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海國際金融中心2.0起飛
2020年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也是新起點。
十年成果:全球金融中心TOP4,投資管理TOP2
2009年國務院19號文第一次把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到國家戰略的層面。經歷十年發展,2020年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顯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全球排名上升一位,超過香港和新加坡,位列第四。過去兩年,上海已連續三期在該指數中位列第五位。
本次排名變化較大,「紐、倫、港、新」的格局首次被打破。紐約對倫敦的領先優勢進一步擴大,東京上升三位首次排名第三。
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 27)中,投資管理板塊,上海位列全球第二、全國第一。
此外,2019年上海證券交易所股票籌資總額位居全球第一,上海黃金交易所場內現貨黃金交易量多年位居全球第一,上海期貨交易所商品期貨和期權成交手數在全球場內衍生品市場排名首位,上海原油期貨成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
新任務: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今年2月14日,經國務院同意,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上海市政府共同發布了《關於進一步加快推進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和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意見》,圍繞推進臨港新片區金融先行先試、加快上海金融業對外開放以及金融支持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推出了多項政策,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按下了「加速鍵」。
同時今年4月1日起,我國將正式取消對證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資持股比例限制,這也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特別是全球資產管理中心建設帶來了更多新的機遇。
02
知識溫習:在岸/離岸金融中心
在進入正文之前,我們先回顧一下在岸/離岸融資中心、貨幣國際化的基礎知識。
1、 在岸和離岸市場
所謂離岸人民幣市場,就是中國境外經營人民幣存放款業務的市場。這裡的「境外」,是指受國內金融法規管制較少的地區,也包括香港、境內自貿區等。
離岸人民幣市場,主要由非居民參與,進行人民幣與國際自由兌換貨幣交易的市場,資金出入相對自由。由於離岸人民幣市場受管制較少,匯率受市場供需關係影響更大。
我國還不具備全面放開資本管制的條件,通過設立離岸市場,有利於提高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認可度、接受度及使用頻率,對於人民幣國際地位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2、貨幣國際化
貨幣國際化是市場驅動,水到渠道的過程,它既反映出一國綜合國力,又體現了整個國家國際化水平。它至少需要具備「國際影響力、國際收支逆差、高效安全的國際收付清算體系及金融市場」等三大重要條件。
簡單來講,一國貨幣要大量被境外所擁有,就需要擴大對外開放、對外貿易,投資和金融充分發展,並有國際收支大額逆差,實現其貨幣淨流出。這也是為什麼專家們提出,美國的貿易逆差,是美元成為國際貨幣不可避免的結果。
境外願意持有一國貨幣,原因有三:
首先是相信該國的實力和信用,不會破產、不會賴帳;
其次,便利性與安全性,貨幣的發行國必須建立起與世界各國廣泛連接高效便捷的國際收付清算體系(如SWIFT),確保貨幣流動過程中的安全;
最後,記帳清算方式的運用,使得貨幣的境外所有者不得不將貨幣存放在發行國,允許境外貨幣所有者平等地參與以本國貨幣計價清算的各種金融交易市場,有利於保護境外貨幣所有者的利益,增強其所持貨幣的流動性和盈利性。
專家指出,金融交易市場的交易規模遠遠大於國際貿易與投資的規模,不能成為金融交易市場最主要的計價清算貨幣,其國際化就會受到很大束縛。
03
國內外金融中心比較
1、全球各金融中心的定位
金融中心、本幣的國際地位、經濟實力這三者之間其實是一個互相支撐、相輔相成的互動關係。
從全球主要金融中心的基本特徵來看,對於自身經濟體量較大的地區而言,其金融中心以在岸為主要特徵,例如紐約、上海;對於自身經濟體量較小的地區而言,其金融中心以離岸為主要特徵,例如中國香港、新加坡;對於自身經濟體量較大,且海外資產較多的地區而言,其金融中心以在岸/離岸並存為主要特徵。這種特點背後的基本邏輯是境內外資產管理和金融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
來源:上海高級金融學院
2、上海、香港、海南
金融中心一定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當一個地區的實體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必然需要金融中心。反過來,金融中心特別是國際金融中心,對一個區域或者對全球經濟發展的服務與支持作用也非常明顯。
國際金融中心一定是具有集聚和輻射效應的,它能夠把各種金融資源集聚到一起並放射出去。
來源:聽風雜誌
04
上海的重點任務
建設在岸/離岸雙向有條件滲透的內外分離型國際金融中心,一是以陸家嘴為核心的在岸金融中心,其職能包括人民幣定價、證券融資、大宗商品定價、資產管理等;二是以自貿區臨港新片區為核心的離岸金融中心,其職能包括海外投資、離岸人民幣定價、跨境貿易融資等。並在在岸和離岸金融中心間建立適當的聯繫機制。
1、 金融監管與法治
擴大金融開放的重點,是金融監管。
6月18日,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行長孟文能在陸家嘴論壇上連線發表講話表示,新加坡金融監管局8月份將成立上海代表處,還將啟動新加坡、上海全面合作理事會的金融工作小組。新加坡在對衝基金引入與監管、公募REITs、衍生品研發交易清算、金融科技沙盒監管等方面的成熟經驗,值得上海金融機構借鑑。
2018年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正式掛牌成立,成為中國首家金融法院。
2、 加大直接融資
美國的融資結構通常是以直接融資為主,美國M2與GDP之比,僅在100%左右,這與中國目前M2與GDP之比達到200%左右相差甚遠。即使近期美聯儲大量投放流動性,M2與GDP之比也遠低於中國。所以,美國央行大幅擴表,並不代表美國貨幣總量就會按照固定倍數擴張,以及造成美元大幅貶值。
在這一點上中國需要不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不斷提升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而註冊制,是中國資本市場裡最核心、最基礎的一項改革,會對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注入強大的動力。
3、 推進人民幣國際化
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正在從離岸市場向在岸市場轉變。離岸市場依然會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人民幣國際化的推進進程中,上海身影頻頻出現。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二期、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INE)都於上海啟動。2019年6月中國證監會和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發布滬倫通《聯合公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投資研究室主任張明表示,滬港通、深港通這樣一些通道可以方便外國投資者直接投資中國在岸的金融市場。因為在岸金融市場跟離岸市場相比,提供的產品的規模更大,類型更多,流動性也更強。這就使得其通過在岸市場金融開放,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提速上發揮比較重要的作用。
2018年上海原油期貨上市,實現了以「人民幣結算」,作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貨,成為擴大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平臺。另外,建立原油、貴金屬等商品中心不僅要對境內商品交易有決定性作用,更應當藉助離岸業務形成對國際市場的重大影響力。
05
科技如何服務於金融中心
1、科技提效金融
科技創新與傳統金融的跨界融合正在加速發生,並逐漸形成金融科技創新生態。金融科技不單是對於一個機構,它對於整個金融體系來說,都會帶來重要的革命。如何更好地運用金融科技來促進金融中心建設,特別是提高服務能級與效率,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作。
區塊鏈、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創新持續外溢到貿易金融、資產管理、徵信等金融業務領域,形成了以區塊鏈跨境支付、智能投顧、大數據徵信等為代表的金融科技應用,實現了金融服務的降成本、提效率。
金融科技創新正在成為金融業的新引擎。
2、更安全的國際結算網
特別是區塊鏈和虛擬貨幣技術,中國人民銀行摸索的數字人民幣DCEP可能成為起到支撐作用的基礎設施。中國政府希望構建以人民幣為中心的自主的國際結算網,而DCEP建立在區塊鏈上,更容易為各國所採信,有利於創造一個安全、可信的交易環境,成為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高效抓手。
3、放進籠子的金融科技創新
5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宣布啟動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或稱「監管沙盒」)試點工作。6月17日,上海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發布《關於徵集上海市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創新應用項目的公告》。
科創板對於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太重要了。科創板不光服務於科創企業,更為資本市場的基礎性變革提供了契機,為註冊制推廣打下了基礎,極大地提升資本市場的活力,為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END -
本文中除標明來源的圖片,其餘均來自網絡公開渠道,不能識別其來源,如有版權爭議,請聯繫公號方。
轉載請註明 「聽風雜誌」 ,謝謝關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