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餘晏手持為現代延性鑄鐵管,中間較粗為日據鑄鐵管同型款,前方兩根則是1970年代的鑄鐵管。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中新網6月21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市逐年汰換老舊水管,不過市議員簡餘晏發現,中山北路沿在線千戶民眾及五星級大飯店用水,仍來自百年的古董鑄鐵管,超過40年法定使用年限,應立即汰換。
古董管線分布於中山北路1段691米、中山北路2段1184米、中山北路3段1166米、中山北路4段579米、中山北路5段548米、和平西路2段538米、和平西路3段68米、寶慶路156米及大理街32米。
臺北市自來水事業處說,管線汰換是採小區域工程,優先汰換漏水較多的管線,但該批管線近9年僅漏水7次仍屬堪用,且中山北路早年是先總統蔣中正的通勤道,路基平整、地質佳,至今仍沒影響管線。
水處總工程司範煥英表示,目前北市超過40年的管線不過41公裡,佔現有管線1%,非DIP管有690公裡,預計2025年全部更新。
中山北路是臺北最早開發地區之一,日據時代曾埋設數公裡直徑675毫米的鑄鐵管;二次大戰後,鑄鐵技術提升,各地陸續改用加碳的延性鑄鐵管(DIP),口徑從75毫米到3400毫米不等。
簡餘晏調閱數據,指水處年年編列預算更新老舊管線,但市內還有109處40年以上的配水共管沒更新,其中有9處是日據時代的設施,水管管齡最高超過百年,合計4962米。
水處總工程司範煥英說,中山北路的配水管從南往北輸送,大管接小管再延伸至家戶管線,是同心圓網狀概念,估計中山北路兩側、近3000戶居民用水流經這批管線,且「管線狀況也不錯」。
簡餘晏說,有些日本通也認為日據時代管線佳,換成現代管線搞不好漏水更嚴重,但這批水管百年埋地不見天日,不敢保證管內安全無虞;市府應立即更換,可放置於周邊展示,見證臺灣現代化過程。
水處指出,若不更換管線,也可採管線內襯(小管線)更生工法延長年限,像巴黎、紐約、倫敦、東京等大城維護得宜,仍保留百年以上的管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