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52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啥是蒲柳

2020-12-12 談藝錄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

(今天解說的六個漢字)

1、菅。讀作jiān,也讀作gu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後續的專家說得更仔細些。

《本草綱目.草部.白茅》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詩經.陳風.東門之池》載:「東門之池,可以漚營。」孔穎達引用陸機的話說:「菅似茅而滑澤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為索,漚乃尤善矣。」菅茅是茅的一種。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莖長二三尺,葉多毛,細長而尖,秋開青白色花,果實上有長芒,粘人衣。古用來編蓋屋頂。根堅韌,可做刷帚,也可入藥。菅的樣子如圖:

(菅)

菅字還通「蕑」,實際就是蘭草,出自《說文通訓定聲.乾部》「菅,假借為蕑,即籣」;菅字還通「姦」,《管子.牧民》裡有:「野蕪曠則民乃菅,上無量則民乃妄」,尹知章作註:「菅當為姦」。菅還是一個姓氏,名人也不少。

菅讀作guān時,字音出自《字彙》指的是春秋時宋國地名,即現在的山東省單縣以北,《春秋.隱公十年》:「公敗宋師於菅。」杜預作注說:「菅,宋地。」菅的小篆寫法如圖:

(菅的小篆寫法)

2、蘄。讀作qí,也讀作jī或者qín。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讀音。解釋是:「蘄,艸也。」是一中草的名字,具體是啥草,許慎沒說。段玉裁注裁:「《釋草》』蘄字四見不識許指何物也。『」朱駿聲《通訓定聲》:「此字本訓當為香草。山、白、馬、皆冒蘄名也。」;所以這個字意義較多,而且互不相關,除了草名外,他又指以下幾個意義:

(1)蘄,又指木名,出自《集韻》「蘄,木名。」這裡的蘄又是樹的名字。(2)蘄,又專指馬嚼子。張衡《西京賦》有「旗不脫扃,結駟方蘄」,李善注注引薛綜曰:「蘄,馬銜也。」;(3)又通「圻」(通「垠」)。指邊際;界限;(4)又通「祈」,祈求的意思;(5)古州名,北周時置,治所在齊昌(就是現在的湖北省蘄春縣);(6)又是一個姓,蘄氏,春秋之後也,漢代有弘農太守蘄良。

這個字讀jī時,讀音出自《廣韻》,指古縣名,本是戰國的楚邑,秦置蘄縣。漢屬沛郡。治所在現在的安徽省宿縣南。

這個字讀qín時,讀音也出自《廣韻》,指的是山蘄,就是藥草當歸的別名。山蘄的樣子如圖:

(山蘄)

蘄的小篆寫法如圖:

(蘄的小篆寫法)

3、莞。讀作guān,也讀作guǎn或wǎn。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第一個音,給的解釋是:「莞,艸也,可以作席。從艸,完聲」那麼,這個字就有兩個意思:

(1)蒲草。《爾雅.釋草》裡說:「莞,苻蘺;其上蒚。」郭璞作注說:「今西方人呼蒲為莞蒲……今江東謂之苻蘺,西方亦名蒲,中莖為蒚,用之為席。」就是指蒲草,樣子如圖:

(蒲草)

第二個意思就是莞草編的蓆子。《詩經.小雅.斯幹》:「下莞上簟,乃安斯寢」鄭玄箋注說:「莞,小蒲之席也。」就是蒲蓆,如圖:

(蒲蓆)

其實,莞還是姓。《通志.氏族略五》裡有載:「莞氏,《姓苑》云:吳人」。

莞讀guǎn時,指的是地名,古代郡名,晉代置郡,就是現在的山東省沂水縣境。現在也有叫這個的市,就是現在的東莞,在廣東省東江下遊。

莞讀wǎn時,語音出自《廣韻》,指「微笑的樣子」。我們看《甄嬛傳》裡的「莞貴妃」甄嬛,取這個字的意思除了跟皇后的宛宛同音外,主要就是取的「微笑」這個意思。《論語.陽貨》「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另一個意思是指胃的內腔,現在一般寫作「脘」。莞的小篆寫法如圖:

(莞的小篆寫法)

4、藺。讀作lì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莞屬,從草」。指的就是現在的燈心草。燈心草科。多年生草本。生沼澤中,莖蔟生,內充滿白色髓。莖髓俗稱「燈草」,可作油燈的燈芯和入藥。莖杆可作編織原料。它的樣子如圖:

(燈心草)

藺的第二個意思是碾壓,通「躪」,就是蹂躪的「躪」。

藺的第三個意思是漢代的縣名。在現在的山西離石縣西。《史記.趙世家》「十三年,秦拔我藺,虜將軍趙莊。」另外,藺還是姓氏。藺的小篆寫法如圖:

(藺的小篆寫法)

5、蒢。讀作ch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蒢,黃蒢, 蘵也。從艸,除聲」就是黃蒢,茄科。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全草入藥。《爾雅.釋草》裡說,:「蘵,黃蒢。」郭璞作注說:「 蘵草,葉似酸漿,花小而白,中心黃,江東以作菹食。」黃蒢,就是茄科植物苦蘵的全草。苦蘵生長於山谷林下及村邊路旁。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消腫功效,樣子如圖:

(蒢)

《本草綱目》裡說:「酸漿、苦蘵,一種二物也,但大者為酸漿,小者為苦蘵,以此為別。敗醬亦名苦蘵,與此不同。」說的是酸漿和苦蘵的區別,屬同一類,叫法不一樣。蒢的小篆寫法如圖:

(蒢的小篆寫法)

6、蒲。讀作p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蒲,水艸也,可以作席。從艸,浦聲」。這個字有好多個意思,分別如下:

(1)香蒲,就是上面說的蒲草(已經上過圖),香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葉狹長,可編蒲蓆、蒲包和扇子等。嫩芽稱蒲菜,可以吃。花粉稱蒲黃,用為止血藥;(2)菖蒲的簡稱。《正字通.艸部》裡說:「蒲,菖蒲。」樣子如圖:

(菖蒲)

(3)蒲柳,就是水楊。也稱赤楊,江南榿木,樺木科,喬木。《詩經.王風.揚之水》裡說:「揚之水,不流束蒲。」鄭玄注說:「蒲,蒲柳」蒲柳是秋天很早就凋零的樹木,因此舊時用來謙稱自己體質衰弱或地位低下:蒲柳之姿、蒲柳庸材。它的樣子如圖:

(蒲柳)

(4)蒲,又指草蓋的圓屋。也稱作「庵」。草庵,它的樣子如圖:

(草庵的模型)

(5)是「摴蒲」的簡稱。古代一種類似後來擲色子的博戲。這個政策原因,不能往深了說。(6)古代邑名。一指春秋時衛地,戰國時屬魏,屬現在的河南省長垣縣境。二指春秋時晉地,屬現在山西隰縣西北。(7)元、明史籍對布朗族、崩龍族先民的泛稱。這個就不上圖了。(8)蒲還是姓氏。《通志.氏族略四》:蒲氏,姒姓,有扈氏之後,為啟所滅,世為西羌奠長「。蒲的小篆寫法如圖:

(蒲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是中國最早的字典,漢字本身每一個字都有自己的故事,學漢字的過程如果靜下心來,並不會感到單調枯燥。對漢字感興趣的人,也都是對自身有要求的人。當年,當朋友們都在打牌取樂打發旅途枯燥時,錢鍾書抱著一本字典看得有滋有味。

(【說文解字】之52,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52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啥是蒲柳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今天解說的六個漢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後續的專家說得更仔細些。《本草綱目.草部.白茅》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詩經.陳風.東門之池》載:「東門之池,可以漚營。」
  • 閱江寧·悅傳承 | 江圖帶'寧'走進《說文解字》第五十二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蒲柳是什麼?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今天解說的六個漢字)1、菅。讀作jiān,也讀作gu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白苙)第49課講芨時曾詳細說過白芨,不再細說。此外,薋在讀這個音時,還是一種水菜的名字,意義出自《集韻.脂韻》:「薋,菜生水中。」究竟對應現在的哪種菜,無據可查,暫時存疑。
  • 《說文解字》第303課:細說「廴」字
    在古代漢語中,這三個部首聯繫緊密:「辶(辵)」被《說文解字》解釋為「乍行乍止也」,簡言之就是「走走停停」;「彳」被《說文解字》解釋為「小步也」,簡言之就是「小步行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廴」字,這是我們《說文解字》課程的第303課。
  • 【今日典故】蒲柳之姿
    詩文觀止【今日典故】蒲柳之姿翻看詩詞經常看到一些典故,索性拿出來讀。蒲柳之姿晉代人顧悅之與簡文帝同歲,而頭髮早就白了。簡文帝問:「你為什麼頭髮白得比我早?」顧悅回答道:「我是蒲柳一樣的資質,向著秋天樹葉就掉落了;您是松柏一般的質地,經受了秋霜反而更加茂盛。」見《世說新語。言語》、《晉書。顧悅之傳》。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59課:「牽牛花」在古時候為什麼叫「惡菜」?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第59課。今天解說的是《說文解字》540部漢字中「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下:花葉似「蕹」而稍小,它生在田野間,隨地蔓延,對農作物有害,所以古時稱為「惡菜」,既然是惡的,為啥還叫菜呢?原因是葍的根莖富含澱粉,在古時候,人們在災荒年間常用它的根來救荒,所以得了菜的名頭。現在葍的根多用以釀酒或入花。它是現在我們在鄉間常見的花草,只是各地稱呼不一樣,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pí。給的解釋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說明這是一種草,但沒說明是什麼草,所以暫時存疑;「芘芣木」好說,《詩經.東門之枌》裡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毛傳說:「荍,芘芣是也」。鄭玄箋註:「美如芘芣之花。」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說法:「芘芣,一名荊葵」。芘芣就是錦葵,錦葵科。
  • 《說文解字》第200課:《說文解字》中「形聲字」有啥明顯標記?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00課(不知不覺),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此六字幾乎全部是生僻字。因為內容十分無趣,所以今天順帶介紹兩個關於《說文解字》的小知識:一、《說文解字》中,「形聲字」的明顯標記是什麼?
  • 從《說文解字》看中國古代服飾
    擷取《說文解字》中表服飾的字,加以分析整理,不僅可以了解這些字的用法,還可以從中洞悉古人的服飾風貌,準確把握中國古代服飾的內容,同時也可以體會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說文解字》看古代服飾樣式《說文解字》中的"衣"部共收字110餘個,根據分類與整合,可以分成頭衣、體衣、足衣三類樣式。1.
  • 《說文解字》第11課:帶「示」的漢字,都有這些意思
    我們讀《說文解字》,提綱是540個部首,今天已經到了11課,我們還停在「示」部,這是《說文解字》的第3個部首,「示」部的漢字一般與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關係,大致「示」部漢字可以分為四類:1、祭祀的名稱:比如禘、禡、祔等;2、鬼神的名稱: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儀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兇、禍福等,比如祥、祿、福等。
  • 《說文解字》第151課:細說「含」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51課,只講一個漢字:「含」,詳情如下:1、含。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hán。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含,嗛也。(古時女子像)(5)寬。《廣雅.釋詁三》:「含,寬也。」
  • 《說文解字》第135課:細說「牽」與「牿」
    因為這套課程是系列《說文解字》課程,這是其中的一課,每篇文章講一個或幾個漢字,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標題卻只能列其中一、二個知識點,有的朋友不耐煩看完文章,找不到答案就開始責問「文不對題」,為此,我們只好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放在前面(其實,標題中的問題,文中一定會有提到(我們不做「標題黨」),今天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是:成語「牽強附會」中,「牽」字的意思是「強制,勉強」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165課:細說「和」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5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和。和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相對內容較多,有讀字典的感覺,請耐心。詳情如下:和。《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咊,相應也。從口,禾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66課:《紅樓夢》「吹散芰荷紅玉影」,芰是啥?
    今天在說解文字之前,我們先說兩個小結論,類似廢話,但這兩個結論對能否堅持我們課程的學習卻很重要。我們偶爾會發現《說文解字》中有一處兩處的錯訛,這本是白璧微瑕,卻讓有一部分朋友從此認為《說文解字》不能當作經典來學習,這首先跟有些篆刻名家的說法有差異,比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說:「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 《說文解字》第98課:「八月斷壺,九月叔苴」中,「苴」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diào。給的解釋是:「艸田器,……《論語》曰:『以杖荷莜』」。王筠的《說文句讀》裡說:田間之器,率以檾稭為之,故曰艸「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直接給標為「耘田器。」並說明「芸,除草也。」依照這三條線索,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莜,本義是一種草編的田間用器,是一種農具,用以除草。這種用具恐怕現在已被各種鐵製用具取代,所以找不到圖了。
  • 《說文解字》第105課:如何準確理解「蒹葭蒼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5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jiā。給的解釋是:「葦之未秀者。」所以葭的本義就是初生的蘆葦。這個字因為《詩經.秦風.蒹葭》中「蒹葭蒼蒼」為我們熟知。蒹是什麼?是沒有長穗的蘆葦。蒼蒼的意義也不少。比如:(1)灰白色。如兩鬢蒼蒼;(2)形容茂盛的樣子:比如鬱鬱蒼蒼;(3)深青色:比如天蒼蒼,野茫茫。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餘,語之舒也。」先看字形演變:
  • 《說文解字》第368課:「幹戈」中,戈是兵器,「幹」是啥?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漢字:「幹」,「幹」是《說文》540個部首漢字之一,「幹」部共有三個漢字,但今天只講「幹」字。 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方案仍有「幹」部,部屬漢字多作音符構成形聲字。比如「肝、杆、稈、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