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界
當結核病遭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編者按
無國界醫生是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結核病治療提供者之一。2018年,他們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開展相關項目,為16,500人治療結核病,為2,840人治療耐藥結核病。
新冠疫情的降臨,讓一部分結核病人可能面臨著診斷和治療的中斷,無國界醫生關注到了這一點,並發出了預警。
這是無國界醫生與「醫學界」合作推出的專欄「無國界醫生戰『疫』」的第一篇,內容由無國界醫生提供。
在全球奮力對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的此時此刻,無國界醫生也關注到世界各地弱勢的人群。今天是世界結核病日,我們希望大眾能夠關注結核病人。他們是可能受到結核病和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雙重打擊的人群。全球各地的結核病人需要特別的關注,以保障他們所需的持續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
2018年,全球有近1000萬人感染結核病,其中150萬人死亡,這令結核病成為頭號傳染病殺手。全球有50萬耐藥結核病人,他們接受的治療過程漫長且有毒副作用。結核病也是愛滋病感染者的主要致死原因。包括印度和南非在內的很多國家有大量病人同時感染愛滋病和結核病。
在馬拉威的恩桑傑地區,Manfred診斷出愛滋病晚期,並感染結核病後被轉介到地區醫院,無國界醫生的醫療人員為他做檢查。圖片來源:Isabel Corthier/MSF
和結核病一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通常影響肺部,感染者可能會出現類似結核病的症狀,例如咳嗽和發熱。像結核病人等肺部受損的人,或像病毒未受控的愛滋病感染者等免疫系統薄弱的人,一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很有可能發展成更嚴重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此外,很多結核病人住在人口密集的地區,這種密切接觸進一步增加了他們感染新型冠狀病肺炎的風險,尤其是在人滿為患、幾乎沒有潔淨飲用水或醫療護理的居住環境下。
以上的情況本來已經令人憂慮,而如果愛滋病和結核病的診斷和治療受到中斷,更會變得雪上加霜。因此,無國界醫生支持世界衛生組織(WHO,簡稱世衛)在情況說明裡提及的策略——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期間,繼續為結核病人和耐藥結核病人提供持續性的基本服務,即預防、診斷、治療和護理。
新型冠狀病毒給醫療系統,尤其是資源匱乏地區的醫療系統帶來顯著壓力。我們從以往疫病的經驗中獲知,縮減醫療護理、藥物和診斷可能導致更多面對生命危險的病人,例如結核病人的死亡。幾內亞是2014年至2015年暴發伊波拉疫情的國家之一,該國醫療服務的縮減導致結核病的診斷相應減少了53%,而結核病醫療服務因受到直接或者間接影響,死亡率增加了一倍。
在全球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之際,衛生部門、執行夥伴,以及國際捐資方必須盡力維持基本的服務,同時減低弱勢人群面對的風險。
在印度的曼尼普爾邦,17歲的Grace是一名耐多藥結核病人,剛剛開始治療,每天要接受注射,無國界醫生在她家附近改了一間小屋方便她治療,並避免把疾病傳染給家裡其他成員。圖片來源:Jan-Joseph Stok
為減低新型冠狀病毒傳染給結核病人及愛滋病感染者的風險,我們需要看到提供醫療護理的方式有創新改變,這包括分散的門診治療、讓病人通過社區獲得治療,以及通過遠程醫療和網際網路應用獲得「遠程」護理和治療跟進。按照世衛的推薦,為耐藥結核病人提供全口服藥物治療固然是當務之急,不可延誤,而實施社區支持的治療以減少病人與醫療設施的接觸也是一樣重要。
有鑑於結核病人患重症的高風險,減低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響的措施應包括為接觸結核病人、檢測和隔離確診或疑似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工作人員和其他人提供防護措施,以防止病毒傳播給更多人。
全球團結對於應對疫情全球大流行至關重要。避免囤積和出口限制將確保基本藥物和物資,包括個人防護設備,可以到達所有有需要的國家。這些合作和分享將減低結核病人因為缺乏所需的藥物或檢測能力導致的額外風險。否則,一些醫療系統本已脆弱的國家會面對雙重壓力。在各國努力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大流行的時候,我們也要採取一些必須的措施以確保在大流行的影響下,全球各地的弱勢社群,包括結核病人和愛滋病感染者不會遭受第二場悲劇。
無國界醫生應對結核病
無國界醫生是全球最大的非政府結核病治療提供者之一。2018年,我們在全球超過20個國家開展相關項目,為16,500人治療結核病,為2,840人治療耐藥結核病。我們也和合作夥伴一起開展兩個耐藥結核病的臨床試驗(TB PRACTECAL 和 endTB),目標是找到有效且耗時較短、副作用可控的療法。
無國界醫生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
在無國界醫生開展工作的大部分國家,我們與世衛組織和各地衛生部協調,看我們如何在有大量新型冠狀病毒病人的地方提供支援,以及為醫療設施提供防控感染的培訓。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在比利時、義大利、法國、西班牙和利比亞提供支援。
無國界醫生的當務之急,是維持我們在世界各地針對極端弱勢社群開設的常規醫療項目。
來源:「醫學界」微信公眾號
校對:臧恆佳
責編:田棟梁
文章已於修改
原標題:《新冠肺炎陰影下,結核病人怎麼辦?來自無國界醫生的建議》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