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2020-12-13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芃。讀pé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也。從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照《韻會》認為應當是「艸盛貌」,不管第三個字是「也」還是「貌」,大致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詩經.鄘風.載馳》裡說:「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毛傳》給的解釋:「芃芃然方盛長」。《詩經》這一句大意是:田野裡的麥子繁盛茂密,我慢慢在其中穿行。

(茂盛的麥田)

芃還有其他意思:(1)獸毛蓬鬆的樣子。《詩經.小雅.何草不黃》裡也有這個字,「有芃者狐,率彼幽草」朱熹作注說:「芃,尾長貌。」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又做補充說:「芃本眾草叢簇之貌,狐毛之叢雜似之。……芃猶蓬也,蓋狐尾蓬叢之貌。」就是狐狸尾巴蓬鬆的樣子。那麼,上面詩經裡的話大意就是:有一隻狐狸尾巴毛蓬鬆,沿著路邊往深草裡鑽。如圖:

(蓬尾巴的狐狸)

(2)一種草的名字。《山海經.中山經》裡說:「成侯之山,其上多薰木,其草多芃。」依照上下文,這裡的芃,應當是名詞,而不是形容詞,應當是一種草,但究竟是什麼草,無據可查,我們只能暫時存疑。(3)芃字還是一種姓氏。《姓苑》有記載。

其實,學篆刻的朋友該大都認得這個字,因為現代有一位女篆刻家,名字叫駱芃芃,女篆刻家本就少,因此廣為人知,駱女士的這個字,當是用的芃字的本義。芃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芃字的小篆寫法)

2、<上艹下傅>(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只能如此標示)。讀fū。《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華葉布」。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與旉敷字義通,從艸,故訓華葉布。」也就是說,這個字的意思跟「旉、敷」字義相通,就是花葉展布的意思。如圖:

(花葉展布)

<上艹下傅>的小篆寫法如圖:

(&lt;上艹下傅&gt;的小篆寫法)

3、蓻。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給的注音是jí。據《說文》給的切音(姊入切),再依據《廣韻》所標「子入切」,這個注音很可能是錯誤的,它的本音也就是第一個讀音應讀為zí。有意思的是,這個字不但注音錯了,給的解釋也是錯的,原解釋是:「蓻,艸木不生也。一曰茅芽」《玉篇》裡的「『蓻,子習切,茅芽也,又草木生貌』」蓋本許書,此文不字當即木字之偽衍。「所以我們解這個字時,當以「草木生也」來解,就是草木生貌。

另外,據《說文》,這個讀音下,還有第二個意思,就是茅芽。茅芽這個東西,初生能吃,樣子如圖:

(茅芽)

這個東西,很多朋友小時候在河灘上都曾採抽來吃。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讀作jú。字義同「蘜」,我們72課講「蘜」字時,曾提到過「蘜或作蓻。」意思很明確,很可能就是現在的菊,但因為《說文解字》有「似秋葦」的話,它很可能也指秋天的蘆葦,樣子如圖:

(秋葦)

蓻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蓻的小篆寫法)

4、。讀作yí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多皃。……江夏平春有亭」亭是地名,而這個字的本義就是「艸多貌」,草很多的樣子。如圖:

(草多的樣子)

此外,《玉篇.艸部》中這個字還有第二個意思:「,草也。」《類篇.艸部》中也同意這種說法:「,艸名」。顯然,它又是一種草,至於是何種草,亦無資料可以詳證,也只能存疑。

的小篆寫法如圖:

(字的小篆寫法)

5、茂。讀m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豐盛。」《玉篇.艸部》也說:「茂,草木盛」就是草木繁盛的意思。《詩經.小雅.天保》:「如月之恆,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大意是:你像弦月漸漸盈滿,又像太陽正在東升,你像南山一樣壽數無窮,江山萬年不虧崩。你像松柏一樣茂盛,子子孫孫相傳承。草繁盛是茂的本義,也用來指所有的植物的茂盛。如圖:

(茂盛的樹木)

此外,它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盛,美。比如我們平常說的「圖文並茂」、「聲情並茂」用的就是這個意思,比如《詩經.小雅.南山有臺》裡:「樂只君子,德音是茂。」鄭玄箋注說「茂,盛也。」《漢書.楚元王傳》裡:「資質淑茂,道術通明。」顏師古作註:「茂,美也。」就是說,這個字還有豐盛和美的意思。

(2)這個字還通「懋」,意思也不錯,是「勸勉」的意思。《爾雅.釋詁上》裡說:「茂,勉也」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裡說:「茂,假借為懋。」

(3)優秀。這個意思經常用的人名,《辨名記》裡說「倍人曰茂,十人曰選,倍選曰俊,千人曰英」一個人的智慧等於兩個人,可以名「茂」;此外,還有《白虎通.聖人》裡說:「《禮別名記》曰:『五人曰茂,十人曰選,百人曰俊,千人曰英』」一個人的優秀等於五個人,可以名「茂」。不管是這個人的優秀程度等於兩個人還是五個人,總之,用茂作人名,總是期望這個人能更優秀。現在茂字還常常被人用在名字裡,除了前面的字意外,取的差不多都是優秀這個意思,何況,它的其它字意「茂盛、美」也都不錯,也有「勸勉」向上的意思。讀音又是開口音,是個響亮的名字。

(4)這個字還指一種有機化合物,環戊二烯,分子式是C5H6,無色液體,不溶於水,容易產生聚合反映,可以製成合成殺蟲劑、樹脂、塑料等。

此外,茂還是個姓氏,比如漢時有個沮陽令叫茂貞。

茂的小篆寫法如圖:

(茂的小篆寫法)

6、<上艹下畼>(這個字GBK字庫沒有)。讀作chà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茂也。」顯然,這個字的意思與、茂大致相同,就是「草木茂盛」的意思。不再另外上圖。

<上艹下畼>的小篆寫法如圖:

(&lt;上艹下畼&gt;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的字序一直被人爭論,但我們相信,許慎在安排這些字的位置時,是經過細心思考的,比如今天的幾個字,基本都跟草木茂盛有關,顯然是歸過類的。

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中國特有的長達幾千年基本封閉的社會,以及中華民族自悅自足的文化,加上從未間斷的歷史造就的。是中國特有的文化式樣,有它特有的完整性與傳承性。當然,也有此形成了它不斷地疊加、繁縟、改造、生發,這對我們今天學習文字增加了難度,但也正因此,使這份學習更有趣味,更有價值。

(【說文解字】之84,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菉的小篆寫法)2、蓸。讀c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也。」(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qiáo。給的解釋是「艸也」,什麼草呢,沒說,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此字疑為苕之或體,或曰水草也。」是什麼草,許慎沒說,但如果真如朱駿聲所說是「苕」的話,前面講過,就是開黃花的凌霄。樣子如圖:
  • 《說文解字》第114課:《詩經》「汔可小康」,「小康」是何意
    先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放在前面:(1)《詩經》裡的「汔可小康」,「小」指的是稍微、稍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的「小」是「輕視」的意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4課,同樣是講三個字,其中兩個是「茻」部漢字,一個是「小」部部首漢字小,具體如圖:
  • 《說文解字》第129課:《詩經》裡「實維我特」,「特」字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9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犅、特。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540部中「牛」部的部屬漢字,「牛」部漢字多與牛或牲畜有關係。1、犅。讀gā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犅,特牛也。從牛,岡聲。」前面課程說過,許慎說「從某,某聲」的漢字,一般都是形聲字。但這個字似乎有點例外,看字形: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餘,語之舒也。」先看字形演變:
  • 《說文解字》第98課:「八月斷壺,九月叔苴」中,「苴」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diào。給的解釋是:「艸田器,……《論語》曰:『以杖荷莜』」。王筠的《說文句讀》裡說:田間之器,率以檾稭為之,故曰艸「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直接給標為「耘田器。」並說明「芸,除草也。」依照這三條線索,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莜,本義是一種草編的田間用器,是一種農具,用以除草。這種用具恐怕現在已被各種鐵製用具取代,所以找不到圖了。
  • 《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1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有:「苑,假借為鬱、為薀(蘊)。」《詩經.小雅.都人士》裡有:「我不見兮,我心苑結。」我見不到往日的景象,心中鬱結難忘。鄭玄有箋:「苑,猶屈也,積也。」苑的小篆寫法如圖:
  • 每天學點《詩經》: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原文]我行其野,芃芃其麥。 控於大邦,誰因誰極? 大夫君子,無我有尤。 百爾所思,不如我所之。我想求大國,誰能為我前? 許國當權者,不要將我怨。 思歸千百回,只是難如願。 芃芃(音朋朋):草木茂盛貌。 因:依託,憑藉。極:高攀。[品文]《載馳》是表露歸國之心的詩篇。
  • 用芃字搭配起名字,不僅寓意美好,而且大氣好聽!
    在名字中的寓意:當芃字用於人名的時候,通常寓意著希望和生機,象徵著活力。帶芃的詩句《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先秦·佚名《何草不黃》「有芃者狐,率彼幽草。」用芃字搭配起名字芃森「芃」可是出現在《詩經》裡最早的3000餘漢字之一,一般學習程度不夠不識芃字,所以用芃字起名也突出了父母學識的淵博,而這裡搭配「森」字起名為芃森,不僅大氣好聽,而且也寓意著希望和繁盛,
  • 《說文解字》第59課:「牽牛花」在古時候為什麼叫「惡菜」?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第59課。今天解說的是《說文解字》540部漢字中「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下:向文學作品裡找找,《詩經.小雅.我行其野》裡說:「我行其野,言採其葍」《毛傳》給的解釋是:「葍,惡菜也」這算找到點線索,就是「惡菜」,前面課程講到「藑」字時,說,惡菜也稱藑茅,萒、爵弁等異名,那麼,我們找到答案了,所謂的「葍」,其實就是旋花的一種。現代植物學裡稱為「小旋花」。小旋花,又名狗兒蔓、葍秧、打碗花、牽牛花 。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白苙)第49課講芨時曾詳細說過白芨,不再細說。此外,薋在讀這個音時,還是一種水菜的名字,意義出自《集韻.脂韻》:「薋,菜生水中。」究竟對應現在的哪種菜,無據可查,暫時存疑。
  • 《說文解字》第105課:如何準確理解「蒹葭蒼蒼」?
    老方法,為免討嫌,先放答案:(1)蒹葭蒼蒼的準確理解是:蘆葦茂盛而繁密;(2)《詩經》「南山有臺,北山有萊」裡,「萊」是藜菜。詳情請見內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5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 那些出自《詩經》的超美二字暱稱
    那些出自《詩經》的超美二字暱稱 燕飛 《邶風•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瓊瑤 《詩經•衛風•木瓜》:「投我以桃木,報之以瓊瑤」。瓊瑤,美玉。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pí。給的解釋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說明這是一種草,但沒說明是什麼草,所以暫時存疑;「芘芣木」好說,《詩經.東門之枌》裡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毛傳說:「荍,芘芣是也」。鄭玄箋註:「美如芘芣之花。」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說法:「芘芣,一名荊葵」。芘芣就是錦葵,錦葵科。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儀禮.士虞禮》裡說:「鉶芼用苦若薇,有滑、夏用葵,冬用荁」鄭玄作注說:「芼,菜也。孔穎達又補充:芼菜者,按《公食大夫禮》三牲皆有芼者,『牛藿、羊苦、豕薇』也是芼乃為菜也。用菜雜肉為羹。」這個說得很詳細了,不再多說。(3)通「毛」。是一種草。《論衡.卜筮》裡有:「豬肩羊膊可以得兆,雚葦藁芼可以得數,何用以蓍龜?」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52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啥是蒲柳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後續的專家說得更仔細些。《本草綱目.草部.白茅》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詩經.陳風.東門之池》載:「東門之池,可以漚營。」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
  • 《說文解字》第303課:細說「廴」字
    在古代漢語中,這三個部首聯繫緊密:「辶(辵)」被《說文解字》解釋為「乍行乍止也」,簡言之就是「走走停停」;「彳」被《說文解字》解釋為「小步也」,簡言之就是「小步行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廴」字,這是我們《說文解字》課程的第303課。
  • 《說文解字》第171課:「鐘鼓既設,一朝右之」中,「右」是何義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在《詩經》「鐘鼓既設,一朝右之」裡,「右」是勸酒的意思,同侑;(2)在《詩經》「遡迴從之,道阻且右」裡,「右」的意思是迂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呈和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