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增利:怎樣看待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化?

2020-12-16 聯商網linkshop

  早在幾年前,業界就提出了「購物中心時代」的到來。面對購物中心的挑戰,百貨業將何去何從?難道百貨業真的沒落了嗎?它在不久的未來,將會被購物中心吸納,還是依舊屹立不倒並煥發青春?帶著這些問題,本刊記者專訪了亞洲購物中心協會理事長郭增利先生。

  記者:按照西方的零售業發展規律,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時,零售業的主流業態將由百貨轉變為購物中心。您是否認為中國的零售業正在經歷這種轉變?

  郭增利:我覺得不是這個結論,百貨業不一定非要向購物中心轉變。外國人說中國沒有百貨商場,中國沒有零售商,原因是中國的百貨商場和購物中心採用的是聯營模式。在西方,購物中心是以買斷經營和自有品牌為主。中國的百貨是介於百貨商場與購物中心之間的一種零售業態。它在功能是上是百貨公司,但在經營與營銷方式上是購物中心。

  從表面上看,百貨商場正在購物中心化。是不是業態真的變了?不是。百貨公司在向購物中心轉變的過程中,通過拓展現有百貨商場的功能,如增加餐飲、娛樂等內容,形成了一個更全面的生活空間,讓你在表面上覺得它比原來的百貨商場功能更強大了。但實際上它和購物中心是有區別的:購物中心是在做物業,而百貨商場則是在做商品。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界定,就很容易看出百貨公司和購物中心在本質上的差異了。

  (引語:從表面上看,百貨商場正在購物中心化。是不是業態真的變了?)

  隨著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消費者對購物的需求也在不斷增加,如果百貨商場完全按照原來的經營模式,就會失去很多顧客。所以在大陸和臺灣等地區,都出現了百貨商場的購物中心化趨勢,百貨商場的面積也越來越大。而百貨商場體量越來越大也只是亞洲獨有的現象。如果比較一下亞太地區與歐美地區,我們會發現,歐美很少這種大型的百貨商場。但我認為在中國,百貨商場沒有沒落,依然有很大的增長空間。中國的城市太大了,城市人口太多了,目前的經濟發展與市場發育情況決定了百貨商場這種業態依然存在相當大的生存空間。而且,百貨商場一般都位於城市最繁華的核心商圈,在人們的消費力還參差不齊的時候,商品種類齊全、營銷活動頻繁的大體量百貨商場優勢相對就比較明顯。而規模較小、檔次較低的百貨商場,其功能拓展就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因此,大也是取得競爭優勢的一種方法。但是,我認為在中國的城市核心地帶做大體量的百貨也有一個周期,最終的結果一定會向專業的百貨細分。

  記者:相對於其他零售業態,百貨業是外資進入較少的領域。您認為這之中的原因是什麼?

  郭增利:觀念上差距是決定歐美進入中國百貨業速度比較慢的原因。真正意義上的歐美百貨還沒有進入中國市場,進入的也只是品牌加盟等形式,而且也不是管理的輸出,它運用的還是中國式的管理方法。但現在,日本與韓國的百貨商場已經來到了中國,下一步就是東南亞的百貨商場,這主要是基於他們與我國的百貨業在觀念上的認同。這也表現了他們對中國大陸市場零售業態的準確把握。歐美的觀念與中國不一樣,在經營方式上差別非常大。歐美百貨業是以買斷經營與自有品牌為主,而中國百貨是以聯營模式為主。另外,與大規模登陸我國的外資超市不同,百貨商場的可複製性不強,個性化、時尚化的東西很多,所以外資的進入會相對晚一些。

  記者:如果外資進入中國百貨業,他們將會採取什麼模式?

  郭增利:關於外資進入的模式,自有品牌的模式可能會先於買斷模式進入中國。一個國外的品牌進入中國,一定要有自己獨有的東西。只有自有品牌,讓他的店一開業就和別人的不一樣。當然,最關鍵的是這些自有品牌是否適合中國市場。比如服裝,歐美版與亞洲版就不一樣,甚至有很大差別。由於產品不同,設計公司、製作廠家等相關的環節都需要調整,這就讓外資百貨業進入中國市場有很多顧慮,因為即便它的商品適應了中國的市場,但成本也可能很高。

  (引語:自有品牌是依照百貨商場自己的標準控制體系,指定符合其標準和設計風格的廠家去生產,商標的所有者就是該百貨商場。)

  自有品牌是依照百貨商場自己的標準控制體系,指定符合其標準和設計風格的廠家去生產,商標的所有者就是該百貨商場。在未來,中國的許多製造企業很可能會被變為百貨商場自有品牌的製造商。 <BR>然而,在目前的聯營模式下,供貨商和零售商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大問題,如果國外的買斷經營的百貨商場進入中國,現有的百貨商場和供應商之間的關係會馬上惡化。

  記者:現在的零售業態有些混雜,百貨商場在開超市,而大賣場也在賣百貨。您怎樣看待這一現象?

  郭增利:這是目前中國特有的現象,比如一些大賣場有百貨甚至家電的功能,而百貨商場又開設了超市,其實這也是萬般無奈之舉。歸根結底,還是因為我國零售業業態本身不夠細化,或者沒有形成真正的標準化,才造成相互交叉、客源重疊的現象。比如家樂福可能賣服裝,王府井百貨可能開個超市,但這樣一種交叉融合對於當前一個企業集團的發展來說還是有益的。但是我覺得,細分的結果產業會取得好處,目前這種現象只是我國零售業態在過渡階段所特有的。所以,當未來市場細分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大家可能還要各自有各自的分工,各自有各自的職能,各自為各自特定的客群去做服務。

  目前中國還沒有細分到這個階段,大家為的就是銷售額,是生存。但深入地思考一下,一個百貨商場當中開了一個超市,他的銷售額就會提高很多嗎?我認為並不會特別大。家樂福裡的服裝銷售額就一定能高過街鋪的銷售額嗎?不一定。他們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點,那就是吸引人:我這裡什麼都有,什麼東西都全,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人來。目前的市場條件,允許這麼做,但當大家都足夠強大的時候,零售業態中各自的分工就會更明確、更細,各自的優勢得到淋漓盡致地發揮,我國零售業態也就逐步走向了成熟。

  記者:您怎樣看待百貨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郭增利:當前,都市的大百貨商場還有成長空間,在應對其他形態的競爭的時候,有拓展功能方面的優勢,勝算還是比較大。另外,當各個城市的核心商圈不能夠再容納新的大百貨商場的時候,專業的主題百貨將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且,他們也會和購物中心合作,發揮自身的品牌優勢,這樣的主題百貨對購物中心是有利的。

  今後,家庭型百貨和社區百貨也將得到擴張。比如華聯,他們正在和凱德置地合作,做家庭型百貨,它的體量不是特別大,也就兩萬平米左右,但包含了超市功能和百貨功能。當這樣一種百貨商場定位為家庭百貨時,租金會比一般租金要高,這樣,業主也會比較高興。另外,華堂在做社區百貨,這種形態主要定位在服務社區方面,這樣的形態一旦運作得當,發展空間就會非常大。因為一個城市繁華的商業中心區域永遠是有限的,而定位於社區商業是穩定的消費群,日常頻繁的購物和消費。從這個角度看,華堂和華聯是領先的。

  (引語:百貨業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在進一步的繁榮中去完善、升級。)

  百貨業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在進一步的繁榮中去完善、升級。這其中肯定是有空間的,包括現在做的不錯的新世界百貨,它的店面規模還是比較少的,進一步拓展的空間非常大。包括部分外資,比如韓國的樂天,來到中國後,它肯定也要擴張。但當零售業繁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出現一些變化,在調整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細分化的專業百貨並逐漸在市場上顯山露水。比如樂天可能做出一個禮品店、青年店或者老年店等。

  記者:隨著購物中心的興起,百貨業是否會面臨衝擊?

  郭增利:現在的零售業有個很奇特的現象,根據國際通行的測評方案,當百貨商場非常強的時候,購物中心則相對弱勢。日本、臺灣的百貨商場都很強勢,臺灣的購物中心並不發達,日本的購物中心相對於百貨業也是不發達的;新加坡和香港卻相反,百貨很難獨立生存,要依附於購物中心發展自身。目前中國還是處在百貨商場強勢,那麼是不是中國不可能出現購物中心強勢呢?我覺得不會,有些城市還會出現購物中心強勢,比如深圳和上海等城市。上海的購物中心銷售額,在零售業中所佔比重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上海購物中心的發達與其國際大都市背景有關,與人們的消費習慣也有很大關係。北京卻截然相反,北京的購物中心很少,但 2007年以後有7家真正的購物中心將陸續開業,可以預見,這些購物中心的開業,將改變北京的零售業格局。

  記者:您怎樣評價北京今年即將開業的這7家購物中心?

  郭增利:可以這麼說,北京這時候才真正進入購物中心時代。以前北京的一些購物中心,並不能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購物中心,他們還是在做地產。而做商業和做地產是完全不同的。

  2007年將開業的這幾個購物中心是商業產品,而不是地產產品。他們追求的是長期的經營回報,而不是依靠地產租售的短期利益。今年北京的購物中心將面臨劇烈地市場反應,一旦他們挺過去了,幾年以後,北京的購物中心就可以和百貨商場比肩了。當這幾個購物中心在各自的區域裡都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形成群體效應的時候,它的話語權在零售領域肯定會相應提高。

  不過,目前這幾個購物中心在地域分布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同時,北京在商業布局方面也有個奇怪的現象:大家都在爭做市級中心。其實,不論一個城市有多大,一般情況下有一到兩個市級中心就足夠了。現在北京的很多商業形態都是市級中心的規模,但輻射的範圍卻都只是區域中心的範圍,這就導致商店規模與消費群規模之間的矛盾,這將延長它們的市場培育期,因為一個區域購物中心想一下子主導整個城市的商業是不太可能的。比如,東四環某項目,他的體量甚至可能比西單的幾個百貨商場加起來的規模還要大,但怎麼可能全北京的人都到東四環去購物呢?
  (來源:中國商貿 張然)

相關焦點

  • 百貨購物中心化調改常見的誤區是什麼?
    除此之外,濟南、長沙、銀川、呼市,筆者所到之處,幾乎所有區域百貨的購物中心化調改,都存在明顯的「百貨慣性思維」,由於百貨思維作祟,這些商場雖然都聲稱自己完成了「購物中心化調整」,但卻又紛紛大呼「調改不靈」,那麼百貨購物中心化調改的核心邏輯應該是怎樣的?為什麼「百貨慣性思維」做不好購物中心?當前國內百貨商場購物中心化調改主要存在哪些誤區呢?
  • 廣州新光百貨海珠店「購物中心化」 應對電商熱潮
    面對電商與實體店 選擇「購物中心化」  近年來受電商和實體店、購物中心等多重夾擊,百貨業處境大不如從前。據中華全國商業信息中心數據,今年1—9月,全國百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商品零售額同比下降0.1個百分點。
  • 郭增利:智慧型購物中心是「智慧城市」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大會的專家採訪環節中,中購聯購物中心發展委員會主任郭增利表示:中國購物中心近幾年快速發展,主流項目專業品質穩步上升。按照國際評價,中國在2025年將會成為全球購物中心領域的領導者。這對我們而言是一個非常振奮的消息,但要實現這個目標,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硬體方面,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軟體方面確確實實還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 重慶傳統百貨「購物中心化」五大典型案例盤點及分析
    (贏商網重慶站報導)購物中心成商業發展主旋律、電商全面鋪開來勢洶洶,有人說,「傳統百貨只有兩條出路,一是購物中心化,二是做精」。重慶市場內,傳統的百貨似乎都選擇了前者:購物中心化。  重慶傳統百貨的購物中心化走出了兩條不同的道路,一是在就有物業基礎上實現傳統百貨「購物中心化」的轉型,比如楊家坪大洋百貨,觀音橋新世界百貨,觀音橋茂業百貨;另一類則是原來做百貨的集團直接全程打造的大型購物中心,比如商社集團打造的巴南商社匯購物中心。
  • 百貨商場頻頻改革 如何與購物中心完美結合?
    為尋求全新發展機遇,百貨商場頻頻進行大手筆的改革,或更名、或裝修、或休整,全國百貨商場的調整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市場環境的改變和多業態的競爭促使百貨業內颳起一場「轉型風暴」。而這能否成為其在混戰中突圍的利器?實體企業又該如何適應商場調整而不被踢出局?
  • 北京五棵松卓展購物中心:一個定位精準高端的商場
    南臨長安街,西臨西四環,與萬事達中心隔街相望,傍地鐵1號線,在有著京西CBD之稱的「五棵松生活圈」中,一個巨大的L型建築物——卓展購物中心,開業已近3個年頭。   其母公司香港卓展集團,業務範圍涵蓋百貨、超市、酒店三大業態,目前已在北京、瀋陽、長春、哈爾濱四地以自有產權物業形式開設卓展購物中心,物業總面積近百萬平米。
  • 盤點解放碑商圈購物中心、百貨商場等商業中心(組圖)
    、英利國際購物中心、大都會廣場等大大小小近20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可以說是重慶的奢侈品聚集地。  (贏商網重慶站 6月24日綜合整理報導)解放碑商圈是重慶歷史最悠久的商圈,擁有重慶時代廣場、金鷹購物中心、重慶百貨、新世紀百貨、王府井百貨、英利國際購物中心、大都會廣場等大大小小近20個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可以說是重慶的奢侈品聚集地。
  • 怎樣提升百貨商場顏值?場景化設計成為重要手段
    來源: 奇點商業資本論在這個顏值至上的時代,百貨商場較為平板的空間讓消費者極易產生視覺疲勞,入店難成為百貨最頭痛的問題。相比購物中心,百貨商場大多動線簡單、沒有多中庭,因此場景化設計成為提升百貨顏值的重要手段。百貨在轉型調整時需要基於實體流量思維及社群運營邏輯的商業空間進行調改。
  • 外來和尚難念經 區域百貨全國化路徑怎麼走?
    購物中心探路京城魯商集團旗下銀座和諧廣場購物中心上月進軍北京,也再次凸顯北京已成為區域百貨開拓全國市場的戰略必爭之地。北京商報記者了解到,魯商集團主要經營高端百貨、時尚百貨、奧特萊斯、購物中心百貨店、超市、家居等多種業態形式,經營網絡分布在山東17地市及河北、河南等地。
  • 購物中心來襲 百貨業或將「混搭」
    但是近幾年,隨著購物中心的發展,對百貨業造成了巨大的衝擊,一些傳統百貨商場正在體會著購物中心給他們帶來的威脅。定位百貨業與購物中心差別大從業態形式上看,百貨業主要是指在一個建築物內,實行統一管理,按樓層、趣味、專櫃等若干類別區分商品,並為顧客提供必要的零售業態服務,其主要功能還是以購物為主。
  • 廣州新光百貨購物中心化 打造鄰裡型多功能廳
    開業當天,由於新光百貨募集了多名時尚帥氣的「男僕」專為女性顧客提供形象指導、購物指南、美食嚮導、代客泊車等貼心服務,導致商場裡裡外外人氣爆棚,店前大排長龍。  據新光百貨總經理胡利萍介紹,為了順應購物中心化的實體零售趨勢,新光百貨海珠店嘗試整體承租模式,百貨不再以主力店身份進駐項目,而是和集團物業經營和物業管理公司攜手共同打造該項目。
  • I.T、C&J等品牌集合店和購物中心關係解析
    買手制和集合店有怎樣的關係?集合店的引進又會給購物中心帶來什麼好處?   「具有很強的品牌意識,偏好嘗試新奇潮流產品和服務,卻沒有太多逛街時間。」這是對國內新興中產階級追求時尚的精準描述。而「品牌集合店」便能幫助這部分人群解決在最短時間找到最多值得購買商品的難題。
  • 盤點小寨商圈購物中心、百貨商場等商業中心(組圖)
    以小寨十字為中心,東起西延路,沿西影路到翠華路,南至丈八東路,西到含光路,北靠南二環總面積為9.1平方公裡。集聚了大量的高等院校。主要以自由商貿和時尚潮流百貨商場超市組成,人流量大,主要消費群體為各大院校學生。
  • 購物中心:兒童遊樂園帶動潛在客流
    據悉,兒童遊戲設施運營商日本永旺幻想(AEON Fantasy)計劃3年內在購物中心裡開100家室內兒童遊樂城。  近年來,兒童遊樂園進駐商場的腳步逐漸加快。北京的很多大商場和購物中心裡都有兒童遊樂專區和兒童教育配套項目,如北京永旺國際購物中心、金源新燕莎MALL、大鐘寺中坤廣場、望京國際購物中心、新世界女子百貨等。
  • 30家購物中心主力店調查 去百貨化趨勢明顯
    以零售業發展相對發達地區為方向,主力百貨撤離或轉型購物中心漸成趨勢。北京的朝陽大悅城與永旺百貨解約;成都萬象城的主力尚泰百貨宣布2015年8月31日正式停止營業,除此之外,王府井百貨、中都百貨、NOVO百貨、寶萊百貨等在二三線城市均有關店。這些曾經被看好的業態組合,現都已陸續分道揚鑣。
  • 百貨和購物中心
    河南商報記者 望開源  由於快速時尚品牌的競爭與消費者一站式消費需求的增強,使得百貨這一品類相對單一的業態受到了威脅。購物中心較之百貨,擁有更大的面積及更豐富的業態,能夠在一個場所提供多元複合的功能,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傳統百貨如何正確定位以應對購物中心的競爭是商家急需解決的問題。
  • 日本百貨銷售額增長顯著 百貨何以電商「和平相處」?
    當中國一線城市的百貨幾乎淪為電商的線下「試衣間」,甚至走向大規模閉店慘局,百貨卻在日本發展得紅紅火火,風生水起   2015上半年,根據iziRetail的抽樣調查,全國60%的百貨商場業績處於下滑狀態。
  • 歷經洗禮 百貨購物中心向上趨勢不改
    來源:中國商報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雖然重創了百貨、購物中心行業,但也逼迫行業迅速轉變,鍛鍊了新的發展能力。放眼未來,行業整體向上發展的趨勢並未改變,智慧化、生活場景化體驗將成為行業發展的新方向。線上業務成行業新發展動力。
  • 百貨店和購物中心該如何調整定位?
    商場的定位調整是一門大學問  對於百貨店和購物中心而言,準確定位是經營的基礎。近日,朝陽大悅城罕見地和主力店永旺JuSCo百貨「分手」,激起了業界對商場定位調整的思考。目前在北京的商業領域,既有因及時調整定位而紅火起來的商場,也有因定位不準而走向衰落的事例。
  • 還在擔心百貨變試衣間嗎?日本百貨已逃離這個宿命
    當中國一線城市的百貨幾乎淪為電商的線下「試衣間」,甚至走向大規模閉店慘局,百貨卻在日本發展得紅紅火火,風生水起  2015上半年,根據iziRetail的抽樣調查,全國60%的百貨商場業績處於下滑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