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91課:《詩經》裡的「如履薄冰」,你能讀準嗎?

2020-12-19 談藝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1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

1、。讀fà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浮水中皃。」字意給的很清楚,就是草浮出水的樣子。如圖:

(草浮出水面的樣子)

字可以同「泛」字同記,泛是浮的意思,比如:泛舟,就是船浮在水面,而是草浮在水面。的小篆寫法如圖:

(的小篆寫法)

2、薄。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bó。給的解釋是:「木薄也。」僅看這句,很難理解。好在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吳都賦》:『傾數薄。』劉注曰:『薄,不入之叢也。』按:林木相迫不可入曰薄。」就是林木密集叢生處,密集的程度到了「不可入」的程度。《楚辭.九章.涉江》有:「露申辛夷,死林薄兮」露申(有人考證說露申就是玫瑰)、辛夷花死在荒野裡,因為林木密集,它們受逼迫得不到營養而死。這裡比喻賢人被放逐在山野,以致困頓而死。王逸對這句話裡薄的注釋是:「叢木曰林,草木交錯曰薄。」也就是說,薄的本義是:草木密集叢生處。這跟現代漢語裡的薄,意義相差很大。

(草木密集叢生的樣子)

本義之外,薄還有很多意思:(1)迫近;接近。比如我們平常說的日薄西山。《楚辭.九章.涉江》裡還有這一句:「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腥的臭的都用上了,芳香的卻不能接近啊。洪興祖補註說:「薄,迫也,逼近之意。」(2)急,緊迫。比如《戰國策.韓策》裡有:「吾得為役之日淺,事今薄,奚敢有請?」用的就是這個意思,鮑彪作注說:「耿,猶迫。」(3)停止;依附。《戰國策.楚策》:「寡人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搖搖如懸旌,而無所終薄。」用的就是這個意思;(4)輕微;小。比如《顏氏家訓》裡有:「積財千萬,不如薄伎在身。」伎同技,就算有再多的錢財,也比不上小小的技能傍身更好;

(雨中西湖)

(5)淡弱。與「濃」相對。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用的就是此意;(6)土質貧瘠。農村人評價土地,說某塊地薄,就是指這片土地相對貧瘠。比如王禎的《農書.農桑通訣.播種篇》裡說:「地不厭良,薄即糞之」土地不怕優良肥沃,如果貧瘠了就給它施肥(糞是肥料);(7)粗陋。比如我們請人吃飯時會說的薄酒淡菜、薄酒淡茶。(8)命運不幸。比如我們說的佳人薄命,用的是這個意思。

(9)不厚道。比如《史記.商君列傳》裡有:「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說:「刻謂用刑深刻;薄謂棄仁義,不悃誠也。」說商鞅這個人(待人,說話)冷酷無情,過分苛求。

(商鞅像)

(10)減輕,減損。《孟子.梁惠王上》:「省刑罰,薄稅斂。」用的就是此意。(11)輕視;看不起。比如:厚此薄彼。(12)晦暗。《史記.天官書》裡有:「日月薄蝕。」裴駰《史記集解》解釋:「孟康曰:「日月無光曰薄」;(13)束縛。《釋名.釋言語》裡有:「縛,薄也,使相薄著也。」(14)努力。意出《方言》卷一:「薄,勉也。秦、晉曰釗或曰耿,故其鄙語曰薄努,猶勉努也。」郭璞作注說:「如今人言努力也。」這一條,是方言,在各地並不通用;

(15)懼怕。《大戴禮記.文王官人》:「懼色薄然以下,憂悲之色纍然而靜」用的是這個意思。(16)買。意思出自《廣雅.釋詁》「薄,買也」,沒有找到例句。(17)帘子。後來寫作「箔」《爾雅.釋宮》裡有記載:「屋上薄謂之筄。」郝懿行《爾雅義疏》解釋說:「薄即簾也,以葦為之,或以竹。」竹簾樣子如下圖。此外,薄還是一個姓。在此讀音下,還有一些冷僻的字意,不再一一列舉了。

(帘子)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báo。指物體厚度小。相對「厚」來講。這個讀音只用於口語,在書面語裡,還讀第一個讀音bó。比如《詩經.小雅.小旻》有:「如履薄冰。」

(三)這個字的第三個讀音是bù。專用於一種草:蓾薄,究竟是什麼草,暫時存疑。

(四)這個字的第四個讀音是bò。專用於一個詞:薄荷,多年生草本。薄荷全株青氣芳香,葉對生,花小淡紫色,唇形科,花後結暗紫棕色的小粒果。葉和莖有清涼味,可以入藥,功能是辛涼性發汗解熱藥,可治流行性感冒、頭疼、目赤、身熱、咽喉、牙床腫痛等症。樣子如圖:

(薄荷)

薄字字義較多,字音較多,匯總一下,簡言之:薄字現代漢語書面語有三個讀音,本義是指草木叢生的地方,挨得近,讀bó;引申指迫近、接近;又引申為輕微、少、輕視、看不起;讀bù僅用於蓾薄這種草;讀bò僅用於薄荷這種草;第四個音非書面語,是假借指厚度小,讀作báo,但此音僅用於口語。也就是說,當書面語中遇到這個字,應讀bó,而在日常口語中應當讀báo。

薄的小篆寫法如圖:

(薄的小篆寫法)

3、苑。這個字也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yuàn,給的解釋是:「所以養禽獸也。」段玉裁《說文解字》:「古謂之囿,漢謂之苑。」即養禽獸植樹木的地方(多指富貴人家或皇家的園林)。比如李商隱的詩《即日》:「小苑試春衣,高樓依春暉」。我們讀杜甫詩時,也無數次提到過唐代皇家園林上林苑(來源於漢代上林苑)。這是苑的本義。

(漢代上林苑復原圖)

在這個讀音下,苑字本義之外,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會集地。一般指學術文藝的中心,比如藝苑,翰苑。楊炯的詩《王勃集序》:「翰苑豁如,詞林增峻」。其中的「翰苑」指文翰薈萃之處,亦指翰林院的別稱。(2)枯萎;病。《淮南子.俶真》有「是故形傷於寒暑燥溼之虐者,形苑而神壯。」高誘作注說:「苑,枯病也。」《淮南子.本經》裡有:「故閉四關則身無患,百節莫苑。」高誘作注說:「苑,病也。」枯與病兩意有微小差別。

(枯萎)

(3)花紋。《詩經.秦風.小戎》裡有:「蒙伐有苑,虎韔鏤膺。」《毛傳》解釋說:「苑,文貌」,就是花紋的意思。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yuān,用于姓,見於《通志.氏族略二》。遇到姓苑的朋友,不要讀錯聲調。

(三)這個字的第三個讀音是yù。讀這個音是通「菀」。《國語.晉語二》:「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韋昭作注說:「苑,茂木貌。」顯然,在這一句裡,苑與枯是反義詞。

(茂盛的樹木)

你看,一個漢字,在讀不同的音時,既可以是枯萎,又可以是茂盛,一定不能讀錯音。

(四)這個字的第四個讀音是yùn。讀這個音時,通蘊。積聚;鬱結的意思。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有:「苑,假借為鬱、為薀(蘊)。」《詩經.小雅.都人士》裡有:「我不見兮,我心苑結。」我見不到往日的景象,心中鬱結難忘。鄭玄有箋:「苑,猶屈也,積也。」

苑的小篆寫法如圖:

(苑的小篆寫法)

4、藪。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sǒu。給的解釋是:「大澤也。從艸數聲。九州之藪:楊州具區,荊州雲夢,豫州甫田,靑州孟諸,沇州大野,雝州弦圃,幽州奚養,冀州楊紆,并州昭餘祁是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給了一些補充資料:「《地官.澤虞》:『每大澤大藪……』註:『澤,水所鍾也,水希曰藪。』此析言則澤藪殊也;《職方氏》云:『其澤藪曰某。』《毛詩》傳曰:『藪,澤。』此統言則不別也。《職方氏》注曰:『大澤曰藪。』與《說文》合,蓋藪實兼水鍾、水希而言。「大意是:澤與藪分開講,有區別,澤是水多的地方,藪是水少的地方,澤藪放在一起講,就是澤的意思,就是水多和水少的放在一起講。

其實《說文》的說法,用現在的話講,藪的本義就是湖澤的意思,特指有淺水和茂草的沼澤地帶。用處舉例有《水滸傳》中有:「觸目晚霞掛林藪,侵人冷霧彌穹蒼」,一首古風,對武松打虎時的場景描寫,氣勢全出。依照說文的解釋,中國的地理概念上的九州,其實是以湖澤為地理核心的。只是現在地理發生了變化罷了。

(湖澤)

本義之外,藪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人或者物聚集的地方。比如我們學習篆刻,第一部木刻印譜就叫《印藪》(《顧氏印譜》的木雕版),就是匯集了古印章的印譜。張岱的《陶庵夢憶.仲叔古董》裡有:「河南為銅藪,所得銅器盈數車。」河南這個地方大量產銅(河南不是指現在的河南省,銅也並不是現在的金屬銅),藪是礦產聚集的意思。(2)草。《詩經.小雅.伐木》裡有「灑酒有藇」《毛傳》說:「以筐為釃,以藪曰湑」孔穎達註疏說:「藪,草也,漉酒者,或用筐,或用草」過濾酒,用筐的叫釃酒,用草過濾的叫湑。

(4)草野,鄉野。晉代湛方生《後裔》裡有:「解纓復褐,辭朝歸藪。」除去簪纓而穿回平民的衣服,辭去官職重歸鄉野。(5)通「搜」。求。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需部》有:「藪,假借為搜。」《廣雅》裡也有:「藪,求也」的解釋。

(二)這個字的第二個讀音是còu。指車轂的空腔。《集韻.候韻》裡有:「藪,車轂空也。眾輻之輳。」《周禮.考工記.輪人》裡有記載:「以其長為之圍,以其圍之阞捎其藪。」鄭玄作注說:「鄭司農云:『藪讀為蜂藪之藪,謂轂空壺中也。』玄謂此藪徑三寸九分寸之五,壺中當輻菑者也。蜂藪者,猶言趨藪也者,眾輻之所趨也。」車輪的輻條向中心匯聚,聚集的地方叫藪。如圖:

(古代牛車圖解)

藪的小篆寫法如圖:

(藪的小篆寫法)

5、菑。這個字有三個讀音。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一個音zī。給的解釋是:「不耕田也。從艸甾。《易》曰:「不菑畬。」其中「不耕田也。」的「不」字,不同的注家認為是不同的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不』當為『反』,字之誤也。《爾雅》『田一歲曰菑』,毛《詩》傳、馬融虞翻《易》注皆用之。《韓詩》、董遇《易》章句皆曰『菑,反艸也』,與『田一歲』」義相成。」按:通作「菑」。海寧陳氏鱣曰:「不,當為才。才耕田,謂始耕田也。才財材皆訓始。」不管這個不是不還是反,還是才,字意爭論不大,本義都是初耕一年的田,這跟《爾雅.釋地》裡的:「田一歲曰菑」相通,郭璞作注說:「今江東呼初耕地反草為菑。」

我們看,郭璞的註解很全面。初耕一年的地又種新長了草,反草,跟段玉裁的註解相通,而才種了一年的地跟海寧陳氏鱣的說法又一致,我們認為這應當就是菑的本義。其實,從許慎的角度來說,不耕地顯然列合乎菑的字形,菑的字形是田地裡長了草,既然長了草,當然是沒有耕種的田地,也說得通,所以這個字,《說文》後面還跟了一個不帶艹頭的「甾」。

(開荒)

本義之外,引申生發出來的意思還有:(1)開荒。《易.無妄》:「不耕,獲;不菑,畬」大意是:不要在剛耕作時就期望立即獲得豐收,不在剛開墾荒地時就期望它立即變成良(熟)田(畬,一般指開墾兩年的土地。)孔穎達作疏說:「不敢菑(首)發新田,唯治其菑熟之地。」(2)水名。《周禮.夏官.職方氏》裡有:「其浸菑,時。」鄭玄作注說:「菑出萊蕪」就是現在的淄水,在山東省中北部,渤海水系,小清河支流。如圖:

(現在的淄水位置圖)

此外,菑還是一種姓氏。《通志》有記載。

(二)這個字的第二種讀音是zì。依照用法不同,也有幾個意思:(1)直立著的枯木。《詩經.大雅.皇矣》有:「作之屏之,其菑其翳。」《毛傳》解釋說:「木立死曰菑。」(2)樹立;插入。又指植物於地中(植是動詞)。《漢書.溝洫志》裡有載:「隤林竹兮揵石菑,宣防塞兮萬福來。」顏師古作注說:」石菑者謂臿石立之,然後以土填塞也,菑亦臿耳「插石、竹、木用來防範了河水的漫流,水利搞好了,可不就是萬福來。(3)車輻插入轂中的部分。不解釋,看上面那個牛車的圖,就理解了。(4)矮牆。《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既哭,以人為菑」何休作注:「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別內外衛威儀。」 埒垣是圍牆的意思。(5)剖析,《周禮.考工記.弓人》:「居幹之道,菑慄不迆,則弓不發。」戴震作補註:「菑斯聲相邇,析也,今方俗語猶然。慄,裂假借字。講弓的製作方法。

(青島的海中石柱)

(三)這個字的第三種讀音讀zāi。同「災」,即「災」《集韻》中有:「烖,《說文》:『天火曰烖。』或從宀,從『巛』亦作菑。」比如《詩經.大雅.生民》裡有:「大拆不副,無菑無害。」講生孩子產門不破也不裂,對身體無災無害。

菑的小篆寫法如圖:

(菑的小篆寫法)

6、<上艹下>(這個字GBK字庫無此字)。讀作yá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貌。……《夏書》曰『厥草惟<上艹下>」。的字義是「隨從也」。猜想如果依會意字來解,艸有很多隨從,應當理解為草很多的樣子,也就是草盛的樣子。「厥草惟<上艹下>」有的讀本寫作「厥草惟夭」,有的寫作「厥草惟(或繇)」這個字的意思都解作茂盛。如圖:

(草盛的樣子)

<上艹下>的小篆寫法如圖:

(&lt;上艹下&gt;的小篆寫法)

我們看,其實,當遇到多音多義字時,每課講六個字,內容還是相當多的,每課六個字,真正掌握,也並不容易。

(【說文解字】之91,部分圖片源自網絡)

相關焦點

  • 《說文解字》第84課:《詩經》「芃芃其麥」,「芃」為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4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讀pé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盛也。從艸凡聲。《詩》曰:「芃芃黍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依照《韻會》認為應當是「艸盛貌」,不管第三個字是「也」還是「貌」,大致是草茂盛的樣子的意思。《詩經.鄘風.載馳》裡說:「我行其野,芃芃其麥。」《毛傳》給的解釋:「芃芃然方盛長」。《詩經》這一句大意是:田野裡的麥子繁盛茂密,我慢慢在其中穿行。
  • 《說文解字》第106課:《詩經》裡「菉竹猗猗」,「菉」為何意?
    老規矩,先放答案:(1)《詩經·衛風·淇澳》裡有:「瞻彼淇澳,菉竹猗猗」裡的「菉竹」,並不是指綠綠的竹子,而是指如竹子一樣的藎草。(2)成語「薰蕕有別」,其中,薰指香草,比喻善類;蕕指臭草,比喻惡物。詳情見內文。
  • 《說文解字》第114課:《詩經》「汔可小康」,「小康」是何意
    先把標題裡問題的答案放在前面:(1)《詩經》裡的「汔可小康」,「小」指的是稍微、稍稍;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其中的「小」是「輕視」的意思。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14課,同樣是講三個字,其中兩個是「茻」部漢字,一個是「小」部部首漢字小,具體如圖:
  • 《說文解字》第123課:《詩經》「伊餘來暨」,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3課。講一個漢字「餘」。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歸法歸「人」部,檢字時要注意。餘。現代漢語常用字。這個字有四個讀音:(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yú。《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餘,語之舒也。」先看字形演變:
  • 《說文解字》第59課:「牽牛花」在古時候為什麼叫「惡菜」?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第59課。今天解說的是《說文解字》540部漢字中「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下:向文學作品裡找找,《詩經.小雅.我行其野》裡說:「我行其野,言採其葍」《毛傳》給的解釋是:「葍,惡菜也」這算找到點線索,就是「惡菜」,前面課程講到「藑」字時,說,惡菜也稱藑茅,萒、爵弁等異名,那麼,我們找到答案了,所謂的「葍」,其實就是旋花的一種。現代植物學裡稱為「小旋花」。小旋花,又名狗兒蔓、葍秧、打碗花、牽牛花 。
  • 《說文解字》第180課:「長籲短嘆」裡的「籲」怎麼讀,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成語「長籲短嘆」裡的「籲」讀xū,嘆息的意思;(2)成語「嗷嗷待哺」中,「嗷」指小鳥飢餓時發出的哀鳴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請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8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六個漢字分別如圖:
  • 《說文解字》第78課:「遍插茱萸少一人」裡的茱萸是什麼?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7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1)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pí。給的解釋是:「艸也。一曰芘茮木。」「艸也」,是一句,說明這是一種草,但沒說明是什麼草,所以暫時存疑;「芘芣木」好說,《詩經.東門之枌》裡說:「視爾如荍,貽我握椒。」毛傳說:「荍,芘芣是也」。鄭玄箋註:「美如芘芣之花。」孔穎達疏引陸機的說法:「芘芣,一名荊葵」。芘芣就是錦葵,錦葵科。
  • 《說文解字》第129課:《詩經》裡「實維我特」,「特」字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9課,講兩個漢字,分別是犅、特。兩個字都是《說文解字》540部中「牛」部的部屬漢字,「牛」部漢字多與牛或牲畜有關係。1、犅。讀gā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犅,特牛也。從牛,岡聲。」前面課程說過,許慎說「從某,某聲」的漢字,一般都是形聲字。但這個字似乎有點例外,看字形:
  • 《說文解字》第86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蓁蓁」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6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讀音cí。給的解釋是「艸多貌」。徐鍇的《說文系傳》裡說:「薋,猶積也」這是薋的本義。就是(草)多;聚集的意思。如圖: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讀fāng。《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香艸也。」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說:「香艸當作艸草。」《廣雅.釋器》裡有:「芳,香也。」依照現代漢語對芳的用法,應當沿用的就是段注的字義和《廣雅》的字義,即花草的香氣。比如屈原的《離騷》「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芧。」這是芳的本義。
  • 《說文解字》第98課:「八月斷壺,九月叔苴」中,「苴」是何意?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8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一)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一個音diào。給的解釋是:「艸田器,……《論語》曰:『以杖荷莜』」。王筠的《說文句讀》裡說:田間之器,率以檾稭為之,故曰艸「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直接給標為「耘田器。」並說明「芸,除草也。」依照這三條線索,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所謂的莜,本義是一種草編的田間用器,是一種農具,用以除草。這種用具恐怕現在已被各種鐵製用具取代,所以找不到圖了。
  • 《說文解字》第105課:如何準確理解「蒹葭蒼蒼」?
    老方法,為免討嫌,先放答案:(1)蒹葭蒼蒼的準確理解是:蘆葦茂盛而繁密;(2)《詩經》「南山有臺,北山有萊」裡,「萊」是藜菜。詳情請見內文。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05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
  • 《說文解字》第87課:「參差荇菜,左右芼之」,「芼」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87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讀mào。《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艸覆蔓。從艸毛聲。《詩》曰:『左右芼之。』」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給的解釋是「覆地蔓延。」這是芼字的本義。就是草鋪地蔓延的意思。此外,芼字還有如下幾個意思:(1)拔取。《爾雅.釋言》裡說:「芼,搴也。」郭璞作注說:「謂拔取菜」《詩經.周南.關雎》裡的「參差荇菜,左右芼之。」《毛傳》給的解釋是「芼,擇也。」
  • 《說文解字》第52課:古代女子為啥說自己「蒲柳之姿」?啥是蒲柳
    接著說文解字,這是這套課程的52課,依照《說文解字》的字的順序,解說的仍然是「艸」部漢字,今天解說的是這六個漢字:讀作jiān,也讀作guā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菅,茅也。」上一節課已經說了,許慎菅茅互訓,兩個字互相解釋,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認可這種說法,說「統言則茅,菅是一」,菅是茅的一種。後續的專家說得更仔細些。《本草綱目.草部.白茅》說:「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種……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長。」《詩經.陳風.東門之池》載:「東門之池,可以漚營。」
  • 《說文解字》第149課:成語「含英咀華」的由來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9課,講六個漢字,都是《說文解字》的「口」部漢字,分別如圖:讀jǔ。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了這一個讀音。給的解釋是:「咀,含味也。從口,且聲。」形聲字。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稱:「含而味之。」咀的本義是品嘗,玩味。比如韓愈的《進學解》有句:「沉浸醲鬱,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大意指:深深沉浸在優美文章的境界中, 仔細地品味文章中的精華,寫起文章來,書卷堆滿了家屋。
  • 《說文解字》第176課:「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是什麼意思?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詩經》中「風雨瀟瀟,雞鳴膠膠」,膠字同「嘐」,是象聲詞,指雞叫的聲音;(2)成語「啖之以利」中,「啖」是利誘的意思。詳情請見相關字字詞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6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四個漢字,分別是嗜、啖、哽、嘐。
  • 《說文解字》第211課:不積跬步,無以致千裡,「跬」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11課,講《說文解字》「走」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這六個字也大多是生僻字,枯燥還在繼續。今天的六個字分別如圖:讀q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走朿>,側行也。從走,朿聲。《詩》曰:『謂地蓋厚,不敢不<走朿>。』」形聲字,本義是側行。《詩經》這句出自《小雅·正月》,今本多作:「謂地蓋厚?不敢不蹐。」蹐字是我們之前講過的字,意思是小步走,輕輕的走路。而許慎引用這一句,可能古本《詩》這句就是用的「<走朿>」字,徐鍇《說文系傳》:「若行險,恐陷墜也。」
  • 《說文解字》第171課:「鐘鼓既設,一朝右之」中,「右」是何義
    先行奉上標題中問題的答案:(1)在《詩經》「鐘鼓既設,一朝右之」裡,「右」是勸酒的意思,同侑;(2)在《詩經》「遡迴從之,道阻且右」裡,「右」的意思是迂曲。詳情請見相關字條,無興趣內容可自行忽略。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1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中的兩個漢字,分別是:呈和右。
  • 《說文解字》第170課:「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啟」是何義?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70課,講《說文解字》「口」部漢字的三個漢字,分別是:啟、嗿、鹹。詳情如下:1、啟。讀qǐ。《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啟,開也。從戶,從口。」會意字。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此字不入《戶》部者,以口戶為開戶也。」
  • 《說文解字》第148課:成語「萬馬齊喑」,「喑」究竟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顯然,許慎說,這又是一個方言用字。是宋齊兩地對小兒哭泣不止的稱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