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江門6月30日電 題:「泥魚」和「海狗」:廣東臺山令人食指大動的僑鄉美食
作者 李曉春 郭軍
在中國沿海城市,許多海產食材讓人搞不清名字,外形相近的海魚更容易被人混淆。在廣東臺山,當地人將海邊灘涂上常見的彈塗魚細分為泥魚、海狗等不同品種。這些食材一經烹成菜餚,瞬時讓人食指大動。
據了解,臺山人所指的泥魚,實為大彈塗魚,又名跳跳魚、田流(柳)魚,喜歡棲息於河口鹹淡水水域、近岸灘涂處或底質爛泥的低潮區。泥魚的繁殖期在每年的4-9月,盛期在5-7月,其生長速度較慢,從幼苗到成魚一般須經1至2年時間。
「以前趕海,一個魚簍配一根魚竿就可捕到泥魚。魚竿上魚線綁的鉤是特製的,無需任何誘餌,僅需精準拋出魚線,將魚鉤落在泥魚的一側,迅速拉拽,靠迅速收竿時魚鉤在泥面拖行的慣性,將泥魚從泥中勾起。」汶村鎮一老漁民告訴記者,釣泥魚靠的是眼力、經驗和手上的功夫。
後來,大家發現泥魚有鑽洞穴的生活習性,就嘗試著用軟中帶韌的薄竹篾編織成誘捕泥魚專用的小篾籠,趁退潮露出大面積灘涂時去放籠,每隔一個小時左右收一次籠,收籠時僅需將誤入籠中的泥魚倒進魚簍。
「現在泥魚採購價每公斤要90元左右,今天這些剛送到的泥魚,都是從臺山沿海一帶紅樹林灘涂上捕獲的,每一條都圓嘟嘟的,夠肥美。」臺城福臨門酒樓經理駱雅揚介紹,該酒樓最常見的烹飪方法是泥魚煲冬瓜、煎燜泥魚等,因泥魚肉多骨少,吃起來並不費事,從而受到當地眾多食客的追捧。
同樣受追捧的還有另一種體型相近的彈塗魚,當地人稱之為「海狗」,實為青彈塗魚,又名長腰海狗、泥狗。其生活習性、生長環境與泥魚極其相似。與泥魚不同的是,海狗的皮膚體表沒有豔麗的斑點,部分會有小黑斑點。
「海狗不是經常有售,目前在臺山範圍還未聽聞有養殖海狗的,在臺山沿海一帶捕獲的海狗應該都是野生的。近期售價在每公斤150元左右,遇到貨量大時,價格可下降至每公斤90元。雖然海狗的肉比泥魚的少,但部分熟知和喜歡海狗食材的臺山人,一見到有貨都想買些回去烹製。」臺城富城市場一魚檔的負責人麥權章告訴記者。
記者近日在臺城德心圓仔炳飯店用餐時,發現門口海鮮池前的筐裡分別裝有泥魚和海狗。據該飯店負責幫客人點菜的經理介紹,煎燜海狗是臺山最地道的烹飪方式,煎得好的話比煎泥魚更美味,煎熟的海狗魚骨酥軟,可連魚肉一起嚼著吃,是當地人餐桌上較為常見的一道下酒菜。
隨著近年來臺山對沿海一帶紅樹林的擴種和保護,紅樹林及灘涂中生長的小海鮮日漸繁多,越來越多像泥魚、海狗這樣的上好食材,經那些勤於海耕的漁民雙手走進千家萬戶,被烹成菜餚呈現在臺山人四季餐桌之上,那熟悉的口感早已形成讓遊子們心心念念的家鄉味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