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世界聞名,在一定程度上改寫了人類歷史,加速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而除了四大發明,中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還有許多,中醫中藥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明珠。
上古傳說中就有神農嘗百草的故事,著於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也是我國最早的一本中藥學專著。同時代還誕生了由張仲景編寫的《傷寒雜病論》,以及明代李時珍編寫的《本草綱目》。這些都充分證明,中國人在千年之前就已經開始利用自然草木來治療身體的病症。
由此可見,古代中國人既是人類醫學的先驅,也是世界藥學發展的奠基人。
人類文明瑰寶
在現代醫學和藥學都高速發展的今天,中國人仍然對傳統中醫藥抱有信賴。老祖宗傳下來的中醫藥也完整地體現著中國人中庸平和的文化特點。老百姓之間流傳一種說法,叫:"西藥治標,中藥治本"。簡單地說就是西醫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中醫卻是找準癥結,看病除根。
隨著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中醫藥也被逐漸傳播到了海外。華人醫館藥鋪在海外落地開花,是我們傳統文化輸出的一種重要方式。美國泳壇名將菲爾普斯也拔火罐一度成為坊間趣談。
雖然中醫藥已經聞名海外,但實際成藥銷售量卻遠遠不及我們的鄰居日本。我們80%的藥材原料都用作了原料出口。原料出口比起成藥出口來說,銷售收益的差異可以說是天壤之別。
中藥的療效來自於嚴格標準篩選後的藥材。好的藥材原料對採摘的時間、地點、氣候以及製作方式都有嚴苛的要求。而中醫講究"千人千方,對症下藥",千年流傳的習慣導致無法對藥材的採摘與加工做到精準化,流程化的產業水平。這也使得成藥標準模糊,直接銷售就有極大的困難。
中藥在日本的發展
和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在中藥產業化這個版塊上卻有了超出中國的表現。根據國內著名中藥期刊《中草藥》數據顯示,目前全世界90%的中藥市場都被日本人佔據,作為藥材原產地的中國大陸,卻僅佔2%。這意味著我們大量的的中藥材原料無人加工,無人生產,只能白白出口。
我們總能聽到日本某些藥品的療效好,去日本旅遊也熱衷於購買這些藥品。但實際上這些藥的相當大一部分原料就是來自於中國。這等於是捨近求遠,把錢送到別人的兜裡去。這並不是國人崇洋媚外的結果。日本的"漢方藥"成分、含量、療效都標註得非常明確;而在日銷售的中國產藥品卻對以上信息語焉不詳、消費者的選擇無可厚非。
從藥材的種植生產到銷售全程都充分體現日本精細化和標準化管理。其製藥企業的研發人員佔整體僱員的60%,研發經費佔總投入的80%。另外日本出臺了藥材種植規範:種植與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以確保藥材的品質與療效。而最為關鍵的的一點是:標準化後的漢方藥不會與歐美標準發生衝突。這保證了成藥出口,全球無憂。
日本人用我們的材料,通過精細加工,標準化生產,把漢方藥在全世界範圍內賣成了爆款。而且日本對於智慧財產權與專利保護意識遠遠走在我們前面,他們率先註冊專利,中國自己的中藥專利申請還不到0.3%。原本屬於中國人的文化瑰寶,卻只能躺在日本的專利名錄中。
此外日本人的野心顯然並未止步於此。日本最大的漢方製藥企業津村製藥的社長曾向日本媒體公開商業計劃:"下一步要力爭在中國市場上成為最有名的中藥品牌。" 他是這麼說,也是這麼做的。目前該企業在中國總共已設立四家分公司,在華年銷售額已超過千億日元,實打實地佔據著國內的中藥成品市場。
中藥學未來的發展
許多人可能有疑問,我們作為最大的中藥材原產地,竟然幹不過毫無中醫藥理論和實踐基礎的日本?我們有專業的中醫藥大學,有眾多中醫藥的專家,難道我們就做不到和日本同樣的水平?
或許從另外一組數據中我們能探知端倪。根據中國科學技術信息所發布的權威數據排名表明:
2017年全國的科技論文中,中醫學論文數量排名第四。2019年中醫藥論文數量已超過傳統的林業、水產、地質、化學等領域。
從這兩份報告數據,我們可以感受到國內的專家學者對中醫藥的研究力度很大,程度很深,範圍很廣。但我們面臨的現實卻是中醫藥行業的一線人才流失嚴重。SCI論文一發,職稱得到晉升,崗位津貼有了增長,但真正在一線做研發做產業的人卻少之又少。
不過好在現在的境況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扭轉。日本雖然在標準化產業化方面做得很好,但由於天然條件的限制,並沒有足夠的土地來種植藥材。另一方面,日本的整個醫療體系中並沒有專業的中醫科別,相當於沒有醫只有藥。基於長遠發展的考慮,日本也開始向中方尋求"醫藥結合"的合作。例如前文提到的日本最大漢方藥企津村就宣布與國內企業成立聯合的中藥研發公司。
津村在醫療漢方製劑領域的市場份額高達84%。對他來說,獲得中國的藥材產能資源以及消費市場是最重要的合作目的。而對中方來講,合作的目的更多是學習津村對原料的質量把控、生產與加工過程中已經成熟的經驗與技術。
作為東亞文化的核心輻射國,中國在保護傳承自己國家文化遺產方面的意識的確不夠先進;在現階段的傳統文化管理方面也顯得較為粗略。
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燦爛的文化,本應是我們的"一個寶",卻因為種種原因變成了"一棵草"。但好在"知恥而後勇",我們已經意識到中醫藥文化的重要性,也啟動了與行業先進國的合作。中醫藥這顆文化瑰寶在未來一定可以重放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