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岸派電影意識流

2020-12-25 騰訊網

在新浪潮運動的後期,有一批現代主義藝術家加入到新浪潮的行列中來。為首的是阿倫雷乃、阿蘭羅布一格裡葉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等。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因而得名「左岸派」。這是一個鬆散知識界的社會團體,他們在藝術觀點上趣味相同,都是友誼很深厚的好朋友。

左岸派的藝術家和新浪潮的青年導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拍片了。當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都已經步入中年,他們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複雜,所以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而且他們的影片所表現的題材也比新浪潮寬泛得多:影片有描寫原子戰爭惡果的,有表現印度社會赤貧的,反映的都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世界。左岸派在拍攝手法上極其講究,不拍新浪潮那種即興式的潦草電影。由於左岸派導演更偏重人的精神心智,因而作品一般都有孤芳自賞的意味,觀眾很難完全看懂。但是他們影片中的一些手法和觀念在電影界引起了很大震動,推動了電影語言的更新。

左岸派中的佼佼者是阿倫雷乃。他1943年進入法國高等電影學院學習,1945年曾服一年兵役,退役後開始拍攝記錄短片。1959年,他拍攝的第一部長片廣島之戀轟動了世界影壇。他請法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寫了一個鬆散的,抒情詩式的電影劇本,並用一個虛構的愛情故事構成了影片的主體。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法國女演員和一個日本建築師在廣島邂逅,並產生了一段愛情故事。影片穿越時空的界限,通過兩個人的回憶,深刻地揭示了二戰在亞洲和歐洲給人們留下的創傷。

這部影片被稱為世界電影中的「原子彈」。影片始終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間尋找歷史與意義的平衡點,而且更深刻層次地涉及到了「記憶與時間」這個關於人存在的哲學課題。這一男一女20小時的邂逅相愛,並沒有什麼情節元素,潛意識才是影片的主體。儘管它晦澀難懂,但還是反映了廣島所遭受的慘重的原子彈的創傷,反映了作者鮮明的戰爭立場。這部影片採用了時空交錯的意識流手法,導演把握了視覺與語言的相互補充,構成了一部寓意極深的象徵性電影。

雷乃的另一部電影《去年在馬裡昂巴德》是現代主義意識流的另一部高峰之作,令人很難看懂。整部影片撲朔迷離,人物無名無姓,地點也不明確,一切都被抽象神秘化了。在影片中,時間和空間的現實性被錯置,情節不重要了,敘事也被削弱。回憶和幻象交織,過去和未來錯亂。影片不是按照我們的生活經驗來描寫生活,而是表現一種內在的客觀世界。這部影片問世後對西方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關焦點

  • 法國「左岸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
    法國「左岸派」電影代表人物有哪些?左岸派,是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法國電影的一個派別。在法國新浪潮興起的同時,在巴黎有另外一批電影藝術家,也拍出了一批與傳統敘事技巧大相逕庭的影片。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左岸。因此而被稱為「左岸派」。
  • 淺談電影《兩隻老虎》的意識流:一場張成功內心世界的幻想局
    電影《兩隻老虎》的故事並不複雜,甚至讓人覺得劇情過於簡單,設定也比較老套,想要傳達的內涵三兩句話就概括得出來。反而,電影中潛藏的意識流,有很多可以深挖的角度,讓若塵解讀出了這部電影的另一面。意識流——解鎖《兩隻老虎》的鑰匙!
  • 王家衛導演的電影特色真的很意識流
    王家衛的電影都非常經典,我最熟悉的就是他的《東邪西毒》《一代宗師》《2046》我覺得王家衛的電影特點很容易看出來。如果你看過王家衛導演的《東邪西毒》,你會發現這部電影片段零散,卻靠著電影中張國榮飾演的歐陽鋒、梁家輝飾演的黃藥師、張曼玉飾演的大嫂等的角色的感情故事微妙地串聯起來。
  • 在巴黎左岸,他們用鏡頭記錄流動的愛情
    在被定格的電影時間裡,左岸的戀人,聽見了心碎的聲音。新浪潮電影群像海鳴威說,巴黎是流動的盛宴。然而,在塞納河畔電影人的鏡頭中,這座城市的故事,以一種近乎靜止的方式被記錄下來。巴黎左岸流動的愛情電影,因此在定格的攝影中凝固,在如詩的靜幀裡回歸本質。
  • 《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
    這就是電影《路邊野餐》與我的故鄉印象的夢境般的融合。不過最初看完時,我就像闖入某一個陌生人最平常不過的日常意識的流動中,不知何起,也不知何終。但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直到兩天後的現在,它卻一直讓我回味,我還在男主角那張捉摸不定的臉上尋找著某種意義的表達,被它滲透的情緒感染裹纏。
  • 看電影省錢有妙招 揭秘合肥左岸國際電影城省錢秘笈
    2012年6月份的電影排期出來了,電影《跑出一片天》打頭炮,然後從《冷瞳》到《寶島雙雄》,緊隨其後的是《藍調海之戀》、《痞子英雄》、《畫皮2》等,一個接著一個,足以讓我們目不暇接,不過電影院動輒60、80元的票價讓許多熱愛電影的影迷望而卻步。但你知道嗎,其實25元也可以去電影院看場原汁原味的大片,讓你開開心心的享受電影。
  • 左岸在右手頁
    左岸,成為右手頁,在雜誌中的廣告頁,這就是當前的左岸流行狀態。  據說,能讓年輕女孩子感動到崩潰的事情起碼有三件:一是在咖啡館裡面跟她說《聖  經》,二是做些村上春樹才做的神經兮兮的事情,第三便是開家左岸咖啡館或左岸書店。
  • 《廣島之戀》是阿倫·雷乃長片處女作,是一部極具文學性的電影
    「左岸派」電影的另一個特點,或者說是對電影藝術表現上的貢獻,在於他們的創作中徹底消解了傳統意義上的時空觀念,將西方人(歐洲人)拿手的邏輯的、線性的(電影)時間改變為近乎令人費解的「心理時間」,這也給「左岸派」電影在時空跳躍轉換上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該片既有創作者的獨特風格,又帶有濃厚的文學氣息,被稱作是「西方電影史上從傳統時期進入現代時期的一部劃時代的作品」。
  • 誤殺:結合現實與意識流的懸疑電影 文/王珉
    作為影評專欄作者,我受邀提前在12月5日欣賞了12月13日上映的電影《誤殺》,第一次化身看片負責人的角色,幫助恆業影業召集廈門94旅遊廣播的聽眾們觀影。但自己卻因該片信息量太大而無從落筆,影評一直處於每日更新的狀態,直到12月14日深夜才完成。
  • 編導藝考必看文藝常識基礎中的電影理論知識
    法國"新浪潮"電影運動代表人物: 特呂弗 (1931-1984) 《四百下》(自傳體影片)《槍擊鋼琴師》 19、法國電影的「左岸派」: 時間:50年代末,巴黎塞納河畔聚集了一批文學家出身的電影導演,他們被後人稱作「左岸派
  • 哲學、意識流、藝術,你確定這是6.8分科幻電影?
    「整部電影是講述在探索中敞開心扉,這是一段神話之旅,荷馬史詩般的旅程。」影片導演詹姆斯·格雷談到格雷,就不得不想起他眾多作品透露出的極具浪漫主義色彩的戲劇性衝突。如《小奧德薩》、《兩個情人》等作都可嗅出藝術香味。
  • 巴黎塞納河畔的左岸從來不缺美顏、咖啡和人文
    每年法國人能帶來350億歐元的產值在法國人依靠時尚徵服了整個世界的同時一批一批的帥哥美女作為文化排頭兵也在攻城略地▼新生代的男星文森特·拉科斯特已經獲得了法國電影最高榮譽凱撒電影獎的最佳男主角提名>法國電影這個曾經與好萊塢分庭抗禮的存在逐漸式微但《貝利葉一家》作為文藝喜劇片也是評分極高
  • 走過巴黎,愛上左岸...
    流動的塞納河將巴黎分成了左岸與右岸
  • 《保齡球的意識流》:撇開王小波談他的「門下走狗」
    我們談論陸源的《保齡球的意識流》,也許並著王小波來討論更有意味,不過,成熟的巨人是能獨立行走的,所以這次,我們單獨測評《保齡球的意識流》。書名已經亮出這部書的底牌——意識流。脫去情節的外殼,整本書幾乎是意識流的過程,我們知道中國文學在「意識流」上已經立了幾座大山,陸源如何從這之間尋找出路?
  • [旅途]走在塞納河的左岸
    ——1957年,當加繆的《鼠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他專門請朋友到左岸的圓頂咖啡館來慶賀,可在196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那一天,那一屆的獲得者、傲慢的薩特卻一如既往地坐在左岸的德弗羅朗咖啡館裡,在等待侍者上咖啡的時候,平靜地抽著他的馬格裡特菸斗——他們對諾貝爾文學獎的態度相反,但對咖啡館的態度卻相同。     奔騰的塞納河把巴黎分成兩個區域:河之北為右岸,河之南為左岸。
  • 當左岸只產咖啡而不再生產知識分子,法國文化奏起衰落的輓歌
    聽聽,20世紀早期混跡在左岸的那些如雷貫耳的名字,莫裡哀、巴爾扎克、雨果、莫泊桑、左拉、大仲馬、笛卡爾、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薩特、波伏娃……哪一個不是憑一己之力就可以頂半邊天,而如今整個法國知識界暗淡地連一點微光都沒有。左岸從過去的人文氣息變成現在奢侈品店林立的奢靡氣氛,從過去的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變成現在只有銀行家和電影明星才住得起這裡的房子。
  • 巴黎的左岸與右岸
    巴黎:左岸與右岸  塞納河左岸的拉丁區,沒有像右岸的商業區那樣到處聳立流光溢彩的聖誕樹,這裡是另外一種喧騰的景象,終日活躍著一群群藝術家、作家、大學教授、建築師、雜誌撰稿人,他們構成了巴黎的知識分子圈,是他們在譜寫著塞納河左岸的歷史。巴黎的大學、圖書館、研究所、畫廊、美術館集中在這個區域。
  • 巴黎,左岸最美的18道風景...
    流動的塞納河將巴黎分成了左岸與右岸
  • 巴黎,左岸最美的18道風景風情
    流動的塞納河將巴黎分成了左岸與右岸
  • 《廣島之戀》導演阿倫·雷乃:用電影對抗死亡
    阿倫·雷乃是「新浪潮」運動的中堅分子,也是「左岸派」的領袖人物  晨報記者 彭驥  法國時間3月1日,曾執導《廣島之戀》、《去年在馬裡昂巴德》1946年,阿倫主動停止了在電影學院的學業,搬到「左岸」開始了電影事業,先是做剪輯助理,後來拍攝了一系列表現畫家生平及其藝術品的紀錄片。阿倫從事副導演多年,33歲時,他的紀錄短片《夜與霧》,改變了紀錄片的傳統模式,成為了一種心靈的延續。《廣島之戀》和《去年在馬裡昂巴德》是真正意義上讓阿倫·雷乃聲名大噪的作品。這兩部反情節的影片最大限度地提供了電影語言的可能性,極具革命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