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 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外景。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攝
圖① 位於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的甘肅重離子醫院中央控制中心。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攝
圖② 從武威首發的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天馬號」。 (資料圖)
圖③ 鳥瞰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園區。經濟日報記者 李琛奇攝
閱讀提示
2014年7月,本報「絲路行 看甘肅」採訪組曾以《「國際陸港」正逢時》為題,對甘肅武威搶抓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機遇、打造甘肅省首個保稅物流中心的做法進行了報導。近3年過去了,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建設進展如何,當前又有哪些新設想……帶著這些問題,本報調研組近日再次前往武威,以期通過透視武威這樣一個西部欠發達城市的案例,探尋內陸城市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模式、新路徑
打造創新發展「試驗田」
初春3月的河西走廊,不少土地仍處於冰凍期,但行駛在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各片區之間,躍入我們眼帘的已是一片忙碌的建設景象。
在甘肅(武威)國際陸港涼州產業基地,武威市經濟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天銳告訴記者,總投資8.93億元的道路、綜合管廊等基礎配套設施年內將全部建成,屆時可全面滿足企業入駐園區的需求。
「不能因為沒有錢就不發展,越是落後地區就越要轉變思路。這一點,我們武威敢為人先、『無中生有』,嘗到了發展的甜頭。」對此,當地一位幹部如數家珍——創下最快建設速度的武威保稅物流中心,是全國唯一一個由招商引資民營企業負責運營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其先進的經營理念、靈活的運營模式,讓東部地區的很多同行豎起了大拇指。在探索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上,武威也走在了前頭。今年2月,國家發改委、住建部將武威市列為開展重大市政工程領域PPP創新工作重點城市。目前,甘肅(武威)國際陸港普遍採取「設計+施工總承包」(EPC)的「交鑰匙」模式,充分藉助市場力量優化資源配置、推進項目建設,為當地經濟轉型升級發展提供了重要保證。
作為武威外向型經濟的新載體,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的發展迫切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新的體制機制。為此,武威成立了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建設發展領導小組(總指揮部),設立了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管委會等5個職能部門,從組織領導、管理體制、優惠政策、運行模式等方面大膽探索實踐。「比如國際陸港在項目審批備案、土地徵用、財政稅收等方面,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並被賦予了市一級管理權限,對招商引資、稅收、固定資產投資實現單獨統計。」武威市委副秘書長、甘肅(武威)國際陸港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姚漢豐舉例道。
不過,對於武威發展外向型經濟而言,更為迫切的是如何解決「人」的問題。採訪期間,正值武威對外發布《2017年甘肅省武威市引進375名急需緊缺人才公告》,當地人力資源部門還在北京、西安等地組織了專場招聘會。據介紹,這樣集中、有針對性的引才行動武威從2010年就開始了,不僅如此,武威還從選拔使用、激勵保障等方面積極探索區域性差異化人才的創新政策機制,最終目的就是要讓人才不僅「進得來」,更要「留得下」「幹得好」。
「我們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管委會成立時間不長,大多數人員都是引進人才,包括我本人也是。」姚漢豐坦言,從中央部委掛職武威後最終選擇留下,正是看中了甘肅(武威)國際陸港未來的發展前景,以及當地幹事創業的良好氛圍,「把個人的價值實現與國家發展需要結合起來,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加快構建陸港經濟產業體系
如果說創建保稅物流中心是武威發展外向型經濟的「先手棋」,依託其口岸功能規劃實施的木材、肉類、鐵路等口岸基礎設施建設,就是武威打造國際陸港目標的關鍵一步。
武威從西北內陸腹地變為甘肅乃至全國向西開放的重要商貿平臺,離不開要素資源的集聚,離不開陸港功能的發揮。事實上,多地發展陸港的實踐表明,只有構建起以國際貿易、國際物流、金融服務及關聯產業為支撐的陸港經濟產業體系,才能避免一些地方陸港發展遭遇「無米之炊」的尷尬。
按照甘肅省政府批覆的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發展規劃,未來15年,武威將打造一個功能完備、要素集聚、運行高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國際陸港,建設現代化、外向型、多功能、生態型綜合性產業區,突出現代物流、口岸平臺、國際貿易主業,形成生產性服務業、進出口加工業、現代製造業、出口示範農業、文化旅遊業「3+2」的產業體系。
這些戰略設想,因武威進境木材檢驗檢疫集中監管區的獲批而變得清晰起來。據介紹,目前,全國內陸地區僅有江西贛州與甘肅武威兩家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區。與地處中部的江西贛州相比,位於亞歐大陸橋「咽喉」地帶的武威更具向西開放的區位優勢。
在武威市商務局副局長謝宏傑看來,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區的設立,將成為當地有效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不斷優化資源配置,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與「甘肅向西開放重要門戶和次區域合作戰略基地」的定位高度契合。
據悉,武威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區建成後,將實現近期年均加工銷售木材100萬方、遠期年均加工銷售木材400萬方的規模,國內家具製造業有望充分利用中亞、俄羅斯及歐洲等木材市場資源,拉動並滿足消費者對高品質木材製品的消費需求。「進境木材檢驗檢疫監管區的設立,一方面可進一步擴展和延伸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的口岸功能,提高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天馬號』的經濟效益;另一方面有利於助推武威產業集聚發展,更好地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甘肅陸港實業股份公司副總經理陳斌說。
甘肅(武威)國際陸港還在著力打造內陸地區進口肉類產品集散地,力爭獲批建設鐵路、糧食、果品、整車進口等口岸。未來,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將建成以保稅物流中心為核心的陸港中心區,形成「一心一帶兩廊兩片」的總體空間結構。正是看好武威向西開放的優勢,甘肅路斯寵物食品有限公司最終落戶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生產經理魏武鋼告訴記者,投產後,每年將有1.8萬噸寵物食品從武威出港運往歐美、中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山東恆瑞年產120萬套全鋼高性能子午線輪胎項目也選擇落地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看好的同樣是這裡便捷的「出海」優勢。
專家表示,武威要想打造甘肅外向型經濟的龍頭,就不能只停留在「過道經濟」上。當務之急,就是要夯實與陸港相匹配的產業基礎,儘快形成產業支撐。目前,紅星美凱龍「一帶一路」經貿產業合作區、中歐國際物流基地、跨境電商全球直購體驗中心、中國·武威電商大物流中心、中泰工業園等一批項目正在加快推進。
保稅物流中心生根開花
在武威建設國際陸港的「棋局」中,保稅物流中心是一個關鍵「落子」。3年前,《經濟日報》記者首次探訪武威保稅物流中心所在地時,這裡還是一片泥濘的工地。在簡易房搭建的辦公室裡,保稅物流中心建設方、甘肅國際陸港實業股份公司負責人向記者詳細闡述了保稅物流中心的功能、規劃及發展前景。
當時正值盛夏7月,簡陋的辦公房內悶熱難耐,但絲毫不能阻擋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員工的熱情與興奮。3個月後,武威保稅物流中心順利通過海關總署等四部委驗收。從2014年1月29日正式獲批,到當年10月13日封關運營,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用時不到9個月,創下了全國保稅物流中心建設的最快速度。
更為重要的是,武威保稅物流中心作為甘肅省首個建成使用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已成為當地外向型經濟發展的一張名片,同時也是牽引甘肅(武威)國際陸港從設想一步步變成現實的「牛鼻子」。
在2015年1月召開的中共武威市第三屆委員會第八次全體會議上,武威市委決定,按照外向型、生態型、城鄉融合的發展定位,舉全市之力建設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當年11月,建設甘肅(武威)國際陸港被納入甘肅省「十三五」規劃綱要。2016年4月底的甘肅省政府常務會議專題研究甘肅(武威)國際陸港發展戰略規劃,決定舉全省之力推進建設,標誌著甘肅(武威)國際陸港上升到了全省對外開放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戰略層面。
依託甘肅首個保稅物流中心口岸功能的優勢,武威向西開放、發展外向型經濟的脈絡不斷清晰。陳斌介紹說,在武威保稅物流中心封關運營2個月後,中歐國際貨運班列「天馬號」就從武威開啟了首發。截至2017年3月,中歐班列「天馬號」已累計發運74列,海關監管貨運量12.7萬噸,貨運總值2.1億美元。
目前,中歐班列「天馬號」已開通發往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等中亞國家的線路,新增開往荷蘭鹿特丹、德國漢堡等歐洲主要港口城市的線路正在推進。在國內,「天馬號」在江蘇海安、山東青島、廣東深圳、河南安陽等地建立了7個物流基地,並與渝新歐(重慶)等中歐班列達成了「代碼共享」合作,實現了互聯互通與資源共享。
在甘肅,武威是最早提出「無中生有」謀發展的城市。這個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的欠發達內陸城市,歷史上曾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
國家「一帶一路」建設賦予了武威新的歷史機遇,但除了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和區域中心城市的優勢外,既不近海也不沿邊的武威並無其他明顯優勢,發展外向型經濟難度不言而喻。正是得益於「無中生有抓項目,有中生優增效益」的創新思路,武威從大資源、大市場的角度出發,敏銳抓住國家向西開放的重大戰略機遇,敢為人先提出了建設保稅物流中心的設想並付諸實踐,為武威發展外向型經濟贏得了寶貴的窗口時間。
(經濟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 崔書文 李琛奇 顧 陽 齊 慧 執 筆 顧 陽)
「無中生有」拓新路
到武威調研採訪,聽到最多的一句話,莫過於「無中生有」了。
武威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國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出土地,歷史厚重自然不用多說。但除了沉甸甸的歷史積澱外,用「一張白紙」來形容武威當初的外向型經濟,或許並不為過。一直以來,這裡與雪域高原、大漠戈壁相伴,雖地處河西走廊東端、古絲綢之路要衝,但產業基礎不牢、生態環境脆弱、貧困人口基數大的市情,解決溫飽尚有難度,更甭提發展外向型經濟了。
機遇源自「絲綢之路經濟帶」構想的提出。伴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實施,能不能將內陸腹地的區位劣勢轉變成向西開放的發展優勢,成為武威必須面對的重大命題。對此,武威市委審時度勢,敢為人先,大膽地提出了「無中生有抓項目,有中生優增效益」的發展思路,在堅持不懈的努力下,過去不願想、不敢想的外向型經濟,如同戈壁沙漠上的梭梭草,在這片土地上真正紮下了根。
說起梭梭草,武威的一個舉措讓我們印象深刻。當地有一個持續多年、面向全市機關幹部的「硬任務」:每人每年必須種活一畝梭梭草。剛開始,不少人對這一做法不理解也多有抱怨,但多年治沙造林的堅持,不僅讓荒蕪的沙地變成了綠洲,更在廣大幹部群眾心裡深深紮下了「要幹事、幹實事」的根。
梭梭草一旦紮根,就會深達數米。回頭來看,堅持不懈地種梭梭草,實際上就是一個統一思想、形成共識的過程。不過,對於武威而言,僅有發展共識還是遠遠不夠的,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這盤棋局上,更需要「會幹事、幹成事」的「棋手」。
在武威,「金熊貓公寓」在當地很有名氣,這是當地政府在財力十分有限的情況下,專門為引進人才建起的兩幢現代化公寓。以「熊貓」命名,當地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溢於言表。近年來,每年都有數百位重點院校的優秀畢業生和高端緊缺人才到武威發展,讓人才匱乏、制約發展的瓶頸得到有效緩解。當地還實施了高端創新人才延攬、領軍拔尖人才選拔、行業骨幹人才鍛造、實用技術人才培育、青年創新人才扶持等多項重點工程,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人才矩陣。
人才流的背後,是項目流、資金流。從甘肅首個海關特殊監管區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的封關運營到中歐班列「天馬號」的開通,從武威進境木材檢驗檢疫集中監管區及進口肉類查驗場的獲批建設到招商引資項目的落地推進,一批具有較強拉動作用和示範效應的重點項目正陸續建成運行。
發展凝聚人心。過去五年,是武威發展歷史上項目建設最多、投資規模最大、發展速度和綜合效益最好的五年,也是武威城鄉面貌改變最為顯著、人民群眾得實惠最多的五年。武威正用自己的創新實踐,探索一條內陸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新路徑。
採訪中,我們也感受到了武威人對當地發展不足的清醒認識。他們坦言,從實力聚積到質量提升還有相當長的一段路要走,無論是看「塊頭」還是比市場競爭力,武威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下一步,武威要繼續奮力拼搏,在深化改革中勇於作為,在應對挑戰中砥礪前行,加快實現從「五郡咽喉」向西部現代商貿重鎮的華麗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