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31日,環境保護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範圍》,公布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以下簡稱優先區域)的具體範圍。配合優先區域範圍的發布,環境保護部還發布了《關於做好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有關工作的通知》,對做好優先區域保護與監管提出了具體要求。以上兩個重要文件的發布,對貫徹落實《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年)》(以下簡稱戰略行動計劃),指導做好優先區域保護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義。下一步,我們要根據各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一區一策」,將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一、充分認識劃定優先區域保護範圍的重要意義
劃定優先區域範圍是做好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根本要求。1994年國務院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提出了27個重要區域,1998年發布的《中國生物多樣性國情研究報告》提出了17個生物多樣性保護關鍵地區,但上述區域都沒有落實具體邊界,所以無法制定有效的保護管理措施,影響了保護成效。2012年6月召開的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國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指出要抓好重點區域的生物多樣性保護,這裡的重點區域指的就是優先區域。為落實領導講話精神,提高保護工作成效,環境保護部組織開展了優先區域邊界核定工作,劃定了優先區域範圍,這為制定針對性的優先區域保護措施和監管制度提供了載體,為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劃定優先區域範圍是推動山水林田湖統一保護和修復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對山水林田湖進行統一保護、統一修復是十分必要的。」優先區域的範圍核定打破了行政區域界線,充分考慮了重要生物地理單元和生態系統類型的完整性。優先區域不僅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等多種類型的保護地,還強調這些保護地的連通性,將這些保護地周邊的重要區域,甚至是部分城鎮納入優先區域範圍,保證了生態系統和生態過程的完整性,充分貫徹了山水林田湖統一保護和修復的理念。
劃定優先區域範圍是推動實施最嚴格環境保護法律制度的基礎性工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加大環境治理力度,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優先區域範圍劃定後,對推動落實生物多樣性保護有關法律法規和制度體系提供了基礎。首先,優先區域邊界的落地明確了需要優先開展保護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監管範圍;其次,優先區域的劃定充分考慮了生態系統完整性,對建立地區間生態補償等制度體系,建立陸海統籌的生態系統保護修復機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
二、創新思路,突出重點,認真抓好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
優先區域範圍雖然已經劃定,但區域內保護政策體系不完善、生物資源本底不清、動態不明、保護網絡建設缺乏系統性、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等問題嚴重製約著優先區域保護與監管成效。近期,要結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做好以下工作。
(一)編制優先區域保護規劃,推動形成「一區一策」
各省(區、市)環境保護部門要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優先區域保護規劃編制工作,並積極推動將優先區域保護規劃納入本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爭取政策和資金支持並組織實施。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劃的要求開展優先區域保護和管理,優先區域內新增規劃和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要將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作為重要內容。新增各類開發建設利用規劃應與優先區域保護規劃相協調。在優先區域內全面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戰略,嚴守生態紅線。根據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特點和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研究制定保護和管理措施,形成「一區一策」,努力做到區域內自然生態系統功能不下降,生物資源不減少。
(二)優化優先區域保護網絡,完善保護體系
在開展優先區域內現有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效果評估,分析保護空缺的基礎上,優化自然保護區空間布局。通過新建保護區或提高保護級別等措施,加強對優先區域內典型生態系統、珍稀、瀕危和特有野生動植物物種的天然集中分布區的保護。通過建設生物廊道,增強片段化保護區間的連通性,提高整體保護水平。加強保護小區建設,保護面積較小的重要野生動植物分布地。完善遷地保護體系,科學開展生物多樣性遷地保護。合理布局和建設動物園、植物園、標本館和博物館等遷地保護設施,繼續加強種質資源庫、保存圃和基因庫建設,加快收儲珍稀、瀕危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種質資源和生物遺傳資源。
(三)結合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提高優先區域保護基礎能力
各省(區、市)環境保護部門要配合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的實施,開展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和相關傳統知識調查編目,構建生物多樣性觀測站網,對優先區域保護狀況、變化趨勢及存在問題進行評估。積極爭取並推動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試點項目。聯合相關部門協同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減貧,發展有機食品產業、中藥材產業等替代生計,實現地區脫貧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雙贏。優先支持在優先區域內開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工作。加強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宣傳,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優先區域監督管理。
三、抓住機遇,努力開創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新局面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部署。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係民族未來,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保護生物多樣性。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意見明確將「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國生態系統穩定性明顯增強」確立為主要目標之一。我們一定要把黨中央、國務院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決策部署學習好、領會好,把保護生物多樣性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任務,以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為重點,共同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邁上新臺階。
(一)加強中央與地方聯動,形成工作合力
環境保護部要加強對地方實施保護政策、法規和制度的指導,提供儘可能的幫助和支持,在強化中央部門分工合作、協調聯動的同時,充分發揮地方各級政府作為生物多樣性保護主體的作用,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和任務納入各級政府和部門的相關規劃和計劃中,確保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得到切實保護,生物多樣性喪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
(二)明確優先區域保護責任,實施責任追究
定期組織開展優先區域管理評估和監督檢查,將管理評估和監督檢查的結果向社會公開,並按照《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有關規定,對造成生物多樣性破壞,並涉及上述辦法規定追責情形的相關黨政領導幹部進行責任追究。
(三)多渠道籌措資金,健全生物多樣性保護資金投入機制
各級環境保護部門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的主導作用,積極推動將優先區域納入國家或省級生態補償範疇,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經費納入各級財政預算,逐步建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長效投入機制。積極探索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機制,鼓勵民間資本和社會資本參與優先區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加大對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的信貸支持。
(四)廣泛開展宣傳報導,形成全社會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局面
要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活動,使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明確肩負的責任,並積極組織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行動。同時,要通過廣泛的宣傳,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社會公眾參與優先區域監督管理。
生物多樣性是生命,生物多樣性就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和有關部門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組織實施好生物多樣性重大工程,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監管,為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美麗中國夢」作出應有的貢獻!
後記:201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發布了《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11~2030)》,在綜合考慮生態系統代表性、特有程度、特殊生態功能,以及物種豐富度、珍稀瀕危程度、受威脅因素、地區代表性、經濟用途、科學研究價值、分布數據的可獲得性等因素的基礎上,在全國劃定了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包括32個內陸陸地和水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以及3個海洋及海岸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2013年8月,環境保護部啟動了優先區域邊界核定工作,並於近期正式發布了優先區域範圍,其中內陸陸地和水域優先區域涉及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904個縣級行政區,總面積276.26萬平方公裡,約佔我國陸地國土面積的2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