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的記憶:府南河「一號工程」

2020-12-07 回味記憶中的四川

成都,曾經是一座被水滋潤的城市。

現在的錦江,原來叫府南河,是府河、南河的合稱。府南河是岷江水系流經成都的兩條主要河流。兩河從郫縣石堤堰分水而來,在市區東門合江亭相匯後,東去彭山縣江口注入岷江水道,流經樂山、宜賓入長江。

自戰國時期蜀郡守李冰鑿離堆、穿二江以來,府南河一直是古成都通往荊楚的交通要道,是成都經濟、文化形成發展、繁榮的命脈,被成都人稱為「母親河」。

「春流繞蜀城」。環繞成都2300多年的府河、南河是成都的護城河,曾有過繁榮的河運和美景。

《蜀都賦》說:「夫蜀都者,帶二江之雙流,夾江傍山,棟宇相望,物阜民豐。」唐宋時期航運更是興盛。杜甫的「門泊東吳萬裡船」,李白的「浪錦清江萬裡流,雲帆龍舸下揚州」,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從元明清代至解放前,府南河一直是成都對外交通的主航道。為此,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到:揚子江築堤浚水路,使淺水輪可以直抵四川首府成都。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也十分重視府南河航道。50年代末,「成都」號機動船從成都曾經試航到樂山。當時府南河上仍是舟來楫往,水運量還有20餘萬噸。

然而,到了60年代,府南河在綜合利用上出現嚴重失誤,只顧築壩攔水、灌溉、發電,航運日漸衰落。後來,在雙流古佛堰修建後,都江堰關閘,攔腰切斷府河航道,致使航運中斷,河床淤毀,行洪能力不足,加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擴大,人口膨脹,農業和工業用水急劇增加,河流不堪負重。沿江兩岸,650多個排汙口,每天向河中傾瀉60多萬噸汙水,汙染嚴重,府南河變成了藏汙納垢的臭水溝,曾經人們一度叫「腐爛河」。

曾經有3萬戶10多萬居民長期生活在府南河兩岸低洼潮溼、衛生設施缺乏的棚屋裡。「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質變壞,七十年代魚蝦絕代,八十年代洗馬桶蓋。」是府南河曾經的真實寫照。

1985年,成都市龍江路小學的學生給市長寫了一封關於府南河的信。這封來信,使「救救錦江」的呼聲迅速地在市民中傳播開來。府南河的整治,確實已到了迫在眉睫的時候。1987年,新華社內參報導了當時府南河的情形,在這篇日後影響深遠的文章中,府南河被稱為世界上最大的臭水溝。為此,從87年-92年,成都市對府南河工程進行了五年的論證。

1992年,為履行中國政府在世界環發大會上的承諾,推進地方化進程,成都市政府針對兩河現狀的問題,決心啟動以治水為核心、全面帶動城市居住環境改善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綜合整治工程。1994年,成都市新上任市長王榮軒,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宣布府南河工程為本屆政府的「一號工程」。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從1994年開始全面啟動。

從1993年底開始, 綜合整治針對府南河存在的六大隱患,確定工程的六個指向:防洪、治汙、安居、綠化、文化和道路管網。27億投資中,11億用於安居,9億基礎設施建設,5億用於汙水處理,2億用於綠化工程。

為了搬遷沿河兩岸的居民,在二環附近建成24個新居住區,拆遷3萬戶10多萬人入住,人均居住面積增加1.4倍,住房和環境條件根本改善;城區人口不合理布局得到調整。現在城西的府南新區就是當時府南河最大的搬遷居住區。

府南河重新疏淘了16公裡河道,新建和加固25公裡河堤,新建和改造了18座跨河橋,興建百花潭、老南門、九眼橋、二號橋、萬福橋5座船閘。河流行洪能力提高一倍,達到200年一遇防洪標準。

沿江築路41公裡,內環路全部貫通,有效緩解市區交通擁擠狀況;水電氣和通訊等地下管線同步敷設,城市基礎設施的綜合服務能力得以加強。

城內千餘家汙染型企業全部遷至二環外工業新區,沿河還埋設26公裡排汙幹管,實施雨汙分流,將市內汙水集中輸送汙水廠,處理達標排放下遊,同時,淨化城區850公頃水面,城市水環境大為改觀。

植樹栽草,新增25公頃綠地,形成濱河綠色環帶;綠帶中點綴各具特色小景園13個,園中分布頗具情調的建築小品和城市雕塑,水圈綠圈共構文化圈,綠依水,水護城,動人景色,為古城平添一道靚麗風景線。為了市民暢遊府南河,開通了25路、46路環繞府南河沿岸的觀光公交線路,串聯起府南河各個景點。 

經過5年風雨兼程施工,至1997年,府南河一環路城區段河道整治全面竣工。

就工程規模和技術含量言,府南河綜合整治不能與其它跨地區大項目比肩,甚至遠不及成都的"五路一橋"建設;但它卻得到國家領導和專家學者們的高度評價,得到全市人民一致認同,獲得1998年度聯合國人居獎殊榮,同時,還獲得國際環境設計研究會和美國《地理》雜誌「環境地理設計獎」。其中「活水公園」還獲得國際水岸中心評選的1998年「優秀水岸最高獎」。為什麼?為它所獲至的綜合效益,和它所展示的可持續發展意識與模式。

城市化是當前人口和經濟態勢所決定的必然趨勢,現代化建設是每個城市必須面對的問題。科教的昌明,經濟的繁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是現代化表徵;而"現代"在過去未來之間,現代化建設最本質的目標為獲至未來,所以它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府南河綜合整治兼顧經濟、社會、環境效益,使三者有機融合,展示了城市現代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模式。"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名符其實。

今天的府南河已是十裡長堤,岸柳成蔭,似晶瑩的翡翠項鍊,環繞美麗的蓉城。兩岸高樓櫛比,亭臺樓閣,繁花似錦;河中舟來楫往,蔚為壯觀。看到今天這一切,我們應該銘記時任成都市長和市委書記的王榮軒。

相關焦點

  • 府南河:道不盡的成都故事……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濯錦清江萬裡流,雲帆龍舸下揚州」「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這些詩句都是當年錦江的真實寫照然而這條美麗的成都母親河不止在詩人筆下更在成都人的記憶中1981年,錦江邊的濱江路為了「濯錦清江萬裡流」1994年6月府南河綜合整治工程全面啟動
  • 成都市府南河彩虹橋立交橋主體工程完工
    成都市府南河彩虹橋立交橋主體工程完工 2002年5月21日02:09  四川在線-華西都市報   本報綜合消息昨日凌晨,成都市府南河彩虹橋上跨式立交橋完成了橋面最後兩張橋板的連接,主體工程順利完工。
  • 府南河,憑什麼是成都的母親河?
    假如沒有府南河,成都會怎樣?府南河,官方用名錦江,它並不是一條河,而是府河和南河的統稱。戰國的李冰父子不僅修了都江堰,也開了郫江和撿江,這是府南河的前身,也是成都成為「天府之國」最早的資本。可以說,成都的輝煌履歷裡,府南河是最重的一筆。誰要把府南河從成都人懷裡奪走,可能會引發一場世紀之戰!
  • 老成都記憶 分享感動引起共鳴
    本報訊 ( 記者 蒲蘭) 漫談老成都記憶,在成都文化歷史中感動。昨日,成都故事推出了「老成都記憶」專場故事會,專家鄧宇民老師來到市文化館故事大廳,和市民們分享了自己的老成都記憶,給大家講述了成都歷史記憶中許多有趣的故事,讓市民們聽得非常過癮。昨日下午,許多市民早早地來到了市文化館故事大廳,以「老成都記憶」為主題的故事會引起了許多市民的共鳴,也讓大伙兒對這場故事會有了更多的期待。
  • 府南河船影 - 每日更新 - 華西都市網新聞頻道
    府南河遊船。   文/馮暉 攝影/劉陳平  府南河(今稱錦江),是府河和南河的合稱。過去,這兩條河裡都有船。上圖裡這一段府南河的整治工程已經完成了,河裡水位比較高,水面泛起陣陣漣漪。河面上有四艘小船,其中三艘電動船,另外一艘是手劃的龍船。電動船的船舷上印有一行紅色的字:簡陽市黃龍船廠。船看上去比較新,這項划船業務估計剛開展不久。後面兩艘船上有大人和小孩。最前面的船和第二艘船上的人好像相互認識,前船的人回頭望,後面船上戴眼鏡的小夥子一邊微笑著,一邊轉動方向盤,似乎在往前追趕。
  • 【案例分享】成都府南河綜合治理經驗與問題
    【案例分享】成都府南河綜合治理經驗與問題北極星環境修復網訊:概況成都府南河是崛江流經成都市區並環繞市中心的兩條河流府河、南河的合稱,屬都江堰灌區,長江水系。府河進入成都市區後繞城北、東而流,南河繞城西、南而流在合江亭處匯合。匯合後稱府南河。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成都記憶:南門外的跳傘塔民國時期的老成都剃頭匠剃頭匠:老成都曾經有一句諺語叫「剃頭擔子—一頭熱」,說的就是老成都的剃頭匠。然而,這個古老職業卻喚起了人們對這座城市的久遠記憶。現今的理髮店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街景
    老成都街道上的民宅。圖片上的是一處吊腳樓,房屋都是用成都的小青瓦蓋的屋頂。現在這種風格的老屋,已經消失殆盡了,以前的老成都,真的再也回不去了。老成都天祥寺街13號屋外曬著蘿蔔乾,充滿了老成都的生活氣息。至今,蘿蔔乾依舊是成都人很喜愛的一道小菜。
  • 從玉林西路到沙子堰,探尋這片「老成都」的記憶與鄉愁
    踏進「網紅」街道玉林西路,這裡不僅有小酒館、美食、特色市集,近日,在背街小巷裡還悄然生出了許多老成都與新文創融合的景象——微信掃碼可獲得的電子遊覽地圖、蓋碗茶雕塑、舒適的棕紅色休閒綠道。在木質的裝飾欄中,掃一掃微信二維碼,即可獲得「玉林西路老成都片區」智慧社區導覽,裡面有著完整的彩繪式地圖,為大家標註著「玉林西路夜市」等各個遊玩地點,後期還將配備語音導航、高清遠程直播,讓該導覽更加智能便利。
  • 視頻 組圖|夜色闌珊 改建後成都府南河音樂廣場驚豔亮相
    00:00/00:00100%用戶鑑權失敗,請先 註冊成為百度雲用戶百度雲川觀新聞記者 華小峰 攝影報導成都府南河音樂廣場是成都著名的臨河觀景地,算成都較早建成的露天音樂廣場,這裡也前前後後經歷過幾次改造
  • 回不去的老成都,看完讓人淚崩!
    那座塑像曾屹立在二環路交大路口10多年,是所有從西邊進入成都的人最深的記憶。2005年,交大路口修建立交橋,塑像就被搬到了北星大道。據說,現在都還要再搬家。- 成都跳傘塔 -以前老成都有個說法就是,南有柳蔭街,北有河壩街。大多數人對於柳蔭街的記憶就是,只要南河漲水了,柳蔭街肯定會淹,然後娃娃些就跑去抓魚。
  • 老成都民俗公園遊記
    老成都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忘卻,為了讓市民和遊客對老成都的民俗和一些生活場景有直觀的了解,成都市在人南立交橋下修建了一座老成都民俗公園。人南立交橋南端兩邊都是高樓大廈,比較有名的有凱賓斯基大飯店,以及它對面的幾家銀行大廈。從凱賓斯基走到橋下,整個橋下就是成都民俗公園的範圍。
  • 糖油果子——兒時的記憶,老成都的味道
    吃完一個糖油果子,嘴唇上還殘留著一抹糖油,輕輕抿抿嘴巴,一絲絲甜意滲入嘴中,甜在心裡,這就便是兒時的記憶,老成都的味道!具體步驟:1、將糯米粉、粘米粉倒入碗裡加溫水混合,慢慢少量的加水直至揉成光滑的麵團。2、取一小塊麵團,雙手揉成小圓子,備用。
  • 帶你看看老成都的光影故事,老成都的記憶
    老成都的光影故事,老成都的記憶看到了一篇關於老照片的帖子,比心君的懷舊情節一下被勾了起來,於是心血來潮整理出這篇稿子,幫你找回那段老成都的記憶老成都影集@源於網絡時光飛逝,老成都的記憶除了那些留在那些黑白照片,多數都隨城市的發展消失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 老成都的市井味 落戶冰城哈爾濱
    我們記憶中的老成都樣子是那些穿起褂褂兒拿著挑子的剃頭師傅;瓦房屋簷下的藤椅邊,蓋碗茶裡泡的三花兒;牛皮紙做的印刷海報;還有街邊邊上逮貓,跳躬,打彈子的小孩兒.....而有拈頭成都市井火鍋,則是在那條老巷裡,還原了80、90年代風格的一家火鍋店。
  • 消失的老成都,你還記得老成都的味道嗎
    關於成都的市內遊,只有外地人才會去錦裡和寬窄巷子湊熱鬧,現在的寬窄巷子和錦裡商業氣息濃厚,很多民居不是大門緊閉就是出租成為商鋪,每天人潮是洶湧,可是哪裡還有老成都的市井生活氣?資格的老成都,還有成都的韻味,都藏在文殊院裡。成都人都懂進文殊院的流程:領取三支免費香,燒完香許下心願,再排個隊摸「福」,那一口甜甜的「文殊造臘八粥」,也成了這麼多年來成都人與文殊院結下的「緣」。
  • 再見,老成都的記憶!沙灣老會展今日爆破
    這個曾經成都人眼裡「最洋氣的建築」,這個曾舉辦過西博會、糖酒會的地方,在見證了成都會展業飛速發展的21年後,在經歷巔峰再一點點萎縮後,終於,在爆破聲中,正式告別了歷史舞臺,成為了老成都的一個記憶。
  • 老成都的記憶———鶴鳴茶樓
    來到這裡可以感受最正宗的老成都的風味。
  • 成都人南立交橋下的老成都民俗公園
    老成都在人們的記憶中漸漸忘卻,為了讓市民和遊客對老成都的民俗和一些生活場景有直觀的了解,成都市在人南立交橋下修建了一座老成都民俗公園。人南立交橋南端兩邊都是高樓大廈,比較有名的有凱賓斯基大飯店,以及它對面的幾家銀行大廈。
  • 有一種生活美學 叫地鐵出行|坐地鐵 當盤「老成都」
    成都作為著名的休閒之都,老茶館是最能感受到「老成都」記憶的地方。如今,這裡每天熱鬧依舊,高朋滿座,不僅有「老成都」,也有很多慕名而來的外地遊客。來到這兒,像「老成都」一樣,只需一杯蓋碗茶、一份報紙,就可以獨享一份屬於自己的恬靜時光,也可以與三五好友閒聊,融入周圍的熱鬧氛圍,找到真正的川西市井生活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