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368課:「幹戈」中,戈是兵器,「幹」是啥?

2020-12-16 騰訊網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只講一個漢字:「幹」,「幹」是《說文》540個部首漢字之一,「幹」部共有三個漢字,但今天只講「幹」字。

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方案仍有「幹」部,部屬漢字多作音符構成形聲字。比如「肝、杆、稈、岸」等。

「幹」字的詳情如下:

幹。讀音有三個:

(一)gā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幹,犯也。從反入,從一。」

許慎認為幹是會意字,本義是侵犯。認為「幹」字的字形是反著寫的「入」。王筠《說文釋例》:「然從入而倒之者,言其入之也不順。」而所從之一,則非一字也,但言有是物焉而不順理以入之耳。」要「入」,但是有「一」這個物存在,所以「入」的不順利。所以,「幹」會意為「侵犯」。顯然,這是依照「幹」字符號化的字形進行的解釋。

但隨著遠古文字資料發現得越來越多,特別是甲骨文、金文資料的增多,文字學家們發現,「幹」是象形字。如圖:

(幹字的字形演變)

在甲骨文和金文裡,「幹」都像帶有羽飾的盾形。甲骨文中部的方框和金文中部的肥筆是盾身,盾下有鐏,盾上的筆畫像羽飾,後世人們為了書寫方便,肥筆線條化,最終變成了一橫。所以,幹的本義應當是「盾」,是古代用來擋住刀箭,衛護自身的兵器。幹的「盾」義,在出土文獻和傳世文獻中均可見。

(商代的士兵)

幹是武器,楊樹達先生《積微居小學述林·釋幹》也有稱:「(金文)象器分枝可以刺入及有柄之形。」他認為「初民爭鬥之際,隨手伐其竹木為兵,進可攻犯,退可防守。」可以作為補充。

《說文》「盾」部另有盾字,為什麼還會有「幹」呢?因為方言。《方言》卷九:「盾自關而東或謂之瞂,或謂之幹,關西謂之盾。」

(盾)

「幹」作為盾的本義,典籍中實例很多。《書·牧誓》:「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予其誓。」舉起你們的戈,排列好你們的盾,豎立起你們的矛,我就要宣誓了。《荀子·解蔽》:「鳳凰秋秋,其翼若干,其聲若簫。」楊倞註:「幹,楯也。」這是引用舊本《詩經》的詩句,今本已不見此詩。鳳凰翩翩起舞飛翔,它的翅膀像盾牌一樣,這的鳴聲像洞簫一樣。

在本義之外,幹的用法還有很多,比如:

(1)觸犯;冒犯。這是《說文》給幹的解釋,但這個實際上是幹的引申義。比如《左傳·文公四年》:「君辱貺之,其敢幹大禮以自取戾。」君王賜宴,哪裡敢觸犯大禮來自取罪過?

(2)擾亂;幹擾。比如杜甫《兵車行》:「哭聲直上幹雲霄。」

(油畫《兵車行》局部)

(3)求取;幹求。《爾雅·釋言》:「幹,求也,」《論語·為政》:「子張學幹祿。」就是子張學習求取祿位。

(4)幹預;幹涉。杜甫《秋興八首》之八:「綵筆昔曾幹氣象,白頭吟望苦低垂。」即用此義。

(5)關涉。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注意這種用法與上一用法的差別。

(6)岸;水畔。《集韻·寒韻》:「幹,水涯也。」《詩·魏風·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幹兮。」《毛傳》:「幹,厓也。」砍伐檀樹響叮噹,放在河邊兩岸上。

(《伐檀》詩意)

(7)量詞。有兩個用法:其一,相當於「個」。《字彙·幹部》:「幹,數竹木亦曰幹,猶言個也。」《資治通鑑·唐德宗建中元年》:「知院官始見不稔之端,先申,至某月如幹蠲免,某月須如幹救助。」胡三省注引程大昌曰:「幹,猶個也」;其二,相當於「夥」、「幫」。《紅樓夢》第五十九回:「那婆子深妒襲人、晴雯一干人……凡見了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讓。」

(寶玉和他的大丫頭們)

(8)江南把山壠之間的地段叫幹。《字彙補·幹部》:「幹,江南謂山壠之間曰幹。故金陵有大長幹、小長幹、東長幹,俱地名。」

(9)通「澗」。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幹,假借為澗。」《詩·小雅·斯幹》:「秩秩斯幹,幽幽南山。」流水清清水溪澗,林木幽幽終南山。

(秩秩斯幹,幽幽南山)

(10)通「乾」。用法有二:其一,沒有水分或水分很少。與「溼」相對。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幹,假借為乾。」《莊子·田子方》:「老聃新沐,方將被發而幹。」唐代陸德明釋文:「而幹,本或作乾。」(孔子去見老聃時,)老聃新洗了頭髮,正披散著頭髮晾乾;其二,相當於「空」,「白白」。元杜仁傑《喻情》:「相撲漢賣藥幹陪了擂。」「相撲漢賣藥——幹陪了擂」已經發展成為歇後語。

(孔子見老子畫像石)

現代漢語,幹是乾的簡化字,在用到繁體字時,不能把所有的「幹」字都繁化成「乾」,只有在表示上述兩種意義時,幹的繁體才寫作「乾」。可以簡單記一下,用於「乾燥、乾淨、喝乾」,這些詞,「幹」可以寫成「乾」。

(11)通「矸」。砂石。《集韻·翰韻》:「矸,石也。或省。」《字彙補·幹部》:「幹,與矸同。」《荀子·王制》:「南海則有羽翮齒革曾青丹幹焉,然而中國得而財之。」楊倞註:「幹讀為矸。」南海有羽毛、象牙、犀牛皮、曾青、硃砂,而中原各國可以得到並使用它們。

(硃砂原石)

(12)國名。也有兩個用法:其一,通「邗」。即吳國。其二,古「幹國」,在今安徽省鳳陽縣東南。

此外,幹還是姓氏,《通志》有載。

(二)g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釋言》用法有三:

(1)捍衛。《爾雅·釋言》「幹,扞也。」郭璞註:「相扞衛。」《詩·周南·兔罝(jū,捕捉兔子的網)》:「赳赳武夫,公侯幹城。」《毛傳》:「幹,扞也。」武士英姿雄赳赳,公侯衛國好屏障。

(2)立,建立。《水滸全傳》第一百一十二回:「後知張順幹了功勞,打聽得焦山下船,取茆港。」

(3)「幹」的簡化字,「榦」的正體字。但也可以直接用「幹」。即:用到繁體字時,不能把所有的「幹」字都繁化成「乾」,也不能都寫成「幹」或「榦」,只有「樹幹、幹線、(樹的)幹部」等意義時繁體字可以寫成「幹」或「榦」。

(樹幹)

(三)à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通「豻」。胡地野狗。《集韻·翰韻》:「豻,《說文》:『胡地野狗。』……亦省。」《儀禮·大射》:「大侯九十,參七十,幹五十。」有熊飾的射布距離九十步;有豹、麋裝飾的射布距離七十步;有野狗裝飾的射布距離五十步。

幹的小篆寫法如圖:

(幹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第368課,部分圖片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古代兵器:中國的專利武器——戈
    所以,長兵器又被人們稱為「延伸手臂的武器」。戈的歷史十分久遠。據史書記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帶領將士在牧野發出這樣的誓言:「稱爾戈,比爾幹,立爾矛。」就是說,號召大家舉起戈,拿起盾,挺起矛,以全力投入討伐紂王的戰鬥。於是,一場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打響了。當時,紂王部隊所使用的武器與周武王部隊的武器大同小異,戈、幹、矛等兵器鏗鏘交擊,雙方人馬殺得天昏地暗。
  • 《說文解字》第52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啥是蒲柳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後續的專家說得更仔細些。《本草綱目.草部.白茅》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詩經.陳風.東門之池》載:「東門之池,可以漚營。」
  • 《說文解字》第11課:帶「示」的漢字,都有這些意思
    我們讀《說文解字》,提綱是540個部首,今天已經到了11課,我們還停在「示」部,這是《說文解字》的第3個部首,「示」部的漢字一般與祭祀鬼神以求福佑有關係,大致「示」部漢字可以分為四類:1、祭祀的名稱:比如禘、禡、祔等;2、鬼神的名稱:比如社、祇、神等;3、祭祀的儀式:比如祭、祀、祝等;4、吉兇、禍福等,比如祥、祿、福等。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標題中的問題答案先奉上:(1)成語「吮毫搦管」中,「吮」的意思是用嘴含吸;(2)成語「含英咀華」來源於韓愈《進學解》:「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用來比喻讀書時細細琢磨以領會文章的精華,詳細解釋見「吮」、「咀」兩字詞條,其他不感興趣的內容可忽略。
  • 《說文解字》第303課:細說「廴」字
    在現代漢語中,「辶(辵)」、「彳」、「廴」三個部首分別有不同的名字:「辶(辵)」被人稱為「走之旁」或「走之底」,「彳」被人稱「雙人旁」,「廴」被人稱為「建之底」或「建字底」(因為廴部之下,最常用的漢字是建字)。
  • 《說文解字》第274課:「邋」與「迫」
    先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成語迫在眉睫中,迫字的意思是「靠近,接近」。具體解釋請見「迫」字詞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講「辵」部的兩個漢字:「邋」和「迫」,兩個字中,迫字為常用漢字,是今天的重點漢字,要加強記憶,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邋。
  • 《說文解字》第353課:成語「麟角鳳距」中,「距」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講「足」部的三個漢字:「跔、、距」,這三個字中,「距」是現代漢語的常用漢字,也就是本課的重點漢字。三個字的詳情如下:1、跔。讀音有兩個:(一)jū。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跔,天寒足跔也。從足,句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165課:細說「和」字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65課,專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一個漢字:和。和是現代漢語常用字,相對內容較多,有讀字典的感覺,請耐心。詳情如下:和。《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咊,相應也。從口,禾聲。」形聲字。
  • 《說文解字》第59課:「牽牛花」在古時候為什麼叫「惡菜」?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第59課。今天解說的是《說文解字》540部漢字中「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下:《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葍也。從艸。富聲」,也就是說,這個字就是下一個字「葍」的異體字,在下一個字「葍」的解釋中又說:「葍,也」,兩字互訓。朱駿聲在《說文通訓定聲》裡也說:「按:即葍之或體,方音稱謂微異耳。」只是不同地方人寫起來有微小的差異。它是指一種草,但它究竟是什麼草呢,沒有說。《廣韻》中說:「,雋,草名」,也沒有線索。
  • 《說文解字》第98課:「八月斷壺,九月叔苴」中,「苴」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薜荔)(2)通「蔽」,即隱蔽的意思。(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jū。給的解釋是:「履中艸。」《玉篇.艸部》中也有:「苴,履中薦也。」相比之下,薦更準確些,因為薦的意思是「獸之所食艸」牲畜能吃的草,相對軟些,適合墊在鞋裡。不管是何種艸,總之,苴的本義就是鞋中草墊。比如《漢書.賈誼傳》裡說:「履雖鮮不加於枕,冠雖敝不以苴履。」鞋雖新,不能放在枕頭上;帽子再破舊,不能像鞋一樣墊草。比喻貴賤不可倒置。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pí。給的解釋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說明這是一種草,但沒說明是什麼草,所以暫時存疑;「芘芣木」好說,《詩經.東門之枌》裡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毛傳說:「荍,芘芣是也」。鄭玄箋註:「美如芘芣之花。」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說法:「芘芣,一名荊葵」。芘芣就是錦葵,錦葵科。
  • 《說文解字》第350課:成語「跛鱉千裡」中,「跛」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本課講「足」部的兩個漢字:「踣、跛」。這兩個字,既不是生僻字,也不是常用字。兩個字的詳情如下:1、踣。讀音有兩個:(一)bó。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踣,僵也。從足,音聲。《春秋傳》曰:『晉人踣之。』」形聲字。本義是向前僕倒,這裡提到的《春秋傳》指《左傳·襄公十四年》,現在的版本寫作「與晉踣之」。
  • 《說文解字》第171課:「鐘鼓既設,一朝右之」中,「右」是何義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在《詩經》「鐘鼓既設,一朝右之」裡,「右」是勸酒的意思,同侑;(2)在《詩經》「遡迴從之,道阻且右」裡,「右」的意思是迂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呈和右。
  • 《說文解字》第66課:《紅樓夢》「吹散芰荷紅玉影」,芰是啥?
    今天在說解文字之前,我們先說兩個小結論,類似廢話,但這兩個結論對能否堅持我們課程的學習卻很重要。我們偶爾會發現《說文解字》中有一處兩處的錯訛,這本是白璧微瑕,卻讓有一部分朋友從此認為《說文解字》不能當作經典來學習,這首先跟有些篆刻名家的說法有差異,比如:吾丘衍在《三十五舉》裡說:「凡習篆,《說文》為根本,能通《說文》,則寫不差,又當與《通釋》兼看。」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135課:細說「牽」與「牿」
    因為這套課程是系列《說文解字》課程,這是其中的一課,每篇文章講一個或幾個漢字,涉及的知識點較多,而標題卻只能列其中一、二個知識點,有的朋友不耐煩看完文章,找不到答案就開始責問「文不對題」,為此,我們只好把標題中的問題答案放在前面(其實,標題中的問題,文中一定會有提到(我們不做「標題黨」),今天標題中問題的答案是:成語「牽強附會」中,「牽」字的意思是「強制,勉強」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我」字最初是古代兵器 自《詩經》起成第一人稱
    「我」,是漢語中使用最普遍的第一人稱代稱。其實,「我」的最初含義與人稱毫不相關,而是古代的一種兵器!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正是中國的冷兵器時代。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只說蕕是水邊草,水邊的草也太多了,誰知道是哪一種。好在,《本草拾遺》有點補充:「蕕草,生水田中,似結縷,葉長,馬食之。」徐鍇的《說文系傳》也有補充:「似細蘆蔓生水上隨水高下泛泛然也。故曰蕕,遊也。」匯總以上的說法,蕕草至少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指馬唐。馬唐是單子葉植物綱禾本科,馬唐屬一年生草本。《本草拾遺》又說:「馬唐,生南土廢稻田中。
  • 《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也。從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照《韻會》認為應當是「艸盛貌」,不管第三個字是「也」還是「貌」,大致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詩經.鄘風.載馳》裡說:「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毛傳》給的解釋:「芃芃然方盛長」。《詩經》這一句大意是:田野裡的麥子繁盛茂密,我慢慢在其中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