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唐盛世,在千年來的歷史之中,一直都是人們津津樂道的焦點。尤其是唐朝,因為此時科技的發展水平比漢朝高得多,所以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聲譽。但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比起劉邦,雖然在能力方面不遑多讓,可在稱帝的過程中卻沒有劉邦那么正統了。
玄武門之變,對評價李世民來說,一直都是繞不過的坎。而在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的每個舉動都充滿了深意,比如說取走了自己的弟弟的妻子,逼迫李淵退位。但是為什麼此時的李世民有能力有地位,取走了兄弟的妻子,卻不願意對自己的父親痛下殺手呢?
一:李家家風如此
在玄武門之變後,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而他們手下的將領要麼被殺,要麼就是被李世民收編。但是他們的妻子的結局卻是比較唏噓的。李建成的妻子鄭觀音原本可以成為唐朝的皇后,享受子女雙全的快樂,但在李建成死後就不一樣了。李建成的兒子被李世民全部處刑,剩下的女兒雖然沒被牽累,但也被李世民半軟禁在家中。
而此時的鄭觀音雖然年紀還不到三十歲,但是因為家中是名門望族,所以李世民不希望在他們的心中造成惡劣的影響,就沒有對鄭觀音下手。此後他採納了謀臣的建議,滿足了鄭觀音的心願,讓她搬出了太子府,安然度過了下半生,死後和李建成合葬了一起。
但是李元吉的妻子就沒有這種好運了。據《唐史》記載,楊氏原本是隋朝宗室的後裔,之後在戰亂之中被李元吉所看中,便納為了妻子。在李元吉死了之後,李世民對她就沒有自己大哥的妻子那麼客氣了。反而是毫不客氣的將其納入後宮中,並且還讓她生了個孩子。依照史書中的記載,這個時候的楊氏深受寵愛,可惜到最後要給名分的時候,李世民被大臣勸阻。直到最後,李世民都沒有讓楊氏得到一個名分。
雖然在目前看來,這種做法不太道德,也說不上很明智。但是這卻是和李家的家風有關的。據《唐史》記載,李家出身於關隴軍事世家,在隋朝時期,這裡可以算是靠近邊境的地方。而在邊境之地,鮮卑、漢,兩個地方的人都集中在一起居住。比如說李淵和李世民的母親,都是鮮卑人出身。自然李家在潛移默化之中,也有了鮮卑的習慣。
對於遊牧民來說,兄終弟繼,父死子繼,這些根本算不上什麼了不得的事。對他們來說,只要女性還健康,可以生育孩子的話,那麼轉嫁給親戚並不是難為情的事。比如說王昭君,在前往匈奴聯姻之後,自己的丈夫死了。但是她又受不了嫁給自己的兒子的習俗,於是要求回到朝廷,卻被"從胡俗"給帶了回去。那麼在長久以來的風俗演變中,李家出現這種情況,並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二:李淵已經完全沒有影響力
所以李世民能夠取走自己的兄弟妻子,在當時算不上什麼大事。那麼為什麼,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不願意將李淵殺死,直接稱帝。而是要等李淵"自願"將皇位讓給他呢?要知道此時的李世民,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之外,其他地方早就按照皇帝的標準來了。
這個其實很簡單。因為按照當時李世民的勢力來說,李建成完全就不是他的對手,甚至李淵也比不上他。無論從軍功還是個人聲望來說,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都達到了巔峰。同時李世民在外徵戰多年,自己在軍中也是頗有威望。在擁有了權力之後,李淵根本就沒有了反抗他的能力。士兵們都站在了李世民這一邊,而文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更別說其中大多數都是李世民的親信。
這個時候李淵的兒子們,能夠和李世民競爭的兩個人已經死了。李淵本人還有什麼選擇呢?這個時候能傳位的人,也只有李世民一個了。再加上李淵被變相軟禁,朝廷中的大小事實際上都是李世民來處理,李淵也就是頂著個皇帝的名聲罷了。李世民殺或不殺,都已經坐穩了自己的位置。善待自己的父親,既能成全自己的名聲,又能彌補自己的愧疚,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唐史》
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