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二日晚,臺北美食勝地圓環的老字號麻油雞「來興號」老闆許文照父子在攤檔合影留念。「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系老臺北繁榮的象徵,百年圓環的美食亦是老臺北人的共同記憶,然而因經營商販舉步維艱,當晚臺北圓環送走最後一夜,從此百年風華作古,炊煙再起無期。許文照老先生七歲便開始在圓環經營麻油雞,如今已五十三載。 中新社發 鄒輝 攝
七月二日晚,臺北市長馬英九在臺北圓環與民眾共品最後一口美食。「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系老臺北繁榮的象徵,百年圓環的美食亦是老臺北人的共同記憶,然而因經營商販舉步維艱,當晚臺北圓環送走最後一夜,從此百年風華作古,炊煙再起無期。 中新社發 鄒輝 攝
七月二日晚,臺北民眾在圓環各家小吃攤前排隊爭品圓環「最後一口」美食。「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系老臺北繁榮的象徵,百年圓環的美食亦是老臺北人的共同記憶,然而因經營商販舉步維艱,當晚臺北圓環送走最後一夜,從此百年風華作古,炊煙再起無期。 中新社發 鄒輝 攝
中新社臺北七月三日電 題:百年圓環風華作古 炊煙再起欲待何時
中新社記者 鄒輝 陳立宇
圓環,老臺北繁榮的象徵,有「北有圓環,南有龍山寺」之說。百年圓環的美食,亦是老臺北人的共同記憶,寄託著他們對老臺北的共同情感。
二日晚,是臺北圓環的最後一夜,因經營商販舉步維艱,圓環正式吹熄燈號。至此,百年圓環風華作古,炊煙再起尚無定期。
臺北人爭品「最後一口」
一碗淋上濃濃五花肉香的魯肉飯,外加一盤蚵仔煎與花枝羹,這種只有在圓環享受到的鄉土情懷,真的讓臺北人滿足到心底。
可惜這種情只能留在臺北人的腦海裡了!二日是圓環最後一天營業,臺北人很多一早就來到這裡品嘗最後一口「美食」。記者晚上八點左右來到圓環時這裡「人滿為患」,各家老字號小吃前都排滿了長隊。
臺北市議員陳玉梅二日晚間在圓環舉辦活動,號召民眾共同見證圓環小吃的最後一夜。陳玉梅表示,他的父親臨終前,吃到最美味的小吃,就是在圓環買的,這也成為她一生的記憶。陳玉梅還在個人網站上建立了名為「戀戀圓環」的主題網頁,讓民眾在網頁上可以感懷圓環的昔日風華。
臺北市長馬英九特地來到現場,與民眾共品最後一口圓環「美食」。馬英九除了回憶初中時坐公車到圓環大啖美食的經歷外,也表達他對圓環暫時結束感到不舍。
在圓環進門處有人設立了一塊「戀戀圓環」留言板,食客們紛紛留下對圓環的懷念之言。一位署名「老鄰居」的食客留下這樣一行字:臺北圓環快樂與夢想交織的時光,一口濃稠的蚵仔煎,加上麻油腰子的香脆,美食永遠讓人意猶未盡。
老字號商販戀戀不捨
潤餅老店「萬福號」、「順發號」蚵仔煎,賣肉焿的「日月號」,賣四神湯的「吉祥號」,都在圓環屹立半個世紀以上。如今生意蕭條,只得退場歇業,老字號商販們確實黯然神傷,戀戀不捨圓環。
許文照老先生七歲便開始在圓環經營麻油雞,如今已五十三載。至於他的「來興號」麻油雞在圓環最早始於何時,他也記不清,最早是他的母親在經營。
二日晚八點左右在圓環見到許老先生時,他的麻油雞、麻油腰子早已賣完。「今天的客人至少是平時的六倍,老顧客們都想來嘗最後一口!」許老先生說。儘管圓環最後一天營業,許老先生還是起了個大早,一如往常忙碌,只是心裡難免感傷。
許老先生在攤位前猛吸菸,沒有多少表情。林老太在來興號吃了四十年的麻油雞、麻油腰子,二日卻因來得太晚未能品嘗到最後一口,她遺憾不已。「我永遠忘不了麻油腰子的香脆!」臨走林老太對許老先生說。
百年圓環風華作古 民眾期待炊煙再起
百年圓環風華屹立。老圓環早期是一片低洼沼澤,日據時代被規劃成「圓公園」,吸引許多民眾前往休憩,有了人氣,小販們自然也跟著湧入,「江山樓」、「蓬萊閣」等紙醉金迷的場所也倚圓環而立,是騷人墨客、生意大亨聚會的地方。
一九四一年太平洋戰爭,將圓環推入殘破之中,但慘遭戰火肆虐的圓環並未因此而倒下,戰爭過後,圓環靠美食重生。
一九五四年,小販們自行募款規劃,把馬路鋪上柏油,區分個人的攤位,甚至建議在重慶北路上加透明玻璃罩,宛如商店街的型態。此番整頓使得圓環、南京西路、保安街、歸綏街等形成一個當時臺北最大的夜市--「圓環商圈」,盛極一時。
九十年代圓環經歷了兩場大火,圓環從此步入蕭條。而自臺北市政府二00三年改建重新開張後,圓環裡面攤販的生意每況愈下,紛紛出走,以至到了現在吹燈熄號的境地。
臺北市長馬英九二日晚表示,未來臺北市政府府計劃將圓環交由專業公司規劃,並徵求熟悉圓環生態的地方人士意見,共同找出最適合圓環的發展模式,以早日恢復圓環榮景。
馬英九更在現場留下「再出發前的休息與準備,圓環一定會再生,請大家拭目以待!」的筆跡,表達誓讓圓環重生之決心。
臺北人有著共同的期許:圓環風華雖作古,待見炊煙再起時!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