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唐代六板耳鐵釜及鍘刀

2020-12-12 全景山東

   

  唐代六板耳鐵釜及唐代鍘刀。

  近日,樂陵市西段鄉李小安村村民在進行農田土地平整時,挖出一件六板耳鐵釜,後經山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唐代鐵釜。根據鐵釜器物形制特徵,初步判斷該六板耳鐵釜為唐代時期的行軍炊器,而這種唐代六板耳鐵釜在德州市境內尚屬首次發現。

  樂陵市位於德州市北部,漳衛新河(古鬲津河)南畔,古蹟眾多、歷史文化資源豐富。

  據樂陵市文獻資料記載發現,出土六板耳鐵釜的李小安村農田一帶,曾經存在漢代「重合城」遺址和唐代「樂陵城」遺址。出土六板耳鐵釜的農田地勢較高,以前是一個自然淤積形成的高土崗子,後來被當地村民取土還耕,目前地表仍然散落著一些青磚和灰陶片。

  專家介紹,這件六板耳鐵釜器身表面布滿鏽跡,重約30公斤,上口微斂,方唇,折沿,短頸,折肩,弧腹,圜底,成半球狀。上口徑約41釐米,通高約27釐米,腹壁厚約1.5釐米。距口沿下約6釐米處外壁上,環繞肩部對稱鑄有一匝六隻方形板耳,耳長約9釐米、寬約4釐米、厚約1釐米,耳間距約16釐米。該鐵釜造型古樸、比例勻稱、澆鑄規整,是一件整體保存較好的實用鐵質炊具。釜又稱圜底鍋,為古代日常炊具,鐵釜自秦漢以後逐漸得到廣泛使用。

  據介紹,德州市處於魯西北黃河衝積平原,地勢低洼,歷史上河道縱橫、水患頻發,在這樣的自然地理環境中,鐵器本身極易鏽蝕,早期器型完整的實用鐵器存世很少。這件六板耳鐵釜埋藏地下歷經千年保存如此完好實屬難得。

  此外,一同出土的另一件鐵器,殘長約60釐米,由於鏽蝕、殘損嚴重,經山東省文物鑑定委員會鑑定為唐代鍘刀。

  此次唐代鐵釜及唐代鍘刀的出土,為揭示當地的歷史經濟文化狀況、研究我國古代冶鐵、鑄造工藝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目前,該六板耳鐵釜已被樂陵市圖書館收藏。

相關焦點

  • 扎魯特旗發現遼金時期「行軍鍋」——六耳鐵釜
    日前,巴雅爾吐胡碩鎮牧民烏格德樂呼在自家草牧場放牧時無意中發現兩件鐵質文物,並上報鎮政府。旗文物管理所及旗文化綜合執法局工作人員經鑑定為遼金時期六耳鐵釜。
  • 九陽第四代鐵釜電飯煲:四大創新解決消費者
    隨著時代進步和潮流變遷,電飯煲經歷了從機械式控制,到電子式控制,到微電腦控制的技術發展階段,但消費者漸漸發現,做飯越來越快捷,卻越來越難品嘗到撲鼻米飯香。2017年9月1日,九陽正式宣布推出九陽鐵釜新品——九陽第四代鐵釜電飯煲,一舉引起消費者良好反響。
  • 詩詞裡賞文物——釜
    這首膾炙人口的七步詩中提到的「釜」,究竟為何物?「釜」為一種器物,圓底無足,釜口為圓形,直接用來煮、燉等,可算是「鍋」的前身。 在湖南玉蟾巖遺址出土了我國目前已知最早的陶釜。陶釜可看作人類飲食史上最早的鍋,人類利用陶釜烹煮食物,做成一鍋燴,也叫做「羹」。
  • 平原縣出土唐初石佛造像 規模德州屬首例
    近日,平原縣水務局函宇工程施工公司在龍門水庫工程施工中,在地下4米處發現一批石佛造像。經文物工作人員清洗整理,發現這批石佛造像共有6尊,其中青石造像碑一尊,漢白玉石造佛像5尊,年代為唐代
  • 開蓋聞香 九陽第四代鐵釜電飯煲喚醒國人灶燒飯記憶
    2017年9月1日,中國廚電領軍品牌九陽正式宣布推出九陽鐵釜新品——九陽第四代鐵釜電飯煲,一舉引起消費者良好反響。
  • 特賣| 給我一個琺瑯鐵釜,還你一桌滿漢全席!
    最近她喜歡上一款功能全面、顏值超高的琺瑯鐵釜鍋,為她的廚房增色不少。飯煲大概是中國家庭最常用的廚房小家電了,一款集顏值、多種功能於一身的飯煲可以讓整個廚房的生活氣息更佳宜人。超高顏值且煲湯、煎炸、燉煮樣樣都行的九陽新款琺瑯鐵釜大概是目前最能滿足我需求的廚房好幫手。
  • 豐盛而美好的一餐其實很簡單,一罐鮮米、一口琺瑯鐵釜T9S足矣!
    我在做飯的時候特別愛使用琺瑯鐵釜T9S,因為它的琺瑯的內膽不會與食材發生化學反應,可以保證原汁原味,同時可以均勻而迅速的加熱食材,具有非常好的保溫性能;電磁爐、電陶爐都可以使用!還有各種菜餚所需要燉、炸、燜、煮,這口琺瑯鐵釜T9S樣樣在行哦。
  • 舟山打造海上「加油站」 在國內尚屬首次
    舟山打造海上「加油站」 在國內尚屬首次 2014年04月09日 04:00:32   浙江日報舟山4月8日電舟山港綜合保稅區經過半年多的研究論證,於今年1月下旬起進行的保稅燃料油外錨地供油試驗,從今日起進入常態化運作,這在國內尚屬首次
  • 德州的古遺址
    1978年文物普查,神頭鎮先後發現並收集出土文物有佛龕、漢陶罐、耳杯、銅鍅、王莽貨幣「大黃布千」「漢五銖」等文物30餘種。後石莊以南斷崖處有大量的陶片瓦礫,有明顯的灰土層,「大黃布千」、漢陶罐就是在此發現的。為此,把這一帶定為古厭次遺址,漢代是陵縣歷史上的繁榮期,漢遺址分布較廣,出土的漢代文物也較多。
  • 300輛哈雷機車「騎」聚仙女山,國內尚屬首次
    10月9日,2020重慶武隆仙女山首屆機車音樂文化節在仙女山激情開跑,300餘輛「身價不菲」的哈雷車隊、400名騎士齊聚武隆仙女山,開啟了一段3天2晚的世界自然遺產之旅,如此規模之大、數量之多、規格之高的騎行賽事在國內尚屬首次。
  • 好米還要配好鍋,九陽琺瑯鐵釜引領廚房新風尚
    勻熱方面,大火力搭配琺瑯鐵釜,使得勻熱性提升一倍,同時米粒吸水差小於1%,只用輕輕一按,即可得到顆顆飽滿的飯粒。獨創性的增香升級,擁有93°恆溫情況下3分鐘增香的專利技術,可以充分釋放米粒之間的香味物質。
  • 儋州驚現漢代四耳銅鼓 承載海南與大陸的文化脈絡
    本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不僅摸清了我省文物藏品總量,也有為數眾多的珍貴文物得以確定,為此,國家文物進出境審核海南管理處聯合本刊開闢專欄,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展示我省可移動文物普查的重要發現,以饗讀者。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上下五千年燦若星河的輝煌文明中當首薦青銅文化。
  • 都是「本丸釜」,相煎更需急
    時隔1年零4個月,這枚商標因指定使用在廚房容器;鐵鍋;烹飪鍋;煎鍋;烹飪用非電高壓鍋;保溫瓶;隔熱容器」商品上,與引證商標第19173513號「本丸鐵釜」商標構成近似,被國家知識產權局予以駁回。面對九陽公司「本丸鐵釜」的在先權「攔截」,美的集團隨即提起了無效宣告請求。但是截至該案審理前,引證商標仍然為在先有效商標。在美的集團提交的證據不足以證明申請商標具有區別於引證商標的可註冊性,國家知識產權局據此駁回了其覆審申請。
  • 鼎甑甗鬹鬲釜斝,傻傻分不清楚的古代炊具
    相當於現代的蒸屜,深腹似盆子,有些有耳有些無耳,底部有鏤空的網眼。通常與鬲或釜等炊具合用,用來蒸飯。很少單獨使用。甑鬲(音lì)。深腹袋足(又稱乳足)侈口,用來煮水加熱的炊具,秦以後已經不再出現。喜歡瓷器的朋友都知道的鬲式爐,就是模仿的這個造型。
  •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白頭蝰蛇活體
    無獨有偶,漢中西鄉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並控制住一條黑白相間的蛇,看著比較稀奇,於是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經過工作人員辨認,這是條白頭蝰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
  • 濟南四星級翰林大酒店被摘星 在山東尚屬首次
    濟南四星級翰林大酒店被摘星 在山東尚屬首次 2011-01-09 08:54:00    作者:喬顯佳   來源:大眾網—齊魯晚報   去年,國家旅遊局星評委組織人員到各省暗訪星級酒店,翰林大酒店被查出房間面積不夠。」
  • 中國境內發現寶藏,出土3件古羅馬文物,考古家:都是我們的了
    但是,千百年後的今天,關於唐代的很多文化以及傳承都丟失了,甚至國人一開始不知道唐三彩是唐代之物。更令人奇怪的是,50年代中國境內發現了一處寶藏,寶藏出土了非常多的稀世珍寶,其中有3件是古羅馬文物,當時考古家便說「管它什麼古羅馬文物,現在都是我們的了,是我們國家的財產了」。
  • 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珍稀蛇類白頭蝰蛇
    近日,在位於陝西漢中西鄉的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首次發現蛇類中古老且珍稀的物種白頭蝰蛇活體。西鄉縣大河鎮河西村村民偶然發現一條奇怪的大蛇,立即向陝西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報告。經過工作人員實地查看論證,該蛇為白頭蝰毒蛇,全長約30釐米,背部呈黑褐色並有朱紅色橫斑,蛇頭白色呈箭頭三角形,周身完好,活動自如。據了解,白頭蝰蛇是世界爬蟲界公認最令人頭疼的毒蛇之一,是我國現存27種毒蛇中最致命的一種,世界罕見。它屬於蝰科中的原始類群。
  • 美軍投入日本救災 「魚鷹」直升機參與尚屬首次
    美軍「魚鷹」參與日本的救災行動尚屬首次。據報導,隸屬日本衝繩縣美軍普天間機場的MV-22「魚鷹」定於18日從山口縣美軍巖國基地起飛,抵達熊本縣的陸上自衛隊高遊原分屯地後裝載物資運往縣內的南阿蘇村。日媒指出,這是「魚鷹」首次被用於幫助日本救災。此舉旨在凸顯日美同盟關係因安全保障相關法得到進一步加強。
  • 德州撲克大賽首因涉賭被立案 玩家對涉賭存異議
    德州撲克「地下江湖」何去何從  剛剛過去的這個周末,南京警方宣布當地舉行的2015年中國(江蘇)德州撲克大賽涉嫌賭博。由於規則簡單、刺激有趣,起源於國外的德州撲克近年來風靡全國,各地的德州撲克俱樂部涉賭被查的案件時有發生,但是大型德州撲克賽事因涉賭被立案調查,這在國內尚屬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