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在上海交大高金作學術專題報告。李治國 攝
1975年,19歲的張春從技校畢業分配到上海電器塑料廠當鉗工。
那時的張春,肯定想像不到日後他能成為一名大學生,成為1976年後中國首個赴海外研究金融的博士、首個在美國一流名校執教的金融學者;再之後,2004年他成為首個全退回國執教的金融海歸學者;2009年,他又與同道推動組建了中國金融「黃埔軍校」——上海交大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下稱「高金/SAIF」)……
如同張春自己所說,無論是做人還是做學問,都要「堅持夢想、樂於嘗新、勇於冒險」。
年少求學
張春的父母都是老黨員,母親是復旦大學政治經濟學系畢業的大學老師。在家庭薰陶下,張春從小就對數學、經濟學、政治學、心理學、社會學有濃厚的興趣。
1969年至1973年,還在上中學的張春就對被同齡人視為天書的《資本論》等經濟學產生了興趣和思考。1973年張春從上海市虹口區五十二中學畢業後分配到技校學習兩年。
1977年全國恢復高考制度,這讓原本就喜愛讀書的張春重新拿起書本。沒有任何意外,張春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大學期間,張春幾乎都在學習中度過,數學天賦也充分展現。「或許是之前浪費了太多的學習時間,那時就想著要把寶貴的知識都補回來。當年,就連走在校園裡都在一刻不停地背英語單詞,整個大學時期忙碌且充實。」
1979年國家打開了留學之門,張春在得到各方鼓勵和支持下,提前大學畢業。1981年9月份,張春如願以償赴美學習,成為改革開放後最早的一批留學生。1982年1月份開始攻讀俄勒岡大學數學系碩士。
在美國俄勒岡大學數學系攻讀碩士的同時,張春把美國大學本科經濟學的大多數課程也修讀了一遍,碩士畢業後即被美國西北大學凱洛格管理學院錄取,繼續攻讀管理經濟學和決策科學博士學位。張春的「學霸」模式更是在博士期間全方位開啟——1987年,在獲得管理經濟學和決策科學博士學位的同時,他也完成了金融系博士生課程的輔修。
畢業前,張春獲得了美國4所大學的工作邀請,最終他選擇加盟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卡爾森管理學院金融系,成為第一位從新中國到美國一流商學院執教金融學的大陸學者。
毅然回國
明尼蘇達大學是張春從理論走向實踐的重要基地。他至今清晰地記得一位老教授告訴他:「你真正學到一樣東西,是你在教那門課的時候。」
有作為才能有地位,為了能在精英遍布的美國立足,張春每日精讀《華爾街日報》、課前和學生聊美國的金融新聞,運用更多美國的本土案例教學……挑剔的美國學生感受到了張春的才華與見解。
與此同時,憑藉自身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數學模型處理分析優勢,張春在金融學等研究領域取得了成功。在公司金融學領域,張春對企業的資本結構理論作了長期研究。1992年,張春在權威期刊上發表論文,闡釋了勞工合約對金融資本結構的影響。他的研究表明,勞工也可以對企業擁有一定的控制權,首次論證了人力資本在公司治理結構內的地位。同時,他對金融監管領域的混業、分業的利弊都作了仔細的理論論證。這些至今還在被探討的熱點問題,張春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瞄準」了。
在理論界嶄露頭角後,張春並沒有把自己關在書齋裡,而是「走出象牙塔」,接受更多挑戰。他曾任世界銀行諮詢顧問,為美國西北航空公司、美國貝氏堡公司、大都會公司等眾多企業提供諮詢,他的許多理論研究成果被廣泛應用於業界的實際管理和運營之中。很多人因為他的經歷,也開始相信中國人也能在美國引以為傲的金融研究和教育領域佔有一席之地。
在美國功成名就,張春並沒有止步於此。一直關注著中國發展的張春對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和變化欣喜不已,回國的念頭開始縈繞心頭。「萌生了歸國的想法之後,經常會在晚上做夢夢見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關於童年的記憶,讀書時候的人、事、物。」張春說。
2002年,張春應邀擔任清華大學和復旦大學特聘教授。2004年,他正式辭去美國終身教職回到上海,加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任教金融學。「辭去美國終身教職還是要下很大決心的,但我始終覺得自己是一個喜歡迎接挑戰,願意冒險的人。」張春強烈感受到,無論學術還是行業發展,中國這一快速發展的經濟體都需要「中國智慧」提供支持,很多事情在國外是無法做到的。
未來計劃
「在參與國內學術活動中,我發現金融學成了緊缺的知識,中國需要金融知識人才來助力國家的經濟發展。」在張春的意識中,人生重在經歷,不去體驗中國社會的巨變是人生最大的損失。
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執教過程中,張春從起初不斷調整中美差異化的教學模式,到總結授課經驗撰寫適用於國人的金融學書籍,再到組織成員開展課題研究,獲取了顯著成果。
回國後的張春,一直在以自己的力量,用多年所學培養金融人才。2006年,張春撰寫並出版了《寫給中國企業家的公司財務》一書,力求化繁為簡、深入淺出,被奉為關於公司金融極具實用價值的入門讀物;2009年,張春又出版了《公司金融學》一書,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金融學教授陳志武曾評價:「對於有志從事或者研究公司資本運作的學生和專業同仁來說,張教授的這本權威著作是一份少有的禮物。」
執教中的張春,其實還在尋找一個「冒險」的機會,2009年這個機會來了。作為中國重要經濟中心的上海,要實現建設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需要智庫建設,也需要人才培養的搖籃,一所「中國的世界級金融學院」呼之欲出。在上海市政府的支持下,依託上海交通大學,高金開始籌辦。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金融學教授王江、正在中歐執教的張春、正在上海交大執教的周林以及王坦4位海歸教授成為這一「中國金融黃埔軍校」的創建者。
「像寫商業計劃書一樣寫學院規劃,找場地、招員工,建立制度,打造國際化氛圍……當時並沒覺得是一場創業,現在回想起來不是創業是什麼?」張春笑著回憶,「創辦這樣一個學院,對我們來說就是一次創業。其中最難的是,儘管上海交大已經給予許多政策上的支持,可是要按照國際一流商學院模式,創新出一種適合中國的國際化金融學院模式,此前並沒有先例,要一一摸索」。
2009年4月19日,高金揭牌成立。2010年,張春成為執行院長。隨著國內商學院的增多,如何留住師資成為高金最大的挑戰。張春團隊通過創新體制機制,注重對中國金融的研究,勵志將高金打造成研究中國金融的世界權威。
在張春的引領下,高金格外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高金也以開放胸懷敞開大門歡迎合作。2013年12月份,在張春領銜推動下,SAIF宏觀金融研究中心正式成立,以加強系統性研究和相關數據模型分析;2014年,該中心與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籤署了5年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在宏觀金融學術課題研究方面展開深入合作。2016年2月份,高金順利通過國際精英商學院聯合會(AACSB)的國際認證,成為全球獲得AACSB認證的最年輕商學院之一。2018年5月份,高金與世界管理教育的引領者——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沃頓)正式籤署合作備忘錄,雙方建立長期戰略合作夥伴關係,合作涉及戰略發展、國際影響力、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等重點領域。目前,學院還構建了中國最完整的高端金融類管理教育產品線,已累計培養高端金融人才2000餘名,他們活躍在中國乃至全球金融市場各領域。
面對管理重任,張春依然保持自己是學者的定位,把握好學者和管理平衡是他的持久課題。在高金網站上,可以看到張春密集參與國內宏觀經濟、金融變革的訪談,其中濃縮著他對中國金融改革的點滴看法和未雨綢繆,人民幣特別提款權及國內市場監管程度等。「中國在金融科技、網際網路金融方面發展很快,這裡面既有風險又有機遇,涉及很多關於監管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性問題,有太多的技術問題需要通曉金融理論和技術的人才來深入研究。」張春說著未來的「冒險」計劃。(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記者 李治國)
(責任編輯:單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