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毒舌君。
還記得去年的中國版《深夜食堂》嗎?
在午夜時分吃一碗這樣的泡麵。
從發亮的盤子裡品嘗一口煎餅果子。
多麼日式又傷感的生活。
中國版《深夜食堂》因為太不接地氣,被網友們批得體無完膚,豆瓣評分一度2.3分。
而所有批評中,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的深夜食堂應該是大排檔、路邊推車和燒烤攤。
現在,真正的 「中國深夜食堂」 來了:《人生一串》
一部「血統不正」的紀錄片,瞄準了「中國燒烤文化」。
由「二次元專業戶」B站出品,主創也名不見經傳,可播出兩集,播放量就突破300萬。
豆瓣評分9.0,妥妥的好片。
《人生一串》的好,在於它有煙火氣。
它不像《舌尖上的中國》,搜羅天南海北的各色美食,神奇,卻也陌生。
而是另闢蹊徑,專攻「燒烤」。
導演陳英傑,對大排檔情有獨鍾,他形容那種環境:
幕天席地,通暢透氣,桌子雖小但人挨得近,光線昏暗卻能敞開心扉,就著夜色,喝酒聊天,初次見面也能快速熟絡起來。
他的鏡頭裡,嘈雜的街道、火辣的燒烤、晶瑩的啤酒,充滿生機。
下面,「前方記者」毒舌君,將深入這麻辣鮮香的燒烤世界,帶你領略中華燒烤文化的博大精深。
壹 | 長籤火盆燒烤
四川西昌,是漢族和彝族混居的城市。
當地的燒烤,繼承了西昌人的個性,秩序中帶著野性。
竹籤串肉,大盆盛炭,這叫「長籤火盆燒烤」,是西昌人的最愛,每當夜幕降臨,他們就會圍坐在火盆前,大快朵頤。
小二哥是一位燒烤店老闆,他的店裡最有名的是一道烤小豬肉。
對食材要求極高,只有彝族人家的小跑山豬才做得出來。
買豬時,小二哥會請彝族人點燃蕨草和松塔,為豬褪毛。
火焰灼燒中,蕨草和松塔的香味會滲進肉裡,使豬肉吃起來清新又充滿活力。
隨後把豬肉連皮帶骨剁成大塊,用小米椒、蒜蓉、鹽醃製半小時,再插籤、烤制。
那味道,自己想像。
晚上吃烤豬肉,是很多西昌人心照不宣的約定。
小二哥的門店也因此生意火爆,常常要忙到凌晨兩三點才會收攤。
這樣的日子雖然累,可小二哥享受得很,每次打烊,他都覺得意猶未盡,同時,也期待著第二天的豬肉狂歡。
貳 | 新疆紅柳烤羊肉
豬肉是燒烤不可獲缺的食材,但羊肉才是王道。
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的喀爾曲尕,生活著一群羅布人(維吾爾族的分支)。
他們是中國現代燒烤的啟蒙者,曾在八十年代把孜然傳遍了全國。
他們的男人都是燒烤專家,比如烏斯曼,就準備給家人做一頓紅柳烤肉。
羅布人的紅柳烤肉,是燒烤裡的「自然派」。
兩排石磚夾著炭火。
剛剛折下的紅柳枝,再串上羅布羊肉。
烤肉時無需太多佐料,因為羅布羊的肉本就十分鮮美,烏斯曼只抓了一把粗鹽,灑在肉上,羊肉的鮮味就被充分釋放了出來。
當然,儘管原汁原味,可這樣的吃法卻難免有些粗糙。
叄 | 新疆烤全羊
從沙漠來到縣城,烤制方法就變得多元了,比如最受歡迎的:烤全羊。
阿不都是一位烤全羊店老闆,他的店開在國道邊,很多司機路過,都會進來吃一口。
在司機們的宣傳下,他的店名聲在外,常常會迎來驅車幾百公裡前來嘗鮮的客人。
阿不都的烤全羊這麼好吃,主要仰賴獨到的烤制方法。
在新疆,烤全羊要用饢坑,那是一米多高的土臺,內裡空心,底部鋪滿炭火。
把醃製後的羊肉掛進饢坑,一段時間後就會香氣四溢。
可是,阿不都的烤法卻與別人不同。
把羊肉掛進饢坑前,他會用鹽水熄滅底部的明火。
再封閉饢坑,利用滾燙的四壁和水蒸氣,把羊肉燜烤至熟透。
這樣烤熟的羊肉,肉質更嫩,表皮還很酥脆。
當然,光有手藝是不夠的,想要烤全羊好吃,還得有優質的食材。
阿不都養了一千多隻羅布羊,專門用來做烤全羊。
殺羊的過程讓人大開眼界,先捆住三隻羊腿,留下一條讓羊掙扎,這樣血放得乾淨,羊肉沒有羶味。
剝羊皮同樣神奇。先在羊腿上穿洞吹氣,把羊吹到皮肉分離,全身鼓脹,這時候再剝皮,那真是輕鬆得可以。
阿不都就這樣經營著自己的店,日復一日。
其實年輕時,他也曾去烏魯木齊闖蕩,可現在,他只想陪伴家人安穩地度過每一天。
這樣的生活,他很知足。
當然,有人渴望安穩,就有人不甘平凡。
肆 | 暗黑烤蠶
在吉林遼源,有一種很不一般的燒烤:烤蠶蛹。
你可能覺得噁心,但老闆小軍卻說:一個蠶蛹的營養價值相當於三顆雞蛋。
這麼有營養,一定得烤活的!
很多蠶蛹屁股還在扭動,就被串起來架在了火上。
而躲過一劫的那些,到秋天成了蛾子,一樣逃不過被烤的命運。
拔掉翅膀,串成串,先大火猛烤,再文火慢灼,這樣拷出來,外脆裡嫩。
這些烤蠶蛹、烤蛾子,常讓小軍想起小時候烤蚱蜢的情景。
那時的他自由自在,一早就立志要當老闆。
可真當了老闆,他才明白:老闆不好當。
作為一個東北人,他一邊咬牙堅持,一邊拿自己開涮:你知道我為啥這麼黑嗎?因為我不想白活一輩子!
也許你覺得,烤蠶蛹已經非常暗黑了。
別急,更可怕的還在後頭。
像小軍、阿不都、小二哥這樣的燒烤店老闆,《人生一串》中還有很多。
導演陳世傑走訪了27各省,500多家特色燒烤店,除開以上,還有烤羊腰、烤羊球(睪丸)、烤豬眼、烤生蠔、烤拔蚌、烤豬腦、烤蠶皮……
而且,紀錄片的風格落地生根,樸實幽默,全然沒有嚴肅紀錄片的那股生硬感。
比如,小軍請攝影師品嘗剛烤好的蛾子,結果攝影師真的「搖了搖頭」,非常可愛。
一位女食客,談到自己最愛吃的東西,卻支支吾吾,開不了口。
導演卻用一個剪輯,讓另一位男士替他說了:烤豬鞭。
這種隨心所欲,不正是中國人愛「燒烤」的原因嗎?
三五好友,幾瓶啤酒,小桌一圍,天南海北。
無論你白天在哪工作,無論你的衣著如何優雅,上了燒烤桌,那就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
一切防備、一切面具也可以放下,只要盡情地享受美食和朋友即可。
這種喧囂和聒噪中隱匿的恬靜,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煙火氣」。
而吃燒烤,吃的就是那股煙火氣。
只要它還在,人生便不會孤獨。
毒舌語錄:一、所以,毒舌君會因為深夜推送美食紀錄片,而被煙火氣十足的各位打死嗎?二、說說你的家鄉還有哪些好吃的燒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