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方人,基本上頓頓離不開麵食,尤其現在天氣冷了,總感覺吃點麵食胃裡才舒服。一天之計在於晨,早餐很重要,吃上2個熱乎乎的包子,有面又有菜,解飽又不失營養,再配上一碗小米粥,熱乎乎的全身都舒服。有的人就說了,你說的這個只能到外邊去吃,家裡根本做不出這麼美味的包子。
包子是我們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的主食,麵粉與水融合之後,形成麵團,經過發酵,包入各種餡料,然後上鍋蒸熟,就成了美味可口的包子。看似簡單的幾個步驟,但是真正做起來總會遇到各種問題,導致做出的包子總是不理想。這些問題我也都遇到過,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與摸索,終於能做出蓬鬆暄軟不塌陷不死皮的包子。關於這個過程,我總結了3個訣竅,可以用「123」三個數字來方便記憶。特別適合現在寒冷的冬天做包子,下面就來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訣竅一、加1味調味料
冬天到了,室內的溫度明顯降低了,即使室內供暖了,但是溫度遠遠比不上夏季,而低溫可以說是酵母發酵的一個阻礙因素。所以在冬季發麵的時候普遍會比較慢,需要等待更長的時間。所以我們就要加入一些「催化劑」來增加酵母的活性,提升發酵的速度。因此我們在用酵母發麵的時候,要多加1味調味料,那就是家家都有的白糖。白糖可以增加酵母的活性,使發酵的時間縮短三分之一左右,同時還可以使麵團的質地更加的蓬鬆暄軟。
具體做法就是:以500克麵粉為例,準備4克酵母粉,10克白糖,首先用40度左右的溫水將酵母化開,然後加入白糖混合均勻,靜置10分鐘,再用酵母水和面。
訣竅二、2次醒發不能少
無論是蒸包子還是蒸饅頭,2次醒發都不能少,一定不能偷懶,否則很可能使蒸出的饅頭塌陷發死。首先來說第一次,是在和成麵團以後,需要靜置1個小時左右,讓麵團充分醒發至原來的1.5-2倍大,用手扒開麵團,內部呈現為密集的蜂窩組織狀,說明就醒發好了。
第二次是在將饅頭包好以後,放入蒸鍋中,靜置15分鐘左右,進行2次醒發,醒發好的包子體積明顯變大,看起來也是輕飄飄的,說明就醒發好了。
訣竅三、蒸好以後燜3分鐘再打開
如果說前邊都完成得很好,那麼這第三訣竅就是離成功的最後一個關鍵,那就是包子蒸熟以後,千萬不能直接打開,否則很容易造成塌陷。為什麼呢?因為室內的溫度比較低,而鍋內的溫度是比較高的,因此鍋內與鍋外的溫差比較大,如果關火以後立即揭開鍋蓋,溫度瞬間降低,氣壓也突然變小,那麼包子皮很有可能是瞬間收縮,也就導致了塌陷。所以,在關火以後,我們要繼續蓋住蓋子,至少燜3分鐘,等溫度降低了,再打開鍋,這樣就不會出現塌陷的現象了。很多人都會忽略這一步。
冷水上鍋還是熱水上鍋
關於這個問題相信困擾著很多人,其實冷水上鍋還是熱水上鍋都是可以的,關鍵取決於包子坯2次醒發的程度。
冷水上鍋:包子坯2次醒發的不是很充分,那麼這時候我們可以選擇冷水上鍋,開小火慢慢加熱,最好將水分加熱到40度左右的時候關火,讓包子2次醒發充分再繼續蒸,水再次燒開以後,繼續蒸15分鐘左右即可。
熱水上鍋:包子坯2次醒發得非常充分了,體積明顯變大,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在水開上汽後上鍋蒸,時間也是在15分鐘左右。當然蒸的時間也要根據包子的餡料來適當調整,如果是肉餡的,那麼就多蒸一會兒,素餡就減少幾分鐘。
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3個蒸包子的技巧,牢記「123」三個數字,希望對你有幫助。當然如果你有更多關於蒸包子的技巧,也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感謝您的支持!本文系小茉莉美食記原創,碼字不易,嚴禁不良自媒體抄襲、搬運。歡迎大家點讚,關注,收藏和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