丁之王后婦好之墓中,如以形制和銘文區分,配套的銅觚、爵也是10套。從此可見郭家莊M160墓主等級之高。
  • 中國國家博物館之四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展
    展覽前言        《中國古代青銅器藝術》專題陳列共有展品103件,分為「商代的青銅器藝術」、「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藝術」和「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藝術」三個部分,主要展示從商代晚期至戰國末期的中國古代青銅器,階段性地演繹了我國青銅藝術的發展歷程。
  • 【陝西文物覽】青銅器——大豐簋:西周最早、最有代表性的青銅器
    關於銘文的內容,學者或認為銘文記載的是武王伐紂始發之前的禮祀活動,或認為銘文記載的內容與武王克殷後西歸宗周所舉行的禮祀活動有關,或認為銘文所記載的內容與武王牧野克殷前、後所舉行的禮祀活動均無關,而與武王東土度邑有關,即記載了度邑而後的定宅儀式,與周初的重大歷史事件有關,為研究周初立國情況及周朝祭祀制度提供了重要史料。郭沫若通過對銘文形制、紋飾的綜合研究,定此器為西周銅器斷代的標準器。
  • 鬼方青銅器
    有人認為,人頭戟上的形象就是古代的「鬼方」部族首領。「鬼方」是商周時期稱雄北方的少數民族,鑄有他們首領圖案的戟,為何會在靈臺白草坡出土呢?地下的「青銅王國」白草坡距靈臺縣城30裡。1967年10月,人們在白草坡先後發掘了8座西周墓,1座車馬坑,共出土各種青銅器300多件,涵蓋了當時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堪稱「青銅王國」。對於白草坡墓地的發現,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1967年10月,西屯公社白草坡大隊在平整田地時,發現了一座崩塌了的西周墓。而村民中則流傳另外一個版本,說是一個放羊老漢,趕著羊群逐水草而走,到山溝裡忽然遭遇暴雨。
  • 老農不識貨,把青銅器當成廢鐵,賣了30元,專家大呼:天價國寶
    一、挖到青銅器在別人心心念念尋寶各處都沒有結果,就連盜墓都發現不了有價值的文物的時候,有些人的運氣真的是好到爆棚,隨隨便便一鋤頭下去,就可能是價值上億的國寶級文物。本來這就很讓人羨慕了,可是吧,人家挖到寶貝的卻不以為然,還以為挖到的東西不值錢,這簡直給那些想寶貝想瘋了的人吃了一個狠狠的癟。
  • 流失在日本美秀美術館的國寶青銅器
    東周銅錯金三足帶蓋圓鼎 高17釐米 直徑16釐米。如此精美的鼎在國內也找不出幾件可以相媲美的。
  • 周邦肇作 ——陝西寶雞出土商周青銅器精華展述評
    「周邦肇作」中,「肇作」也可以諧音「造作」,大意為周人建立西周王朝後鑄造的眾多青銅器,借指本展中的青銅器。此次展出的展品中,一級文物就有40件,帶銘文的銅器也有87件,比較重要的器物有戶方彝、戶卣、伯各尊、伯各卣、衛簋、衛鼎、四十二年逨鼎、單五父壺、南宮乎鍾、秦公鎛等。
  • 「每日文物鑑賞」上海博物館的館藏精品——青銅器
    館藏文物近百萬件,其中精品文物12萬件,其中尤其是以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為特色。收藏了來自寶雞及河南、湖南等地的青銅器,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是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上海博物館的基本定位是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收藏、展覽和研究以中國古代的藝術品為重點。
  • 對話青銅器,享受與前人連接的樂趣
    上博被稱為一座大型的中國古代藝術博物館,其中有文物界「半壁江山」之譽的青銅器,更是如雷貫耳。據說上博的青銅器堪稱個個精品,宏大的莊嚴,小巧的精美。提到大克鼎,必然要提起一個了不起的名字——潘達於,這是一位冒死保護國寶的巾幗英雄,沒有她與各路牛鬼蛇神的鬥智鬥勇,也許大克鼎和大盂鼎就和當年許許多多的國寶一樣,早就成為某些盜賊的囊中之物,赫然擺在他們國家的博物館裡了。大克鼎是如此的完美,堪稱形神兼備,內外雙修。它的造形雄偉凝重,似凜然不可侵犯的將軍。
  • 青銅器知多少,原來青銅器水器有這麼多種類
    歡迎大家來到小編的青銅器小課堂,今天小編要帶大家去了解一下關於青銅水器的有關知識。器內壁有銘文,記錄的是吳王夫差用青銅作此鑑,是吳王夫差宮廷的御用之物。,鑑是古代祖先用來盛水或者盛冰的的一種比較大型的青銅器,這種大型的器皿還可以用來洗澡,小一點的盛上水則可以用來當鏡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