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
時間:2016年5月30日下午15:00—17:00
地點:恩施亞洲大酒店三樓會議廳
發布單位: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主持人:劉昌勇 七姊妹山管理局總工程師
新聞發言人:
彭宗林 七姊妹山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科研宣教科科長
龍中海 恩施州森林公安局七姊妹山保護區分局局長
劉容新 七姊妹山管理局保護管理科科長
謝海珍 七姊妹山管理局社區事務科科長
邀請媒體:恩施日報、恩施電視臺、恩施晚報、州人民廣播電臺、恩施發布、恩施新聞網(中國·湖北恩施網)、雲上恩施、恩施周刊。
發布會現場。
劉昌勇: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新聞媒體的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
歡迎你們參加由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在這裡舉行的七姊妹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新聞發布會。生物多樣性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是人類衣、食、住、行的源泉,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恩施州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是華中地區重要的「動植物基因庫」。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其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和良好的自然環境越來越受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為建設美麗恩施,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普及生物多樣性知識,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大意義,提高公眾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意識,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新聞發布會。
應邀出席今天發布會的新聞媒體有:恩施日報、恩施電視臺、恩施晚報、州人民廣播電臺、恩施發布、恩施新聞網(中國·湖北恩施網)、雲上恩施、恩施周刊。
應邀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部門有:湖北民院園藝林學學院、州環保局、州林業局、州森林公安局、州藥辦、州林勘院、州林木種苗站、州林科所、州野保站、星鬥山保護區管理局、木林子保護區管理局、宣恩縣林業局。
本次新聞發布會主持人:七姊妹山管理局總工程師劉昌勇;新聞發言人:七姊妹山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科研宣教科科長彭宗林;參加人員:州森林公安局七姊妹山保護區分局局長龍中海、保護管理科科長劉容新、社區事務科科長謝海珍。
在此,我謹代表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對各位來賓和新聞單位朋友們的光臨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今天的發布會主要有三項議程:一是觀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專題片;二是由七姊妹山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科研宣教科科長彭宗林介紹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有關情況;三是由參會的新聞界的各位記者朋友們就生物多樣性保護方面提問。
下面進行第一項,請大家觀看專題匯報宣傳片。
下面進行第二項,由七姊妹山管理局高級工程師、科研宣教科科長為大家介紹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有關情況。
彭宗林:尊敬的各位來賓,各位新聞界的朋友:
大家下午好!今天在這裡,我就大家關注的七姊妹山生物多樣性保護情況發布新聞。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複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它包括遺傳(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為此,我從四個方面就相關情況介紹如下:
一、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歷史背景
1988年,華中師範大學生物系教授班繼德來到宣恩縣長潭河鄉後河村七姊妹山,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植物資源考察,在這裡發現原始珙桐群落3000餘畝,為世界所罕見,並呼籲迅速建立自然保護區。在社會各界的強烈關注和政府部門大力支持下,1990年建立了七姊妹山縣級自然保護區,2002年建立省級自然保護區,2008年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七姊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34550公頃,森林覆蓋率93.8%,主要保護以林麝、珙桐等珍稀動植物為主的森林生態系統和以亞高山泥炭蘚沼澤溼地為主的溼地生態系統。2010年組建管理機構「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下轄椿木營、長潭河、沙坪、雪落寨、龍潭等五個管理站和森林公安分局。
二、七姊妹山生物多樣性現狀
(一)生態系統豐富多樣
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態系統有森林、溼地和海洋等三大生態系統,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分布有森林生態系統和泥炭蘚沼澤溼地兩大生態系統,以及喀斯特地質地貌生態景觀、豐富多彩的森林植物奇觀和溼地風光,生態系統豐富多樣。
(二)物種豐富多樣、珍稀瀕危、原始古老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地處武陵山餘脈,位於地球北緯30度黃金分割線上,由於其特殊的生態區位和良好的地理環境,致使該區域內動植物資源成功避開了第四紀冰川運動的毀滅,成就了該區域內動植物種類的豐富性、原始性、古老性和珍稀瀕危性,被《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計劃》和《中國生物多樣性研究報告》列為中國優先保護領域和具有全球意義的生物多樣性關鍵地區。
據科學考察報告,保護區內現分布有維管束植物183科、752屬、2027種,分別佔全國總科數的53.8%,佔總屬數的23.7%,佔總種數的7.3%。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陸生脊椎動物共355種,佔全省種數的50.8%,其中獸類有67種,佔全省獸類種數的52.9%;鳥類225種,佔全省鳥類種數的49.3%;兩棲類26種,佔全省兩棲類種數的52.1%;爬行類37種,佔全省爬行類種數的53.2%。
保護區內分布有國家珍稀瀕危保護野生植物41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植物28種),佔湖北省重點保護植物種數46種的89.1%;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共57種(其中Ⅰ級5種,Ⅱ級52種),佔湖北省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種數的51.8%。
(三)遺傳多樣性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物種的遺傳多樣性也是很豐富的,專家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內的珙桐進行了採樣,對其分子結構進行分析,與其它地方的珙桐進行比對,就有很大區別。保護區內還分布有優質核桃、獼猴桃等優良種質資源,與其它地區的品種相比,呈現很多優良品質,顯示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遺傳基因的多樣性。
三、生物多樣性保護的主要措施
(一)加強宣教,努力提高人們對資源與環境的保護意識
自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通過樹立宣傳碑牌,刷寫宣傳標語,出動宣傳車,發放宣傳材料等方式加強宣傳。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了《鴿子花開》、《深山的呼喚》等專題節目,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保護黑熊和珙桐等珍稀動植物資源情況進行了詳細報導。在省、州、縣電視臺播出了《尋蹤七姊妹——七姊妹山泥炭蘚溼地探秘》科教專題片,開通了湖北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網站,對保護區資源狀況和工作開展情況適時進行宣傳報導。
(二)加強保護,確保森林資源安全
一是建立完善的巡護管理體系。管理局制定了巡護管理制度,管理站專職負責保護區資源的巡護管理,同時在各村聘請農民兼職森林管護員負責資源巡護,形成局、站、村三級巡護管理體系。
二是嚴厲打擊破壞資源的違法行為。最近三年,保護區處理行政案件20起,處理濫伐盜伐林木刑事案件5起,通過法院判決違法行為人13人;對未經允許進入保護區核心區人員進行調查並作出書面警告處理30起。通過以上嚴厲打擊,保護區內的違法犯罪行為得到了有效遏制。
三是嚴防森林火災。管理局設森林防火辦公室,專職負責森林防火工作;嚴格落實森林防火責任,與相關責任單位和個人籤訂防火責任狀,確保每一個山頭、每一個火災隱患都有人員負責;通過向農戶發放年畫、圍裙、購物袋等方式加強宣傳,提高保護區居民的防火意識;對春節、元宵、清明等重點時段加大巡查力度,嚴格控制野外用火。
(三)加強科研與監測,擴大種群數量,掌握資源的動態變化
1、加強就地保護。自建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我們對保護區內主要保護對象珙桐、紅豆杉、鍾萼木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和泥炭蘚溼地進行就地保護,栽植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珙桐、光葉珙桐、鍾萼木和紅豆杉共6萬株,栽植珍稀植物天師慄0.2萬株,栽植觀賞植物辛夷花1萬株,人工繁殖和恢復泥炭蘚沼澤溼地面積10畝。通過以上措施,保護區內珍稀植物資源種群數量得到了增加。
2、強化資源監控,及時掌握資源與環境的動態變化情況。建立了氣象和水文監測站各1處,建立固定監測樣地13個,大型監測大樣地1個,建立16條固定監測樣線,安放紅外自動監測相機120臺,對保護區內的動植物進行長期監測,了解動植物的種類、數量、分布等綜合情況。同時,我們還與中南民族大學,湖北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湖北民族學院等科研院校長期合作,重點是調查摸清保護區內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現狀、生態系統的演替情況和對環境的影響評價。通過以上工作的開展,我們對保護區內的生物多樣性變化情況做到了及時掌握,為科學制定生物多樣性保護規劃提供依據。
四、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的主要挑戰
(一)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自然保護區的建立,限制了對各種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在一定程度上壓縮了社會經濟發展空間,如何處理好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如何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是我們面臨的一大挑戰。
(二)生物多樣性退化
據科學研究資料,每天約有100多種生物在地球上絕滅。由於人們的過度獵捕和生存空間的被擠壓,華南虎等大型貓科動物不見蹤跡;有監測記錄的林麝、黑熊、大靈貓、蘇門羚等保護動物雖然有分布,但種群數量稀少,棲息空間狹窄,令人憂心。總的來說,人類的過度開發,破壞和擠壓了動植物的生存空間,導致了生物多樣性的退化。
(三)全民保護意識有待提高
生物多樣性保護,需要得到每一個公民的理解、支持與認同。但電擊捕撈、安放鐵夾、掠奪性採集等行為時常發生,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巨大破壞。努力提高全民保護意識,使人們自覺參與到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中來,將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
謝謝大家!
劉昌勇:下面進行第三項,請記者朋友們就七姊妹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生物多樣性成果方面提問,請提問的記者舉手示意。
雲上恩施:通過剛才的短片及介紹,七姊妹山的保護工作是比較好的,成果是顯著的,生物多樣性和環境得到很好的保護,是否意味著不能進行資源開發,怎樣在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同時轉化成經濟資源?
劉容新:自然保護區一般都實行「三區」管理,即把保護區劃分為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本個區域。七姊妹山總面積為34550公頃(其中核心區11560公頃、緩衝區11700公頃、實驗區11290公頃),每個區域各佔三分之一。
自然保護區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的生態系統以及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劃分出的核心區是嚴格禁止進行一切開發活動的,緩衝區除可開展科學研究觀測活動外其它也是禁止的。核心區和緩衝區作為林地紅線是劃為一類林地保護管理的,屬於限制開發區,也就是意味不能再開發利用了。但是,在自然保護區實驗區內,在不破壞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的前提下,是可以開展一些如生態旅遊、資源利用等一些生產經營活動的,但前提是必須嚴格按相關程序審批,不能無序開發。
恩施電視臺:雖然各部門現在都在強調保護野生動物,但有些餐館提供野味菜餚,你們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龍中海:首先,非常感謝記者朋友提出這樣的問題,野生動物進入餐館並作為菜餚端上餐桌是件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社會十分關注的一個問題,我沒有進入過記者朋友說的這家餐飲就過餐,但有時在餐館吃飯時也看見過這樣的行為,且客人不惜重金購買食用,所以決對相信你說的是真實的。雖然椿木營集鎮不屬於保護區範圍,但作為從事自然資源保護工作的職工,一是我們做到自己及家人不食用野生動物,二是對食用野生動物的行為內心感到十分排斥和痛心。
先前,新聞發言人在發言過程中已作介紹,我們保護區是一個森林生態類型保護區,蘊含著非常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可能大家都知道,世界上80%的生物都存在於森林生態系統中,並有著重要的利用價值,有些生物及微生物我們還不知道如何利用,我們只有保護好,讓我們的後代去發掘、發現他們的利用價值。本著這樣的觀念,我們在保護野生動物過程中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監測、摸清底數,保護區自成立以來,在核心區、緩衝區、實驗區共安裝紅外監測相機120餘臺,按照每月收集一次數據的頻率,收集整理相關資料,才形成了前面所說的動物種類等信息,逐步摸清家底。
二是加強巡護、盡力保護其生存環境不受破壞。我們依靠管理局建立的「局、站、點」三級巡護管理體系,不斷加強巡護巡查,尤其注重對進山車輛和人員的管理,一旦發現違規進山人員,及時進行勸離,對通過紅外監測相機發現的進山人員,查明進入原因,並下達書面警告。
三是加大打擊力度、震懾違法行為,近年來,辦理亂捕濫獵案件2起,行政處罰2人,巡查中發現、收繳鐵貓、鋼絲網套、電網等10餘起次。通過案件的辦理,加上平時法律法規的宣傳,保護區內農戶的保護意識不但提高。
在此,也借這個平臺,我們再次呼籲全社會自覺形成愛護、保護、拒食野生動物的意識和氛圍,樹立文民的生活風尚,徹底擯棄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
恩施晚報:在七姊妹山加大對保護區宣傳的同時,也給不法分子提供了一些相關信息,對此有什麼看法?
彭宗林:從兩個方面回答你的問題:
一是保護區內有完備的資源巡護管理體系,保護區內安裝了120臺監測相機,設計了26臺巡護線路,聘請了33名農民護林員,不僅加強了野生動物監測,也對進入保護區內的不法分子進行了有效監控,一旦發現,將嚴厲打擊,不會給不法分子違法的機會。
二是我們宣傳的目的是呼籲人們關心、關注和保護我們僅有的野生動物資源,努力提高人們保護區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意識,如果社會公民的野生動植物保護意義得到了提高,那我們的宣傳就具有正能量,所以,真心希望我們的媒體朋友加大對保護野生動植物的宣傳,努力提高全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
州人民廣播電臺:看了短片,仍有一些可愛的動物倖存,生活在保護區,有一個疑問,現在在這種自然條件差、數量少的情況下,請問保護區採取那些措施保護這些動物?
彭宗林:首先,作為我們保護區來說,我們已經提到,主要就是加強巡護管理,嚴厲打擊亂捕濫獵的行為,同時,加強宣傳,努力提高保護區及其周邊社區居民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
其次就是擴大它們的棲息繁衍空間,因為這些動物現在的生存空間其實相當狹窄,主要集中在保護區七姊妹山核心內這片僅8萬多畝的狹小範圍內,我們將爭取國家政策,加大保護區內的生態移民,增加野生動物棲息空間,還野生動物一片淨土;
第三就是要努力提高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不僅我們保護區及其周邊的居民來保護區它們,而且要讓全社會都來關心它,關注它,保護它,不要隨便侵犯或侵佔野生動物的家園,更不要亂捕濫獵,這些大型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才會逐步擴大。
我相信,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這裡的野生動物種群數量將會越來越大,這裡野生動物的明天會更美好。
恩施日報:關於鶴來公路穿越七姊妹山帶來的法律方面的問題,項目是否穿越了核心區、緩衝區?鑑於這是省州重點工程,管理局做了哪些方面工作?目前有什麼新的情況?是否得到國家批准。
彭宗林:為解決鶴峯縣的交通問題,在恩施州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關心下,我們依法依規爭取這個項目。首先,鶴峯縣的高速路、二級路改造和電力工程建設等項目實施的地方都處於保護區緩衝區內,所有建設工程都存在法律障礙,因緩衝區內不得從事工程建設。經過六年的努力,2015年國務院已批准保護區功能區劃調整,將高速公路建設區域調整為實驗區,已不存在法律障礙,而且國家林業局已進行了鶴來高速公路和二級公路改造工程行政審批,省林業廳已完成相關林地佔用審批。今後,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將根據工程設計進行監測管理,防止在施工過程中對生物多樣性造成新的破壞,同時,保護區將繼續做好服務,盡到我們的職責。
恩施發布:現在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請問保護區是怎樣協調保護生物多樣性與生態旅遊開發二者間的關係?
謝海珍:大家好,我相信很多在場的朋友看了我們今天的生物多樣性成果展示都有想去七姊妹山看一看的想法。我想這就是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的魅力所在,也是國際《生物多樣性公約》所提到的生物多樣性的價值所在(經濟價值、生態價值、美學文化和娛樂價值),七姊妹山優美的自然風光正在向世界展現出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美學價值。
關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旅遊開發的關係怎麼協調,我用一句話回答,即「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兩者是互相促進、互為依存的,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資源是最寶貴的旅遊資源,維護生物多樣性是生態旅遊開發的責任和目標。
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認真對待七姊妹山的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態旅遊開發工作。提出了「三提升一利用」(提升資源保護能力、提升科研宣教能力、提升社區管理水平、利用好生態資源)的發展理念,把生態資源開發利用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予以落實。要協調好自然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和生態旅遊開發的關係,應該遵循以下四條原則。
首先是堅持依法開展生態旅遊的原則,嚴格控制生態旅遊的空間範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章第二十七條、二十八條、第二十九條分別規定: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是保護對象有典型代表性,保存完好的天然狀態生態系統和珍稀瀕危動植物的集中分布地,是整個保護區的嚴格保護地段,這個區域嚴禁開展任何形式的旅遊活動;緩衝區是核心區和實驗區的過渡地帶,主要作用是保護核心區,使其免受外界的影響和破壞,起到緩衝的作用,可以進行某些科學實驗,教學實習、採集標本等活動,但禁止任何形式的經營性活動;實驗區主要是綜合利用自然資源的地段,可以開展科學考察、研究、實驗、教學、旅遊等活動。
其次,堅持保護優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嚴格控制生態旅遊項目。在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首先應考慮旅遊開發是否影響生物多樣性的保護、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堅持「五不」,即不上破壞保護對象的項目,不上有礙保護管理的項目,不上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不上與自然景觀不協調的項目,不大興土木,廣建人文景觀。
第三,堅持堅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嚴格控制生態旅遊開發秩序。根據《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法律規定,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驗區開展參觀、旅遊活動的,由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提出方案,經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後,報國務院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自然保護區組織參觀、旅遊活動的,必須按照批准的方案進行,並加強管理。旅遊業發展日新月異,「全域旅遊」等旅遊新概念的興起,給我們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新的思考。這需要我們查清七姊妹山的可開發資源,明確定位方向,開展專門研究。做好頂層設計,統籌規劃,有序開發。把握好「先規劃,後開發」的原則,保證自然資源不受破壞,生態環境不受影響。為此,保護區管理局於2015年10月31日召開了七姊妹山保護區總體規劃專家諮詢會,聘請了國內部分不同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為七姊妹山保護區的發展出謀劃策、指點迷津,以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制定出七姊妹山新的十年總體規劃,確保規劃更科學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推動保護區的產業發展、生物多樣性保護、民俗文化等各方面的深度融合,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水青山」圍繞生態資源保護做文章,建設現代農業觀光、科普學習、農耕體驗、生態休閒為一體的旅遊產品,不盲目開發,不過度開發。
第四,堅持科學監測的原則,嚴格進行生態旅遊環境影響評價。這是自然保護區開展生態旅遊非常重要的一項,實施監測計劃,確保生態旅遊在保護區進行良性的循環。要在保護區建立生態旅遊評估制度,事前對現有的資源進行監測和評估,確定當前生態環境質量和承載量,根據環境條件制定相應的旅遊發展規劃;事中把生態旅遊活動置於生態環境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採取必要的科學監測手段,確保自然資源得到充分的休養生息。
生態旅遊是人們回歸自然,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的最佳方式之一,我們將在以後的工作中以「尊重自然、保護自然、順應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推動生態旅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深度融合,為建設「天更藍、山更青、水更淨」的美麗恩施做出新的貢獻!感謝您對七姊妹山自然保護區的關心和關注謝謝!
恩施新聞網:請問保護區目前實施的生態建設項目情況如何?
劉容新:七姊妹山如此多樣的生物多樣性,本身自然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是基礎,但也得益於國家生態項目的投入。七姊妹山保護區成立以來,保護區管理局作為單獨的項目實施單位,從2011年起開始實施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二期工程。整個項目實施的時間將延伸到至2020年共計十年時間。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對現有保護區及其周邊地區天然林的保護,包括常年聘請護林員開展常年巡護管理,對可以造林的地方適當進行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對保護區範圍內的國家生態公益林進行生態公益林補償。幾年來,保護區每年聘請森林管護人員近50名對保護區內的森林資源進行管護,橫向到邊,縱向到人,使保護區內的每片山林、每條線路都有人看護,開展了人工造林5000畝,封山育林6.5萬畝,對保護區內的居民開展生態公益林補償累計達到2283萬元。同時目前保護區基礎設施二期項目也在同步實施中。通過上述項目的實施,有力的推動了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的順利開展。
恩施周刊:七姊妹山保護區還有部分農戶,人類生活環境對保護區動植物有一定影響,請問保護區採取哪些措施協調兩者間的關係,達到雙贏的結果。
謝海珍:(《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禁止任何人進入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內原有居民確有必要遷出的,由自然保護區所在地的地方人民政府予以妥善安置。)
黨中央、國務院、省、州各級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各級黨委政府都明確的將自然保護區的貧困人口列入搬遷對象,湖北省林業廳也明確要求自然保護區準確把握形勢,充分認清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切實做好基層扶貧搬遷對象的調查、核實、申報工作,做好與當地發改、扶貧等部門的對接,爭取支持,全力協助當地政府做好這項工作。2015年11月,我局向州政府送呈了《關於將七姊妹山保護區核心區農戶列入移民搬遷安置對象的請示》得到了州政府領導的高度重視,州長劉芳震、常務副州長周靜、副州長馬尚雲、馮忠澤、程水源等同志明確批示:根據中央、省、州的統一部署,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不落一人,這是當前頭等大事,對自然保護區內困難農戶的幫扶需要給予政策扶持,從保護區發展要求來看,核心區要建成無人區,實現精準扶貧與保護區建設發展的有機結合,十分必要。易地扶貧搬遷具體措施:
(1)搞好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調查。為了做好保護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我局對保護區範圍內的貧困對象進行了全面調查,按照「全面覆蓋,精準到人」的原則,逐村逐戶對保護區所有農戶進行建檔立卡。完善精準識別、動態管理機制,與當地政府發改、扶貧部門做得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共同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對象調查工作。
(2)堅持把生態補償作為精準扶貧的有力支撐。一是努力實施退耕還林項目,引導核心區農民發展木本藥材、乾果等種植業,將原有土地全部退耕還林,培育後續產業,解決易地搬遷農戶的後顧之憂;二是實施天保工程,將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按規定程序足額兌現給農戶,每年兌現農民生態公益林補償資金560萬元;按照天保工程森林管護的要求和森林資源保護的需要,利用天保工程管護費就地將部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轉化為森林管護員,促進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脫貧致富。
(3)全力爭取各級政府支持,密切配合做好易地搬遷工作
自然保護區內不少貧困人口生存環境惡劣,特別是核心區農戶,不能實現就地脫貧,對於這部分人,根據相關規定,實施異地搬遷。保護區管理局積極向各級政府匯報,爭取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護區管理局易地扶貧工作專班定期參加宣恩縣人民政府精準扶貧專題會議,定期到轄區內各鄉鎮人民政府交流情況,切實加強溝通協作,同時向州人民政府辦公室、州發改委、州扶貧辦、州林業局等部門及時將工作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進行匯報,確保核心區居民的移民搬遷工作得到各級政府部門的大力支持。
劉昌勇:人類和其它生物都是地球的主人,保護生物多樣性,使人和其它生物和諧共存,共享美好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追求。讓我們共同攜起手來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為建設美麗恩施,推進生態文明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
由於時間關係,記者提問環節到此結束。各位記者對七姊妹山保護區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果還有需要深入了解的,請會後與我們聯繫。衷心感謝各位領導和各位朋友的光臨,祝大家工作順利,身體健康,謝謝!
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