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浪潮運動的後期,有一批現代主義藝術家加入到新浪潮的行列中來。為首的是阿倫雷乃、阿蘭羅布一格裡葉和瑪格麗特杜拉斯等。由於他們都住在巴黎塞納河的左岸,因而得名「左岸派」。這是一個鬆散知識界的社會團體,他們在藝術觀點上趣味相同,都是友誼很深厚的好朋友。
左岸派的藝術家和新浪潮的青年導演還是有很大區別的。「左岸派」電影導演的探索要比「新浪潮」導演早,雷乃1948年就開始拍片了。當時左岸派的代表人物都已經步入中年,他們的經歷與閱歷比新浪潮導演要豐富、複雜,所以對生活有著更為深刻的感觸和理解。
而且他們的影片所表現的題材也比新浪潮寬泛得多:影片有描寫原子戰爭惡果的,有表現印度社會赤貧的,反映的都是帶有普遍意義的全人類性質的主題。從美學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攏,向真實深入;而左岸派電影感興趣的則是人的精神活動、人的思想、人的內心世界。左岸派在拍攝手法上極其講究,不拍新浪潮那種即興式的潦草電影。由於左岸派導演更偏重人的精神心智,因而作品一般都有孤芳自賞的意味,觀眾很難完全看懂。但是他們影片中的一些手法和觀念在電影界引起了很大震動,推動了電影語言的更新。
左岸派中的佼佼者是阿倫雷乃。他1943年進入法國高等電影學院學習,1945年曾服一年兵役,退役後開始拍攝記錄短片。1959年,他拍攝的第一部長片廣島之戀轟動了世界影壇。他請法國著名作家瑪格麗特杜拉斯寫了一個鬆散的,抒情詩式的電影劇本,並用一個虛構的愛情故事構成了影片的主體。影片講述的是一個法國女演員和一個日本建築師在廣島邂逅,並產生了一段愛情故事。影片穿越時空的界限,通過兩個人的回憶,深刻地揭示了二戰在亞洲和歐洲給人們留下的創傷。
這部影片被稱為世界電影中的「原子彈」。影片始終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之間尋找歷史與意義的平衡點,而且更深刻層次地涉及到了「記憶與時間」這個關於人存在的哲學課題。這一男一女20小時的邂逅相愛,並沒有什麼情節元素,潛意識才是影片的主體。儘管它晦澀難懂,但還是反映了廣島所遭受的慘重的原子彈的創傷,反映了作者鮮明的戰爭立場。這部影片採用了時空交錯的意識流手法,導演把握了視覺與語言的相互補充,構成了一部寓意極深的象徵性電影。
雷乃的另一部電影《去年在馬裡昂巴德》是現代主義意識流的另一部高峰之作,令人很難看懂。整部影片撲朔迷離,人物無名無姓,地點也不明確,一切都被抽象神秘化了。在影片中,時間和空間的現實性被錯置,情節不重要了,敘事也被削弱。回憶和幻象交織,過去和未來錯亂。影片不是按照我們的生活經驗來描寫生活,而是表現一種內在的客觀世界。這部影片問世後對西方電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