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溪鎮文化美食協會已正式成立,沙溪最具代表的傳統美食「九大簋」成為了宴會的主角。特別之處在於,這次的「九大簋」是沙溪鎮美食文化協會同仁們分工協作的一次集中展示,不僅傳遞了百年隆都的美食文化內涵,更體現了協會同仁的精誠合作。
沙溪鎮美食文化協會的成立得到了各方的大力支持,宴會上的「九大簋」分別由協會的不同餐飲單位負責。大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各店廚師充分發揮工匠精神,使出拿手絕招,精心烹煮每一道佳餚。每一道菜背後蘊含著這一家店對隆都美味的詮釋。
沙溪傳統美食「九大簋」有著基本固定的菜式,分別是:扣肉、白切雞、燜洋鴨、冬菇、魷魚、髮菜蠔鼓、欖仁肉丁、咕嚕肉和羹湯等八菜一湯。「九大簋」各種菜式各有講究,各具風味。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現時「九大簋」的菜式越發精良,選材的檔次有了提升。
色味俱佳的沙溪傳統美食
「九大簋」上菜啦!
▼
扣肉,以偏肥的「五花腩」為料,加配料醃製再紅燒,每塊夾一塊已熟的粉葛,就叫葛扣,夾香芋就叫芋扣,用青菜或梅菜墊底就叫菜扣。扣肉味香肉滑雖肥而不膩,含在嘴裡只感覺到一點點的不斷在融化。
廣東菜式,無雞不成宴。沙溪白切雞皮爽脆肉、入口嫩滑,雞味濃鬱。 白切雞在烹調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上碟前切雞的刀法。
燜洋鴨,隆都人的一道名菜,把洗淨的生鴨碎件略加醃製,落鍋生燜,加配料和豬皮膠直燜至鴨肉「稔」而不韌才上碟。
炒魷魚一定要用蝦膏作調料才炒得香味濃鬱,與備好的芹菜一起爆炒,撲鼻香味撲面而來。
欖仁肉丁重在講究火候時間,尤其注重烹調過程中炸欖仁時注意色澤變化,以香脆可口為標準,炸老了則不好吃。沙溪特別注重在這道菜加入叉燒粒,更香口,最後加以蔥白點綴便可上碟。
此菜匯集了冬菇的多汁鮮香軟嫩、白果的清新和馬蹄的爽脆清甜,做到口感豐富,是既營養又美味的一道菜。
發財好事就手是一道來自於民間的菜式,最初主材只有髮菜、蠔豉。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了追求更好的意頭,於是加入了豬手,形成了「發財好事就手」的好彩頭。不過,扣豬手對廚師的技術要求、火候和味道更高,因此這道菜成為了現時登上大雅之堂的傳統民間菜式。
傳統九大簋中魚的菜式叫五柳脆皖,但後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宴席檔次的提升,魚的種類變成了桂花魚。松子桂花魚講求色香味俱全,也很考驗廚師的刀工,需精雕細琢,於是就有了這種菊花形的魚。由五柳脆皖到松子桂花魚的演變,正是九大簋菜式不斷提升的一個體現。
早期,九大簋中的羹湯大多用的是瑤柱粟米羹。後來人民對美食有了更高的要求,便加入了魚肚,以進一步提升羹湯的鮮味。瑤柱粟米魚肚羹是一份高檔菜式,羹羹瑤柱,口感豐富,鮮味十足。
協會同仁和一眾來賓
紛紛對這桌特別的「九大簋」
給予了高度評價
【隆都美食文化學者 彭長】:「九大簋」是以前富人家的婚宴、宴席上菜才有的,被譽為沙溪的滿漢全席。以前的人可以吃到「九大簋」就很開心的,不是誰家過年過節也能吃得上。
【沙溪鎮美食文化協會會長 盧添發】: 協會的成立,讓沙溪美食界的精英們更加團結。比如說宴會上的「九大簋」,每一道菜由一家店來完成,大家精誠合作,發揮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以這種創新的方式把「九大簋」呈現給賓客,推廣好沙溪美食文化。我們有信心,讓沙溪成為中山美食的代名詞。
接下來,沙溪鎮美食文化協會將籌備舉辦名店名師評選等活動,打造好沙溪的美食名片,齊心延續家鄉味道。
△沙溪鎮美食文化協會成立,美食界嘉賓紛紛發來祝賀。
沙溪發布編輯部
編輯:吳夢華
初審:區潔華
覆審:李志峰
終審:黎炳堅
信息來源:沙溪電視臺
小視頻:陳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