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青縣幾乎全民信仰本教,人口6萬。
巴青縣城到魯布寺的近百公裡山路,始終盤旋於險峰危谷之中,讓人觸目驚心。
(巴青縣縣城)
怒江重要的支流――蜿蜒的索曲河一路相伴。進入魯布寺。
寺院兩側和背後,是高聳入雲的巖石峰尖和隱約可見的雪山。山巖中有許多修行洞。右側山坡上,有一座面積較大的修行室,左側山腳下,是石刻經文石堆。兩道河水分別從雪山深處沿著左右兩側的山溝順流而下。
寺院周圍的山坡上,布滿經幡。天氣晴陰不定,一會兒陽光明媚,一會兒卻又飄起了飛雪。金光閃閃的寺院殿堂,與寺院前方的開闊山谷及遠處的皚皚雪光交相輝映,使這座深山古寺更顯得高深幽遠、人跡罕至。
( 在縣城北側20多公裡的江綿鄉,有個龍嘎寺,是雍仲本教的寺院)
前往千仞萬丈的山巖之上被尖峰環繞的孜珠寺,則要沿著湍急的水流穿過幽深的峽谷及彎曲的河岸,然後沿著陡峭的山路一路盤旋而上。「孜珠」,「六個尖峰」之意,山峰形狀奇特,
寺院背面和兩側尖峰下的山巖中有許多修行洞,寺院眾多殿堂在藍天白雲下金光閃閃,前面大山深谷中溝壑縱橫,極目遠眺,有氣勢磅礴的雪山若隱若現,讓人思緒萬千。
孜珠寺始建於吐蕃時期,據說,它是雍仲本教最古老、最重要的寺院之一。寺院所在的山,叫孜珠山(屬於附近的昌都丁青)。是本教四大神山之一,另外3座是阿里的岡底斯山、林芝的苯日神山和德欽的梅裡雪山。
(東藏孜珠寺,通往象雄的大門,孜珠寺位於西藏東部昌都地區丁青縣著名的神山孜珠山上,海拔4800米左右,是西藏海拔最高的寺院之一,孜珠寺位於西藏昌都地區丁青縣沙貢鄉境內的孜珠山上,離縣城約37公裡。)
時下,對於本教及本教祖師辛饒米沃且誕生於什麼年代,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觀點。在本教歷史中,有「本教祖師辛饒米沃且的誕生地是大食國魏摩隆仁」的記載。也有記載稱本教祖師辛饒米沃且誕生地魏摩隆仁是在阿里岡底斯神山附近。根據辛饒米沃且傳記記載,他從岡底斯山沿馬泉河一直走到西藏東部的工布地區,一路傳教,把雍仲本教傳播到西藏各地,他回到阿里後,為自己的兒子貢查旺且修建了穹隆銀城。
(阿里岡仁波齊附近的穹隆銀城)
將本教稱為「白本教」和「黑本教」,是佛教信徒的命名。按照本教自己的觀點,應稱為「斯巴本」和「雍仲本」。本教也有完整的《甘珠爾》和《丹珠爾》,但佛教認為「這是本教將各種佛法經典轉譯為本教經典」。
對於本教,藏傳佛教很多學者大師有著不同的論述。著名的止貢噶舉上師久典貢布在著作《佛教源流》中稱:「本教的觀點是將印度外道自在天派的觀點引入藏區後產生的一種宗教。」宗喀巴大師的弟子堅俄・扎巴堅贊認為:「本教的觀點和佛教觀點兩方面的內容有許多共同點,也有諸多不同點。」著名的薩迦上師德倉譯師・希熱仁欽認為:「本教所說之『九次第乘』與寧瑪巴有相同之處,在本教歷史記載中也有『藏族前期密宗之圓滿徹悟大圓滿的觀點源於本教』但是,在早期修持前期密宗之士不承認本教與前期密宗相混合的觀點,因此,寧瑪巴之圓滿徹悟大圓滿的觀點並非源於本教。」
(上圖,在東藏的唐卡佔巴南喀與他的二個兒子才旺仁增和白瑪覺尼(=蓮花生大士),佛本【新本教】融合、、)
就本教寺院而言,藏區現存較大的本教寺院,有後藏達竹卡附近的熱拉雍仲林寺、昌都丁青藏東最大的本教寺院孜珠寺。此外,在四川省阿壩州甲絨地區有幾座本教寺廟,規模大的有朗依寺和嘎美寺。
(甲絨地區雍仲拉頂寺)
有關本教的繪畫和雕塑,零星散見於歷史記載。在公元前126年時,西藏首任贊普――聶赤贊普根據執掌國政的需要,興建王宮雍布拉康,在宮內四壁繪製聶赤贊普加冕慶典的場面、以肩膀為寶座撐起國王等內容,這應是藏族自己的畫師所繪製的壁畫。正因如此,在部分本教歷史中,認為雍仲本宗教場道和欽瓦達孜城堡也建於聶赤贊普時代。之後,聶赤贊普、穆赤贊普、丁赤贊普、索赤贊普、邁赤贊普、達赤贊普、思赤贊普這「天赤七王」和止貢贊普時代,也可能建築有城堡王宮或繪畫壁畫等。在「上丁二王」的布德共傑贊普時代,從象雄地區邀請本教師翻譯了許多教典,又重新使本教得以興盛發展。
(巴青縣本教尼姑寺院拙火考試,早晨,零下-10度,2016年)
正如《佛法源流聖賢盛宴》中「其時安住空間天神們,預言你兒出眾是翹楚,就此聞言命名此名稱,民眾齊呼稱布德共傑,建築欽瓦達孜城堡宮」的明確記載,在布德共傑贊普時代,任命如勒傑為大臣,在他的主導下燒木為炭,銷熔各種礦石,冶鍊金、銀、銅、鐵,使當時的工藝技術得到極大提高,由此建築了獨具藏民族工藝特點的欽瓦達孜宮殿。
(阿壩的朗依寺)
根據「本教師以泥土塑造鹿而使其飛向天空」的記載分析,當時西藏本土的雕塑工藝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水準。根據本教歷史的記載,在拓勒贊普、肖勒贊普、果日勒贊普、息勒贊普、特肖勒贊普、莪肖勒贊普「中列六王」時代,本教典籍和五種文明學說都有所發展,各種藝術門類也得到明顯普及。
此後,在薩南森德贊普、德哲波南雄贊、色諾朗德贊普、德果贊普、朗德諾南贊普、色德諾波贊普、德傑波贊普、德振贊的「地德八王」時代,據稱象雄本教教徒開始繪製本教神像和傳說故事。
之後,「下贊三王」都與凡間女子聯姻,就此開始了吐蕃贊普「與民通婚」時代。據稱在「下贊三王」的赤贊囊、赤札邦贊、赤德託贊時代,本教已極為興盛。
(佔巴南喀(新本教))
在當今本教寺院中,還未發現具有吐蕃時期風格特點的繪畫和雕塑。在調查中,發現有公元12~15世紀及以後的辛饒米沃且、左穹(dzogchen)喀京、貢桑嘉堆、辛阿奧噶(白光佛)、佔巴南喀(新本教)、更桑阿果、達拉麥巴(智慧虎)、綽沃左喬喀曲等金銅造像和寧玫西繞尖贊像唐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