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稻」的說法跑偏了 表述太不專業

2020-12-11 每日萊智能餐飲

專業是科研人員的特質,術語與俗語就表現在專業水準上。一般人為了理解的需要,常將專業內容「翻譯」為形象語言,但是這種做法往往造成表述不準確,甚至還會產生誤導,出現偽科學。鏈科技小編今天關注的「海水稻」一詞就存在這一問題。近日,我國著名水稻栽培專家凌啟鴻發表一篇探討鹽鹼地種稻的論文。他認為,「利用灘涂鹽鹼地種植水稻」,此事可以有。但不能因此忽略「即便水稻耐鹽育種取得突破性創新發展,但尚不能改變鹽鹼地種稻還須靠淡水灌溉洗鹽」這一基本事實。也就是說,「海水稻」有些名不副實。

「海水稻」的確是存在誤解的,一知半解的媒體對此也推波助瀾,出現了科普宣傳浮誇的現象,再加上坊間有意無意的拔苗掐尖,結果就蹭出「海水稻」之名。諸多專家均認為,現有「海水稻」的媒體報導或宣傳,都已誇大其耐鹽育種的實力,忽視了引淡水灌溉的基礎作用,讓不少民眾誤認為,「海水稻」就是可直接利用海水進行灌溉種植的水稻。

當傳媒遇上科學,恰是理性與激情碰撞的時刻,但願在碰撞中,二者會彼此融合達成一種默契,實現雙方相互促進的結果。談及一項技術或成果的諸多優點,媒體不能忽略它的不足或前提。「海水稻」也是如此。能在鹽鹼地種稻的前提,是必須用淡水灌溉洗鹽。如果不顧技術使用的前提,使用從傳播上看具有轟動性、從科學上看模稜兩可或不符合實際的語言報導相關成果,那一定會產生誤導。

下面介紹一款鏈科技成果庫項目:一種用於水稻種植的農業灌溉裝置。本裝置包括過濾裝置、旋流器和排水裝置,旋流器通過一號連通管與過濾裝置連通,旋流器還通過二號連通管與水泵相連通,稻田上設有水槽,水槽與回流管相連通,回流管的另一端與集水箱的內部相連通,回流管與集水箱的連通處安裝有單向閥,回流管上通過安裝法蘭安裝有排水裝置。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能夠有效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節約工作人員的時間,提高工作的效率,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

鏈科技ChainTech 線上註冊,數據導流,實時發布,自助交易。線下組建強大技術支持和開發團隊,構建博士圈、企業圈、資本圈,為技術轉化溝通上下遊,實現技術轉化各要素的最佳配置和產業全鏈條的互利共贏。

相關焦點

  • 袁隆平與神奇的「海水稻」
    何為「海水稻」?袁隆平解釋道,並不是浸泡在海水裡生長的水稻,因為海水太鹹,根本種不了水稻。通常說的「海水稻」,是指在鹽鹼地上也能生長、能夠耐鹽鹼地的水稻即「耐鹽鹼水稻」。按照袁隆平的說法,「海水稻」能「化灘涂為良田,讓寸草不生的鹽鹼地稻花飄香」,這也正是「海水稻」的神奇所在。
  • 大慶荒廢的鹽鹼地什麼也種不了?袁隆平的海水稻送去答案
    齊魯網5月28日訊5月28日,大慶的肇源縣作為青島海水稻種植的試驗基地,300畝地在插秧機的輔助下種上了海水稻。甚至素有「鹼包垃,破皮荒,光上糞不打糧」的說法,幾乎草木難生,就連城鎮綠化美化都必須人工換土才能實現。這裡的土壤褐色表層泛白,全鹽含量在4‰以上,為強度鹽鹼地。有人說,那這裡是不是就只能荒廢著,什麼也種不了?其實並不是,大慶南鄰松花江,西鄰嫩江,引嫩工程水渠給大慶發展水稻改良鹽鹼地提供了物質基礎。
  • 「海水稻」長在海裡嗎?鹹嗎?——「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
    ——「海水稻」的這些事你不一定知道新華社記者袁軍寶、潘林青、王子辰最高畝產620.95公斤!28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白泥地實驗基地首批耐鹽鹼水稻收割測評,試種的「海水稻」在產量上取得重大突破。「海水稻」是長在海裡的嗎?「海水稻」鹹嗎,口感如何?都是誰在照料這些「海水稻寶寶」?記者走進位於青島市李滄區的白泥地實驗基地,帶你了解這些關於「海水稻」的「趣事」。
  • 食品輿情:袁隆平團隊海水稻獲贊 18元烤鴨品質堪憂
    海水稻不懼海水的短期浸泡,但其生長地並非海水或海裡。 輿論觀點:主流媒體盛讚創舉 廣大網民致敬袁老 主流媒體對海水稻的成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稱中國創新的「世界波」是溫暖的,造福於全世界,也迎來了國際讚譽。
  •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實現統一不在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生活的人們,很難切身體會海邊灘涂地區(鹽鹼地區)農民的痛苦。眾所周知,土壤中的鹽分對農作物傷害很大。一般來說,含鹽量超過0.3%的土地為「重鹽鹼地」,產量低至正常土地農作物產量的兩成。
  • 袁隆平研發的北海千畝海水稻豐收了!好吃不?
    」早稻喜獲收成畝產達400多公斤日報哥最想問的是這海水養的米到底好不好吃?不不不,聽日報哥給你科普從字面意思上看,人們很容易把海水稻理解成種在海裡的水稻品種,其實不然,所謂海水稻,只是耐鹽鹼水稻的一種形象化稱呼。
  • 99%的人誤解海水稻,3分鐘告訴你海水稻與轉基因的區別!
    點擊播放 GIF 0.2M一旦有新農作物研發出品,就躲不過「轉基因」的傳言,海水稻亦是如此,什麼是海水稻?海水稻是轉基因嗎?海水稻的營養成分有哪些呢?海水稻,它的稻米色呈赤紅色,稻米中含有天然可溶性紅色素,富含胺基酸、蛋白質、澱粉膳食纖維與鈣;在微量亓素方面,富含鐵、鋅、錳、硒、銅等微量亓素,營養價值豐富。海水稻是轉基因嗎?轉基因問題可能是海水稻發展到現在最受爭議的問題之一。
  • 海水稻種植我很看好但是我不建議沒有經驗的農民去種海水稻
    我看到最近的海水稻很紅火,這個海水稻並不是說真的用海水去種稻子,而是說用可以種植水稻的鹽鹼地來種植水稻。我個人認為這個海水稻種植是一個好事情,但是作為一個水稻種植戶我不建議我們農民自己去種植這個海水稻。當然了有人出錢給你種植海水稻的除外。為啥不建議我們農民自己種植海水稻?
  • 袁隆平海水稻試種成功 脫粒後的海水稻長這樣
    測產專家和技術人員在稻田內收割海水稻。  脫粒後的海水稻長這樣。  自從袁隆平院士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並設立海水稻研發中心,青島就與海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今年5月份海水稻插秧後,經過153天的生長期,終於等來了一場大考——收割測產。
  • 了不起!袁隆平團隊在柴達木盆地鹽鹼地試種「海水稻」
    這是袁隆平團隊試種的高寒耐鹽鹼水稻,又稱海水稻。海水稻是一種介於野生稻和栽培稻之間的,普遍生長在海邊灘涂地區,具有耐鹽鹼、抗澇、抗病蟲害,抗倒伏等特點的水稻。而地處柴達木盆地核心區的格爾木市擁有特殊的地理條件,可以試種海水稻。
  • 廣東海水稻用海水灌溉 稻穀會有營養嗎?
    海水稻有種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之稱,不過,海水稻——鹽鹼地裡,用海水種水稻——如今變成了現實。近日,國內多家媒體報導廣東湛江種植專業合作社主任陳日勝成功種出海水稻。農業部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會指出,海水稻種子是國家寶貴的資源,要大力支持開展系統研究。然而,網友們卻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海水稻好吃嗎?水稻會不會是鹹的?如果味道很難吃,是否可以就別種了?
  • "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瞄準沿海灘涂和內陸鹽鹼地
    (原標題:「海水稻」不在海水裡長(新知))
  • 了不起!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實現「超高產」
    了不起!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實現「超高產」時間:2020-10-14 00:06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了不起!袁隆平團隊沙漠海水稻畝產超千斤 實現超高產 經過袁隆平院士科研團隊連續三年的試驗種植,這兩天,位於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西緣的300畝海水稻完成收割,再獲豐收。 海水稻也稱耐鹽鹼水稻,是一類能在一定濃度鹽鹼地中生長的水稻品種。在新疆喀什地區嶽   原標題:了不起!
  • 中國加快海水稻研發速度
    位於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的育秧田。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供圖新華社長沙5月15日電(記者周勉 張玉潔)今年5月初,青島海水稻研發中心表示將鹽鹼地稻作改良試驗面積擴大到10000畝。這意味著,中國正在加快耐鹽鹼水稻的研發速度。
  • 十萬畝海水稻測產豐收
    圖為10月16日,在山東省青島市城陽區上馬街道稻作改良示範基地,工人駕駛收割機收割海水稻。王海濱攝(新華社發)據新華社濟南10月16日電(記者吳書光)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在山東青島、濰坊和浙江溫州三地進行海水稻產量測評,測評結果從畝產320公斤到739公斤不等。至此,10萬畝海水稻完成測產,產量喜人。
  • 從淡水田到鹽鹼地,從北到南 「海水稻」走出了一條個性十足的道路
    海水稻的「中國故事」1月15日上午,袁隆平「海水稻」團隊在海南三亞舉行的第五屆國際海水稻論壇上宣布,今年將正式啟動「海水稻」的產業化推廣和商業化運營。消息一出,引發全國上下的關注。經過多年研究,「海水稻」開花結實,未來有望走上千家萬戶的飯桌。
  • 「海水稻」在深加速研發
    【深圳商報訊】(記者 張妍 通訊員 倪彬)8月31日,保持著應用最廣、種植面積最大、持續時間最長、效益最顯著等多項全國雜交水稻良種紀錄的中國科學院院士謝華安,在深出席由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簡稱「基因組所」)和中農海稻(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中農海稻」)聯合成立的「鹽鹼稻(海水稻
  • 海邊灘涂地長出了「新寶貝」 海水稻讓「農業荒漠」變「良田」
    「普通農作物很難在鹽鹼地裡生長,但海水稻是個例外。」陳日勝解釋說:「其實,海水稻除了『海稻86』之外,其他新品種並非是長在海水中的水稻,而是一種不懼海水短期浸泡,能在海邊灘涂地和鹽鹼地生長的水稻品種。為區別於普通水稻,人們稱之為『海水稻』,又稱『海稻』。目前,我們研發的海水稻已能在含鹽量6%以上的鹽鹼地中長出稻米。」
  • 青島海水稻迎來收穫季
    位於青島城陽上馬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的「海水稻」迎來豐收。青島城陽上馬鹽鹼地稻作改良示範基地「海水稻」測產現場。資料圖片近日,袁隆平院士團隊在青島城陽上馬桃源河畔種植的5000畝耐鹽鹼水稻(俗稱「海水稻」)再次迎來收穫季。
  • 科技日報:浮誇之風吹歪了海水稻
    之後,又有公開報導質疑,「海水稻」名不副實,它與海水並不沾邊。這些聲音讓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感到無奈。該中心技術副主任米鐵柱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多人閉門造車,靠想像進行評論,「不負責任」。記者梳理了圍繞海水稻產生的種種爭議。其實,海水稻的科學意義毋庸置疑,只是在宣傳手段和推廣路線上,還有可待商榷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