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7月18日晚,作家張春帶著新書《一生裡的某一刻》來到北京三聯韜奮中心,和媒體人張偉、心理學者李松蔚,一起聊了聊「各種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時刻」。
騰訊文化實習生 梅陽
《一生裡的某一刻》作者張春
"哈哈,我發現我帶了一瓶酒過來太對了!要不然我的朋友過來怎麼招待他們呢?」一襲深藍和白色格紋連衣裙,素麵朝天,一手執她店裡賣的苦艾酒,張春就這麼來了,帶著廈門的氣息,招呼著到場的朋友和讀者們。
7月18日晚,作家張春帶著新書《一生裡的某一刻》來到北京三聯韜奮中心,和媒體人張偉、心理學者李松蔚,一起聊了聊「各種普通的食物最好吃的時刻」。
張春:我做所有的事情都是做自己
在活動開始前,張春的一位自覺「酒量還不錯」的朋友在品嘗完她帶來的苦艾酒後連倒了杯冰水,說是「有點上頭了」。而當騰訊文化問作家本人酒量如何時,張春則笑著說,「我啊,一杯倒」。
這個招呼讀者如朋友的率性女人,在廈門開了一家叫「雨天不見晴天見」的冰淇淋店,做了「可能是一千零一夜之後最會講故事」的App,創辦了幫助孩子也要拯救都市空虛青年的「糖」公益NGO,同時還在錄一檔隨心所欲、聲稱要「分分鐘倒掉」卻不缺大批粉絲的心理節目。 沙龍開場前,三聯書店的會場就沒有座位了,有些讀者堅持圍站著聽完全程。
當天活動的三位嘉賓:李松蔚、張春、張偉。
開頭,李松蔚就問了個「猛題」,張春的抑鬱症對她是否是個負擔?張春回溯了自己做的這些事,「我不把一件事情分開來做,我覺得我做的所有事都是一件事,就是做自己」,並解釋,自己世界的事情往往交織在一塊,比如店裡的客人同時是公司的同事。
李松蔚:張春的文字有普世情感
李松蔚作為心理學者,從心理層面來分析:現在受歡迎的作家往往揪住了「時代的痛點」,他覺得張春正是這樣的作家。現代社會巨大的壓力下,人們有很多糾結和苦惱,而張春從最細緻的方面——食物,用最敏感的口腔,捕捉感覺,捕捉生活的美好。
資深媒體人張偉在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世相」上剛剛推介張春的文章時,自己擬了標題「一個從不猶豫的人」,曾經引起網絡爭議,對此他覺得,張春的文字「說得很透」,寫得很細緻。而對讀者提問的「世相」公眾號何時回歸,張偉給了一個朦朧卻不遠的時間節點,「8月初吧」。
張春:感受不記下來 人生就忘了
在談到自己為何寫作時,張春覺得自己寫東西不看讀者,「我寫書為我自己」,抑鬱症的過程是個不斷健忘的過程,想到什麼就寫下來,不寫,「那這段人生就被忘記了」。
張春寫《各種普通食物最好吃的時刻》用了一天一夜,都是自己最敏感而新鮮的感受,同時,這樣寫作對自己是一種「療法」的存在,不高興的時候,她就寫幾條,讓自己高興。各種各樣的博客網站,她每個都寫,寫了三四年。這樣寫作的過程,「是個把我拉出深淵的過程」,張春這樣說道。
而回應「文章難不難寫」這個問題時,她反問道,「怎麼會有先寫文章再想它容不容易呢」,而後又接了一句「自嘲」,「我所有專欄都黃了」。
張春:像廢物一樣做事,就自由自在了
李松蔚說,張春有個特異功能,就是勸人「放棄」。從她自己出發,李松蔚補充說,「我覺得張春很早就放棄要把病治好了」,這樣的說法引來觀眾笑聲。張春則莞爾:「我真覺得放棄是好的。但要不要選還是你說了算」。
放棄的思維方式在乎輕鬆。她解釋,而且,正是對結果不抱有期待,反而「受到了宇宙的優待」。她覺得,宇宙是善意的,當你不覺得自己有很大的能力,放棄了一些品質的時候,「溫柔地對待困難時,會有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的」。
而在講到大眾都面臨的「拖延症」時,張春分析,「做事的意願就是你最想做的事依次遞增,(對我來說)最不想做的事是最重要的事情,最想做的事卻是別人的事。我們就可以建個群,把自己的工作丟出來,所有的人都會幫他做」。
有位讀者說,「生活的樂趣大概來自有張春這樣一個充滿樂趣的朋友。」
《一生裡的某一刻》是一本關於生活、生命和愛的隨筆集,裡面還有六張葉子信物,與讀者在故事裡相遇。
在北京活動之後,張春還將在廣州、青島、杭州、廈門繼續她的讀者沙龍,去談關於美食、跑步、學習、洗腦和時間的有趣話題。
本文系騰訊文化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