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美味,舌尖上的西施豆腐!
相傳,公元前494年吳越交戰,越敗於吳。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夫人和幾位大臣,入吳為奴僕三年。薴蘿村西施姑娘深明大義,在這國難當頭之際,忍辱負重,毅然作出以身許國的壯舉。
西施姑娘本來就天生麗質,經越國樂師三年調教後,更是氣質高雅,不僅善歌能舞,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成為知書達禮的絕代佳人。這一年,越國決定將西施等越國美女送往吳國。西施姑娘深知自己不能忠孝兩全,一旦去了吳國就不可能再回故鄉為父母盡孝。經過再三考慮,她向越王勾踐提出了一個請求:要求朝廷準許她去薴蘿村老家操辦幾桌告別酒宴。表示答謝父母和鄉親的養育之恩。
西施姑娘再三懇請,家鄉的一道「煎豆腐」一定讓她自己烹飪製作。這道菜的豆腐由西施自己磨製,佐料在薴蘿山上就地取材。越王一聽,覺得酒席中放上這道菜,就不再是一般的辦「離別酒」了,作為西施的「答謝酒」和「獻身酒」挺合適,就答應了她的要求。
西施姑娘深深地知道,自己這一去再也不能回到這薴蘿山水間,再也見不到養育自己的父老鄉親。她要通過這場名義上是喜宴的離別酒,告知父老鄉親,原來的西施從此一去不復返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為越國再度復興而獻出自己一生的另一位西施。這道「煎豆腐」和濃濃的鄉情會銘記於心。
朝廷為西施姑娘在薴蘿村大擺了三天宴席。鄉親們深感西施姑娘的用心良苦,吃著西施姑娘做的煎豆腐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感動的眼淚。從此薴蘿村的父老鄉親們為紀念這位以身許國的姑娘,就將酒宴中擺「煎豆腐」這一風俗保留下來,並為紀念西施將其名稱改為「西施豆腐」。
在諸暨民間無論是起屋造宅、逢年過節,婚嫁、壽誕、喜慶、喪宴,西施豆腐成為席上頭道菜餚,也成為老百姓經常做的家常菜。
又相傳乾隆皇帝遊江南時,與寵臣劉墉一起微服來到諸暨,在中水門僱了一舴艋小舟,泛浣江,尋遺蹟,觀石刻,懷古人,登薴蘿山,謁西子祠,不禁為這越中美景所陶醉,大發思古之幽情。
兩人盡興遊玩,一日信步來到薴蘿山腳小村,只見農舍皆已炊煙嫋嫋,方覺腹中飢餒,原來已到中午時分。
正直此時,一位年輕人迎面而來,劉墉定睛一看,卻是早晨駕舟船家,年輕人也認出兩位客人,就盛情邀請到他家用餐。
薴蘿山下三間平房,雖然陳舊,卻乾淨整潔,一眼便可看出是勤儉人家,君臣進屋坐定,年輕貌美的船夫娘子端上飯菜:一碗清蒸鯽魚,一碗嫩白竹筍,還有幾碗家常素菜,中間一隻大海碗,邊沿擱著幾隻湯匙,內中食物似羹非羹,熱氣騰騰,香氣撲鼻,好不誘人。
腹中飢餒的乾隆拿起湯匙舀上一嘗,只覺得一種無比鮮美的味道順喉而下,嫩而不糊,滑而不膩,稠而不結,有鹹味有甜味,又帶有辣味,既香又鮮,不禁擊桌連勝稱妙。
「阿弟,請問此為何菜?」劉墉見皇上高興,連忙詢問船夫。
「這是我們諸暨的家常菜,鄉中百姓家家會做,人人喜歡,它叫葷豆腐,也叫「西施豆腐。」
「好一個西施豆腐!」乾隆脫口而贊。
————————————————————————————————
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施豆腐的配方與製作:
美味佳餚舌尖行 西施豆腐美名揚
西施豆腐也叫煎豆腐、葷豆腐又名山粉豆腐。在諸暨民間無論是起屋造宅、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壽誕、喜慶、喪宴,西施豆腐每每成為席上頭道菜餚。它也是西施故裡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菜餚,大眾口味,普普通通,簡易樸實但蘊藏著濃鬱的鄉情味。尋根中華美食文化之血緣----西施豆腐更是一絕,它無愧於以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西施得名而聲名遠播。
西施豆腐的訣竅講究「山珍」,佐料都是來自大山深處的就地取材:除了細滑幼嫩的豆腐作為主料,需有豬血,澱粉,時件(雞腸,雞胗之類)為基本原料;製作時把豆腐,豬血切成丁,連同時件調料一起倒入鍋中,用土雞湯打底,佐以黑木耳、香菇、冬筍丁等在鍋中煮沸後,用農家自製的澱粉勾芡,邊倒邊攪至鍋內撲撲有聲粘成稠狀,撒上蔥花出鍋即可,一道西施豆腐便在香氣四溢中做成了。這一道西施故裡傳統美食,最講究的莫過於食材的選擇和湯汁勾芡時濃稠度的把握,是老少皆宜的美味佳餚。
天下第一美女村——中國諸暨薴蘿村(西施故裡)
諮詢熱線:0575——87772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