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的思想都比較封建,所以在遇到荒墳或古廟的時候,都會產生很多驚悚的想像。在他們的印象中,這兩個地方,都是非常不吉利的處所。所以人們為了能夠有效避開荒墳或古廟,都會選擇白天趕路,以免在夜晚的時候露宿於此地。
但由於古代社會交通特別落後,根本沒有一條特別平坦的道路。再加上出行方式也非常簡便,比較常見的有騎馬、坐轎,乘舟或者步行等方式。由於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比較慢,往往都會遇到夜間趕路的情況。
再加上當時社會中的客棧比較少,而且兩個客棧之間的距離非常遠,所以人們在外出的時候很難住店。即使是在荒郊野外遇到了客棧,如果身上的銀兩不足也無法入住。當時有很多囊中羞澀的人,由於無法入住客棧就只能露宿於野外。
在這種社會背景的影響之下,就衍生出了「寧住荒墳,不宿古廟」,並非迷信,實為老祖宗的忠告。
這句俗語的大概意思為,在荒郊野外借宿的時候,寧可住在荒墳堆中,也不要住在廢棄已久的古廟中。按常理來說,古廟再殘破也可以遮風擋雨,荒墳再安全也非常瘮的慌。那為什麼這麼說呢?
「寧住荒墳,不宿古廟」的內涵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墳地都非常嚇人或恐怖。而古廟由於常年供奉佛像,並且每天都香火繚繞、佛光普照。如果在外趕路天色已晚,按照正常人的想法都會選擇,住宿在古廟中才更加安全。
但事實上恰恰與常規想法相反,相比較於荒墳來說古廟更恐怖。
生命對於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不論貧窮還是富貴生命都很寶貴。人們在外出的時候,都希望能夠平安順利。所以往往在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以破財免災來保住個人性命。尤其是在月黑風高的野外,能夠找一個安全的住地十分重要。
一、妖魔鬼怪害命
古廟在香火特別旺盛的時候,每天都會有很多人上香膜拜。但是當古廟被廢棄之後,往往就會變成大家懼怕的千年古剎。
蒲松齡曾在志怪小說《聊齋志異》中,描寫過一個名為「小倩」的故事。電影《倩女幽魂》以此為背景,重現了原著中的場景。
在一個被廢棄了千年的古廟中,各種妖魔鬼怪齊聚於廟中。如果行路的人入住這種地方,就很容易像寧採臣一樣被鬼迷住。
雖然這種想法非常迷信,但由於鬼神之說在古代特別流行,所以很多人一提到古廟就會特別懼怕。
古廟一旦被廢棄之後,廟中的佛像就會因此而蒙塵。在這種前提下就無法發揮出法力,所以就會讓一些妖魔鬼怪有可證之際。
在古代傳說中,這些妖魔鬼怪,通過各種方法迷惑人的大腦之後,就會吃掉他們的心臟。這種說法雖然純屬無稽之談,但在古代人的思想中卻堅信不疑。
二、強盜劫匪謀財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古廟中,會經常聚集一些打家劫舍的強盜。他們每天都派專人查看,廢棄的古廟中是否有行人入住。
在他們的思想中,外出辦事的人,行囊中一定會攜帶很多錢財。而古廟作為非常隱蔽的地方,即使被謀財害命也無人發現。
所以在很多古代人的心目中,他們在外出趕路遇到天黑時,一般都會選擇客棧或者荒墳留宿。在各種傳說的影響之下,人們根本不會選擇入住古廟。
還有一點就是古廟都是危房,如果盲目進入古廟中借宿,一旦房倒屋塌也會喪命。
三、「寧住荒墳」的原因
實際上,排除了古廟的入住風險之後,在荒墳留宿的安全性相對較高。
這主要是因為,很少有人會在夜晚時分前往荒墳。世間萬物,唯有人才能害人,而荒墳在人們的心目中,一直都是各種鬼怪的出沒地。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之下,根本不會有人半夜去荒墳。
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杜絕了很多風險,既不用擔心被強盜謀財害命,同時也不用害怕所謂的鬼怪。
雖然荒墳的住宿環境比較荒蕪,但由於只是借住一宿也無妨。但是在荒墳附近居住也不能掉以輕心,因為各種動物很容易在夜晚出沒。
結 語「寧住荒墳,不宿古廟」,既是一句流傳甚廣的俗語,同時也是古代人外出的警語。由於古代社會交通不便,再加上當時的治安條件比較落後,所以很多人在外出的時候都會提心弔膽。只有掌握了這句俗語的含義,才能有效避免不必要麻煩和危險。
許多年後,假如有人問我,當年你為社會做過的貢獻是什麼?我會說:我傳播了很多充滿人性、良知、散發著正義光芒的文字,我拒絕了與邪惡同汙合流。
——這句話,據說是柴靜說的,無從考證,但說得好!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發現更多精彩家族歷史
總編:上官福楚
輪值編輯:熊劍文
資料採輯:上官鑫
發布:官正瓊
審核:官建洪
有部分文章,我們一時沒找到原創讀者,或者您申請了原創,但我們推送過程中並沒得到提醒,如有版權問題,敬請聯繫刪除。轉發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本公眾號轉載此圖文僅出於分享之目的。如有侵權或違規及對您造成不利影響,敬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