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7時,2017
上海國際馬拉松鳴槍開跑,面對2.8萬名全馬參賽者,組委會為參賽者提供了蛋白棒和鹽丸等能量補給。其中蛋白棒來自於贊助體系中的賽事支持商GNC(健安喜),而鹽丸則是組委會向康比特採購的一批只帶有上海馬拉松標識的定製款,產品上並沒有康比特的Logo。
與上海馬拉鬆開賽同一天,由跑能贊助的
合肥馬拉松也鳴槍開跑,這是這家國內專業能量補給品牌非常看重的一場賽事。
「粗略一算,這次合肥馬拉松,跑能的現場售賣成果竟然超過去年的北馬博覽會,我都驚訝了。」跑能創始人王利鋒在11月11日的晚上發了這樣一條朋友圈,而在那個周末,除合肥馬拉松以外,還有
鹹寧、
台州的兩場馬拉松賽事採用了跑能的能量補給品。
據中國田徑協會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馬拉松註冊賽事數量為51場,2015年馬拉松賽事官方註冊場次和參與人數增長迅猛達到134場,2016年在體育總局註冊的馬拉松賽事數量翻番達到328場。
在參與人數方面,2014年全國參加馬拉松賽事的人次為90萬,到2015年參與人次達到150萬,2016年近280萬人次參加馬拉松賽事。較2014年參賽人次增長190萬,增長率為211%。
馬拉松賽事在國內呈井噴式發展已持續數年,同時也帶動了國內
戶外用品市場的發展。中國
戶外品牌聯盟(COA)發布的中國戶外用品市場2016年度調查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的核心戶外市場規模為184.4億元,佔市場比重的38%。
但與此同時,運動能量補給食品的市場,還沒有形成真正成規模的消費力。
「國內跑者在參加馬拉松時,更多對跑鞋、手錶、護膝等裝備要求很高,對能量補給沒那麼關注,並沒把它當做一個強需求。」康比特品牌中心高級經理許志告訴記者。
在專業能量補給方面,康比特應該是國內最早研發並生產運動營養補給的公司。從1998年成立到2005年,康比特的產品主要針對國家隊、省市專業隊,舉重、花滑、男籃、男足等項目,2005年開始擴展大眾市場,以健身產品為主,如健肌粉,乳清蛋白粉,這也是康比特目前的主營業務。
許志透露,2008年
北京奧運會時,康比特就作為供奧企業為國家隊提供運動棒,包括兩款產品:能量棒和蛋白棒。但直到2014年,才針對普通
戶外運動人群,推出一款能量補給產品「野行家系列」,此後又在2016年推出「Fast加速系列」。而當時負責野行家系列的項目負責人,正是如今跑能的創始人王利鋒。
帶著在康比特的經驗,王利鋒在2016年6月成立了北京跑能運動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為廣大運動人群提供運動營養食品、運動營養補劑,主要產品包括能量膠、能量棒、鹽丸等。仍處在創業期的王利鋒,在各種資源不是很充分的情況下,選擇了馬拉松賽事做切入,主要以現場售賣+推廣的形式。
在跑能的微信商城上可以看到,雙十一期間,全馬標準套餐(4棒+6膠+10鹽丸,贈維生素一瓶)售價為54.60元,半馬標準套餐(2棒+3膠+10鹽丸,贈飯盒一個)售價為30.8元。
「跑能產品是針對戶外運動人群的,但經過多次測算,發現馬拉松賽事能在短時間內將人聚集到一起,效率比較高。」王利鋒解釋說,跑能的營收來源分為線上商城、賽事組委會採購、賽事現場售賣。
國內全程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賽事加起來一年有數百場左右,其中約120場會採購跑能的產品,組委會採購的收入也佔到跑能總營收的近50%,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跑能營收約500萬元,在王利鋒看來,組委會採購市場的空白還很大。
而較早推出能量補給產品的康比特在近兩年也加大了對
跑步市場的投入。許志告訴懶熊體育,目前Fast加速系列產品還是以介入賽事為主,產品處於推廣階段。今年的北京馬拉松,康比特作為能量補給的贊助商,向北馬提供了16萬支能量膠、4萬個能量棒以及4萬盒鹽丸。
「雖然公司對這塊產品的利潤要求沒那麼高,但贊助一場馬拉松的產品花銷還是很大的,只能有選擇性的贊助。」許志說。除線上商城售賣,康比特在全國各地還有經銷商,同時籤約了不少跑步精英,也能夠充當二級經銷商的角色。
管油勝是康比特籤約的一名專業馬拉松跑者,基本每周跑一次,他告訴懶熊體育,從2016年5月份開始使用康比特的Fast加速系列產品,一般情況下,跑前一晚1個能量膠+鹽丸+1包飲料,比賽當天早餐1個能量棒+1個能量膠+半包鹽丸+1片電解質,賽前半小時1個能量膠,比賽途中再適當補給能量膠。「很多人認為能量補給是為專業運動人群提供的,但我覺得普通人參加馬拉松時更需要補給。」管油勝說。
「我第一次跑馬拉松是2013年的北京馬拉松,當時組委會提供的是士力架、香蕉和運動飲料,其實士力架不是短時間能消化的食品,但又沒有其他補給。2014年的
大連馬拉松,途中補給站非常少,跑到後半程真的特別餓。」劉洋表示,如果現在參加馬拉松比賽,一定會吃能量膠等補給的。
曾為
襄陽馬拉松服務的賽事經理李源向懶熊體育透露,國內馬拉松賽事大概從2015年開始有意識地向跑者提供能量膠,組委會採用招商贊助+採購的形式較多。通常情況下,一場馬拉松報名人數1-3萬人,半馬參與人數約參賽人數的1/3,全馬人數約為參賽人數的1/5,能量膠單價在3-8元之間,若每人1-2個能量膠計算,總價往往在10萬元之上,對於生產商來說這是非常高昂的一筆成本,所以很難以純贊助的形式引進,採購的形式較為普遍。
然而,雖然看上去市場仍然十分廣闊,但對於康比特和跑能這些國內公司最為尷尬的一點是,作為跑步產業消費升級的一部分,能量補給食品不但並未形成剛需,而且市場還要受到國外品牌的強力擠佔。
根據多方諮詢,目前國內能量補給市場上主要有三種品牌:跑能、康比特和
美國品牌GU,國內GU的代理商很多,在跑能眼中,最大的競爭對手就是GU。
跑馬拉松要吃的能量補給食品,運動消費升級的剛需OR偽需求?
而在詢問多名跑馬愛好者後了解到,他們自己購買能量補給時幾乎都會選擇GU品牌。
「一般國內馬拉松賽事提供的能量補給是康比特和跑能品牌,我自己經常購買的是美國品牌GU能量膠,」經常跑馬拉松的姜玉瑾說,「現在我跑馬拉松基本不吃能量膠,但參加
越野跑的時候會吃一些能量補給。」
現在看來,每年全國超過400場的全馬和半馬賽事,跑能可佔到約120場,康比特佔到約15場,再除去個別賽事組委會選擇GU品牌,還有大約三分之二的賽事缺少專業的運動能量補給品供應。然而,這看似巨大的市場空間,背後並不是必不可少的剛需,更多是組委會為了能在眾多賽事中以更好地服務脫穎而出,選擇為選手提供免費的能量補給。
許志透露,現階段組委會方面還是想得到免費贊助,但贊助一場馬拉松的成本實在不是小數目。
負責康比特全國市場的營銷總監陳功飛向懶熊體育表示,國內現階段馬拉松賽事很多,跑者實際吃能量補給的並不多,看似市場空間很大,但市場容量還很小。2017年康比特的能量補給佔國內跑步市場的20%-30%,一方面公司做品牌推廣,另一方面還需跑者主動認知能量補給的重要性。
在馬拉松外,鐵人三項、
自行車、
登山、
徒步等也是能量補給主要針對項目,但相比馬拉松的參與人數,其他幾項運動的人口顯得非常渺小。對於目前只做能量補給的跑能來說,一旦馬拉松賽事飽和後,市場將淘汰掉一批賽事,那麼將直接影響到跑能的營收。
儘管當下全國的馬拉松市場還有待開發,但跑能已經開始為未來做更多打算了。
王利鋒對記者表示,跑能下一步將把目標放在足球領域。中超中甲聯賽
俱樂部屬於足球的金字塔尖,青訓梯隊為中間力量,基數最大的是社會青訓機構。
「由於公司現在只有7名員工,這塊業務進展較為緩慢。我們目前與一個中甲球隊有合作,在社會培訓層面,
深圳的金鷹足球也是我們的代理商。」王利鋒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