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雲南,相信每一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個不一樣的「彩雲之南」。
雲南有太多的故事可以講,高原雪山、熱帶雨林、少數民族、風土人情......而談及一個地方的文化,肯定繞不開一個話題——吃。
要說雲南美食,就不得不提「米線」,米線不僅僅是雲南的美食名片,也是每一個雲南人的「心頭好」,是永遠無法忘卻的一口鄉味。
雲南的米線種類繁多,有過橋米線、小鍋米線、豆花米線、汆肉米線等等,各有其獨特的風味與魅力。可謂「百花爭鳴」,各有所長。
但如果說一定要選一個「代表」,那麼非過橋米線莫屬。
來自傳說的過橋米線
《蒙自縣誌》記載:蒙自過橋米線是雲南名膳之一,源於明末清初。
傳說,雲南蒙自有南湖,湖心有島,有一位秀才天天到島上讀書,其妻天天送飯上島,賢慧勤勞的妻子常常弄了他愛吃的米線送去給他當飯,但等出門到了島上時,米線已不熱了。
後來,丈夫埋頭苦讀,常常忘記吃飯,日漸消瘦,妻子就殺了家中老母雞為其補養身體,上島送給丈夫,過了好久,妻子見丈夫埋頭讀書,飯菜沒動一點,雞湯卻還是熱的。
原來,雞湯上一層厚厚的雞油起到了保溫的作用,於是她先煮好清湯,覆上雞油,米線在家燙好,配料則切得薄薄的到島上後用滾油燙熟,之後加入米線,鮮香滑爽。
此法一經傳開,人們紛紛仿效,為紀念這位賢妻,便有了現在的過橋米線。
來自雲南的過橋米線
雲南人的一天是從甩一碗米線開始的,在雲南,吃被稱作「甩」,這個字既生動又形象,昆明每天就要甩掉600噸,大約200萬碗米線。
蒙自人更是酷愛米線,一天不吃米線,總覺得渾身不舒服,蒙自城內,有上千家米線店,每家店的過橋米線花樣夠你在蒙自吃上一個月,都不會重樣。
米線營養價值極高,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及酵素等,而且耐煮不爛,爽口滑嫩,煮後湯水不濁,易於消化。
但是,過橋米線的離開雲南就變味了,因為溼米線很難運輸,幹米線泡發又長達12個小時,再煮20~30分鐘,米芯仍有硬硬的感覺,所以只有新鮮的保溼米線,才能最大限度地還原傳統口感。
此外,配料裡也沒有雲南特有的菊花、草芽野生菌等食材,漫長的等待把最初想吃米線那點衝動都消磨殆盡了。
來自非遺的過橋米線
從傳統到創新,過橋米線已經過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如今的湯頭和配菜早已花樣百出,層出不窮,但最得人心的,依然是最經典的搭配。
看上去沒什麼存在感的湯底,其實濃縮了大半個雲南的「鮮活」美味,沒有任何濃縮勾兌添加,只有最自然的味道,加入了豬大骨、老母雞和宣威火腿等,燉上大半天,湯色奶白透亮,濃香四溢。
米線本身沒有味道的,需要吸收湯的滋味,所以湯底是一碗米線的關鍵,清而不淡,湯鮮而味不寡為上上品。
整碗米線的亮點莫過於佐料了,葷有豬肉、牛肉、香酥、火腿、鵪鶉蛋,素有韭菜、豌豆尖、豆腐絲、玉蘭片,考究的還要放上菊花,去火氣解油膩。
油層鎖住食材的溫度,就著熱乎乎的勁兒,喝一口濃湯,再唆一口米線,在這碗帶著非遺味的過橋米線裡,才真正體會到,貪晌於人間煙火氣的獨有清歡!
2015年,過橋米線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更多喜歡雲南的人慕名而來,要一嘗這碗米線的滋味,如果有機會去雲南,千萬別錯過蒙自的過橋米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