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美食八大碗都有啥?聽大廚說說「八大碗」的碗中至味

2021-03-04 滄州吧

文字作者:採藍 (ID:有美時光)

「八大碗」?

吃過!

哪八碗?

一下子還真數不出。

吃「八大碗」啥感覺?

好吃。過癮。排場。

                                                                              

八碗菜熱騰騰同時上桌,那真叫排場。其實講排場的往往是窮人。

過去鄉下好面子,來了客人,就把有限的肉做成各色形狀的「帽兒」,碼放在裝了豆腐、粉條、粉皮之類的碗裡,然後上鍋蒸,一般是八道菜,俗稱「八大碗」

後來,農村紅白喜事比較隆重的場合,都會吃八大碗,省錢,看起來又不寒酸。大多冬閒季節,食材不易壞,鄉裡鄉親可以連吃幾天。

因為都是坐在炕席上吃飯,後來就叫作「老席」。由此也看出滄州人的義氣豪爽。老席在鄉村裡一度很盛行。

如今生活好了,美食多了,按說老席該退位了,可在市裡近幾年卻大行其道。只是都標榜正宗,食客們卻感覺怎麼也吃不出從前的味道了。

真正正宗的老味道,藏在古老的鄉村。

於是,和兩位帥哥美女一起去「尋味」,直奔滄縣姚官屯姜莊子村。

70歲的劉金鵬,不像那麼大歲數,不善言談。看著比他年輕的媳婦李樹英,卻快言快語,特別熱乎人。

@手藝是家傳

他祖父就是個廚師,當年在天津經常給小白玉霜等藝界或政界的名人做家廚,做得一手宮廷菜,整雞整魚脫了骨做熟後活靈活現。也不講究食材,大白菜都做得讓人吃不夠。解放後曾給飛機場做飛行灶、幹部灶。

他父親學了一部分手藝,因為是村幹部,誰家有個紅白喜事,親自上灶,也帶了不少徒弟,師徒一上手,煎炒溜炸二十多個菜、十幾桌就齊了。這時候,已經時興上盤子吃炒菜了。

他曾在縣廣播局上班,後來下海。父親老了,有事鄉親就請他回來主廚。他說,讓我來就得聽我的,於是,他把老席又拾掇起來。沒想到,越來越受歡迎,四裡八鄉都來吃,連城裡的也慕名而來。

@一大堆好奇要問老先生


#你做的老席為啥好吃?

原汁原味。有些賣的熟食,你嘗下,一股子藥味。為啥?十三香、麥芽粉放得太多了。做菜需要提暄增鮮,調料不是絕對不能用,是要科學、適量,並非多多益善。

「八大碗」都是肉,人們為什麼還好吃這口?

這是個誤區。雖然有肉,但都是煮蒸為主,脫了脂,飽和脂肪變成不飽和脂肪,看著肥,可一點不膩。

比如紅白肉,要煮了兩三個小時,油大都煮了出去,再加入吸油的梅菜一起蒸製,吃起來就沒有油膩感。

再比如紅燒肉,要用糖色炒,炒得肉塊中的水分和油都出來了,變得像桌球一樣又輕又圓,表面發亮了,再加料酒、醋繼續炒,做出來的肉就香而不膩

#真正的「八大碗」是哪幾道?

 

老先生給我們普及:常做的就是米粉肉、扣肉(又叫紅肉)、白肉、松肉、卷煎、假雞(用紅白肉的碎料做成,也是真雞)、紅燒肉(也可以是切開的肘子,叫破刀肘)、丸子。

「八大碗」加上四涼菜,是標準席,也可以擴大規模,加上紅燒雞塊、雞蛋幹、蘑菇及時鮮蔬菜,或者加上嘎巴、豆腐、豆芽等湊數,叫「跑碗」

 

老先生說,做出一桌菜來,就像寫出一篇好文章,或者製作出一個藝術品,看著心裡就舒坦,特別有成就感。

他聽說哪裡的老席好,就會去吃,一吃就知道人家哪個環節不一般,回來用在自己的菜品上,不斷創新。

加句題外話,老先生做過通訊報導員,採寫的典型受過毛主席接見,寫的新聞稿國家級報、臺都上過。

看得出,他對這段經歷十分自豪,也因此打開了話匣子,媳婦說,平時可沒這麼多話。

 

他對自己的手藝不會保守,經常去當師傅,有幾十個徒弟,包括大飯店裡的廚師長。他說,其實手藝學也學不去,我自己都是一鍋一個味。

關鍵得用心。就比如食材,太老的豬肉煮出來柴,太嫩的就沒嚼頭,得專門挑十來個月豬肉來做菜。

 

但凡稱得上美食,須得用心,才得真味。這很平常的道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

@心癢難耐,急著要到廚房看看這大席的製作過程

 

李樹英麻利地擺上八隻碗,有的放上粉條,有的放上豆腐泡,邊忙活邊說,姜莊子的粉條和豆腐皮也很有名呢。

上面各自碼上丸子、卷煎、松肉、紅肉、白肉等,都是提前預備好的半成品,再澆上特製的澆頭(湯汁),開始上籠屜蒸。

因為要雙碗對扣蒸,熟了扣過來,所以又叫「扣碗」

 

將近兩個小時,在大家等得快要失去耐心的時候,終於在四個炒菜之後,用一隻食盤端上來八大碗。

那天天氣尚寒,這騰著熱氣散著香氣的扣碗一上桌,讓原本腸胃正鬧罷工的我,居然感覺忽然間有了胃口。

 

且慢,先拍照。左拍右拍,俯拍近拍。

 

@終於可以吃了,再且慢,先聽聽老先生說說怎麼吃:

 

夾一片白肉,一定要整片放進嘴裡,不能一點點咬,然後閉上嘴,細細品,哦,居然真的一點不膩,竟感覺清香的味道,要順著嘴角溢出來。

然後可以再夾一點梅菜,白肉的清香和梅菜的沉香,是絕配。

 

再來一塊米粉肉,說不出是果香還是巧克力香,總之是誘人的甜香,粉粉糯糯的口感。

按照老先生提示,舌頭在粉糯中慢慢地攪拌。

那香甜滋味似乎在舌尖上一點點滲入,餘味悠長,跟吃別的菜不一樣,那香,是到下咽時才體會到的。」小美女這樣描述道。

的確,那是一種無與倫比的香。

來,再來塊松肉。極好的味道,渾厚的香,酥鬆的口感。

老闆娘說,是不是吃著有墊牙的感覺?那是花椒大料粉,都是自己炒了軋的,火候很重要,才能出焦香味,故意不會軋太碎,當牙齒咬到一星焦香,這松肉的香味也就一下提升了一種感覺。這可是商店賣的五香面所沒法比的。

 

好了,不一一說了。被誘惑到了?自己來嘗嘗吧。

△老闆劉金鵬和老闆娘李樹英的合影

小院裡,一樹杏花,一樹梨花,一樹海棠,有的含苞,有的盛開,在春風中浩蕩。這個村子不一般,曾經與一些名人有關。

相聲演員候寶林曾在這裡生活過,劉金鵬還記得天天晚上聽他說相聲的情形。著名播音員齊越,曾在這裡勞動鍛鍊,與村民感情深深,後來埋骨這片土地。

劉金鵬說,就住在房前不遠,戴個小氈帽,走來走去,人很隨和。他們來時,村裡人熱情,都用八大碗招待過。

採編:採藍、言靈、星河

 

相關焦點

  • 望城靖港八大碗的美食江湖
    商人在此好吃好玩樂不思蜀,或許只有資深吃貨才懂得的美食「靖港八大碗」功不可沒。  作為長沙非物質文化遺產,靖港八大碗的故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肖力如數家珍。「八大碗」盛於清朝,風行於北方,如滿族八大碗、老北京八大碗、清真八大碗、關中八大碗等等,長江以南並不多見。「湖南八大碗,業界公認靖港八大碗歷史最早、最正統、最有名。」
  • 雲南農村「八大碗」,經久不衰的美食經典!你吃了幾碗?
    「酥肉」的烹飪方法,是將半肥半瘦的豬肉切塊拌上澱粉,用雞蛋糊包裹後下油鍋炸至金黃色,冷卻後再煮,裝碗後撒上些芝麻,黃白相間,香氣誘人。「五香拼盤」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道涼拌菜,將滷熟的豬肉、肚、肝切片,蓋在醃菜粉絲涼拌的頭上,再將調配好的酸辣汁淋上,色、香、味俱全,十分爽口。
  • 來趙縣吃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流行的婚席「八大碗」,俗稱定碗或蒸碗
    趙縣人很講究吃喝,老年人回憶,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趙縣人在年節或遇婚嫁請客時,菜餚講究八盤八碗,多者也有12個、24個的。「八大碗」以肉菜為主,俗稱「定碗」或「蒸碗」。趙縣「八大碗」屬傳統美食,它用大鐵鍋蒸。熱騰騰、香噴噴的「八大碗」端上桌來,如春天的花,不可能叫全名字,卻美好無限,很有誘惑力。
  • 記憶美食 印象中的蔚縣傳統名餚八大碗
    記憶美食 印象中的蔚縣傳統名餚八大碗 資料用圖「八大碗」是蔚州的傳統名餚。不論婚配嫁娶、宴賓會客,上至官府,下至庶民,都把「八大碗」視為特別講究而又闊綽的名餚。八大碗』顧名思義系八碗名餚。
  • 《老酒館》中的「八大碗」火了,你還記得滕州的「八大碗」啥味道嗎?
    賀義堂憑藉八大碗東山再起 這八大碗也是中國美食文化的代表之一 全國各地都有也各不相同 據說有13種之多 > 但這裡是滕州 咱還是得說說咱滕州的八大碗
  • 經典菜品解讀——「八大碗」
    相傳八仙過海惹怒龍王,久戰難勝,後退踞海灘,頓感腹中空空,飢餓難忍,便分頭尋食充飢,曹國舅騰雲駕霧,行至一村莊,一股菜香撲鼻,尋香而入。只見宅院內四方桌上圍座八人,於是帶走八道菜餚,並留言「國舅為眾仙借菜八碗,日後定當圖報。」八仙食後精神倍增,戰勝龍王。
  • 傳說中的「八大碗」,原來……
    紅燒鯉魚大多時候都要上,用的卻是魚盤,因而實際上是七碗一盤,混稱「回回八大碗」。八大碗這種席面出現的確切年代,已經不可考證了,只是它在天津開埠之後才興盛起來。大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則徐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查辦廣州海口禁菸事務,後出京,在天津歇馬。
  • 陝西八大碗,哪個是你的菜?
    年的滋味-陝西八大碗 西安是國內有名的美食之都,各種各樣好吃的小吃在全國都頗受矚目。 城裡山珍海味,不如鄉下酒席夠味!特別是在小村莊,一家有喜幾乎都會把全村的人都請上,少則十幾桌,多則幾十桌,場面極其熱鬧!
  • 農村宴席上的八大碗,最樸素好吃的家鄉味
    參加過不少這樣的場合,記憶最深的就是宴席上的蒸碗,這是最樸實的農村味道。在農村老家宴席上流行八大碗作為主菜,因為「八諧音發」人也都圖一個口頭吉利。這裡的八大碗的有著四葷四素的說法,葷素搭配吃著更舒服。其中包括四葷菜有扣肘、酥肉、扣肉、方肉,四素一般都用蘿蔔、海帶、粉條、豆腐這幾種。
  • 清真八大碗!這回族美食你見過嗎?
    為此勤勞智慧的回族群眾創造了宴席形式一「清真八大碗」,既節儉,又表達了宴客的氛圍。八大碗也用於婚宴以及過「開齋節」、「古爾邦節」或者家中有人去世過「三期」招待親朋好友。一般來說,「八大碗」中有燉牛肉、燴雜碎、土豆、粉條、丸子、炸豆腐等,以八碗為限,靈活配伍。
  • 尋找大運河天津記憶|當非遺撞見後浪 來聽rap裡的「津門八大碗」
    「八大碗」是天津傳統美食,食味之間裹著濃鬱的鄉土煙火氣。中國人喜歡「八」,「八」諧音「發」,有恭喜發財的意蘊。隨著南北水路交通大動脈——京杭大運河的開通,天津成為了運河線上重要的交通樞紐。運河不僅溝通了南北往來,也為飲食發展提供了契機。漕運不僅傳輸著各地物資,它將燕趙沃野、齊魯大地以及江南水鄉的飲食文化由水而匯,在天津融創出如今別具一格的津門美食。
  • 美食秘籍:苗家八大碗
    這種具有濃烈鄉土氣息的苗家美食和厚重文化底蘊的傳統習俗,苗家八大碗將極力發掘,並打造成地方特色名店。2017年苗家八大碗入選貴州省銅仁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苗魚,是苗族用獨特烹飪魚類的方法做的一道美食。功夫在煎功上,講究以文火慢煎,火候的把握十分講究。配料以本地青辣椒為主,混炒後,魚有辣味,椒有魚香,十分可口,且有開胃之功效,老少皆宜每逢年關將至,松桃苗家每戶都要製作松柏臘肉,以備春節招待客人和犒勞自己。臘肉的做法是把新鮮的豬肉切成長塊,將花椒炒燙放至溫熱和鹽放入盆中將肉條揉搓均勻。
  • 鹽城西鄉八大碗飲食文化
    鹽城在不斷的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飲食文化,尤其是西鄉的八大碗具有較強的代表性,形成獨特的地方菜系。這與環境和氣候影響下的風俗與民情有極大的關係,自成一派且相對穩定。關於西鄉美食,可謂是源遠流長,有滋有味,美不勝收!鹽城西鄉家常菜滋養了一方人,也造就了眾多人傑,由土菜嬗變為美食,說明西鄉的食物已被人們認可。
  • 《舌尖上的臨夏》——河州名菜譜:八大碗
    河州名菜譜——八大碗 :有名的臨夏美食河州八大碗是指裝在碗裡的八種蒸碗菜,講究料厚品重、味純湯清。其用料廣泛、技法多樣、有素有葷,牛、羊、雞、魚都可入八大碗之列,多採用燉、煮、燴、炸、燒、蒸等技法操作,大汁大芡,大碗盛放。在民間逐漸成為逢年過節、慶典迎送、招親待友、商務宴請的首選。河州八大碗又名「河州老八樣」,在臨夏的飲食文化中更貼切,可謂盛名遠揚,歷史悠久,經久不衰。
  • 寶應的「八大碗」:家鄉的味道,舌尖的鄉愁
    廚師不好意思地說:『其名不夠雅致,寶應老百姓俗稱『八大碗』。』軍師稟報皇帝,皇帝大喜曰:『就用這個『八大碗』犒軍鼓舞士氣吧!』從此,寶應『八大碗』名聲大振。」有人問:「為什麼叫做八大碗呢?」原因大概是,因為古時候使用的都是八仙桌,受桌子大小的影響,擺放八碗菜正好。淮揚地區都這麼叫著。
  • 白族「八大碗」|你了解多少?
    「千張肉」,即酸菜扣肉,色金紅,味酸甜,肉皮呈波紋狀,外觀爽目。「拼盤」是土八碗中唯一的一碗涼拌菜,將滷熟的豬肉、肝、肚切片,蓋在用酸菜或泡蘿蔔墊底的碗上,淋上又酸又辣的配汁,其味為酸、辣、涼。「粉蒸肉」是將較肥的五花肉煮熟切片,拌上調料和炒得噴香的米細粒,裝碗上籠蒸熟,肉肥而不膩,香氣繚繞。
  • 從經堂席到「八大碗」
    襲傳統菜品佐私家手藝    打開鍋蓋,熱騰騰的「白霧」在寒冷的空氣中暈散開來,一碗剛出「白霧」的原油肉經郭建鋼巧手一翻,扣在盤中,原油肉掛著點淡淡醬色,整整齊齊趴在盤上。「傳統原油肉是一段一段的,我給改進成扒羊肉的刀法了,這樣肉上盤後很『規矩』,更好看」,郭建鋼介紹說,「肥瘦比例剛好,原油肉是肥而不膩,蒸得肉爛味純,是很受歡迎的一道菜。」
  • 「我和我的年夜飯」活動落幕「八大碗」當選河北人年夜飯頭牌菜
    經過為期9天的投票,「河北八大碗」以2383票當選河北人年夜飯的頭牌菜。這道頭牌菜還將被收錄在支付寶集五福的彩蛋卡裡,天南地北的河北人,在掃福字時就有可能掃到。連日來,燕趙都市報官方微博發起的「河北人餐桌上的頭牌菜是什麼」的調查吸引了眾多網友參與。截至1月9日12時,累計有5312名網友參與投票,2500餘人參與評論,5700餘人點讚。
  • 一縷汝州味,地道八大碗,老汝州人抹不去的記憶
    一種美食,是一種地域文化的歷史積澱和生動體現;一種美食,更是人們舌尖上的一種記憶,蘊藏著我們味蕾上的鄉愁。就像汝州的八大碗。汝州的八大碗,這種富含傳統而且寓意吉祥美食,更是在汝州人的味蕾上和記憶中活色生香地得以體現。應該是這樣的。
  • 宋尚學:蔚縣「八大碗」的傳說
    蔚縣「八大碗」的傳說收集整理/宋尚學蔚縣境內,舉辦紅白喜事或重要慶典活動時,最高尚的宴請為吃八大碗席。細細品味一碗一個味,仔細端詳一碗一花樣,碗碗色鮮味美,口口垂涎欲滴。有海鮮味,羊肉味,酸辣味,麻辣味,酣香味,清香味,雞蛋味,素豆味等;二是用湯汁調味,湯汁用骨頭熬製,分為清湯和混湯二種。清湯原汁原味,除食鹽外不加任何調料;混湯加入調料打滷配製。其次講究碗菜的墊底佐料,原則上是硬棒點的菜用軟弱的佐料墊底,如粉條、白菜、炸豆腐,軟弱點的菜用硬棒的佐料墊底,如紅蘿蔔塊、白蘿蔔塊、炸山藥(土豆)塊等。此外講究正席吃八大碗,另外加一份泡糕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