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漢字:「幹」,「幹」是《說文》540個部首漢字之一,「幹」部共有三個漢字,但今天只講「幹」字。
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方案仍有「幹」部,部屬漢字多作音符構成形聲字。比如「肝、杆、稈、岸」等。
「幹」字的詳情如下:
幹。讀音有三個:
(一)gā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幹,犯也。從反入,從一。」
許慎認為幹是會意字,本義是侵犯。認為「幹」字的字形是反著寫的「入」。王筠《說文釋例》:「然從入而倒之者,言其入之也不順。」而所從之一,則非一字也,但言有是物焉而不順理以入之耳。」要「入」,但是有「一」這個物存在,所以「入」的不順利。所以,「幹」會意為「侵犯」。顯然,這是依照「幹」字符號化的字形進行的解釋。
但隨著遠古文字資料發現得越來越多,特別是甲骨文、金文資料的增多,文字學家們發現,「幹」是象形字。如圖:
(幹字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和金文裡,「幹」都像帶有羽飾的盾形。甲骨文中部的方框和金文中部的肥筆是盾身,盾下有鐏,盾上的筆畫像羽飾,後世人們為了書寫方便,肥筆線條化,最終變成了一橫。所以,幹的本義應當是「盾」,是古代用來擋住刀箭,衛護自身的兵器。幹的「盾」義,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均可見。
(商代的士兵)
幹是武器,楊樹達先生《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幹》也有稱:「(金文)象器分枝可以刺入及有柄之形。」他認為「初民爭鬥之際,隨手伐其竹木為兵,進可攻犯,退可防守。」可以作為補充。
《說文》「盾」部另有盾字,為什麼還會有「幹」呢?因為方言。《方言》卷九:「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瞂,或謂之幹,關西謂之盾。」
(盾)
「幹」作為盾的本義,典籍中實例很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立起你們的矛,我就要宣誓了。《荀子·解蔽》:「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楊倞註:「幹,楯也。」這是引用舊本《詩經》的詩句,今本已不見此詩。鳳凰翩翩起舞飛翔,它的翅膀像盾牌一樣,這的鳴聲像洞簫一樣。
在本義之外,幹的用法還有很多,比如:
(1)觸犯;冒犯。這是《說文》給幹的解釋,但這個實際上是幹的引申義。比如《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君王賜宴,哪裡敢觸犯大禮來自取罪過?
(2)擾亂;幹擾。比如杜甫《兵車行》:「哭聲直上幹雲霄。」
(油畫《兵車行》局部)
(3)求取;幹求。《爾雅·釋言》:「幹,求也,」《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就是子張學習求取祿位。
(4)幹預;幹涉。杜甫《秋興八首》之八:「綵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即用此義。
(5)關涉。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注意這種用法與上一用法的差別。
(6)岸;水畔。《集韻·寒韻》:「幹,水涯也。」《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毛傳》:「幹,厓也。」砍伐檀樹響叮噹,放在河邊兩岸上。
(《伐檀》詩意)
(7)量詞。有兩個用法:其一,相當於「個」。《字彙·幹部》:「幹,數竹木亦曰幹,猶言個也。」《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元年》:「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如幹蠲免,某月須如幹救助。」胡三省注引程大昌曰:「幹,猶個也」;其二,相當於「夥」、「幫」。《紅樓夢》第五十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凡見了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讓。」
(寶玉和他的大丫頭們)
(8)江南把山壠之間的地段叫幹。《字彙補·幹部》:「幹,江南謂山壠之間曰幹。故金陵有大長幹、小長幹、東長幹,俱地名。」
(9)通「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幹,假借為澗。」《詩·小雅·斯幹》:「秩秩斯幹,幽幽南山。」流水清清水溪澗,林木幽幽終南山。
(秩秩斯幹,幽幽南山)
(10)通「乾」。用法有二:其一,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與「溼」相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幹,假借為乾。」《莊子·田子方》:「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幹。」唐代陸德明釋文:「而幹,本或作乾。」(孔子去見老聃時,)老聃新洗了頭髮,正披散著頭髮晾乾;其二,相當於「空」,「白白」。元杜仁傑《喻情》:「相撲漢賣藥幹陪了擂。」「相撲漢賣藥——幹陪了擂」已經發展成為歇後語。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現代漢語,幹是乾的簡化字,在用到繁體字時,不能把所有的「幹」字都繁化成「乾」,只有在表示上述兩種意義時,幹的繁體才寫作「乾」。可以簡單記一下,用於「乾燥、乾淨、喝乾」,這些詞,「幹」可以寫成「乾」。
(11)通「矸」。砂石。《集韻·翰韻》:「矸,石也。或省。」《字彙補·幹部》:「幹,與矸同。」《荀子·王制》:「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幹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楊倞註:「幹讀為矸。」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硃砂,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並使用它們。
(硃砂原石)
(12)國名。也有兩個用法:其一,通「邗」。即吳國。其二,古「幹國」,在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南。
此外,幹還是姓氏,《通志》有載。
(二)g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釋言》用法有三:
(1)捍衛。《爾雅·釋言》「幹,扞也。」郭璞註:「相扞衛。」《詩·周南·兔罝(jū,捕捉兔子的網)》:「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毛傳》:「幹,扞也。」武士英姿雄赳赳,公侯衛國好屏障。
(2)立,建立。《水滸全傳》第一百一十二回:「後知張順幹了功勞,打聽得焦山下船,取茆港。」
(3)「幹」的簡化字,「榦」的正體字。但也可以直接用「幹」。即:用到繁體字時,不能把所有的「幹」字都繁化成「乾」,也不能都寫成「幹」或「榦」,只有「樹幹、幹線、(樹的)幹部」等意義時繁體字可以寫成「幹」或「榦」。
(樹幹)
(三)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通「豻」。胡地野狗。《集韻·翰韻》:「豻,《說文》:『胡地野狗。』……亦省。」《儀禮·大射》:「大侯九十,參七十,幹五十。」有熊飾的射布距離九十步;有豹、麋裝飾的射布距離七十步;有野狗裝飾的射布距離五十步。
幹的小篆寫法如圖:
(幹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第368課,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